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不值得 第二十六章 封家往事(一)
類別:
武俠仙俠
作者:
一筆盡是春秋事兒字數:1610更新時間:24/06/27 11:32:14
封家國公府。
封家世代兵戈之家,自第一代族長封坤帶領全族,自遼東半島上千里渡海奔蕭以來,已傳四代家主,五世基業。
當時的蕭家太祖爺得知消息後,據傳說是正在洗腳,聽到消息後,沒穿鞋就跑出去皇城迎接封家全族,大擺宴席是不用多說的。
宴席之上甚至還拉着封坤的手,當着衆臣之面暢談古時得隴望蜀的典故,大有把封家歸蕭的意義再往上拔高很多
封坤與整個封家自然是受寵若驚,同時還有對於太祖皇帝如此厚待的感動,常言道:“君以誠待我,我必不相負。我以誠待君,信君不負我。”
君以國士之禮待之,我必以國士報之。
又很自然而然的,封坤與封家,便把自己常年在遼東北地往返時瞭解到的兵力部署,重鎮糧倉都統統告訴了蕭家太祖。
後來蕭家太祖,乃至後來秦王,改穆王爲北地王的數次北伐大業,都是在依據封家當年提供的情報之下。
後來蕭家太祖出師未捷身先死,創業半道而崩殂,先在應天府建孝陵,後秦王北伐克復兩京又建定陵。
封坤自然而然的是死後以國公禮葬之,又得聖詔陪葬定陵。
這當然不僅僅是當年獻圖之功,封家第二代家主,封舍利是秦王麾下僅次於那位不知此刻是何處俠客的大將!
在當年克復兩京之時,封舍利也是當了右護法的,可以說往前衝的是秦王他們,在後面殿後的則是封舍利。
可以說,如果秦王能夠順利登基,封舍利甚至可以以軍功再封一個國公,可是秦王死了,死的無聲無息。
那位左護法在此之後淡跡於江湖,而作爲封家第二代家主的封舍利自請去秦王的昭陵當一個守陵人。
聖人剛開始不想着同意,後來還是封舍利的叔叔,也就是封坤的弟弟,封仙芝入宮同聖人進行的交涉。
交涉的內容自然沒人知道,只是結果就是封仙芝代替侄子繼承國公位,也以高齡再次提槍上馬,而封舍利便去了昭陵當一個守陵人。
這其中的道理,其實也很顯而易見,畢竟封舍利再能打,功勞再大,他也終究是佔着一個秦字的。
去昭陵守陵自然是最好的選擇,而且自那以後,封舍利便幾乎沒有回過封家,一直都在昭陵守陵。
再然後封仙芝的事情就都知道了,可殺可不殺的情況,李穆天下了狠手,一個斬立決讓穆王系同封家,可以說是結下了一段死仇。
本來所有人都會以爲,在昭陵已經爲秦王守陵很多年的封舍利,再怎麼樣也回去爲自己這個親叔叔,畢竟國公的位置只有他來做,封家才能更快強大,也能討一個公道吧?
但事實呢?封舍利也只是在此後數年裏唯一一次回了一趟封家。
封仙芝的小兒子封堪當時很激動,因爲他和所有人都覺得的一樣,封舍利就是來繼承回國公位子,爲自己的父親去討回一個公道的。
但事實卻打了他,包括整個封家那些族老們的臉,封舍利只是回來了,卻還是要走的,臨走之前,他欽定了封家的國公爵由封堪繼承。
之後把封仙芝的屍體也帶走了,是要葬在昭陵,本來封家全族是反對的,他們是都想着將封仙芝也葬在定陵。
畢竟你秦王功勞再大,不也就是一個秦王嗎?葬在你昭陵,怎有葬在太祖的定陵給家族帶來的利益大呢?
這是怎麼算,封家也算不明白一個賬,而封舍利對此,也只是淡然一笑,隨後給了一個看起來,不怎麼像是解釋的解釋。
忠骨無路哭昭陵,人生何處不青山?
迫於封舍利強硬的手段和當年能夠屢次先登的武力值,封家上下也只是能夠在言論上反駁,而封舍利的態度卻很堅決。
所以大家也都知道的,道理再大,也大不過更大的拳頭不是?很合理的,封仙芝的忠骨被封舍利葬在了昭陵。
而封家至此,似乎已經註定了落沒的結局,畢竟你封家一個秦字號的也就算了,還有一個兵敗的忠骨埋在昭陵?
這是什麼意思?
當今聖人可從來都知道這長安城的任何事情像這種忠臣埋骨之事,更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但就當整個封家已經接受了落寞的事實和準備對於穆王看似講理卻又不講道理的行爲忍氣吞聲後。
聖人的祕旨到了新晉國公,封堪的書房。
封堪在跪迎祕旨以後,自然是馬不停蹄的前往了那座大明宮。
至於再往後的事兒?
下一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