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 儒家也信這些?貧僧並非是妖僧

類別:武俠仙俠 作者:紙筆丹青字數:4225更新時間:24/06/27 10:27:18
    其實一般來說,在遇見有天賦的少年時,似他們這個位置的存在,已經很少會動心了。

    可一旦他們對此作出迴應,那麼也很顯然,那就是對方的天賦,即便是他們也很難忽視。

    且不論李白前世如何,但他今生今世,無疑就是人族.況且話又說回來了,太白金星本就是人族修行成仙,只是他出身於東洲人族,並非是南洲人族。

    如今封存了記憶,轉世輪迴用伏羲大帝的話來說,那就是往後李白還承不承認自己是太白金星都還要另說別到時候玉帝自己捨不得就行。

    畢竟太白金星可謂是玉帝的心腹之臣,很多時候就連一些天庭的政務,他都是直接丟給太白金星來處理的,而且那些招安的活兒,若非他對太白金星之信任,恐怕也不會總是交給他來完成。

    其中太白金星的自身能力當然也不能否認,否則總是把活兒交給他,卻完不成任務.不也是白白浪費了這份兒信任?

    畢竟以玉帝這樣的身份,怎麼可能有無緣無故的偏愛?

    即便是在玉帝這裏特權拉滿的小哪吒,若非他乃女媧娘娘座下靈珠子下凡、玉虛宮太乙真人門下唯一親傳、二郎真君的結義兄弟就憑他做的那些事兒,即便是李靖再忠心,恐怕他們父子兩個也很難在天庭繼續混下去。

    不過說起哪吒來,他的前世記憶在重塑煉化化身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恢復了恐怕按照太乙真人的設想,未嘗不是想要讓他趁機捨去“哪吒”這一重身份,以“靈珠子”重歸三界。

    但或許是因爲弄巧成拙,那時候小哪吒對李靖的恨意,直接奪走了身體的控制權這其中可能也有“靈珠子”主動退讓的原緣故,但事實上就是,靈珠子已經成爲了過去,如今的三界只剩下了哪吒。

    而且,人家父子兩個也已經和好了。

    當李靖能夠毫無顧慮的將玲瓏寶塔交給哪吒的時候,正明證他們父子雙方,再無隔閡。

    三界的奇聞異事有不少,但真正能被世人熟知的,卻也只是表相悟淨認爲,就是缺少一個負責的記錄者與傳播者。

    而他願意成爲這樣的人。

    所以.就連那些想要重歸截教的修士們,而前來向小李白探查的修士們都沒發現,小李白身邊除了公孫姑娘之外,其實還有悟淨禪師的一道分魂分身。

    如今他看到王玄策與曾子,紛紛揮動鋤頭,似乎想要挖無當聖母牆角的模樣.就忍不住把隨身攜帶的紙筆取出來,要把這一副名畫記錄下來。

    小李白顯然沒有想到自己在尋找師門的道路上,竟然還能遇見這樣的事情一時間竟然還有些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曾子的性情相比起王玄策來自然是要隨和很多的,而且爲難一個小孩子顯然也不是君子所爲.本也不該趁人之危。

    “難得見到有這般天賦的少年了。”曾子打破了僵局,取出了一本“論語”,送到了李白的面前,“這本書,就送給你留作紀念吧。”

    王玄策側身看向曾子的目光,帶着幾分疑惑,但這時候他也沒有多言便也暫時熄了攪局的心思,只是以自己的氣血之力,對小李白的人族血脈之力,稍微調動了一番。

    李白的年紀還小,並非是修行人族血脈之力的最佳時段,王玄策也只是替他打開了一個閥門,讓他的身體能夠自主適應這一股力量.

    其實人族血脈之力的修行,本就沒有什麼定式,每個人的修行方法以及特質,都可謂是別具特色.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就是人族身體的自我調節,會找到一個最合適自己血脈運行的節奏。

    強行修煉的,反而是有益無害。

    反觀玄門的修行,七歲正是一個入門的關鍵節點。

    見只是兩位人族前輩對後進的提攜,隱於一旁的悟淨禪師並不會因爲沒能看到“一出好戲”而失望,他依舊是將這個畫面記錄下來,或許日後李白在三界“名聲鵲起”的時候,這一次的際遇,也是他人生路上的一個重要回憶。

    保不齊就會有某個瞬間,認爲自己是不是應該跟着王玄策亦或是曾子之中的一位離開,而並非是繼續前往東海,尋找截教師門所在的金鰲島。

    等小李白離開之後,王玄策才好奇的向曾子詢問了一句:“只是贈於他一本論語麼?”

