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小僧願往人間重修,做一凡間俗輩;黑蓮聖使的人選
類別:
武俠仙俠
作者:
紙筆丹青字數:4211更新時間:24/06/27 10:27:18
多說得佛祖真傳者,乃摩訶迦葉。
而法海雖然是第一次見這位尊者,但其實對他並不算陌生。
如果說中原禪宗的初祖是菩提達摩,那麼西天禪宗的初祖,無疑就是這位摩訶迦葉了。
“拈花一笑”之真意,難道不正是禪宗頓悟之精髓?
摩訶迦葉學通大小兩乘,當年在燃燈佛祖門下,而後拜入佛祖門下,修成羅漢.然自得佛祖心心傳法之後,摩訶迦葉見菩薩道與佛道,知而不證。
金蓮漸漸消散,但梵音依舊繞樑。
在佛光輝耀之下,法海身前的舍利子碎片,幾乎已經要凝聚成實質。
高坐在蓮臺之上的佛祖見狀,本想要順水推舟,助三藏一遭功成,證道成佛但纔剛起手,卻不知道爲何就放下了。
片刻之後,連通着二人的佛光隱去。
法海睜眼的第一件事,先向摩訶迦葉行佛禮,道一聲:“多謝尊者傳法。”
而後法海眉心射出金光,誘得舍利子遁入其靈臺神藏之中。
大雄寶殿中的僧人們看到這一幕,心中也是五味雜陳,要不然說輕易不要跟別人去比較呢?
就好比眼前這位唐三藏,對着成佛舍利,竟沒有絲毫激動之意,觀其神情毫無波瀾,就彷彿是收起了一顆路邊隨手撿起來的石子一樣。
至於這舍利子並沒有完全凝聚成功,在場衆僧絕不會懷疑唐三藏的能耐。能在靈山大雷音寺大雄寶殿之中有一個座位的,自然不是等閒之輩,即便是他們中間絕大部分也都並沒有能夠將舍利子凝聚出來,但眼力總是不差的。
這一顆舍利子,本就源自於唐三藏自身那一刻碎裂的舍利,如今藉助摩訶迦葉傳法,引動了佛光匯聚修復,到如今看似只差了這臨門一腳.
但聯想三藏之前的話,很難不讓人以爲他是故意而爲之。
寧爲一凡僧,都不願意成佛。
尤其是與三藏法師傳法的摩訶迦葉,此刻他對於三藏法師的情況最是清楚不過,那舍利子是否能夠完全凝聚,他認爲根本就在三藏的一念之間。
就跟自己一樣,只要想.隨時可以得一尊佛陀之位。
甚至於說,他作爲西天禪宗初祖,成佛之後足以被稱爲佛祖。就好比大日如來
“阿彌陀佛。”
摩訶迦葉向着三藏還了一禮,而後回頭看向了佛祖,道一聲:“佛祖,弟子久在靈山,脫離紅塵已久.適才與三藏交心,得其普渡蒼生之佛念.自覺行慚,故而懇請佛祖準允弟子下山,與凡間修行。”
“善!”
對於這位頗有慧根的弟子,佛祖還是非常喜歡的,只是他一向頗有主見,再加上佛祖尋常時候,也不會過多插手靈山弟子們的修行,往日也沒有多過問。
如今聽他與三藏對言幾句,才知.這廝竟然也是個“叛逆”的。
能成佛而不成佛
佛祖看向了菩薩,似乎在說:看,都是你起的壞頭,好端端的非要放棄正法明如來的佛祖之位,只肯做個觀音大士,慈航普渡.倒叫他們這些小輩有模有樣全都學了去。
觀音菩薩回視一笑。
這或許就是大乘與小乘的差別吧。
其實在這大殿之中,諸佛與菩薩們之間,更多的還是修行小乘教法的也是當年西方教的兩位教主敕封下的果位。
至於實際上他們有沒有那個境界,除了少數幾個之外,其實大部分都是空有果位,虛佔其位。
而他們之所以能得到敕封,是兩位教主以大法力窺視未來,知道他們未來有一天能夠明悟佛之真意,才於未來之過去,提前讓他們歸位。
對此,佛祖與菩薩還是抱有一定懷疑的。
畢竟過去的事情,已經成了定數,無法再被更改.但未來之變數,於現下鎖定,兩位教主所見之未來,還是此時之後的未來麼?
