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武器序列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牛筆老道字數:4054更新時間:24/06/27 15:38:40
    “殿下,臣此前也考慮過雙管槍,不過恕臣直言,雙管槍的重量過大,恐不適合步兵長時間揹負。亦會增加不低的製造成本,還望殿下酌情考慮。”

    老湯也考慮過雙管版本,但一支火槍重量超過十斤的話,對體格偏小的明軍士兵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負擔了。

    因爲除了火槍之外,還要身披鎧甲,攜帶彈藥、糧食、水囊等隨身物品,每增加一斤重量都會消耗士兵們本就不多的體力。

    造價也是一個很大的因素,如果僅僅爲了首次射擊而增加一半成本的話,這樣好像的確是得不償失之舉,更何況吃了敗仗的話,這樣的槍就要悉數被敵方所獲。

    一支單管槍造價八至十兩銀子,雙管版可能會達到十四五兩之多,西班牙在財政富裕的時期也沒有考慮過將如此設計的火槍裝備部隊。

    給十萬人規模的部隊列裝武器,光是火槍這一項就要花掉一大筆錢,採購新式滑膛燧發槍的費用將會更高,不精打細算是絕對不可取的。

    “……嗯,本宮會三思而後行!”

    光是給秦兵、勇衛營、洪承疇帶回來的部隊換裝滑膛燧發槍,只怕就需要不下一百萬兩銀子,本宮只能抱怨物價太高,銀子太不值錢了。

    再加上地雷、手雷、火炮、坦克和飛艇,組建三個旅,總計約一萬人規模的龍騎兵部隊,只怕會瞬間蒸發掉五百萬兩銀子。

    老湯也持反對意見的話,幺雞就對很是雞肋的雙管版不抱多大的希望了,反正也採購不起,倒不如直接冷藏或者進行一步到位的升級改造。

    想起太子之前說過的兵種更換計劃,老湯又補充道:“適才殿下打算用火槍兵取代長矛兵和刀盾兵,將步兵方陣全部改爲火槍兵,這倒是可以便於指揮和配給,但臣不知此陣如何防禦敵方騎兵的突擊?”

    純火槍兵方陣的優缺點都很明顯,變成橫隊能夠增大火力輸出,卻不容易防禦,即便結爲方陣,也難敵軍騎兵集羣的猛烈衝擊,一旦崩潰就將遭到徹底失敗。

    火繩槍手一般在40-60秒打出一發子彈,熟練的可以達到每分鐘兩發到三發,但戰場情況瞬息萬變,而且敵軍騎兵的進攻速度遠遠高過步兵,馬匹全速衝刺的話,四百米的距離不到兩分鍾就能跑到。

    己方火槍手頂多有三四次的射擊機會,面對萬馬奔騰的刺激場面,二貨們多半會形成恐慌心理,裝填速度會在無形中變慢,忙中出錯也是正常現象。

    長矛兵就是專門用來對付騎兵的兵種,爲了保證己方陣型不被衝散,西班牙方陣一般會按照火槍兵數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來配備長矛兵。

    在瑞典古斯塔夫方陣中,每個408人的步兵中隊裏有半數長矛兵,荷蘭莫里斯方陣也大同小異,這麼部署兵力的目的就是要遏制敵軍騎兵的衝擊。

    放棄長矛兵的做法,在老湯眼裏不啻於自討苦吃,太子沒統帥過部隊,更沒上過戰場,若是沒有應對之道,那便是異想天開了。

    幺雞明白老湯這麼說也是從實際出發,這個時代哪個國家都沒瘋狂到採用純火槍兵方陣的地步,自己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了:“本宮以爲長矛兵之作用可有戰鬥工兵來替代,這些工兵負責搭橋、鋪路之外,還有的任務便是設置戰場上的阻攔設施,防止敵軍騎兵的突擊。比如拒馬樁與絆馬索,再有便是埋設地雷和挖掘溝壑。如果是遭遇戰,時間來不及的話,本宮還有三件武器用來剋制騎兵突擊步兵方陣,其一是迫擊炮,其二是連發槍,其三是手榴彈,按照三種武器的各自射程,對敵軍騎兵實施火力阻攔。”

