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三章 大漢軍神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臊眉耷目字數:5543更新時間:24/06/27 11:13:16
    關羽擔心公孫瓚的安危,親自率兵前來救援公孫瓚!

    也就是在公孫瓚氣淤攻心,無法堅持的瞬間,關羽正好趕到了現場!

    在北地邊境,歷練多年的關雲長,在氣勢上,與普通的中原將領相比,完全不同。

    面容威嚴的關羽,此刻猶如天神一般的掃視的場間,他的目光依舊是猶如原先一樣,充滿了傲氣和自信,但是同時也多了幾分銳利!

    在東北邊境的關羽,這些年養成了很多的習慣,他的秉性雖然沒有變,但是塞外的嚴酷生活,使他的本領和能力每一年都有長足的成長。

    如今的關羽,有着他的傲氣和義理之心,有着一身的勇武,更因爲常年在東北苦寒之地而鍛鍊出了吃苦耐勞,不畏艱辛的性格……同時,他更是有一顆堅如磐石的心!

    “段訓!”

    “文則!”

    隨着關羽的吼聲,就見兩名別部司馬紛紛縱馬出來。

    “君侯!”

    關羽將青龍偃月刀向着旁邊一甩,道:“汝等兵分兩路,各領五百戰騎,從左右兩面遊擊過去,繞着陣勢而走,箭射敵軍,不要與敵方纏鬥,只是延緩他們進兵攻擊的注意力即可!”

    “唯!”

    隨着兩個人的應諾,便見這兩名別部司馬縱馬向着敵軍的兩側匆匆而去。

    關羽身後,參軍王門隨即問道:“君侯,兩位司馬率兵左右襲擾,公孫將軍那裏,誰能去救?”

    關羽很是鎮定地道:“關某親自去救伯珪,汝在此壓陣就是了!”

    隨後,關羽就率領他麾下最爲精銳的兩千遼東鐵騎向着前方衝去!

    三年前,關羽遠征扶余!

    當時,周倉率衆登上遼東的一座山頂,觀察敵情。

    敵人的數量很多,跟在關羽身邊的將領都很恐懼,希望退卻。

    在恐敵勢大的氛圍中,關羽力排衆議,以精準的眼光判定,應當趁着胡虜陣勢不整,立刻進行交戰,而不是等待後援。

    而當時作爲突襲主力的精銳騎兵,就是現在關羽所指揮的這兩千遼東鐵騎。

    那時扶余的人數衆多,並且率兵的首領喜甚驍武異常。

    但在關羽的指揮下,遼東鐵騎其疾如風,扶余虜衆大崩,關羽更是臨陣親手斬下了對方首領喜甚的首級。

    隨後,關羽乘勢殺入扶余境內,勇冠三軍,震懾四方,外族束手。

    那一戰後,扶余降者二十餘萬。

    這一戰,令關羽的名聲響徹東北外境。

    因爲有着這種經歷,所以此刻率領着兩千遼東鐵騎的關羽信心十足。

    關羽當即領着身後的兩千鐵騎朝着戰場的正中直衝而去。

    這支騎兵行動如風,奔馳如雷,在關羽的帶領下,他們很快就殺到了場中。

    而在來到這處後,關羽卻出乎意料的看到了一個變數。

    他看到了對方竟然有數千兵馬,直奔自己而來。

    想來定是曹軍精銳!

    那三千曹軍精銳皆身披重甲,頭帶兜鍪,手持長矛或是長戟,士氣雄渾!

    關羽卻毫不遲疑,直接率領遼東鐵騎,衝進了對方的人羣之中!

    一時間,整個戰場的屠殺氛圍,彷彿達到了最高潮!

    雙方都是拼盡全力,與彼交鋒!

    那支曹軍雖然是精銳,但關羽卻分毫不懼!

