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調撥邊軍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牛筆老道字數:4288更新時間:24/06/27 15:38:40
    一羣文臣武將除了個別人能從術士們嘴裏或者一些書本上得到一小部分信息,從其他渠道都無法獲悉關於歐洲方面的內容。

    被某太子介紹過兩番之後,這才對萬里之外所發生的事情有了初步的認知,有點被開拓眼界的感覺了,再也不像之前的井底之蛙了。

    有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加之飛艇升空,以及介紹了歐陸事務,羣臣都對太子爺在仙界遊學之事深信不疑了,也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解釋這一系列的言行結果。

    沒有某太子的指點,大懟朝的禮部都對歐洲的情況兩眼一抹黑,完全找不到辦法,這下禮部尚書馮銓拿到了某太子所寫的合訂本,便是有了“行動指南”。

    大明帝國近期的戰略就是支持“西齊”、“奧楚”、“德趙”的三國聯盟,後期便是幫助“法秦”在歐陸稱王稱霸。

    如果可以,還能捎帶着瑞典,維持這個國家的軍力強盛,對於遏制俄國向西方擴張是十分有益處的。

    西方諸國裏,“荷韓”與“西齊”對大明帝國的威脅來自海上,那麼從金帳汗國的控制下脫離出來的俄國,跟它的前主子一樣野心勃勃,意圖將幅員遼闊的西伯利亞吞入腹中。

    明俄一戰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最遲三年,雙方的軍隊便會在黑水以北發生上千人規模的激戰。

    某太子對於戰役的勝負毫不懷疑,那就是藩國部隊必敗無疑,俄軍的哥薩克騎兵一個可以虐五六個藩國的兵丁。

    五百哥薩克騎兵就能橫掃兩千五到三千藩國聯軍,到時候還得需要從本土抽調王師對其進行幫扶,不然大明藩國被俄軍所滅,那真是顏面無存了。

    即將就藩“北地”五個藩王們也向某太子請求過朝廷出兵幫助進剿當地辮子的事情,不過此事尚在考慮之中,未立刻予以答覆。

    按理說苦兀島有楊展帶着三千兵馬幫助代王與晉王清理本島,那麼偌大的“北地”理所當然也得有朝廷的大量兵馬才行。

    但入秋之後,辮子就要入關打劫,朝廷實在抽調不出來主戰部隊奔赴海外,只能搜刮邊角廢料的邊軍運到“北地”去打雜。

    楊展所轄的就是駐薊州的邊軍,這次派往“北地”的兵馬也是如此,再有他地,譬如就藩於南洋的藩王也要求派兵的話,只怕朝廷連邊軍都派不出來了。

    “本宮以爲在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每國可駐三百至五百士卒,用以保護我大明的領事館安全,總計約爲兩千至三千人。除此之外,朝廷尚須調集三千至四千將士奔赴‘北地’,方可幫助諸多藩王收復失地。入秋之前,畿輔駐軍尚需抓緊時間備戰,故去往‘北地’之兵馬需要從邊軍抽調,如若薊鎮兵力不能滿足,則可抽調宣大乃至陝茜邊軍。”

    某太子不認爲邊軍已經爛到連“北地”的土著都打不過的地步,好歹也能裝腔作勢地“啪啪”一下對方。

    真要是敗給那邊的土著,正好不用回來了,連鳥銃都沒有的土著都打不過,你們還腆着臉回來幹嘛?

    某太子覺得朝廷派出三千邊軍,就足以收拾黑水以北的土著了,目前朝廷與藩國都還沒有足夠的兵力渡過黑水南下。

    更重要的是,靠近黑水的南岸地區要麼是沼澤地,要麼是山嶺,根本就沒有適合種莊稼的平原。

    真要找到一大片能開墾萬頃良田的場地話,得南下到松花江與嫩江的一帶才行,那就等於是給皇太雞送貨上門了。

    這就等於是在人家主場作戰,不輸才怪呢。

    雖然在那裏並不一定能遭遇皇太雞的主力,但毫無疑問,越往南走,遇到的辮子就會越多,戰敗的可能性就越大。

    藩王們能把黑水以北的地盤守住就不錯了,指望他們去打皇太雞的後院是完全不切實際的想法。

    “啓稟殿下,倘若如此頻繁抽調邊軍,倘若入秋之後東虜再次南犯,朝廷該當如何應對?”

