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羋黍離字數:2421更新時間:24/06/27 10:59:50
    錢若水、姚益恭、王濟三人,分任諸道,算不得什麼高官,職級最高的錢若水也才是鎮州判官,還沒跨入“正州”級,姚、王二者還是縣級官員。

    在最近一批對全國州縣官僚的政績、功能考察中,三者卻名列前茅,成爲一百多名地方官員中的佼佼者,作爲第一波提拔名單提交給政事堂審覈。

    而這三者,能被太子劉暘特地點出,自然也是有些“內在”聯繫的。錢若水曾在大理寺任職,當時就以清幹著稱,到了地方,幹出些成績,被提拔是自然而然的。

    至於姚益恭、王濟二人,則相對有點特殊,不是特殊在二人乃同科進士出身,而是二者都曾被太子選中,在東宮擔任郎官,後來被外放地方,可以說姚、王二人是被太子調教出來的。

    朝中有人好做官,當那個“人”是監國太子,而本身具備一定才幹時,嘉獎升遷又怎會少了他們。甚至於,把錢若水與二者放在一起,都是爲了讓太子在此事上顯得不那偏私。

    此時廣政殿中,除太子之外,還有四名大臣。輪執的的趙匡義,深沉依舊;發如白雪、滿臉斑駁,看起來昏昏欲睡的老相趙普;一如既往地端謹厚重的呂端;還有便是新履任不久的洛陽府尹宋準。

    “錢若水清幹、姚益恭寬濟、王濟剛猛,三者風格各異,但理政治民也各具其法,更難能可貴者,是能正確地領會貫徹朝廷意志.”劉暘的目光落在呂端身上,將三人誇獎了一頓。

    聞弦歌而知雅意,呂端起身,平和而從容地說道:“回殿下,關於三人的下一任安排,吏部審覈已畢,錢若水知汾州,姚益恭遷涿州,王濟調同州!”

    聞言,劉暘明顯猶豫了,沉吟少許,方擡指做出指示:“似這樣的幹吏,以尋常州職相托,固然是按部就班,也相信他們能不負所托。不過,陛下曾言,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如今地方道州,哪裏最缺人才?”

    呂端何人,從太子話裏,已然聽出了些味道,稍作思考,便請示道:“請殿下示下!”

    劉暘直接道:“河隴不是還有些空缺,讓吏部頗爲頭疼嗎?那就把這三人,悉數派去!西北,能磨人吶.”

    “是!”注意着劉暘的表情,呂端鄭重應道。

    然而,太子最後那聲悠嘆卻讓呂端回味無窮,西北確實能磨人,但同樣能吃人,對於天下絕大多數官員來說,西北都不是個善地,甚至可以說是個惡地。

    這麼些年,西北官場究竟倒下了多少能才幹吏,又埋葬了多少青年俊才,就是呂端這個吏部尚書,不查檔案,都難清楚。

    開寶年來,若論官場變幻之無常,翻轉之劇烈,同時時刻爲朝廷關注的,數來數去,恐怕也只有西北諸道了。

    西北確實是座大熔爐,正常人進去,不脫層皮,是很難闖出來的。而眼下河、隴的局勢,則更顯詭譎了,任務壓力也重。

    西征弊政停罷後,緊接着需要休養生息,這是費神勞心的事,關鍵在於,要擺平那些“西征派”;

    同時,稅改工作也得着手推進了,這也是舔食傷口的一種辦法,同時也是對既得利益集體的宣戰,一場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角力是免不了的,而以西北官場的尿性,絕不可能平平穩穩地就過去了,當初潘佑在京畿道的改革,嚴格意義上來講,反對派還是很溫和的;

    還有一條則是,對地方豪強、宗族勢力,需要進行一定的打壓,藉着幾次朝廷對西北官場的整頓,有些地方勢力確實在不斷擡頭,用他們最擅長、最習慣的辦法在陰影處與朝廷較着勁。

    此番整飭,與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所有空缺的官職,州縣以上,全部由外部調入,或從京畿外放,或從外州選調,就是沒有任何一個州縣官是從本土提拔。

    朝廷的態度相當明確了,這就是在河隴搞了一場無差別攻擊,也正因如此,到如今,河隴的人事安排還沒有調整完畢。

    在此前提下,河隴地方官的素質要求是很高的,一般人很難把握住。可以想見的是,西北在接下來幾年,依舊不會消停,一場外來派與地方派的激烈鬥爭,從朝廷此次人事調整開始,就已經醞釀着了.

