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負責勘測的人拿到全新設計的儀器之後工作效率馬上大幅提高。
圓規角尺之類的工具更是讓他們在繪制地圖時省力了很多。
李治提出來的很多新工藝更是讓城外的工業園成爲了一些商人的主要目的地。
眼下園區的空房已經賣出了大半,整日來往於工業園的人更是多達幾萬人。
這些人有些是在此常住,有些則是來此地進購商品然後運往其他地區進行販賣。
工業園生產的蜂窩爐等商品早已經不止冬天才會有人使用。
很多自己不耕種土地的人家已經將它當做了燒水做飯的主要工具。
這裏生產的瓷器也早已成爲了搶手貨。
首先是因爲李愔帶人研究出了許多新型染料能夠使瓷器的色彩更加豐富鮮豔。
再加上使用了先進工藝提高了燒製溫度。
因此這裏出產的瓷器已經達到了大唐的最高水平。
這些瓷器的售價雖然比較高,但是卻深受外國商人的青睞。
如今已經成爲了各國商人購買瓷器的首選。
這裏出產的絲綢也因爲價格合理品質優良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因此自然吸引了很多流動商販。
流動商販的大量涌入使得這裏的坊市變得更加熱鬧,售賣的商品也更加豐富。
這就給居住在這裏的居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吸引了更多人來這裏購買房產。
其中居住在長安城偏遠之地的百姓就是購房的主力。
而他們賣掉的房產又在裴明禮的帶動下成爲了其他商人的購買目標。
然而到了此時所有人都還沒有意識到裴明禮的收購行爲已經越來越少。
即便偶爾出手也是接手一些相連的地塊。
如今裴明禮的手中大概掌握着不到兩個坊區的土地。
他此刻正在等待着李治的命令,準備開始下一步計劃。
他知道這種等待的時間可能會很長。
因爲眼下工業園的房產還沒有售完,而且長安城的房產需求還不夠火爆。
眼下購買城內房產的還只是那些氏族和富商。
他們購買房產僅僅只是在進行投資。
而真正想要買房居住的外來人口還很少。
這就意味着長安城的吸引力還不是很足。
而李治的解決辦法就是加快工坊的建設,以此來增加用人需求。
延州的石化廠已經部分建成。
李治派到這裏的負責人是李愔的一個學生。
他的名字叫唐樂康,對石化方面有着很高的天賦。
別看他的年紀還不滿十八歲,但是他卻是李愔的所有學生中做事最爲穩妥的一個。
此時他正和顏立本,一起關注着一臺蒸汽挖油機的運作。
隨着蒸汽機的巨大轟鳴聲響起,這臺挖油機開始上下擺動。
一桶一桶的石油被從地底抽取上來然後被裝進油罐運送到不遠處的蒸餾塔。
在鑽井旁邊還延伸出了一條管路。
這條管路的作用就是將油井裏面的少量天然氣轉移到不遠處進行燃燒。
顏立本疑惑地對唐樂康問道:“此中氣體既然能夠燃燒爲何不乾脆加以利用?”
唐樂康道:“此處油田含有的氣體非常稀少,不值得爲此再增加一套設備。”
顏立本又一次問道:“直接收集起來應該不用花費太高的成本吧?”
唐樂康搖頭道:“顏少監想得過於簡單了,氣體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質,想要使用還需多道工序進行加工。”
顏立本聽了這話以後點了點頭。
他想不到其中還有這麼多門道。
接下來兩人又巡視了一下其它區域。
這些區域有的已經完工有的還在建設。
想要全部完工可能還需要幾年時間。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因爲條件的限制,許多工藝都沒有合適的設備可以直接完成。
因此目前只能先一邊生產一邊解決設備問題。
這也是顏立本來到這裏的原因。
他需要徹底瞭解石油生產的所有工序才能針對性地研發設備。
在這期間很多分解出來的原料只能完成一部分工序然後利用實驗室方法進一步加工。
不過暫時來講這已經夠了。
因爲後續的產品也暫時也達不到大規模生產的條件。
即將開建的工坊也是以人工爲主。
比如一些經過合成的面料就需要大量的紡織工人。
隨着煉油廠的投產工業園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建設。
這些工坊將主要生產各種合成纖維,然後紡織成各種面料。
生產工藝將由李愔的學生們提供而機器的設計和製造將由楊思齊帶人負責。
他是李治府中的幕僚這些涉及私人產業的事情還是由他主持比較好。
何況他現在也收錄了幾名學生,正好可以藉此機會鍛鍊學生的能力…
經過一個多月的研究李愔終於帶人研發出了一種新的紙張。
李治經過一系列的驗證之後感覺非常滿意。
這種紙的表面雖然不是很光滑但是無論是耐水性還是韌性和抗揉搓性都非常符合要求。
於是李治便讓李愔根據這種紙的特性繼續研究適合的油墨。
以便能夠滿足苛刻的印刷要求。
而他自己則是焦急地等待着李世民給他安排的學習人員。
這個時代的交通實在是難以形容。
李治的一封奏摺即使是使用加急的快馬想要送到長安城都要十來天的時間。
而從長安派人來到此處又要經過將近一個月。
李治在廣州城裏建造的房屋都已經快要完成了,然而到現在銀行的事情卻還差着許多重要的環節。
又是半個多月的等待之後李世民派來的十幾名戶部官員終於來到了廣州城。
這是他與王珪等人商量了半天以後才定下的人數。
有了複式記賬法和專門的會計賬本,戶部的人手就有了一些富裕。
因此就將這些人派到了廣州學習。
李治看到眼前的十幾個人覺得數量實在是少了一些。
於是他只好私自做主又從廣州城這邊招募了幾十人。
然而加上這些人也只能勉強將長安和廣州兩地的銀行初步運行起來。
至於後續的安排李治便只能將情況匯報給他老子,讓他和大臣們去商量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