    兵部尚書王家彥還得考慮北面那條紙糊的一樣的防線,邊軍戰力再低下,好歹也能抵擋一陣子,可以起到預警的作用。

    真要是將薊鎮、宣大等地的邊軍抽調一空,只怕這是東虜最樂意見到的事情了,叩關時便可如入無人之境了。

    王家彥的擔心也是朝廷其他大員們的擔心,只要崇禎皇帝無法理政的事情傳到關外,在秋收之後,東虜一定會傾巢出動,或許等不到那時候,東虜就提早來犯了。

    根據日前遼西總督王在晉轉發來自錦州總兵祖大壽的消息,在多爾袞與嶽託率部入關劫掠之際,位於關外的皇太雞也沒閒着。

    其親率代善、阿濟格、碩託、尼堪、羅託等宗室成員所部,輔以孔有德與耿仲明的天佑軍、尚可喜的天助軍,以及漢軍開始圍攻錦州外圍的杏山、松山、塔山、連山等據點。

    在守將金國鳳的指揮下,松山守軍對來犯的清軍進行了頑強的阻擊,加之掘進地道的消息提前走漏,使得皇太雞企圖攻佔松山的陰謀沒有得逞。

    不過是役還是擊殺明軍上千人,殺死副將楊振,並且生擒了祖克勇,摧毀了松山外圍的一堆炮臺。

    祖大壽還派飛騎探得,皇太雞已命令多鐸爲左翼統帥,濟爾哈朗爲右翼統帥,兩部人馬合力在義州築城屯田,意圖時機成熟,再次率軍圍攻錦州。

    根據俘獲的漢軍俘虜的交代得知,清軍光是在鬆錦一帶,便部署了超過一百門紅夷大炮,火力遠遠超過了圍攻寧遠之時。

    不過因爲松山與錦州守軍的頑強抵抗,特別是石廷柱的侄子被松山守軍炮火所傷,導致統率兩旗漢軍的石廷柱與馬光遠心生懼意。

    而由於松山周邊的地形所限,八旗軍的進攻也是差強人意,遠遠達不到皇太雞的預期,原定於二月二十五日凌晨發動的總攻,居然被守軍給挫敗了。

    當日戰死在松山城下的八旗兵便不下百人之多,還不算兩旗漢軍以及天佑軍和天助軍的傷亡在內。

    迫不得已,清軍開始發掘地道,企圖出敵不意,在午夜發動偷襲,此舉卻被在松山外圍率馬卒部曲遊弋的副將楊振等人發現,遂派人通知城內守軍。

    挖了二十天地道,卻在偷襲之前被明軍發現,這樣強攻不下,又偷襲不成,考慮到所部士氣逐漸低落,軍無戰心,皇太雞無奈只得下令全軍收兵北撤。

    趁此機會,祖大壽才派人與金國鳳取得聯系,確定清軍的確全線撤退之後,方纔如釋重負,並將此地的情況立刻報與王在晉。

    王在晉覺得機不可失,或許過不了多久,皇太雞便會捲土重來,立刻決定實施某太子的收縮兵力與人力的計劃。

    命令祖大壽將錦州及附近周邊的百姓與工匠悉數送至山海關,同時將檬古騎兵調至關內,通知其做好敵軍在入秋之後捲土重來的準備。

    王在晉命令錦州城內只保留五千兵馬,外圍的杏山、松山、塔山、連山四大據點各留兩千守軍,其餘小據點悉數裁撤,守軍一律退至山海關。

    祖大壽並不同意這個方案,採取了委婉的抗拒策略,即非戰鬥人員可以撤至山海關,但是麾下兵馬不能輕易被上司調走,否則錦州城必然朝不保夕。

    這樣一來,城內仍舊保留着上萬守軍,王在晉派人送去的可用一年之久的糧餉也被全部收下,不過城內周邊的百姓都已經無心留守,全部跟隨返程的船隊抵達山海關。

    礙於情面,又不想與頂頭上司鬧得太僵,以免自己步了毛文龍的後塵,以後還要仰仗王在晉提供的輜重。

    經過左思右想之後,祖大壽還是勉強同意將麾下作戰不利的由檬古將領吳馬什、那木氣所率的兩部馬卒部曲,合計千餘人馬調往山海關據守。

    此番折損了楊振、祖克勇、徐永昌等將領,祖大壽愈發倚仗麾下的檬古馬卒,但對這些貌似忠良的僕從軍心裏也是加以防範的。

    祖大壽欲示好王在晉,便要拿出一定的誠意,以便給自己留條後路,起碼不能投靠被自己詐降過的皇太雞。

    對於這個已經尾大不掉的重要下屬,王在晉暫時也不好對其如何,因爲他還要整編遼西地區的其他守軍。

    根據關外戶總司署郎中袁樞上奏給朝廷的奏報,關外明軍約有近七萬,尚有戰馬兩千七千匹,馱馬五千匹。

