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 廢三公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臊眉耷目字數:5002更新時間:24/06/27 11:13:16
這段時間以來,衆人紛紛商議給劉儉安排何等的官位,這件事一直成爲朝中公卿以及這些劉氏宗親的一件大難事。
雖然這次進入長安廢帝,匡扶朝政,表面上的劉氏宗親的領導者不是劉儉,但那只是對外名義上的宣稱,實際上到底怎麼回事兒,大家都心裏有數。
沒有劉儉,光憑這些諸侯王和劉氏宗親,誰敢輕易進長安?
誰敢在朝堂上指責天子的過失?
誰又敢高聲喧喊廢立之事?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爲有劉儉撐腰,大家也都是按照劉儉的意思,順水推舟的來處置這些事。
新皇帝登基以後,所有的人都自然要迴歸自己的屬地,按照朝廷的旨意辦事,而毫無疑問,劉儉將留在朝堂之中輔助天子管理這個國家。
而當今天子劉協很顯然是一個荒淫之人。
這個小子這次來長安處理這麼大的事兒,據說還帶了不少的歌女和舞姬,每天晚上自己一個人偷偷在帳中取樂,可見其根本也不是個什麼明主。
所以,劉儉的官位和爵位就很關鍵了。
皇帝不管事兒,那以後管事的自然就得是劉儉。
他的官職這,一定要衡量拿捏準確才是。
但就是因爲不好界定,不好拿捏,所以這事兒才難處理。
一開始有人提議,不如封劉儉爲大司馬大將軍,猶如漢朝初期的衛青一般,如此可以彰顯其功績。
但是這個建議很快就被荀彧和荀攸叔侄給否定了。
因爲不論是什麼大司馬,亦或是什麼大將軍,再或是大司馬,對於現在的劉儉來說都不適合……大將軍雖然有開府之權,但名義上也不過是軍事方面的最高長官。
若是將一朝之政全部交由大將軍處理,未免有些越俎代庖之嫌了。
劉儉今後可不只是要處理一國軍事,更多的還是要全面掌控一國的政務。
所以簡簡單單的一個大將軍之名,還不足以能夠達成劉儉的志氣,也並不能夠使劉儉今後在朝堂中暢通無阻。
趙王劉豫突然想出了一個辦法,同時他也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
劉豫衆人說道:“大將軍功蓋寰宇,不如以諸侯王之禮待之,令朝廷給大將軍封王,諸位以爲如何?”
聽了這話,衆人都紛紛點頭,表示這個主意非常好。
特別是那羣諸侯王。
“不錯,在我劉氏宗親中,如今對大漢朝貢獻最大的人就是大將軍了。”
“給大將軍封王,這是對大將軍最高的禮遇!”
“對呀,這也是向朝廷,向天下萬民承認了大將軍這十年來對我大漢朝所做的功績,讓天下人給大將軍歌功頌德。”
一衆劉氏諸侯王們紛紛點頭,認爲此事非常好,而且他們非常想讓劉儉稱王。
因爲這樣一來,劉儉就跟他們一樣了,這些諸侯王就等於是一個團隊的人了。
一想到劉儉也會成爲他們劉氏諸侯王中的一員,這些宗親心中都是異常的高興。
於是,這些劉氏宗親們也不顧荀彧和荀攸,還有一些其他朝臣的反對,紛紛開始上表,希望新天子劉協能夠敕封劉儉爲諸侯王,並予以其封地。
但很可惜,這只是這些諸侯王們的一廂情願。
在這些諸侯王們上表,希望天子敕封劉儉爲王的當天晚上,荀彧和荀攸叔侄相約劉表、馬日磾一塊兒來到了劉儉的暫居之所。
他們想向劉儉建言,讓他不要盲目的稱王。
特別荀攸的心中很是急切,
因爲這個時候對於劉儉來說,對於大漢天下來說,都是一個關鍵時刻。
劉儉一旦哪一步做不好,對於漢室天下的未來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響。
但是事實上,荀攸着實有點兒小瞧了劉儉。
或者說,他還是不知道劉儉的爲人。
“末吏,見過大將軍。”
一看這四個人一起出現在自己的面前,劉儉當即就猜到了他們的意圖。
“四位深夜時刻拜訪於我,想來一定是因爲劉氏宗親們向朝廷上表,欲推舉我爲王的奏章吧?”
“幾位不必如此緊張,劉某人雖然是愚鈍之徒,但也不是蠢的沒邊兒,這諸侯王現在到底能不能當,我自己心中還是非常清楚的。”
衆人一聽劉儉這麼說,衆人皆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看起來劉儉並沒有因爲進駐長安掌握了最高權力,就被勝利衝昏了頭腦。
他還保持着一顆冷靜的心。
荀彧對旁邊的荀攸說道:“公達,你看我就說了,咱們的大將軍豈是普通的庸碌之輩可以比的?他不會因爲慾望而失去了理智,也不會因爲勝利而驕傲自滿,妄行錯事,你大可不必如此擔心。”
荀攸此刻也見識到了劉儉的理智清明,他心頭的一塊大石頭落下來了。
“叔叔所言甚是,只不過侄兒原先雖與大將軍頗有神交,但是一直不曾見過面,很多事情都是耳聽過來的,故而這心中沒底。”
“今番見到大將軍的風範,也讓荀攸心中更加安定了。”
“大將軍真吾主也!”
