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八章 教育改革,官方保護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臊眉耷目字數:3599更新時間:24/06/27 11:13:16
華佗聽了劉儉的話,並沒有立刻回答,因爲劉儉在邀請華佗來之前,對此事就已經提起過了。
其實華佗來到鄴城的這段時間,也都一直在多方打聽河北各級學府如今的運作模式和具體情況。
如今科舉在河北大行其道,但是相比於歷史上的科舉,劉儉如今在河北所施行的科舉制度,還是有一些差別的。
劉儉給州學定下的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比較多,且每天都會讓各教員們絞盡腦汁給學生們安排課後作業,還會提出社會實踐類型的作業。
像是原先那樣,只靠學經和治經就能當官,在河北是絕對行不通的。
社會實踐的作業集中在農學和工學方面,
畢竟,這兩個學科對於大漢朝和人民來說,是最爲重要的保障和發展根基。
劉儉的想法是,讓學生們在成爲學術專家的同時,也要有動手能力,讓他們下地,讓他們實踐,通過自己的積累,來成爲真正的人才。
學生們除了有足夠的知識理論儲備,更要有足夠的實操經驗。
大漢朝以農業爲本,是個農業帝國,所以按照劉儉的想法,從現在開始,大漢朝的學子們一定都要有從事農業生產的經驗,瞭解農業生產的艱辛不易,然後掌握農業生產的相關知識,只有這樣,他們將來走上官員崗位之後,就可以憑藉自身經驗,對底層的百姓酌情施政。
雖然改變這些事情很麻煩,同時也會引起一部分過度依賴經學起家的士族的反感,但是劉儉相信,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在未來,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重中之重,教育若是不適時改革,那這個國家和民族就會停滯不前。
而且,劉儉已經開始在河北實行了檔案履歷存檔制度,因爲紙張已經在北方大興,完全足夠支撐這一點。
同時,不論是科舉應試成功,還是直接被徵辟到官署的底層官吏,都要有實習期,並對實習期的所作所爲做出考評。
在州郡官署學習的學子們,也可以各據其在學校所掌控的各類學課,按照官署徵辟的要求提供屢立,符合的人可以在在校期間去往官署協助幫忙實習。
這對於他們的成長有好處,對於工作量日漸加大的河北官署而言,也有着非常大的好處。
畢竟,河北在劉儉主政以後,各項產業都發展的太過迅速,官署的人員擴充有時候甚至遠遠趕不上產業的蓬勃速度,故而有非常多的民政事務需要辦理,從州府到縣府的所有官員、吏員都比較忙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多出一些人來辦事,也可以減輕官署的壓力。
當然,對於實習的學生,還有在學校擴充學課最重點的部分,還是在農業和工業上!
官員不能只會讀經摘句,解讀經文,這是劉儉對河北學子下的一個硬性指標邀請。
農業學課和工業學課將成爲各級官學的常備科目,同時也會成爲科舉開始之中的必考欄目。
而現在,劉儉想將醫學也作爲一個重點類目加入到官學之中。
當然,若是讓每一個官員都成爲醫生,這一點只怕是不現實的,這種事兒也沒有具體意義。
但是對於一些基本的中醫知識,還有對藥性的知識儲備,身爲漢朝的學子,劉儉覺得學子們有必要掌握一定的知識量。
因爲想要建成一個成熟的醫療公共衛生體系,不是一下子就能培養出那麼多的專業人才的。還是要將一些基本的知識普遍在世人中廣爲傳播。
當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有些體制就能順其自然的應運而生了。
當然,在最高學府設立最頂級的公立醫療學課,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糧食,工業,醫學可以保證大漢朝人口的生存率,在勞動力就是生產力的時代,這一點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
醫學專家,河北不是沒有,但是像華佗這樣,在大漢朝最頂流的醫者若是能夠來到河北在醫學院做事,那對於劉儉拓展大漢朝的公共衛生事業而言,無異是一個巨大的臂助。
在精神上,他也能振奮士氣。
在知識上,他也代表着這個時代的前沿。
其實劉儉已經當着華佗的面,爲他勾勒了未來醫學事業藍圖,但是華佗暫時還未應聲。
其實在華佗心中,對於劉儉將醫學加入官學學課之中的事,華佗是一百個贊成的,畢竟醫者仁心,他當醫者,苦研醫學之道,就是爲了能夠救死扶傷,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更多漢人的性命。
但是華佗再高尚,他也是一個人,是人就勢必會有私心,多少而已。
關鍵問題,就是在於華佗如果答應了劉儉的邀請,成爲了河北州學大學的院長級別人物,那麼他既然要培養醫學學子,就必然要貢獻出自己的知識,哪怕是有所保留,也必然是要貢獻出一部分的。
在這個時代,知識即代表着名聲。
對於頂層的士族閥閱來說,經學的解釋權就是他們的生命!
對於醫者來說,也是一樣。
雖然醫學目前不像是經學一樣,有非常正規的傳承,但是對於士族出身的華佗來說,那也是他含辛茹苦,耗盡多年心血才積累的,你讓華佗直接就將屬於他的知識傳承出去了,他豈能樂意?