    “足夠了。”曾子畢竟是儒家先賢之一,一雙浩氣明眸,多多少少能夠看透一些小李白的底細,“他雖有才氣沖霄之相,但並不算凝實.且其氣運縹緲無狀,再加上他師從無當聖母,若強走文政之道,並非是好事。不過就憑他的才氣,或許不久之後,大唐將會多出不少的傳世詩篇與文章也說不定。”

    “儒家也信這些?”

    “一法通萬法明。”曾子微微一笑,“此觀氣之道,我儒家確實也略知一二.雖不盡信,但亦可作爲參照。”

    真正的大儒,絕非迂腐之輩尤其是曾子他們這些孔聖親傳,有師尊之豪放爲榜樣,他們這些做弟子的,也難免會傳承到許些習性。

    王玄策點頭表示瞭然,他自認自己是文臣並非武將,可即便是領悟了浩然之氣,同樣.他也不認爲自己是儒家弟子。

    就以如今的大唐來說,文人書生不見得就是儒家弟子,而儒家弟子,也並非不能仗劍行俠。

    兩者並沒有本質上的衝突。

    文武不分家,這是如今大唐朝廷的基調,缺了哪一樣,在朝堂之上都站不住腳。

    不是被文臣懟的張不開嘴,就是被武將捶的還不了手.即便是貞觀時代已經悄悄過去,但在當今天子李治統治的大唐之下,還是保留這個傳統節目。

    一個有活力的朝廷,對於李治這樣的能君來說,才是最大的助臂況且他也是從小就在貞觀朝廷觀政,其實並不認爲這是一件壞事。

    只有沒能力的皇帝,才會害怕出現駕馭不了的臣子。

    李治,一個要繼承他父皇志向的男人,顯然不會爲此而擔憂。但只是如今的朝臣們,還是不如貞觀老臣們奔放了,動起手來的時候,也全都人情世故.

    依照李治所見,這項傳統不說傳下去了,就算是在自己這裏,恐怕也維持不了多久了。

    東勝神州與南贍部洲之間的差別,其實還是挺大的。

    就好比說妖魔一類,反而是在南贍部洲遇見的更少一些.南贍部洲的妖魔少一些,基本上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二郎真君的家在灌江口,他打獵的時候,自然是就近原則,然後一圈一圈的往外掃蕩;其次,就是貞觀年間,大唐戰神薛仁貴,領着玄甲鐵騎四處清剿妖魔。

    薛仁貴的人族血脈之力,其實也是在那個時候,才開始真正的突破進化的。

    但自入了東勝神州開始,小李白只要是夜宿荒野,幾乎必遭妖魔襲擊。

    連帶着一同過來的公孫姑娘,也是苦不堪言她雖然天賦不錯,但畢竟修行時日尚短,好在劍修天生善於攻伐,一些個尋常的妖魔,還真不是他的對手。

    但架不住頻率太高啊.劍修在攻伐犀利的同時,脆弱的小身板,其實也很容易成爲妖魔的突破口。

    “本以爲這一趟旅程是考驗小李白.”公孫姑娘斬下一個狼妖的頭顱,收劍回鞘.眼中多多少少是帶着許些疲憊,“沒想到真正受難的人是我。”

    其實這一路走來,公孫姑娘已經發現了,有那一柄“青萍劍”護着小李白,什麼妖魔鬼怪能近他的身?

    也不用怕這小子被人拐帶走,這小子跟着“青萍劍”走全都是大山荒野,一路上根本沒撞見幾個行人.唯一有些意外的,還是在兩洲交界處遇見的王玄策與曾子.但好在雙方就只是稍微接觸了一下,點到即止。