    這樣的背景下,劉暘卻決定把錢、姚、王三人放到河隴去,這固然是一種認可與看重,但同樣也是一種考驗。

    對三人而言,是福是禍,實難說清。三塊好鋼,未來究竟是鍛造成一把國之利器,還是被熔化消解,誰也說不準.

    殿外夏雨依舊,有如傾盆而下,譁啦啦的雨聲給人一種轟鳴之感。劉暘可顧及到呂端那謹慎面孔下異樣的心思,背着手緩緩踱到窗邊,伸手將窗櫺推得半開,密集的雨點藉着風勢撲面而來

    望着室外的雨幕水霧,劉暘眉頭緊鎖,嘆道:“水火無情啊!每次如此雨勢,都讓人膽戰心驚的!”

    “殿下憂國憂民,臣等敬佩!”開口恭維的,乃是新任的洛陽府尹宋準。

    在呂蒙正貶官後,空出來的洛陽府,自然又經過一番明爭暗鬥,最終拿下這個關鍵位置的,乃是時鹽鐵使的宋準。

    宋準年紀不小,能力也不是那種驚才絕豔,在朝中的資歷更屬小字輩,不過,狀元+太子的青睞,也足以讓他在諸多對手中勝出了。

    雨大成災,此番宋準到政事堂來,恰恰也是彙報洛陽府在防備水災上做的準備,同時來謀求一些官儲、救急物資的調配,以及巡檢司下應急救災部隊的指揮配合。

    作爲帝都,在這等事務上,官僚們還是比較重視的,畢竟不能讓京師給淹了,尤其是宋準,他才上任沒多久,更不敢有絲毫大意,洛水可是浩浩蕩蕩地穿城而過,不允許在此事上有任何重大疏漏。

    對於宋準,劉暘顯然還是很信重的,直接說道:“京畿這邊,我倒是沒有過分擔心,有宋卿及諸公在,有京畿豐沛的人物力儲備,料想也能安穩度過!我憂心者,乃是大河下游,每年雨季,沿河州縣都難免受災,今年這雨勢,似乎又有些不尋常吶.”

    劉暘的擔憂也是有道理的,這些年,黃河沿岸,是小災不斷,官民損失雖然不少,但還沒有到那種傷筋動骨的程度。

    距離上一次黃河特大型水災,還在開寶十年時期,距離今已經快二十年過去了,大河安分了這般久,講道理,突然發一次怒,也是很正常的事。

    中國,從來都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度。同時,更讓劉暘不放心的是,這麼多年過去,沿岸的防洪泄洪設施,可還牢靠,可還足使用?對於這點,劉暘是一點信心都沒有。

    感受到太子的憂慮,在場幾名大臣,面色都不禁沉凝。而一直在閉目養神的趙普,此時也慢慢地睜開眼睛,環視一圈,目光投向劉暘,拖着蒼老的聲音道:“殿下不必過分憂懷,政事堂已發制,曉令沿河諸州縣,嚴加防備!”

    “僅靠提醒,遠遠不足!”聽趙普這麼說,劉暘當即回過頭來,嚴肅道:“立刻挑人,派遣巡河御史,就近督促,同時,讓周遭道州,做好最壞打算,一旦水勢不可控,即行救人救災!黃淮一體,大河不穩,淮水豈得安寧,兩淮地區,也要提醒到位!”

    停頓了下,劉暘又轉向趙匡義,道:“東京,廣陽伯可親往東京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