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朝中態勢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壽王字數:2136更新時間:24/06/27 14:14:31
    李隆基如今正是志得意滿之時,現在的他,已經不愛聽那些諫臣的逆耳之言,只愛聽溢美之詞。

    所以武惠妃的話,完全擊中了李隆基的心窩,李隆基聽了十分受用。

    李隆基滿臉笑容的站起身來,得意道:“惠妃所言極是,朕雖然在長安,但心裏裝的是九州四海,天下生靈。秦皇漢武,當年也不過如此吧。”

    李隆基自誇了一句,又道:“可琩兒去看看也就罷了,沒必要親自領軍前去和吐蕃對敵。”

    “這是他的一片孝心。”武惠妃眼含熱淚,“琩兒在信中說,若生不能在臣妾和三郎膝前盡孝,他願死在戍衛大唐的邊境之上,用他的最後的生命和往後英靈,永守大唐山河。”

    目前,唐朝的臣子們都在追求出將入相,換句話說,在邊疆打仗,就是爲了有朝一日能到長安封侯拜相,所以像李琩這種,有機會競爭皇儲的人,自願放逐去邊疆,除了武惠妃所說,他們也找不到其他理由。

    若是爲了實權,一個要死的人,拿實權有什麼用呢?

    即使拿到了隴右道四鎮的實權,李琩又能怎麼樣?

    而且,若李琩真有拿實權的心思,那他的第一首選應該是劍南,因爲李琩領劍南節度使,李琩王妃楊玉環的老家也在劍南蜀州。

    第二個首選,應當是河北,因爲河北很亂,對唐中央怨氣很重,去那裏行不軌之事成功率才高。

    但李琩都沒有選,而是去了大唐心腹大患吐蕃的前線。

    這除了以死戍邊,還能有什麼其他心思?

    李隆基心中感動,道:“琩兒是個好兒子,若他真的死在戰場上,朕會給他最高的禮遇。”

    武惠妃聞言,立刻跪地,道:“臣妾叩謝陛下!”

    “你這是做什麼?”李隆基立馬扶起武惠妃,“琩兒是你的兒子,也是朕的兒子。”

    李隆基替武惠妃擦去眼淚,接着道:“你也不必太過擔心,朕去問問有沒有新的戰報,若沒有壞消息,就表明琩兒現在還平安。”

    “嗯嗯。”武惠妃點點頭,“臣妾請了幾個南方的樂曲名流,待三郎回來,臣妾領他們給三郎演奏。”

    “好,好。”李隆基高興的點頭,去了紫宸殿。

    武惠妃的背影,心道:“琩兒,雖然娘不知道你到底想做什麼,但成全你,是娘唯一可以爲你做的事。”

    ……

    紫宸殿挨着宣政殿,宣政殿是皇帝會見百官的地方,而紫宸殿則是平時皇帝坐政的地方。

    紫宸殿內。

    張九齡、裴耀卿、李林甫、牛仙客等重臣殿下而立。

    李隆基坐於皇座上,問道:“壽王出征小勃律,可有消息?”

    張九齡主管軍事,上奏道:“回聖人,還沒有。龜茲至小勃律國三千餘裏,一路荒漠戈壁,山川險阻,壽王殿下又在冰雪中行軍,即使沒有意外,也需少則四五月,多則七八月才能抵達。”

    張九齡並非誇大其詞,一般來說,確實要這麼多時間,但李琩他們只用了三個多月,完全是因爲高仙芝等將的調度有方,和中途的組織動員。

    李隆基問道:“此戰可勝嗎?”

    “未必。”張九齡如實分析,“壽王殿下他們三千裏行軍,即便不在荒漠戈壁裏迷路,糧草後援如何爲繼也是難題。即使解決這兩個難題,大軍到了小勃律後,小勃律千山萬仞,地處高寒,若不能速戰速決,陷入鏖戰,勝算又會大打折扣。”

    李琩此行,可謂關關難過,李隆基聽着都覺得艱難。

    想起武惠妃剛纔說的李琩要以生命戍衛山河,李隆基更加感慨,道:“前日還有人彈劾壽王未請示兵部,擅自出兵遠征。”

    李隆基知道彈劾李琩的人,是太子和李亨的屬下,冷笑一聲,問張九齡道:“張卿以爲壽王擅自出兵,應當如何處置?”

    張九齡想起張木槿寫的信,沉吟片刻,道:“擅自出兵遠征,壽王確實有罪。”

    在場衆人聞言,都有些驚訝。

    李隆基道:“張卿確實如此作想?”

    “是。”張九齡先肯定回答,隨後道:“不過我大唐若對吐蕃入侵小勃律國坐視不理,不僅難全大唐與小勃律國的情誼,而且也會讓我大唐在西域喪失一條關鍵要道,更重要的是,我大唐自此以後便無法號令西域諸國。若臣與壽王殿下易地而處,臣也願意,寧死犯此罪!”

    在場的衆人更加驚訝。

    因爲張九齡這是反向在替李琩說話。

    李隆基沉默了,過了半晌,才問裴耀卿和李林甫,道:“二位卿以爲呢?”

    裴耀卿想了想,道:“縱有千般理由與難處,終是違了制。而且,如果此戰輸了呢?此戰一輸,衆多將士白白犧牲,我大唐也會天威受損。如果事先請示,集思廣益,興許會更有利於進軍。”

    裴耀卿的意思,就是無論伱有什麼理由,如果李琩打贏了,可以功過相抵,如果打輸了,就應該治罪。

    他的這個心思,也是朝中很多人的心思。

    李隆基沒有回覆,看向李林甫。

    李林甫道:“雷霆雨露,莫非天恩,壽王殿下貴爲皇子,原本就不是臣等可議,聖人心如明鏡,聖明燭照,臣請聖人乾綱獨斷。”

    李林甫的意思,就是李隆基說什麼,就是什麼。

    三個主事宰相,一個爲李琩說話,一個反對李琩,一個不表達意見。

    只是,爲李琩說話的張九齡,是支持太子李瑛的人。反對李琩的是中間派裴耀卿,而不表達意見的,卻是先前支持李琩的李林甫。

    但其實李林甫並不是真想立馬和李琩切割,他沒有那麼笨。

    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他通過一些風聲,知道李隆基心裏是支持李琩的,所以聽李隆基的意見,也變相等於支持李琩。

    至於爲什麼不自己說出來,是因爲張九齡已經表明了支持的態度,如果他再支持,那麼就顯得李琩深得朝野之心,如此反而會引起李隆基的反感。

    所以,他乾脆選擇不說,這樣才是對李琩最大的支持,同時也不會引起別人的對立。

    李隆基聽完三人的意見,點點頭,道:“既然如此,如今戰事勝負未知,那就再看看。”

    說罷,離開了紫宸殿,前去參加武惠妃給他準備的音樂會。

    留下張九齡、裴耀卿、李林甫三人面面相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