    長矛兵幹的事情,絕大部分職責工兵都能接下,一個步兵旅五千人的話,弄個五百人左右的工兵營就夠用了。

    採用模塊化組件方式之後,拒馬上的鐵棍拆下來還能當擔架棍和帳篷骨架來用,一材多用能夠有效減輕後勤負擔。

    在戰時,這種一米來長的鐵棍釘入地下的話,兩邊掛上鐵鏈那就是絆馬索,弄個幾百條設置成不同的高度,給辮子騎兵來場“完全免費的障礙賽”,跨不過去就特麼絆死你。

    按照幺雞設想的攔截順序,“大清王師”的騎兵們要先趟地雷陣,再跳絆馬索,然後衝開拒馬樁,才能接近自己的火槍兵方陣。

    這還只是“地面三寶”,還有“空中三寶”。

    迫擊炮就是大名鼎鼎的“沒良心炮”,大明的夥藥威力沒有後世那麼大,不過只裝五斤炸藥包的話,飛個150-200米的距離應該差不離,炸藥包上再綁上幾百發鐵珠當成榴彈使。

    用來穿甲不太好說,但是鐵珠的殺傷效果將會非常明顯,嵌入腦門裏的話,真的會形成一個不小的腦洞,說不定辮子們會由此而開竅……

    “連發槍”不是機槍,連半自動都算不上,把五根火槍槍管排成一排,碼成這樣的四排,外形跟“冰雹”火箭炮類似,發射原理也大同小異,每次打一排,專門用來打擊辮子騎兵。

    這種武器安裝在戰車上,當成火神炮來用,設計成可快速拆卸的版本,一件重一百斤左右的話,四個士兵擡着就能完成安裝,訓練有素的話,十秒之內就可以重新開始射擊。

    手榴彈就不用贅述了,每人攜帶五枚,一斤裝藥,每枚上附五十顆鐵珠,引信設定位爲三秒曝炸,拋射之後就能讓辮子騎兵大開眼界外加鬼哭狼嚎……

    “大清王師”的騎兵集羣得衝過“吉祥六寶的招呼”之後,才能接近明軍火槍陣,這才叫陣地戰,不然那就是純粹的給對方送人頭了。

    幺雞沒跟老湯說,自己還有一種祕密武器,就是坦克,外形類似於明軍現在使用的戰車!

    不過是全裝甲保護,完全無視步槍子彈和騎兵衝擊,除非被炮彈直接擊中才能被摧毀。

    給每個旅配備六十到八十輛用來保護本陣兩翼的話,清軍騎兵想要實施迂迴包抄的策略就可能要失效了。

    幺雞給老湯詳細解釋一番自己的設想之後,老湯呆若木雞地思考了半晌,才微微點頭,覺得此法可行。

    此“六寶”外加飛艇助陣,明軍確有擊敗敵軍的可能,太子倒是所言非虛。

    “殿下,臣聽說敵軍騎兵擅長施射,尤以環繞式騎射最爲精妙,火槍兵裝填速度遠不及弓箭,又如何防禦此法呢?”

    在後努爾哈雞翅時期,爲了避免給己方造成極大的傷亡,由皇太雞指揮的清軍騎兵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對明軍步兵方陣實施突擊。

    多半都是配合重甲步兵的正面推進,以繞後敵人側後實施弓箭掩護打擊,分散對方的防禦兵力爲主,不會一味的蠻幹。

    老湯認爲防禦騎兵一來要防禦對方的正面突擊,二來則要防止對方包抄襲擾本陣的側翼。

    清軍所使用的弓箭老湯也是試用過的,威力暫且不提,光是這每分鐘三十發的極限射速,就能讓火槍兵難以企及。

    通過以往戰報和明軍將領們的經驗總結來看,辮子精銳騎兵對於二三十米之內的目標,幾乎是箭無需發,精準度極高,能達到七八成。

    明軍步兵在野戰時,往往被對方攪和地無心戀戰,外加慘無人道的瘋狂****!

    這並非誇張,因爲臉部中箭率相當之高,辮子們要是只會騎馬,那還不如去參加奧運會。

    “本宮以爲對付抵近的敵軍騎兵,火槍兵有一攻一防的解決之道。一攻便是給火槍兵配備弩箭,威力雖然不及弓,卻能避免只能捱打不能還手的被動局面。一防則是給火槍兵全部配備西式板甲,尤其加強頭部和軀幹的護甲厚度,讓敵軍射來的箭即使擊中目標,也無法造成重大傷害。”