    不過對於小李白來說,不論是被王玄策激活的人族血脈之力,還是曾子送給他的那一本“論語”,顯然都是常人難以觸及的機緣。

    這正是他的氣運所在。

    氣運其實也是守恆的.當一個人的運氣很好的時候,他周圍總會有一個黴運連連的倒黴蛋,公孫姑娘認爲自己就是這個倒黴蛋。

    因爲今夜斬殺狼妖的動靜稍微大了些,血腥味在山間飄蕩.顯然又引來了別的妖怪。

    單從這氣勢上來看,也是個棘手之敵。

    嘶嘶嘶——

    眼前這蛇怪吐着信子,乃是一條黃色的蛇妖,脣齒開合,獠牙參差,更見薰臭之氣噴張.讓公孫姑娘極爲不適。

    公孫姑娘目光堅定,她雖然也想過半途而廢,就此離去.但這顯然不合她的道心,對於修行之人來說,道心若出了問題,那麼多年的苦修,很有可能就一遭喪盡。

    況且,這些妖魔,還沒到她當真應付不來的程度.師父讓自己獨自行走三界歷練,此行難道不是正是磨礪?而且降妖除魔,本就是吾輩之責,若因此退卻,也不必做什麼劍修了。

    劍修,便要有一往無前的姿態。

    公孫姑娘始終記着自己的初心,她修行並非全然是爲了長生,而是想着終有一天,自己能夠站在三太子的身邊,讓他另眼相待。

    一般來說,女子若以情爲基,那麼轉化爲修行之上的動力,自然就不能以常理以待。

    公孫姑娘在這邊不斷激發着自己的潛力,而小李白這個沒心沒肺的,在青萍劍的護持與隔絕之下,睡得十分香甜.哪怕是這蛇妖的斷成了好幾節的屍身,就摔落在他的身邊兒,也並沒能將他驚醒。

    幾乎耗盡了力量的公孫姑娘,此刻癱倒在小李白一旁.望着天上的彎月,再回頭看看一旁的青萍劍,羨慕之中帶着幾分無奈。

    人比人啊。

    而在山外,悟淨禪師自然就沒有再放別的妖魔進山來他雙手合十,看着眼前這些妖魔,面色平靜,就像是在敘述一件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既然來了,不妨就留下聽貧僧講經,如何?”

    妖魔們沒有一個離開的,一個個都十分乖巧的坐在原地,讓自己的神情,儘量顯得虔誠一些.

    不是它們不想走,實在是不敢走,也走不了.

    此前不是沒有想要挑戰對方的,但.一部分被當場超度,還有一部分被打斷了腿。

    “究竟是哪裏來的妖僧?!竟然如此邪門?”

    不止一個妖魔在心裏唸叨着類似的言語。

    而對方就好似能夠看穿他們的心思一般,竟然還回答了一句:“哦,對了.忘了自報家門,貧僧並非是妖僧,乃是大唐大慈恩寺,三藏聖如來座下弟子,沙悟淨。”

    嘶——

    危!

    第二日。

    已經恢復過來的公孫姑娘,已經將那蛇妖與狼妖屍身都處理了個乾淨就連山中戰鬥的痕跡,她也收拾掩蓋了一些。

    等公孫姑娘做完這一切並且離開之後,正遇太陽初升之時,“青萍劍”才將小李白喚醒,提醒他可以繼續趕路了。

    “呼——”

    公孫姑娘看着順利啓程的小李白,拍了拍自己的胸脯,道一聲:“還真是幸運,若是昨晚再來一個妖精,我恐怕也就只能尋求青萍劍的庇護了”

    至於悟淨禪師,自然是深藏身與名。

    昨夜來的那些妖精,那些平日裏吃人的,有一個算一個,全都被悟淨連元神一起超度了個乾淨至於那些沒吃過的人,就全都去了地府報道。

    佛門中人不能殺生這個戒律,顯然對修行唯識教法的高僧來說,並非是限制。

    若是認真說來,佛門的戒律,本就不是用來約束高僧們的行爲的只是對那些不能自控者的限制,藉助外力約束讓他們達成修行的目的。

    師父有一句話,是讓他們受益匪淺的:“與其不知所以然的遵守着那些戒律,爲什麼不想想,這些戒律究竟是因何才被制定出來的呢?”

    佛門戒律,並非是憑空而制定,那也是經過實踐之後,才最終成文,且並非是一成不變。

    就好比“戒葷腥”這一點.反而是從南洲傳去西洲的。

    還有“殺戒”,一開始只說禁止濫殺無辜,但因爲有些愣頭青,並不能真正分辨善惡,再加上有些巧言令色之徒,擅長以言語轉換黑白.佛門就乾脆一步到位,直接定下“殺戒”,這樣大家都不用糾結.

    這也是似法海這等高僧,能夠無視殺戒,還能自證如來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