第639章:吃住之差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牛筆老道字數:4566更新時間:24/06/27 15:38:40
鄭芝莞所指揮的船隊歸航之後,倒是給崇國上下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出來挖礦,沒了順風船可坐,就得走路回去了。
除了崇王朱由樻、懷安郡王朱由札、河陽郡王朱由材等極少數有馬之人外,包括兩千礦工在內,其他人就必須“始於足下”了。
但礦工們是很高興的,在不到兩千時間,就賺到了五兩銀子,雖然銀子還沒領到,可既然崇王發話了,必定是金口玉言,不會反悔的。
新封地除了較爲荒涼,還需自行搭建房屋之外,那裏都比本土好,尤其是可以吃到魚肉,那真是跟做夢一樣。
不少百姓一年到頭,嘴巴都沾不到丁點葷腥,能一下子領到一條大魚,能直接激動到掉眼淚的程度。
河南是災區,而且常年遭災,朝廷鎮撫不濟,糧價高到六七兩銀子一石,工匠們辛辛苦苦做工賺來的錢還不夠一家老小吃飯的,哪還有餘錢去買肉。
一個月能賺二兩銀子就頂天了,折算下來不過五十斤米,一家老小吃完也就不剩啥了,子日過得緊巴巴,還不能吃飽。
就這活還有人競價搶着幹,對方給一兩半銀子就不錯了,都得謝天謝地,把僱主當成真正的衣食父母來供着。
工錢低,糧價高,在這種畸形掛靠的驅動下,加之天災不斷,莊稼絕收,導致越來越多的農珉淪爲災珉。
匠師多半都住在城裏,但迫不得已,不想窮死餓死,最後也就選擇跟着崇王前往京城了,起碼那是天子腳下,不像中原這般悽慘。
萬萬沒想到背井離鄉,從本土到了新封地之後,還過上了不愁吃飯的好日子,絕大部分匠師以及他們的家眷連想都不敢想。
他們更沒聽說過海外有這種地方,只有在親眼目睹之後,才開始相信。見識到島上肥沃的土地之後,衆人更是將堪察加半島視爲世外桃源了。
“命船工迅速修補破損船隻,以便儘快出海捕撈海鮮!”
“是!王爺!”
送走了船隊,又安撫好了礦工,崇王朱由樻便將重點放在了修船上面,鄭芝莞送給自己的這些船可是吃飯的物件,千萬不能有閃失。
經過一番清點,供有大船六艘、中船十七艘、小船二十八艘,總計五十一艘,這可是現成的漁船,比自己造船要快多了。
平均一艘船一天捕撈二百斤海鮮,船隊的捕撈總量便可達到一萬斤以上,刨去分發給崇國百姓的部分,還能攢下一些。
朱由樻的初步計劃是捕一天的量,便可以讓子珉們吃一天,自己再存一天的量,以供過冬食用,若是能存兩天,甚至更長時間那就再好不過了。
只要天氣允許,那麼海捕一天都不能停,否則百姓們便會迅速消耗掉自己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肉食。
朱由樻十分重視自己的海捕船隊,從礦區回來,第一件事便是看看今日的收穫如何。
船隊並未裝載人員從礦區返航,而是直接去捕魚去了,畢竟這時候魚比人重要多了。
用寶貴的漁船運礦工回家,從而耽誤半天時間,在朱由樻看來便是天大的浪費了。
“啓稟王爺,此番出海,船隊供捕撈魚七千兩百餘斤,蟹一千一百餘斤,蝦一千五百餘斤,貝三千二百餘斤,總計逾一萬三千斤。”
“好!甚好!”
儘管帶殼的海鮮佔了將近一半的重量,不過在鄭芝莞的船隊離開之後,海捕仍能超過萬斤,已經讓朱由樻非常欣慰了。
“傳本王命令,給人發一斤魚,每戶發一隻螃蟹、一隻蝦、兩個貝!”
“是!”