    你不是能射麼?那乾脆就射個痛快好了。

    本宮的火槍兵比射箭也射不過你們,就算不用弩箭還擊,量你也射不穿PLUS版板甲。

    給負責野戰的明軍全部換裝西式全覆蓋的雞頭盔,面部被喙狀的三棱錐保護,清弓再強也傷不到火槍兵的大臉。

    軀幹也進行加厚,這樣只要重要部位不遭到重創,四肢受傷也就無關緊要了,步兵旅遭到辮子騎兵的遠射也不會造成嚴重減員。

    一旦騎兵迂迴包抄又沒法有效地影響到明軍步兵陣型的防禦,那麼就只有配合重甲步兵衝擊正面這一條路可走了。

    幺雞打算建立一支西式裝備的火槍兵部隊,配合飛艇和坦克,跟辮子們鋼一次,一次不行就重新碼人,準備好了再重鋼。

    一個軍三個師下轄九個旅,加上一個軍屬步兵旅,總計五萬人,總預算爲三百萬兩銀子。

    這也就是未來新軍的第一階段發展目標,五年之內,有這樣的三個軍,幺雞就敢跟皇太雞進行戰略決戰了。

    如果今年歲入超過兩千五百萬兩的話,那就玩把大的,不然就只能安於現狀,花小錢辦大事了。

    每個步兵旅編有四個步兵營、一個騎兵營、一個炮兵營、一個工兵營、兩個輜重營,外加若干衛生連、通訊連、憲兵連等輔助單位。

    步兵營由純火槍兵構成,騎兵營變化不大,與現有明軍部隊不同是炮兵營,編有一個火箭炮連、一個迫擊炮連、兩個野戰炮連。

    火箭炮連裝備英國的“康格裏夫火箭”,實惠版射程超過一千五百米,PLUS版射程可達三千米以上。

    這種武器重量並不大,只有十五公斤,彈長不過一米,但用途廣泛,可以裝備海軍,在水面艦艇上發射。

    迫擊炮連裝備的自然是“沒良心炮”,沒什麼火炮比這玩意更加廉價兼具使用的了,哪怕一次性廢了也不心疼。

    野戰炮連的列裝武器就讓幺雞比較頭疼了,因爲大明製造的火炮類別實在太多,能讓自己眼花繚亂。

    《兵錄》上將火炮分爲戰銃、攻銃、守銃三大類。

    戰銃包括半蛇銃、大蛇銃、大佛朗機銃、小佛朗機銃。

    攻銃含有鷹隼銃、鳥喙銃、半鴆銃、大鴆銃、倍大鴆銃、虎嘯銃、飛彪銃。

    守銃最少,可也有半喙銃、大喙銃、倍大喙銃、虎踞銃。

    蛇銃就是紅夷大炮,跟佛郎機銃一樣,分爲大小兩種型號。

    這種火炮雖然笨重,並不適合野戰轉移,但由於佛郎機銃射程太近,蛇銃只能作爲遠程投射兵器出現在戰場上。

    皇太雞在七八年前獲得了這種鑄炮技術,清軍到今年爲止,已經裝備了不少於六十門紅夷大炮,其他火炮更有數百門之多,所以說“大清王師”僅靠步騎便奪得天下是很玄學的說法。

    留存到後世的一門紅夷大炮上的銘文爲:崇禎戊寅歲仲夏吉日,捐助建造紅夷大炮,總督軍門盧象升,總督軍門陳新甲,巡撫都御史葉廷桂,分守太監牛文炳……

    另一門銘文爲:明崇禎十二年仲冬吉日鑄造,重五千四百斤,欽命總督軍門洪承疇,欽命總督軍門高起潛,欽差山永軍門朱國棟,欽差總監中府太監劉國玉,欽差永平監軍道石聲和,欽差總理鎮總兵馬科!

    幺雞打算用“康格裏夫火箭”代替紅夷大炮,火箭打完就得了,根本不用擔心被對方俘獲,運輸起來也很方便,在裝填與射速方面都遠遠超過紅夷大炮。

    中距離繼續用佛朗機,此款火炮雖然射程比較近,但由於採用後裝式藥室裝填,一門炮配備多個藥室,所以速度很快,符合幺雞的戰術構想。

    如果能造出“拿破崙炮”,甭管大小號,都可以把紅夷大炮和佛朗機一併退出現役了,但是現在還沒有太大把握,畢竟造炮身可比火箭難多了,那可是正二八經的“法棍”。

    等新炮真的可以大批量列裝之後,現役的紅夷大炮就可以都去當作守銃了。

    在戰場上看炮兵裝填一次這玩意,幺雞得活活急死,打個盹都不一定能裝填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