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九章: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崛起的石頭字數:2903更新時間:24/06/27 12:55:10
    朱由校知道,其實自己的想法有些天真。

    就憑繼位之初信任魏忠賢,在朝中清除東林黨的那些事,後世文人的筆桿子就說不定要怎麼寫自己。

    現在他們是都服了,可這只是暫時的,這是讓自己殺怕了,等自己一死,該怎麼寫還是怎麼寫。

    想要乾點好事挽回口碑,估計也難。

    而且朱由校最近幹的事,不光把國內的文人子弟得罪了,就連那些老外也都得罪得差不多。

    想要開疆拓土,用恢復永樂年領土的口號現在顯然行不通,因爲天啓一朝的版圖已經比永樂朝還多了個柬埔寨。

    繼續打東南亞,說什麼都像是“侵略”。

    沒錯,朱由校現在幹的事,無論說成有多麼正義,放在其它國家的史書裏,可能都會被寫成侵略。

    現在的西方,還和東方不一樣。

    協約這個東西在西方的約束力還是很強的,兩國打仗基本都是點到爲止,很少出現像大明這樣動輒滅一國的大規模動員。

    在東方,條約其實就是個屁。

    條約內容隨時都可以被撕毀,而且不會有多少人特別看重,說破大天只要能打贏就行。

    拳頭,才是東方的唯一真理。

    就像朱由校,拳頭最大,還不是說打誰就打誰?

    要不是實在吃不下來,朱由校想把整個東方全都打了。

    可事實上就和安南和柬埔寨現在的情況一樣,滅了他們容易,怎麼把這個地方佔得安穩了,這是個很頭疼的問題。

    一個安南就要二十萬明軍鎮守,甚至需要動員幾十萬的民夫去新修一條大路。

    如今再加上柬埔寨,安南總督洪承疇已經不止一次說人手不夠,來和京師要人要物資了。

    要是把東南亞全吞了,想守住,這需要多少人力和物力?

    遠東倒是輕鬆多了,因爲那些地方本來也沒住多少人,守衛也容易得多,不需要多少兵力。

    起碼和東方而言,沙俄還是講究條約這個東西的信譽。

    朱由校也能理解,畢竟人家沙俄爲了區分自己與東方的不同,一直標榜爲西方國家。

    人家還要在西方混的,肯定不能和大明一樣隨隨便便就撕毀條約。

    西方極其注重協約的約束性,一個國家撕毀協約,往往會被其它國家羣起攻之,而失去人心,國家也活不長久。

    總言之,他們那邊是有自己的一套制度去平衡各個國家。

    而回過頭來看東方,沒有任何其它國家能對大明造成威脅,朱由校說幹誰就幹誰,回頭甚至連一個公開譴責的都沒有。

    無它,不敢。

    誰都知道,大明是有能耐出兵滅了你的,即使你不在亞洲,也只是早死和晚死的區別。

    朱由校只需要把國內安頓好,將唯一的敵人韃清給滅了,再順手征服蒙古,遠東這一片也就無敵了。

    滅了柬埔寨,其餘藩國全都老實了。

    但這麼做的後果,就是無論國際上還是國內,朱由校這個本該被冠以大帝稱號的皇帝,名聲都是極其的臭。

    從沒有一個有資格做大帝的君主和朱由校一樣奇葩,名聲有多臭,他的文治武功就有多不可置信。

    算了,攤牌了,不裝了。

    既然名聲已經改不回來了,朱由校也就懶得再去裝什麼東西了,你罵任你罵,有能耐來打死朕。

    打不過,就老老實實給朕臥着喊萬歲!

