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井底的哭聲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兮如風字數:2161更新時間:24/07/19 04:51:28
要想遇到突厥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沿着一些村落所在的地方走。
只要是有人居住生活的地方,就會被突厥人盯上,這些無惡不作的混蛋只有不停地燒殺劫掠,才能維持自己的生存。
他們沒有家,沒有歸屬感,也沒有任何道德底線,就像是時刻飢腸轆轆的瘋狗,見了誰都想要撕下一塊肉來。
李恪遙遙望見前方一個矮土坡下邊,有個規模不是很大的村落。
他便對花木蘭說道:“木蘭帶幾個人過去打探一下,看看村子是否遭到過襲擊,如有情況就發個信號。”
“是,殿下。”
花木蘭帶上五名好手策馬趕去,沒一會兒就響起了嘹亮的哨聲。
這是大家提前約定好的通信方式,從長安出發一路西行就在使用了,因此互相之間都很熟悉。
此時哨聲響起讓李恪感到十分意外,居然這麼快就發出了信號,也就是說這個村落必定是被突厥人“光顧”過。
想到這裏李恪的心情就變得沉重起來,他帶着剩下的人馬很快就趕了過去,等到了距離村子大約五十步時,眼前赫然能夠看到滿地狼藉的血腥景象。
突厥人來過這裏,而且徹底摧毀了這裏。
由於此地已經是偏遠地帶,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村落的概念,大家只是三三兩兩地分散居住在這片山間平地上,並沒有聚集在一起。
李恪看到幾乎所有的房子都有被焚燒的痕跡,而在其中部分房子的房樑上,掛着幾乎被燒成焦炭的屍體。
這些人不幸慘遭毒手,落得一個家破人亡,慘絕人寰的下場。
典韋攥緊手中長戟,鼻息如雷。
他是在剋制自己心中熊熊燃燒的怒火,別說是他了,換了誰看到這樣的慘狀,都會對殘暴的突厥人深惡痛絕,不惜除之而後快!
“殿下,所有人都死了,包括老人孩子……”
花木蘭轉了一圈,很失望地發現沒有任何倖存者,大概有五十餘人都以各種悽慘的方式被突厥人殺害。
“殿下!”
“這井裏好像有動靜?”
遠處,有一名騎兵似乎發現了什麼,在他的呼喊下衆人迅速跟了過去。
“快聽,好像井底下有什麼聲音。”
李恪屏氣凝神,努力想要捕捉從井口傳出來的聲音,片刻之後他果真聽見了什麼。
“這好像,是哭聲?”
“嬰兒的哭聲?”
花木蘭想要拎起掛在井口的繩子,這時才發現繩子早就斷掉了,而且很明顯是被人故意用刀隔斷的。
“估計是村民爲了保護自己的孩子,被迫將孩子藏在了井底,可惜還是被突厥人發現了。”
“對方直接割斷了繩子,是想讓這個孩子在井底自生自滅,真是畜生行徑!”
花木蘭嘗試了幾個辦法,但很可惜這口井的直徑很窄,正常人的體型是無法鑽下去的,他們很有可能根本沒有辦法將孩子救出來。
“殿下,怎麼辦?我們所有人都下不去。”
花木蘭始終是姑娘身,她對於被困在井底裏的那個孩子,充滿了疼惜和焦急。
李恪心中同樣隱痛,他忽然想到了一個可行的辦法,於是交代霍去病說:“派一個騎術最好的手下,回去告訴李元芳,讓他帶上那個叫賽牧的孩子到這裏來!”
“遵命!”
遇上這樣的特殊情況,李恪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畢竟在這種條件下,根本就沒有合適的工具幫助他們從井下解救孩子。
他也希望能儘快將孩子救上來,但如今最樂觀的情況,也就是讓賽牧下到井底去,這可能是唯一的希望。
“留下兩個人在這裏等元芳他們來,剩下的人跟我往前搜索,這個村子顯然遭襲不久,可能那些突厥人還沒有走遠。”
花木蘭說道:“殿下是想去消滅那些突厥人?”
“他們早該死了。”
李恪咬牙切齒地說道。
於是李恪帶隊繼續向遠處搜尋,一直到行將日落時,終於在地上雜亂的馬蹄印中,找出了疑似那夥突厥人留下的痕跡。
霍去病檢查了一下馬蹄印,自信地斷言說:“這夥突厥人數量不小,應該至少有兩百餘人。”
“惡來,聽到了吧,這回有兩百顆腦袋等着你砍!”
“我要讓他們血債血償!”
典韋早就憋了一肚子邪火,只等碰上突厥人後統統發泄出來。
他現在恨不得手撕了那些天殺的突厥瘋狗,見一個殺一個,絕不留活口。
“殿下,前面有人!”
放出去在隊伍最前面探路的兩名騎兵,這個時候打馬回頭,來到李恪面前稟明情況。
根據他們的探查,前方不遠處發現了一個疑似突厥人營地,裏面粗略預估有五十多人。
李恪道:“怎麼才五十多人,其他人都跑哪兒去了?”
霍去病道:“可以先一鼓作氣幹掉這些突厥人,那些沒有待在營地中的算他們運氣好,不過我們早晚也會除掉他們。”
以當前他們的戰力,直接一個騎兵衝鋒就可以打對方個措手不及,區區五十多人可能還來不及拿起武器,就做了刀下亡魂。
這樣當然是最省時省力的,可李恪卻有另外的想法。
“既然被我們碰上了,那就一個都不能放過,此時沒在營地的突厥人大概是出去尋找襲擊目標了,我們等他們到齊後再動手。”
衆人都沒有異議,大家便找了一處便於隱蔽的位置,時刻緊盯着突厥營地的動靜。
典韋隨便找了個地方坐下,開始默默喝酒,李恪好奇地問他是不是在每次殺人前,都習慣喝點酒。
“主公放心,雖說飲酒誤事,但我絕不會重蹈覆轍,今晚我要大開殺戒,不飲上幾口總覺得差點什麼。”
李恪在真實地接觸了這位猛將後才發現,其實典韋並不是世人印象中的莽夫,他勇則勇矣,卻也絕不魯莽行事。
此時大家隱蔽起來等待突厥人悉數歸營,典韋也能夠沉得住氣,而不是吵鬧着要馬上殺過去見人就砍。
這不禁讓李恪產生聯想,歷史上的典韋若不是早早地折在了宛城,也許能有一番更大的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