    他的遼東鐵騎,最擅長強攻,以快破敵。

    就見遼東鐵騎在曹軍陣中往來縱橫,在關羽的帶領下劈波斬浪,如入無人之境。

    樂進指揮兵馬與關羽交鋒,命令身後的精銳列陣,長矛在前充作拒馬,弓弩在後時刻準備射敵。

    樂進的兵馬,是曹操平山越時開始組建的一支精銳部隊。

    因爲江東缺少戰馬,所以沒辦法成立大規模的騎兵隊伍。

    而爲了剋制騎兵,曹操在江東打造了不少步兵。

    平日裏訓練其戰法的都是出身於北方的樂進,典韋,許褚,于禁等人。

    樂進軍的每位士兵身上皆穿重甲,能一定程度上防護騎兵弩箭攻擊。

    且每人都能開強弩,背五十只弩箭,皆手持長戟,腰帶環首刀。

    樂進的反應迅速,關羽的反應也不慢。

    戰陣之中,就在關羽見到樂進的那一剎,他就揮刀命令身後的遼東鐵騎朝着樂進殺去。

    關羽一馬當先,手持長刀的他,如電光一般奮勇在前。

    既然遇敵,那就戰。

    在關羽之後,他身後的遼東鐵騎亦皆揮舞着手中的兵器,紛紛嗷叫着朝着樂進一衆殺來。

    遼東鐵騎的戰法,就是以着無匹之勢,撕碎踐踏在眼前的一切敵人。

    爲了增加殺傷力,遼東鐵騎人人手持改造過的大刀。

    這些騎兵都是百戰之士,改造過的大刀,憑他們的氣力完全揮舞得動。

    而這種大刀一旦砍在人的身上,除非是重甲,否則敵人觸之即死。

    兩千餘跨在高頭大馬上的騎軍,嚎叫着的他們猶如一羣猛獸,快速的朝着他們的獵物撲來。

    兩千多匹全速奔跑的戰馬,在草地上引起了陣陣轟鳴。

    這一刻在這片小地域中,似乎天地都因爲那轟鳴的馬蹄聲而震動着。

    地上的積水被馬蹄帶起,水花騰空紛飛,化作一道道水霧瀰漫在兩軍士卒眼前。

    而早已列陣好的曹軍看着氣勢駭人的鐵騎向他們衝來,都因爲緊張而流出了冷汗。

    如此鐵騎,天下難尋!

    而看着離己方越來越近的鐵騎騎,樂進大喊着,命令着身後的士卒放箭。

    曹軍人人皆帶強弩,在樂進的一聲令下,呼嘯的弩箭,朝着不遠處的騎兵射去!

    弩箭蔽空而來,在所有騎兵之前的關羽,早就已經有所防備。

    當他看到曹軍要放弩箭之時,他立馬提前一步揮舞着手中的長刀,示意他身後的親兵吹響號角。

    兩千餘鐵騎在聽到號角聲的指揮之後,立刻就按照關羽的指揮去做。

    雖然是在奔馳的過程中,但他們人人俱是從邊塞軍中選拔出來的騎術精湛的人傑。

    他們人人憑藉着高超的騎術,紛紛及時完成了調轉。

    弩箭由空中朝着地面急速落下,急速飛馳的弩箭帶着哧哧聲朝着下方的騎兵射去。

    但由於關羽的指揮有度,這些弩箭卻並沒有帶走多少鐵騎的生命。

    “該死!這是什麼騎兵?”

    樂進見狀,不由驚呼。

    這點小伎倆在關羽面前不值一提,他久在邊塞,常年使用騎兵,平原之上,對付騎兵,對方經常會用弓弩,毫無遮擋,若是連這點技能都沒有,關羽這些年也就在邊塞白混了。

    而在這麼短的距離與時間內,對方已經沒有機會再放出第二輪弩箭。

    關羽看着眼前盡在遲尺的長矛,心中卻無半點懼色。

    草原之上,他面對數萬胡騎也不會退卻,都不曾畏懼,何況如今區區數千曹兵!

    而關羽本人的騎術在一衆騎兵中,都屬翹楚。

    在樂進指揮着兵馬向其刺出長矛時,關羽拉起繮繩,駕馭着他胯下的馬匹高高躍起。

    當他身前的曹兵舉着兵器朝其刺來時,關羽揮舞着手中的大刀,向下一掃,瞬間他馬蹄之下的數名曹兵盡皆被其掃蕩而殺。

    在擊殺了這數名曹兵之後,關羽身前出現了一個防線空檔。

    善於把握時機的關羽,立即駕馬從這難得的空檔中直越入曹軍的戰列之中。

    關羽在先登越入敵陣後,他一邊大聲呼喊着自己的名號,一邊在敵軍的陣型中靠着自身的勇武不斷衝殺。

    “某乃河東關羽!不怕死的儘管來!”

    ….