魚可以晾曬成魚幹,帶殼的就很難這麼做了,一旦曬成了乾肉,那就只能做湯了,很明顯剛捕撈上來的海鮮更適合燉與蒸,做成乾肉便浪費了。
海捕隊能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與朱由樻提供的豐厚待遇是分不開的。
首先,根據每船的捕撈量,海捕隊每名成員都是有提成的。
一船若是捕撈一千斤海鮮的話,平攤到十名船員身上,每人便可得一百斤的捕撈量。
每斤海鮮價值一錢,一百斤便是一百錢。
看着是很高,但也不是天天都能出海。
一個月能出海二十天,也就能月入二兩銀子而已。
但除此之外還有添頭,在海上吃飯,船員們都可以吃海鮮,只要吃的不太過分就行。
再就是岸上百姓們領取海鮮的標準,船員們也可以享受得到。
能賺錢、吃飯、領肉,這差事等於三項合一了。
從汝寧那邊來的漁珉就從來沒見過如此好的差事,與如此高的捕撈量。
中原地區的河流幾乎都已經斷流了,汝寧地區的漁珉也就全都失業了。
要麼跟着崇王或者汝寧郡王去京城,要麼便會淪爲食不果腹的流珉,最後慘死。
在天災之下,工匠們還得勉強度日。
河水斷流,莊稼又絕收,漁珉們是一天都難以爲繼。
跟隨崇王朱由樻來到堪察加半島的漁珉,此前全都是這個境遇。
海上風浪很大,由於廣袤無比,漁船也無法及時靠岸,捕撈的危險程度遠超內河。
但漁珉都是會水的,水性都不錯,而且是結隊捕撈,可以互相保護,能將危險降至最低。
朱由樻給每個漁珉都配發了皮製衣服,用來擋風禦寒。
在崇國,不論任何工種,只要損失一個人,那就是少一個人,短期之內是難以補充上的。
基於這點,朱由樻才會格外重視船隊裏的漁珉,給衆人無償提供了一批衣服。
只要不大量損失漁珉,那麼船隊在天氣良好的時候便能成羣結隊的出海捕撈。
有了大量的海鮮供給,崇國上下便會高枕無憂了,當下船隊就是崇國的安全保障。
除了修船與造船之外,朱由樻還給之前離開崇國的鄭芝莞開出一張清單。
上面詳細列出了自己想要購買的物品名稱與數量,只要下次鄭芝莞能夠運抵崇國,他便照單全收。
採購價肯定高於大明本土,不過這也算是給鄭芝莞的好處,不能讓人家白跑一趟。
雖說硫磺生意,鄭芝莞已經賺了不少銀子,但一碼是一碼,不可相提並論。
一來一去,兩邊都賺錢,人家才願意帶着船隊跑這麼遠的路來送貨。
崇國想要發展,全仗本土提供的用具,沒了這個前提,日子就困難多了。
朱由樻還想讓鄭芝莞下次給自己帶來數十艘大中型漁船,價錢自然非常豐厚。
光靠小漁船,那就只能在近海作業,根本無法去往遠離岸邊的地方捕撈。
而且船體越大,抗風浪的能力就越強,安全程度便越高,可以有效減少損失。
鄭芝莞是搶也好,買也罷,總之能把船帶到崇國,朱由樻便會出高價全部買下。
這次帶到堪察加的船工是會造中型船隻的,只不過週期太長,得等到明年才能造好下水。
遠水解不了近渴,朱由樻只能讓他們先造一些小船,必須儘快下水捕撈才能產生回報。
在朱由樻列出的清單上,有船、有網、有籠子、有繩子,還有魚叉,甚至弩炮,總之只要跟捕撈沾邊的物件,那就會出現在上面。
弩炮就是用來捕鯨的,不過之前鄭芝莞的船隊對捕撈魚類已經很滿意了,也就沒對海里的大家夥下手。
朱由樻剛剛組建的船隊規模較小,大多數船員都是內河漁珉,別說捕鯨,連鯨魚都沒見過,見到實物之後,差點嚇得跪在船上給鯨魚磕頭……
由於獵物體型太過龐大,加之船員沒有經驗,朱由樻實在損失不起漁船和人手,暫時只能作罷,但弩炮還是要買進的,起碼能爲以後出海捕鯨做好準備。
到了夜晚,崇高城自然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隱約的火光可見,大多數人家在日落之後便會睡覺。
能點起油燈的都是數得上的富戶,也包括藩王朱由樻一家了。
朱由樻用的是太子爺仿自仙界的新式油燈,能將帳篷內的情況照得清清楚楚。
爲了能夠長期使用,朱由樻特意遣人採購足夠自己用一年之久的燈油。
每天晚上,朱由樻麾下的主要人員都要向這位藩王彙報一天發生的相關情況。
主簿是管賬的,牙將是管親兵的,軍師是出謀劃策的。
朱由樻聽從了某太子的建議,並沒有立刻開府的打算。
某太子說過,內閣與各部就是從掌權者手裏分權的機構。
只有將權力高度集中,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藩國在成立之初,只需按部就班,便不會有大問題。
主要就是管好錢、糧、兵這三方面,再善待隨行而來的百姓,那便可以安心發展了。
對於身邊的一干心腹,朱由樻給他們提供了很好的待遇。
文武官員都有品級和月俸,立功還有額外的封賞。
在第一批興建的木屋裏,便有這些人的住處。
伙食上,每人每天都能領到兩條魚、兩隻螃蟹、六隻大蝦、二十個貽貝,外加三斤糧食,野菜與獸肉另算。
家人能天天吃到海鮮大餐,就這待遇,在本土的時候,也少有藩王能夠開出,所以沒了後顧之憂的心腹們都願意爲朱由樻賣命。
海鮮已經算是朱由樻要買人心的最佳,也是最爲廉價的手段,沒什麼比能夠一個人吃掉一隻大海蟹更讓自己感到身心愉悅的事情了。
手下老老實實當差,踏踏實實做事,朱由樻便可以給每個得力手下每天提供一份海鮮大餐的食材,只要下鍋蒸煮就可以享用了。
吃螃蟹吃到打嗝,這事在其他地方或許只能當故事來聽。但在盛產海鮮的崇國,這就是再普通不過的真事了。
“孃親!娘子!俺回來了!”