劉儉哈哈大笑道:“公達如此忠心,讓某很是感動,你放心,有些事情我必然不會妄自行事。”
“這諸侯王,我若是當了,回頭封地當在何地?一旦有了封地,我若是不前往封地就任,必然爲人抓住把柄,畢竟這天下看我不順眼的人還是很多的,我若是前往封地就任,那這朝堂之中的事,我又如何能夠坐鎮此處監督指揮呢?”
“所以這個諸侯王,我是當不得的。”
荀攸心中很是滿意,對劉儉也是越發的敬佩了。
“大將軍真知灼見,目光長遠!”
劉表道:“諸侯王當不得,大司馬大將軍也不合適,那以諸位之見,大將軍的官職應該如何擬定?”
“莫不是要以太尉或是司徒之職任之?”
這話問出來之後,衆人都有些猶豫了,不知如何作答。
劉儉言道:“其實,不論是司徒,亦或是司空,再或是太尉,這些年來,朝中屢屢更迭不休,而且任三公之職的權臣,亦或是大將軍,都會以錄尚書事的名義來制衡天子。”
“雖然這種事都是因爲人爲人心,但是制度上的漏洞多少也是有一些的,所以,以三公之職錄尚書事的政治體系,已經不適於大漢,至少短時間內不適合。”
荀彧聽到這裏的時候,眼皮子不由跳了一跳,他似乎知道劉儉想要做什麼了。
但是荀攸、劉表等人對他不甚了解,
荀攸道:“大將軍難道是想改尚書臺製?”
“不,我的意思是,咱們可以商討商討,改一下三公的制度。”
四人聽了這話,彼此驚愕的互相對望了一眼。
很顯然,這個改三公的制度實在是他們沒有想到的。
“大將軍想要如何改變三公的制度?”
“三公之職,在我大漢朝這些年來,一直是虛有其名而無有其實,屢次更迭三公人選而不能使朝政順利下達。”
“依照劉某人看來,三公這些年的只不過是用來彰顯地方望族之貴,亦或是被天子用來推卸責任之用,而身爲朝中羣臣之首,卻並未對朝局有什麼好的推動。”
“其實三公之制,按道理來說並不一定非要改,若在太平盛世,只需優化一下三公手中的權力就可以了,但是當此非常之時,天下大亂,世道並不太平,若是將權力過度分散,反倒是對朝局不利,待日後天下大定之後,可衡量三公的職務與權力,但現在還需快刀斬亂麻才是。”
荀彧向着劉儉拱了拱手說道:“大將軍是想廢除三公?”
劉儉笑道:“正是如此。”
“我有意廢除三公而立丞相制度,不知四位以爲如何?”
四個人聽了這話,心中都升起了滔天巨浪。
他們彼此間互相觀望,開始揣度劉儉的真實用意。
這些人之中,荀彧跟隨劉儉的時間最長,對劉儉的抱負自然也是最清楚的,而且他也非常的尊重劉儉。
所以,劉儉今日的想法並沒有讓荀彧感到意外。
荀攸等人的心中則是頗爲驚詫,因爲他們也都是老政治家的,沒想到的事情自然是比較深遠。
現在的劉儉,可不只是要給自己謀一個適合執政的官位。
他在廢除三公,設立丞相的時候,就是擺明了要將自己的權力凌駕於皇權之上。
三公或是大將軍,都是歸於皇權管轄和節制的。
但是一旦廢三公立丞相之後,所有的權力都將集中在丞相一個人的手中。
而丞相在某種意義上,在這個特殊期間就成了天子的代言人,而成爲了丞相的劉儉,身上又有着漢室宗親這個身份,他將超脫於皇權以外,在朝堂之中獨自設立一個屬於他自己的體系。
這個體系是身爲皇帝的劉協所無法滲透的,最終也將取代劉協掌管這個國家。
若是換成漢室宗親以外的人來做件這件事,無疑會是讓人覺得這是在謀取大漢,妄圖篡漢奪取劉氏江山。
但是劉儉做來,這件事就並不顯得那麼惡劣了,
因爲劉儉也姓劉,他也是漢室宗親,他就算是這麼做了,在外人看來,最多不過是劉氏家族內的家務事,是劉氏宗族自己的宗族事務管理問題。
這並不會上升到謀逆篡漢這些問題角度上,誰讓劉儉他姓劉呢?