就算是要傳,也要傳給屬於他的弟子和門生。
可河北諸多大學的學子,現在都是誰的門生?
現在河北所有有名氣的大學,所掛名的最高級別的校長,都是劉儉本人。
也就是說,依照漢朝的倫理概念,只要是入了高級別的郡官學,或是州官學的學子,在名義上都算是劉儉的門生。
其中最爲優秀的人,或許還會直接成爲劉儉的記名弟子。
或許去除弟子之外,那些門生也都可以成爲其他院長或是教員老師的門生,畢竟這年頭,沒有死規定,說是非得拜一個人爲師。
但毫無疑問,一旦這個門生出息了,深究他的師承,還得是人家撫遠大將軍劉德然。
誰敢跟大將軍搶門生啊?
以學生的角度上來說,人家也一定更加想往大將軍的門下靠。
誰又不想給大將軍當門生啊?
所以,對於華佗這樣的人來說,他也實在是有着這樣的擔心。
事是好事,但他心裏總是多少有些彆扭……
聖賢良善的人,多少也有些私心,可以理解。
劉儉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善解人意的人,所以他對華佗的想法和不安非常的理解。
換成他自己站在華佗的角度上,他也心裏有些沒底。
再說了,華佗本來就是士族出身,士族出身的人,不論高低,多少都有點這個藏私的小毛病。
這也是大環境所影響的。
“華先生,心中可有憂慮,是否擔心自己多年所學,最終會成爲他人之成名之器?”
正在給劉儉寫藥方的華佗聞言,手微微一顫。
隨後,就見他笑了笑,道:“大將軍真是個爽快人。”
劉儉道:“我這個人就是這樣,有問題就解決問題,不要藏着掖着,如若不然,豈非都變成了陶恭祖,恐傷陽壽也。”
華佗聞言,眼睛頓時一亮。
“正是如此,養生者,修心爲上。”
劉儉說道:“先生能夠學醫至今,到這般造詣,定然是出身於士門,依照劉某的推斷,先生應該是不缺錢的,先生今日當着我的面猶豫,不過是擔憂學術傳承,非爲財貨!”
華佗聽了這話,大有遇到知己的感覺。
“大將軍不愧爲高明者也,不錯,華某半生研習醫道非爲財貨,若是想要發達,我就不需要學醫了。”
劉儉微笑着點了點頭,說道:“如果我所料不錯,華先生心中所想的應該是自己的醫學傳承。其實就像是那些頂級的閥閱之流一樣,他們掌控着各種經文的解釋權,而經文的解釋權也都歸於他們各自的家族和門第所有。”
“這學術,一代一代的延續下來,就形成了他們獨有的門風和賢名,你說這些閥閱所掌控的經文,其他士人不知道嗎?當然不是了,很多士人皆熟讀經文,而且更多的解釋者也在不斷的出現着,但是最頂級的解釋權卻一直在閥閱的手中。”
華佗長嘆了口氣,說道:“可是醫學這一類東西,終究和經文不同,這醫學的最終解釋權無人關心,無人覺得如何,然偏偏方子一旦問世,必然會被醫者所用,而天下之人對這方子的傳承來源又無過多關心,也沒有條文律例保護,大家都用這個方子來治病,用來用去,就無人得知最開始的方子是何人所做了。”
“華某自認爲不是特別貪慕虛名之人,但是若說我一一點兒聲名都不顧及的話,那也不是,畢竟我的醫術之道都是我苦心多年,耗費數十年之功,一味藥一味藥,一個病人接着一個病人的積累出來的。”
“旁人或許看着沒什麼,但在華某自己看來,卻都是至寶。”
劉儉說道:“華神醫何必如此妄自菲薄呢?在劉某看來,您的醫道可拯救天下無數蒼生的性命,相比於五經,醫學之道在人道上更爲實用,當然,這只是我一家之言,並不代表所有人的心聲。”
“畢竟,在大多數氏族眼中。經學之道才是至高無上。”
“至於華先生心中所慮,劉某心中亦有了解決之道。”
“這些年我一直在籌謀……華先生,青州的書業大興你必然知曉,每一本書印刷出來之後,封面上都會有作者,並且由官方統一發行,這青州書坊所刊印出來的書籍,對於今後大漢朝的學者們來說,就是最有力的佐證。”
“而且依照我的想法,今後河北還將設立類似於原先雒陽蘭臺那樣的藏書之閣,每一個郡都要設立大小圖書藏閣,將天下有名的書,官方統一認證的書籍全部收納其中,並標明作者,官方也要對作者的知識產權署名保護。”
“如此,既傳承了書文知識,又能令著書者流芳百世。”
“當然,這類目不僅僅只限於經學,對於農學,工學,醫學之道就要同樣對待。”
“如此,就等於用大漢朝官署的官方角度爲您的醫術背書,讓天下人都知道,您所出每一張方子,每一份貢獻,都拯救了天下多少人。”
“千百年後,君之名字必可流芳百世,爲後人津津稱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