    看似兵力不若,只不過這七萬人分爲五十餘營,駐紮在從山海關至錦州一帶的偌大的遼西走廊之內。

    王在晉明白憑藉這些兵力是不可能守住所有據點的,只能將此前的全面防禦策略改成重點防禦。

    當下遼西明軍僅僅需要駐守錦州、寧遠、廣寧前屯衛及山海關這四大戰略要地,以及松山、塔山、杏山、連山這四堡壘和山海關面前的廣寧中前所。

    對於正在義州屯墾,隨時可能再次兵犯錦州的清軍,王在晉也暫時無力照顧,只能趁着皇太雞新敗,儘可能地收縮兵力與防禦轄區。

    “想必諸位愛卿心裏也明白,長城防線的邊軍戰力低下,東虜每次進犯,守軍不過是做作象徵性的抵抗便會放棄。可以說,在東虜裝備紅夷大炮之後,我大明的長城防線其實就是形同虛設,貌似京城新修的公供廁所,東虜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根本無法阻攔,四處劫掠一番之後,便丟給朝廷一堆爛攤子來收拾。既然如此,那朝廷還在長城防線部署大量邊軍所爲何用?留下一些預警放狼煙的士卒便可以了,餘下都可以撤下來,將其派往海外藩國作戰,起碼不會徒耗銀兩,白養閒人。本宮也非直接裁撤,而是將部分邊軍用於海外戰場。至於如何抵禦東虜,前番本宮早已說過具體的戰略戰術了,京城周邊有四部兵馬,外加勇衛營與東宮衛隊的五六萬人馬,已然可以確保京城之安危了。不知王愛卿以爲如何?”

    在某太子看來,所謂的邊軍就是一羣身着軍裝的百姓演員,其主要任務就是伸手領盒飯!

    就這樣,朝廷每月還要給他們每人發一兩二三錢的銀子外加三鬥大米,通過層層剋扣,底層士兵肯定領不到多少錢糧,可是朝廷是實打實的足額下發了。

    每年花在邊軍身上的銀子不下百萬,起到的作用卻是微乎其微,不禁讓某太子覺得很是得不償失。

    裁撤數萬邊軍目前還不行,那就跟甩鍋爹一樣犯二了,但讓他們乾點“力氣活”還是可以的,你們打不過東虜正規軍,總打得過“北地”的土著吧?

    “……臣以爲殿下此策甚爲妥當!”

    邊軍都是軍戶,朝廷若是執意裁撤,勢必會引起兵變,與多年前的陝茜之事如出一轍了,王家彥暫時還想不出其他的有效辦法,就只能同意太子的建議了。

    幫助藩王就藩海外封地,朝廷就必須派兵助剿,邊軍是目前唯一能夠大量抽調的作戰部隊,否則藩王與其家眷賴在京城不走,朝廷還得爲此頭疼。

    用部分邊軍來滿足藩王們的要求,看似還不太過分,畢竟二者逗留在大明本土,都是要向朝廷伸手要錢的主。

    兵部尚書王家彥倒是沒意見,戶部尚書李侍問的意見就會非常之大了,屆時只能用買飛艇的錢來供養這些大爺!

    現在要對海外用兵,某太子就頓感兵力不足了,邊軍就是一羣大爺,要不是自己手頭實在是無兵可調,根本就不想用這些人。

    不過這個法子也有好處,只要徵得藩王們同意,便可讓邊軍跟着藩王們奔赴海外安家落戶,每個軍戶在那邊可得百畝土地。

    “本宮會與藩王們商談,爭取讓藩王們接收一部分邊軍及其家眷,在‘北地’定居下來,朝廷再發放一定的安家費。這樣既可解決軍戶家中無地之苦,又能爲朝廷戍邊,確保藩國安全,乃是兩全其美之策。”

    某太子是覺得這個辦法可行的,想得差不多了,便說與羣臣聽聽,你們要是沒有更好的辦法,那就只能用自己的這個。

    “此法甚妙,臣以爲決計可行!”

    王家彥稍作思考便認可了這個方案,不然光把邊軍士卒調往海外,必然不是長久之計,要將其家眷一併遷走才算妥當。

    西北的軍戶所持有的土地被大量侵吞,朝廷早已獲悉,但此時盤根錯節,涉及到海量士紳官吏,一時半會根本就解決不了。

    若想安撫住成千上萬的軍戶,唯一的辦法就是再找塊地方給他們安家落戶,毫無疑問,廣袤遼闊的“北地”就是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