荀攸和劉表等人沒有說話,但是他們腦中卻在飛速的考慮着這件事。
最終,他們還是想明白了。
在這件事上,他們無法忤逆劉儉。
而且就身份而言,劉儉也確實有資格來做這件事。
劉氏宗親以外的人做這事屬於篡逆。
身爲劉氏宗親的劉儉,做這件事,屬於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若是大將軍已經決定,我等自當以大將軍爲先,極力促成此事。”
“好。”
面對這幾個人態度,劉儉很是滿意:“只是這件事關乎天下,關乎整個朝堂的格局,也不能因爲我一句話,就隨意改變,而且具體怎麼改變,又應該走一個什麼章程,這件事就交給伱們處理了,我不插手。”
荀攸和荀彧等人自然是明白了劉儉的意思,隨即點頭稱是。
劉儉又看向劉表:“景升兄。”
劉表被劉儉這麼一叫,頓時嚇了一跳。
“大將軍……怎好這般稱呼?”
“景升兄與先帝同輩,我與先帝以兄弟相稱,當今天子尊我爲皇叔,那我與景升兄自然是同位一輩了,景升兄年紀長於我,我以兄稱之,有何不可?”
劉表聽了這話,很是慚愧。
不過劉儉的話確實說的還是有道理的。
他與劉儉就是同宗兄弟。
“景升兄,劉氏諸侯王們自有他們的一套處事辦法,但是我劉氏宗親,其他的名士,大多皆如一盤散沙,而景升兄身爲八及之一,聲名遍佈天下。”
“從今往後,這約束宗親名士的事情,就有賴景升兄了。”
劉表急忙道:“大將軍這般吩咐,表自當盡力。”
“立丞相制度之事,大將軍若是有什麼想法,可隨時派人告知劉表,表雖然人微言輕,但也必然盡全力在宗室中來回傳遞信息,並將諸人的想法隨時彙報於大將軍。”
“如此甚好。”
……
建安元年二月末,已經被議定罪責的王允,楊彪,還有與他們同謀的二十餘名官員,以及這些人的家眷親屬,被朝廷判處斬立決。
他們所有人都被押上了長安城的刑場,在圍觀百姓的注視之下,一個個的被砍下頭顱,一個個的暴屍荒野,從此,他們與他們的家族將消失在這天地之間!
此番處刑,牽動了將近五千人,一時間,整個長安城腥風血雨,城外的鮮血遍地,令人心驚膽顫。
如此大規模的屠殺,近些年來在京師可以說是極少見的。
按道理來說,長安城的百姓對此應該是議論紛紛,至少,如此血腥的屠殺,應該會令很多長安百姓覺得主持此事的劉儉是一個暴虐之人。
但是很奇怪,這種事偏偏沒有發生。
因爲劉儉在事前已經將王允、楊彪等人的罪狀公示於天下,同時還將證據刊印,散佈於諸郡諸縣令天下人皆知道他們的罪責。
同時,劉儉進入長安之後,一直在致致力於開倉濟民,對於普通百姓很是優待。
長安百姓在劉辯小錢之政的壓迫下,已經過得非常的痛苦了。
他們買不起糧食,朝不保夕,很多人甚至已經處於餓死的邊緣。
對於他們而言,在劉儉來之前,生活是絕望的。
但是劉儉抵達長安之後,並沒有忘記他們,至少現在的劉儉做的都是爲了讓他們吃飽的實事。
那一斗鬥米糧,那一項項有利於民生的政令,可不是憑空而來的。
長安的黎民是分得清好壞的。
劉儉用糧食養活了他們,所以在他們看來,劉儉別說殺了幾千人,他就是殺了十萬人,在長安的人看來,劉儉也是好人。
吃人嘴短,拿人手軟。
誰讓關中的人現在都指着劉儉養活呢?
在王允和楊彪等這些人被誅殺的前一天,劉儉親自去監獄看望他們。
劉儉有意跟王允聊一聊,
大家彼此談一談這些年來的風裏雨裏的鬥爭之事,並對人生做一下總結。
王允雖然輸了,但劉儉也勉強把他看作一個對手,他渴望能夠在這個對手死之前能夠送他一程。
大家彼此瀟灑的道一聲珍重。
但是王允的表現有些不佳。
他在監獄裏瘋了一樣的指着劉儉的鼻子大罵,同時告訴劉儉,自己做鬼都不會放過他,終有一日要變成厲鬼,回來把劉儉身上的肉一塊一塊的咬下來。
面對王允如此沒有風度的表現,劉儉只能很無奈的告訴他。
“似爾等這般的鼠輩,在陽間不是我的對手,日後到了陰間,你們一樣是被我殺剮的存在。”
“做鬼,你也是在我之下被我踩着腦袋的小死鬼。”
“你就先到九泉之下當小鬼吧,等我把陽間的事兒都處理好之後,我再到陰間好好的再重新修理你們。”
“就算是到了陰間,我也是閻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