    關羽正值全盛時期,靠着自己的勇武,爲身後的鐵騎撕裂開一道防線缺口。

    而在關羽身後不遠的遼東鐵騎,見關羽先登殺敵,勇力非常,士氣大振。

    “關將軍!”

    “關將軍!”

    兩千鐵騎皆口呼着關羽的名號,朝着敵軍的前列殺來。

    一時間,曹軍無法抵擋。

    就在關羽揮舞着長刀在擊殺着敵軍士卒時,這時一支帶着寒光的長矛朝着他的面門刺來。

    那長矛來勢極快,在這充滿殺機的兵器前,關羽內心中瞬間響起了警覺。

    他反應極快的以手中的青龍刀,格擋開了這刺來的一矛。

    關羽冷冷的看向來人。

    正是長於先登的樂進!

    樂進吼道:“關賊,休要猖獗!”

    關羽冷冷的看着樂進,隨即冷笑一聲。

    他沒有回答樂進的挑釁,他駕馬持刀朝着樂進殺去。

    不動則已,一動則如龍。

    關羽的戰刀如蒼龍一般向着樂進砍去!

    驟然之間,樂進似乎感覺到了那麼一絲危機!

    類似的危機,他一生中只在寥寥幾人身上感受過。

    當樂進手中的長矛與關羽手中的青龍刀碰撞發出一聲爭鳴聲時,卻是樂進的掌心感到發麻,虎口生疼。

    這讓樂進對眼前的這人起了莫大的重視。

    此人怕是不下於典韋的猛將!

    隨後他一邊與對方交手,一邊看着關羽的的外貌,似是身長九尺,姿貌雄偉,三縷長鬚!

    果然威武,那個北境軍神!

    樂進的心中驟然生出了無限的興奮!

    在面對着眼前名震天下的關羽,樂進涌起衝勁。

    他現在心目中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斬殺關羽,讓自己名震天下!

    關羽才不管他在想什麼,隨即進行反擊。

    遼東鐵騎一部分衝到曹軍的側面,在外遊走放箭攻擊對方。

    剩下的大部分則是憑藉着馬匹的衝擊力,與自身在馬上的優勢,揮舞着手中的大刀收割着曹軍士卒的性命。

    已經有不少士兵死在他們的大刀之下。

    本來在樂進悍勇無匹的帶動之下,曹軍的士氣很高昂。

    但如今面對無雙猛將,曹軍的攻勢和士氣則是被生生遏制!

    遼東鐵騎一方,士氣則是在節節攀升着。

    數不清的曹軍士兵被踐踏在遼東鐵騎的鐵蹄之下,還沒等呼救一聲,就沒有了呼吸。

    樂進想通過自身的勇武,來挽回己方的頹勢,同時殺死關羽,來振奮己方的士氣。

    但很顯然,他想多了。

    他面對的,是在塞外十年,每日作戰,替大漢開疆拓土的軍神,關雲長。

    關羽手中的青龍刀雖然很重,但威力驚人,且速度很快,每一刀都如同驚濤拍岸,讓樂進有不同的感受。

    實如泰山壓頂。

    他的刀在他的速度及巨力下,發出破空聲。

    面對着關羽綿密充滿殺機的攻勢,樂進亦只能打起十二分精神應對。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樂進很快便堅持不住了。

    一向長於先登,驍勇善戰的樂進,此刻心中竟然萌生出了一絲悔恨之意!

    早知道對方如此勇烈,還真就不要與他硬戰了……

    但很可惜,現在樂進想要反悔,已經是不可能了。

    “着!”

    隨着關羽的一聲怒吼,樂進突然感覺到頭腦之中一陣轟鳴,緊接着,就見關羽的戰刀如同轟雷一般的向着他落了下來。

    樂進急忙擡起手中的長矛,用力去阻擋關羽落下的青龍刀,不過很快,就見那戰刀重重的壓在樂進手中的兵械上,直接將他手中的兵器壓在了樂進的肩膀處。

    關羽的丹鳳眼一眯,道:“降不降?”

    樂進咬牙切齒地衝着關羽吼道:“放屁!關賊!你記着,我做鬼都不會放過你!”