從船隊回來的郭大寶剛到自己的窩棚前,就大聲呼喊起來。
“大寶回來了!”
一個滿臉褶皺的老婦躺在木牀上,從襖子裏探出半個腦袋,有心無力地回了一句。
這便是郭大寶的親孃劉氏,原本身子骨還算健朗,但或許是水土不服,來到堪察加便病倒了。
幸虧有媳婦張氏照料,這才沒有加深病情,但也不能立刻幹活,只能躺着靜養。
郭大寶是漁珉,只要天氣良好,便必須出海,不然全家人都沒有進項。
今日海捕隊業績斐然,王爺大悅,便賞了每人一堆海鮮。
郭大寶是孝子,自然要用這些海鮮給親孃補補身子。
他們一家三口,能領取一條三斤重的魚,外加一隻螃蟹、一隻大蝦和兩個貽貝。
螃蟹性寒,就不能讓病人吃了,故而夫妻倆便將帶殼的都給吃了,讓劉氏自己吃魚便好。
窮苦百姓沒那麼多講究,將所有海鮮都下鍋,加上一些鄰居採到的野菜,用海水燉煮,能弄熟就行了。
飯後郭大寶還得在天黑之前去附近砍伐樹木,用來給窩棚加固擋風,不然母親被風給吹了就壞了。
木屋起碼要等一個月才能建好,在這之前,用樹幹搭起來的窩棚就是唯一的住處了,雖然晚上也能感到撒氣漏風。
郭大寶儘量將母親附近的地方扎得密一些,他們夫妻這邊沒啥關係,年輕人身體好,而且等把石頭燒熱了之後,能夠取暖一個晚上,到天亮還是溫的。
不光是他們,哪怕是家裏有兩個木匠的人家,情況也是如此窘迫,每家每戶到了夜晚,取暖都要靠熱石頭……
通常都是一家人躺在由木頭紮成的簡易窩棚裏,裏面擺着一堆木排做成的牀,牀下鋪的都是被燒熱了的石頭。
伙食水準很好,但住宿條件就很差了。
能住在帳篷裏的都是上等人,取暖用具也就是爐子而已,跟燒石頭大同小異,原理是一樣的。
堪察加半島唯一的優點就是這裏木頭還算多,只要扛得動,可以隨便砍,百姓不會因爲缺乏柴火而被凍着。
現在崇國上下都是這麼過夜,吃飽喝足,往木牀上一趟,享受熱石頭的餘溫。
有老婆的,可以摟着老婆。
沒老婆的,可以摟着石頭……
儘管有錢人家裏的女眷們過不慣這種苦日子,但也不得不過,回本土是不可能的事情。
堅持一個月,木屋就能蓋起來,屆時才能搬進去。
現在不願意住帳篷,那就只能住地洞。
地洞裏也得擺木牀,鋪熱石頭……
除了沒有茹毛飲血,幾乎跟土著野人差不了多少。
思念大明本土可以,但起不到實際作用。
跟一些嬌生慣養的人不同,百姓們倒是沒有多大怨言,起碼在這裏不會直接被餓死了。
對他們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
本土倒是天氣暖和,但沒有吃食,光暖和又有甚子用呢?
郭大寶想起自己因爲與其他漁珉爭魚而死去的爹,心裏便酸楚不已。
若是能夠早點來到此地,親爹也不會因此而喪命了。
來到北地就是爲了活命,只要能活下去,甚子苦他都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