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朝議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兮如風字數:2112更新時間:24/07/19 04:51:28
    大唐權力中樞,宣政殿。

    今天朝會,李世民臉上的氣色看起來還算不錯。

    自從長孫皇后薨逝之後,他悲痛萬分,很多國事也都交給了太子去處理。

    不過,即便是在服喪期間,宣政殿前每日的朝會也從未中斷過,李世民身爲一代英主從不會因私廢公。

    今天在大殿之上,有很多重要的政務需要君臣一起商討,而其中有兩件事最爲緊要。

    李世民手中攥着一份來自帝國北面的緊急軍情,自月初北上討伐薛延陀的大軍出征以來,已經數次在戰場上遭遇挫敗,原定作戰計劃遲遲未能兌現。

    “情況你們都已經瞭解了,薛延陀近年來表面上對我大唐稱臣納貢,但背地裏卻在積蓄力量,排除異己,試圖擺脫我們的掌控,因此朕才決定派一支大軍前往征討,以示警告。”

    “但這次選將從目前看來,存在着很大的問題,太子所舉薦的這幾個人恐怕要辜負你對他們的期望了。”

    李承乾臉上無光,從今天踏進宣政殿那一刻開始,他就盼着李世民不要提起這件事,然而戰事緊急,絲毫沒有僥倖的餘地。

    李世民一向非常重視帝國對外敵的威懾力,因此在他的治下,唐軍曾北擊突厥,遠征高昌,千里奔襲吐谷渾,不停向周邊的外族鄰邦展現着強大的軍事實力。

    國家要發展就得先穩定邊疆,沒人找你麻煩的話,那自然就可以心無旁騖地發展民生百業了,這是使大唐長治久安的基礎條件,絕對不容有失。

    因此這一次討伐薛延陀受挫,讓李世民大爲不滿,而率軍出征的將領又多是太子李承乾力薦的親信之人。

    事實證明,李承乾的決策是有欠考慮的,當事情進展順利的時候,這件事叫做舉賢不避親,而一旦出了差池,就變成了任人唯親。

    此時,殿內鴉雀無聲,前方打了敗仗,讓衆人都不敢隨便發表意見,免得惹皇上不高興。

    李承乾沒辦法,話頭都直接引到他身上了,他要是也一聲不吭的話,李世民是不會放過他的。

    於是李承乾上前一步,稟報道:“父皇,目前我軍只是遭遇小小的挫敗,幾位將領都是身經百戰的忠勇之士,他們定當可以穩住陣腳,徐徐圖之。”

    “另外,兒臣以爲薛延陀不過是些有勇無謀之輩,他們見我大唐軍隊前來,無非是假裝擺出要與我軍決戰的架勢,實際上他們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膽子。”

    李世民瞥了李承乾一眼,質問道:“哼,好大的口氣,行軍打仗涉及方方面面,從來沒有強者必勝的道理,前方那些將領要是個個都跟你一樣傲慢自大,那他們就得提着頭來見朕了!”

    “在對戰局的見解上,你還遠不如你皇弟吳王來得透徹,回頭你應該多向他討教,不要總是待在東宮整日渾渾噩噩,否則將來如何管理好大唐的萬里江山?”

    李承乾被當衆斥責,心裏很不是滋味,誰知這個時候魏王李泰又見縫插針地站出來補刀。

    他挪着臃腫肥胖的身子,上前稟報道:“父皇,之前吳王上書曾提到過對薛延陀的看法,也推薦了幾員大將可以勝任本次出征,現在想來那真是一番真知灼見,可惜太子並未採納他的建議。”

    “不過兒臣懇請父皇不必過於苛責太子,畢竟皇兄久居廟堂,連長安城都沒有機會出去幾次,他可是一直在用心學習打理朝政啊,哪有像吳王那樣的機會可以在邊疆上陣殺敵,力保一方安定。”

    李泰的話表面上似乎是在給李承乾開脫,實際上卻是陰陽怪氣,假借吳王來反襯出太子的故步自封,庸碌無能。

    大殿之下,羣臣開始竊竊私語。

    這番窸窸窣窣的動靜,就彷彿像是有千千萬萬只螞蟻爬上李承乾的心頭,讓他莫名地煩躁。

    吳王在成州率領一幫老弱殘兵擊敗突厥大軍的戰果,在傳到長安後一直爲人所津津樂道,現在朝中有人甚至發出了這樣的論調,說吳王是衆多皇子中最像李世民的一個。

    對此李世民也喜不自勝,有哪個老子會不喜歡兒子跟自己相像呢?

    眼見風向對太子不利,長孫無忌慣常開始站出來護犢子,他向李世民提議道:“陛下,我軍北上時已是行將入冬的季節,當地惡劣的氣候環境都對行軍作戰產生嚴重影響,雖然初戰不利,但並未招致大敗,目前若是臨陣換將對全軍的士氣也是極大的影響。”

    “臣以爲,還是應當給前線將士一些時間,另外多備糧草輜重,令大軍無後顧之憂,此戰勝敗還未有定論。”

    在長孫無忌和一衆黨羽的支持下,這件事暫且算是被按了下去,李承乾也沒有過多遭受責備。

    之後李世民又提及另一件事,卻讓李承乾更加汗流浹背,膽戰心驚。

    在大唐以東的朝鮮半島,此時正處於三國紛爭的局勢中,高句麗、新羅、百濟各自佔據一方,彼此互相制衡,但又衝突不斷。

    李世民對這三國所採取的政策是一視同仁,始終一碗水端平,沒有任何偏頗。

    原本這樣的格局已經維持了很長時間的穩定,但最近卻傳來高句麗國內突然發生政變,野心勃勃的權臣全蓋蘇文悍然弒殺高句麗王並另立新王,自此他大權獨攬,開始發兵攻擊新羅。

    這件事情的發生,直接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平衡,實力較爲弱小的新羅遣使來向大唐求援,這讓李世民對高句麗大爲惱火。

    當李世民向羣臣問策時,李承乾不敢說話,因爲他昨夜剛剛接到消息,據說當初高句麗使臣原本要送去東宮的那封信,最近莫名其妙地出現在了李世民的手中。

    不知道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可那封信足以證明太子李承乾私底下跟高句麗有所往來,這絕對是觸犯到了李世民的逆鱗。

    更令東宮感到焦慮的是,這封信銷聲匿跡了很長時間,偏偏就在高句麗內部出現動盪的當下,被人拿了出來,這分明就是有人在針對太子!

    至於背後的主謀是誰,李承乾不禁想到了遠在隴西的吳王李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