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三章:發展海軍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崛起的石頭字數:2375更新時間:24/06/27 12:55:10
    既然說大明此後要參與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如今這個大航海時代下,勢必就要大力發展水師。

    在天啓九年元日後,朱由校開始重視大明水師的戰鬥力。

    在元日舉行的大朝會中,做出了一個對未來影響較大的改動。

    內閣決定將每年一千萬兩投入到軍器司的費用削減三百萬兩,這三百萬兩本該用作研究火器的軍費,全都被撥給了各地水師。

    這還只是第一年,在第二年,應該還會增加水師的軍費。

    大明對水師的重視,很快引起了周邊國家的注意,但他們只能看着,畢竟現在朱由校手裏的大明,不缺錢。

    話說回來,大明水師已經多年未曾經過較大的變動。

    在仁宣之後,水師便再沒得到過任何皇帝的青睞,就算是在天啓一朝的頭十年,朱由校也因爲應付邊疆的戰事而沒有顧得上。

    在這十年裏,大明的水師只有過兩次重大的變動。

    其一,天啓二年,朱由校啓用了袁可立作爲登萊巡撫,並且每年撥給登萊水師二百萬兩白銀作爲軍費,任其自由發展。

    其二,擴編福建水師,以應對逐漸惡化的沿海形勢。但是主要對手也不是西方的艦隊,而是那些經常騷擾大明海疆的海寇。

    除此以外,接下來的數年裏,大明水師沒有任何變動。

    這次定下發展水師的基調以後,整個天下才知道,大明是真的要開始重視發展航海了。

    大航海時代,一個國家能否有話語權,很大程度上決定其海軍力量是否強大,很不幸,現在的大明除了登萊水師,全國上下沒有第二支拿得出手的海軍艦隊。

    而且就算是登萊水師,現在的主力戰船,也不過是在天啓六年更換的三桅炮船,而此時的西方,大量的國家已經開始組建戰列艦的艦隊。

    發展海軍力量,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而海軍力量,主要便是依靠戰船和火炮的戰鬥能力。提到戰船,就必須要知道,現下全國規模最大的造船廠是清江督造船廠。

    在朱由校眼裏,清江督造船廠可不僅僅只是單純的一個船廠這麼簡單。

    清江督造船上的總廠在今淮安市中心有名的清江閘一帶,位於淮安府山陽、清河二縣之間的運河沿岸,因瀕臨淮水,故以“清江“命名。

    除此以外,清江督造船廠下又設京衛、衛河、中都、直隸四個大廠,以及八十餘個分廠。

    它的廠區沿運河綿延伸展,總長達二十餘裏,可見其規模之宏大。

    此前,福建水師曾經歷過一次大規模的擴編,在一個月之內,就完成了近千艘以沙船、蒼山船爲主的戰船製造。

    之所以能有如此強的動員力,正是要歸功於清江督造船廠,但是想要發展海軍,僅僅一個能製造內河漕船的清江船廠是根本不夠的。

    衆所周知,朱棣當政後的一大壯舉,是派遣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率領麾下數以百計的大型海船,出去轉了一拳,就建立起永樂一朝在東南亞範圍內的海洋霸權。

    而這些進水極深的大型海船,清江督造船廠是根本造不出來的,起初分別在南京龍江寶船廠及福州長樂船廠建造。

    朱棣及鄭和相繼去世後,下西洋行動中止,海船需求量大減。

    因此,龍江寶船、長樂海船的業務逐漸萎縮,取代其造船業中心地位的,便是專造內河漕船的淮安清江督造船廠。

    現在看來,清江督造船廠,天啓三年時一個月造淺海戰船近千艘的戰績已經很令人震驚。

    但是誰能想到,永樂年的龍江、長樂兩大造船廠,曾創下三個月造戰船近萬艘的奇蹟!

    當年造船需要大量木材,船廠本應就地取材,如洪武年間,供應遼東糧餉仍實行海運,除南京龍江船廠造一部分外,大多數海船由木材主要產地湖北、四川修造。

    永樂年間的漕船船廠規劃,卻放棄“羣商四會,百木交集“的長江重要口岸蕪湖和儀真,反而選在遠離原材料產地的清江,這又是爲什麼呢?

    原來永樂初年,江南民間徵納的糧餉,都是先經運河集中送到淮安常盈倉,再由“漕軍“轉運北上。

    淮安地處大運河與淮水交匯處,南接長江,東近大海,爲“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對明朝的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所以,朱棣的船廠選址有更高層次的戰略考慮,木材採辦之遠近,反成次要因素。

    當然,淮安的漕運造船業中心地位,並非是在一開始就確立的。

    永樂年間,朝廷曾分別在淮安及山東運河城市臨清興建清江、長樂、龍江三船廠。

    在當時,清江船廠負責製造南京、湖廣、江浙等南方地區的內河漕船,長樂、龍江船廠則分別負責製造用作海運的遮洋船,以及鄭和船隊的大型海船。

    後來經過近百年風雨輾轉,隨着下西洋行動的終止,長樂、龍江管理日漸鬆散,造船質量參差不齊,甚至發生廠家中途拆舊船充數,或賣船捲款而逃的荒唐事。

    直到嘉靖三年,經工部尚書上奏廷議,決定裁撤長樂和龍江兩大船廠,將其下屬所剩的十八個分廠完全併入清江船廠,與清江原來轄下的京衛、中都、直隸三大廠並列。

    這,便是如今這個規模極大的清江督造船廠的由來。

    也是在嘉靖一朝以後,大明徹底放棄遠洋海船的建造,全部的戰船都選取內河漕船,水師力量也開始停滯不前。

    清江督造船廠一躍成爲唯一的國營漕運造船廠,其他地方造船廠,雖仍歸屬地管理,但計料修造,都要受清江督造總廠監管指導。

    天啓初年,朱由校信任權閹魏忠賢爲首的閹黨,以酷吏取代只會紙上談兵的東林諸黨。

    作爲全國最大且唯一的國營漕運造船廠,清江督造船廠自然爲閹黨所重視。

    早在天啓二年,魏忠賢便派遣心腹太監前往清江任提督,東廠廠役也在清江督造船廠各地的分廠坐班。

    閹黨插手以後,漕運制度日漸完善穩定。

    到天啓九年春,工部上奏,額定天下各地水師戰船,船數總計一萬一千七百餘艘,漕軍在十二萬人上下。

    這其中以內河漕船爲多,僅登萊水師有成建制的遠洋船隊,便是在登萊造船廠建造的三桅炮船約五百餘艘。

    這一萬多艘戰船,便是大明全部的海軍力量,由清江船廠監製統轄的船隻便有六千八百餘艘,接近總額六成!

    根據魏忠賢上奏稱,在天啓三年至天啓九年這六年間,由於東廠的監管,清江督造船廠的戰船質量有明顯提升,每年實造船只數量大體穩定,年均五百艘上下。

    這就是現在大明航海業的全部實力。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