    朱由校知道征服東南亞有多困難,其實很想繼續把東南亞其餘的國家拿下,但問題是,他們太老實了。

    安南和金邊被滅以後,東南亞其餘的幾個國家一個個都老實的不像話。

    尼泊爾的馬拉王朝,半年不到居然派遣十三次使節前往大明,帶的東西也非常多。

    這種示好的意思非常明顯,朱由校也很無奈。

    東南亞現存的兩個大國,一個是緬甸的東籲王朝,另一個就是泰國的阿瑜陀耶王朝,也稱大城王朝。

    這兩個王朝按照歷史發展,現在都是處於極盛時期。

    但朱由校並不在乎這些,極盛不極盛的,現在也就是一波平推的事,問題是,用什麼藉口起兵。

    猶豫幾天以後,朱由校忽然覺得,自己好像想太多了。

    自己名聲已經臭成這樣了,還在乎啥名聲啊,幹就完了,給後世子孫開疆拓土,不丟人。

    於是乎,朱由校下令整兵備戰,準備一段時間,然後一鼓作氣把整個東南亞收歸版圖之內。

    至於說如何把這些地方徹底佔領,朱由校也想到了一個簡單有效的辦法。

    就和金邊一樣,把他們國家的全部人口強行遷到別處,然後把大明的人口遷徙過去。

    當這個地方全部都是大明的人在居住,也就不存在所謂的經常造反了,這會節省很多安定的費用和時間。

    可以預料,這又將會是一場血腥的遷徙行動,不殺上一批人,很難把一個國家的人分散到世界各地。

    所以,朱由校恐怕要再多上幾個稱號了。

    不過既然已經決定出兵,朱由校就不在乎這些。

    罪在自己,功在千秋!

    朱由校早就想好了,這些國家的人口,最多只能安置在遠東和新征服的領土,只有表現好的才能得到移民局的居住證。

    這樣就算日後出現問題,最嚴重無非是放棄這些自己征服的地區,少部分的移民,根本不會對華夏造成任何影響。

    兵部尚書王洽看着坐在御座上的天啓皇帝,心中其實明白,這個決定一旦做出,就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這將是一場毫無正義的“侵略”之舉,所以詢問用何藉口發兵時,王洽也是再次詢問,是否決定好這樣做了。

    朱由校只是淡淡回了一句。

    “朕就是想揍他,不需要別的理由。

    “如果非要一個理由,那就說朕看他不順眼,要滅了他。”

    聽到這個明目張膽的“理由”,王洽人都直接傻了。

    不愧是天啓大帝,出兵根本不需要理由。

    儘管朱由校是這麼說的,但兵部卻不能就這麼發出去,這屬實是太裝逼了,他們都看不下去了。

    商量幾天,內閣也發現這兩個國家實在找不出什麼能導致滅國之罪的事情來,一直都老實得很。

    於是編了個海商遭到截殺的蹩腳理由,就這麼愉快的決定出兵了。

    東籲王朝和大城王朝接到大明的宣戰詔書時,整個國家都是懵逼的,兩個國家的至高王都在想,我們做錯了什麼?

    當然,他們第一個想到的絕不是整軍備戰,和大明拼一個你死我活,因爲肯定打不過。

    他們想到的,是如何找到那個根本不存在的,截殺大明海商的人。

    不存在的人,怎麼可能找得到呢?

    所以,無論他們怎麼討好,朱由校還是權當沒看見,在準備了一年多以後,在天啓二十四年初,下旨正式發兵征討東籲和大城。

    這次領兵出征的,是新晉一派文官將領的代表着,孫傳庭。

    孫傳庭率領朱由校交給他的十七萬大軍,號稱三十萬,從北京城的運河乘船先抵達南京,而後出海。

    明軍將由海路前往安南的一處港口,這也是大明在東南亞唯一的港口。

    由於很多人暈船,到達安南後,大軍好是修整了一段時間,在一個多月後才繼續向南。

    對於南邊的東籲和大城兩個國家而言,這種坐着等死的感覺是最難受的。

    當朱由校在一個月後,收到孫傳庭順利攻陷大城王朝號稱“永遠勝利之城”的阿瑜陀耶的消息時,臉上看不見任何高興之情。

    朱由校放下這份塘報,緩步來到窗檐邊上,望着緩緩落下的西洋,喃喃說道: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朱由校直到現在才真正明白。

    爲了日後華夏的興盛,這個罪人,就讓朕來當。

    ------題外話------

    上一章關於扶持本土宗教的內容已經添加了道教。

    其實扶持誰不重要,老百姓會不會信,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要有這個政策,來確保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不會發生。未雨綢繆總是好的。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