    關羽不在多言,他用力向下一壓,青龍刀狠狠的壓入了樂進的肩頭。

    樂進仰天發出一陣驚天動地的吼叫聲。

    接着,便見關羽將刀一劃,直接割斷了樂進的脖頸,鮮血濺射當空,直接震懾住了在場所有人。

    接着,便見關羽一拉馬繮,戰馬前蹄騰空,發出嘶鳴。

    “擋吾者,如此人也!”

    ……

    ……

    此時,于禁和董襲也率領兵將,尾隨着樂進追來,但是還沒等到達戰場,就見己方的士兵匆匆忙忙的向着南面迅速而撤。

    董襲見狀大爲驚奇。

    “怪哉,怎麼看這架勢,是咱們的兵馬似乎慘遭敗績一般?難道說,那公孫瓚當真能夠奮起餘勇,拼死攻殺?”

    于禁說道:“且攔住人馬,問上一問!”

    當下,便見於禁和董襲攔住在場諸人,想要詢問,還未等開口,就突聽遠處響起了一陣轟鳴的馬蹄之聲。

    于禁和董襲擡頭望去。

    在火光的照耀下,他們依稀能夠看見,一名手持大刀的猛將正率領着一支全副武裝的騎兵,向着他們的方向兇猛衝殺而來!

    劈波斬浪一般的衝來!

    ……

    次日清晨,戰鬥結束,于禁和董襲率領他們的殘兵敗將,返回陰陵,向周瑜請罪。

    看着兩名大將渾身灰頭土臉,一臉頹廢的樣子,周瑜心中頗爲不悅。

    昨夜一場仗,他們大敗公孫瓚,給予對方重創,按道理來說,理應是他們贏了……

    但是看看己方現在的狀態,周瑜怎麼總是覺得,這場仗他們贏的怎麼這麼憋屈呢?

    見到了兩個人之後,周瑜隨即向這兩個人詢問戰場的情況。

    于禁哭道:“回大都督話,雖然我等本人已經將公孫瓚所部殲滅,生擒公孫瓚已是必然之事,哪曾想,關羽居然率衆趕到,幾番交手之下,我等不是他的對手,還折去了樂進將軍。”

    周瑜聽說樂進折損在關羽手中,臉上隨即露出了悲痛的表情。

    這場仗就算是打敗了公孫瓚,但折損了樂進一人,卻也足以將這場戰爭的勝利給抹平了。

    “江東失一良將也!我有何面目去見明公!”周瑜感慨嘆息。

    隨後,就聽周瑜道:“關羽所率領的援軍有多少?”

    于禁和董襲聽到這,臉色驟然間變的有些不好看了。

    他們兩個人彼此無奈的互相看了一眼,都不太好意思說。

    最終,還是董襲緩緩開口:“好像,好像有三四千吧……”

    這句話說出來,帥帳之中頓時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只有三四千人……”

    周瑜既是惋惜又是悲痛,同時還有些惱怒的說道:“只有三四千人,居然就將我軍給擊退,還救走了公孫瓚,還斬殺了樂進?”

    “是……”

    “唉!”

    聽二人說到這兒,周瑜不由無奈地長嘆了一口氣。

    看起來,論及士兵的善戰及綜合能力,己方還是無法與北軍相比啊,遠遠無法匹敵。

    樂進在曹軍中已經屬於出類拔萃的武將,但是居然就是這麼一站,而且還是在己方佔優勢的情況下,就被只有數千軍士的關羽給陣前斬殺。

    雖然在戰略和戰術上,這一次是周瑜勝了北軍,但是在綜合實力上,雙方確實有着無法填平的鴻溝啊。

    周瑜此刻實在是不忍心責罵于禁和董襲,畢竟他們面對的是關羽,而且對方軍隊的實力確實是比己方要強。

    他們兩個人想來也是盡力了。

    “你們兩個人辛苦了,且下去休息吧,無論如何,我們這一次擊潰了公孫瓚的軍衆,而且還斬殺了他麾下不少的軍將,可謂大功一件。”

    “至於樂進將軍的事,我這邊親自去與主公說明。”

    “諾!”

    ……

    但周瑜不知道的是,這一次雖然他們方面折損了樂進,但是關羽方面,此刻的事氣也較爲低落。

    實乃是因爲公孫瓚經歷了這場大戰之後,雖然僥倖逃脫性命,但是因爲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而臥牀不起。

    經過醫官對公孫瓚的診治,發現公孫瓚似乎氣血微弱,已經是病入膏肓,難以迴天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