可畢竟人家兩位是聖人,不論是法力,還是眼光高度,皆要在佛祖與菩薩之上。
在佛祖與三位大師最開始研究佛經的時候,認爲小乘佛教其實更加適用於修行者,完善自身修行,渡得己身到達彼岸。
但不論大乘小乘,其初衷本意,都是勸人向善,其實本也沒有什麼上下高低之分。
故而在靈山的修行中,佛祖也從來沒有非要以大乘佛法的教義,來約束修行小乘教法的僧人。
這也是爲什麼靈山之中隱修衆多,下山普濟衆生者寥寥無幾的原因之一。
反而是在人間修行大乘佛法的僧人,經常會出現一些境界高深老僧,於紅塵之中濟世救人。
摩訶迦葉走了。
走的非常乾脆,且腳步堅定。
出了靈山,化一道金光,卻是遁入了幽冥地府。
陰山道場。
地藏王菩薩看着難得出一次靈山,卻一出山就往跑到了自己這裏的摩訶迦葉,笑着問了一句:“來貧僧這裏,想必你是轉生人間了。”
“是,菩薩慧眼。”摩訶迦葉點頭應下。
“其實化身入人間即可,何必轉世重修呢?”
摩訶迦葉想了想,道:“除非以觀音大士一般,化身入世是爲了普渡衆生,其餘皆算不得修行吾本爲人,修成羅漢之後,殺盡煩惱之賊,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然雖身心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更了脫生死,證入涅槃也算渡得己身。”
“而今見三藏才知.渡己渡人,相輔而成得正果者終究梵行少欲,戒德清淨,反而不如凡俗心念.小僧願往人間重修,做一凡間俗輩,且看來世修行如何。”
“善。”地藏王菩薩聽了摩訶迦葉之言,對其表示稱讚。
摩訶迦葉又向地藏王菩薩行一禮,道:“若菩薩便捷,還請將弟子送去一多子之家。”
“何故?”
“若是獨子,弟子來世若要出家時,恐非福。”
“可。”地藏王菩薩點頭應下。
地藏王菩薩,揮手封閉了摩訶迦葉的法力與靈識,將其投入六道輪迴之中。
被無天魔祖留在六道輪迴中的黑蓮,見摩訶迦葉轉世投胎,便身上盤旋一陣,本欲化入他魂魄之中,卻被一道金光阻擋,最終只是在六道輪迴之中空轉了幾圈,似還有些茫然。
地藏王菩薩見狀笑道:“摩訶迦葉佛性深厚,得佛祖真傳,即便是這黑蓮,也難侵其身。”
卻見一尊黑袍帝君在地藏王菩薩身邊顯現,同樣笑道:“這黑蓮到最後不會選不到人吧?”
“帝君言重了。”地藏王菩薩向着這位黑袍帝君行了一個佛禮,迴應道:“這魔界的黑蓮聖使.不知帝君可有人選?”
“有幾個人選。”
“還請帝君指教。”
這位帝君也不是旁人,正是陰司酆都大帝,尋常時候基本不怎麼露面,畢竟陰司的事情有十殿閻羅打理,即便是有些麻煩事,也還有眼前這位地藏王菩薩出手。
酆都大帝的法力與地藏王菩薩的法力就在伯仲之間,一般來說地府之中,也很少有連地藏王菩薩都解不了的事情,若真有,地藏王菩薩自然會請他一同出手.若是他二人聯手之下,依舊不能解決問題,那麼這時候就該去請紫薇大帝,或是太乙救苦天尊,更或者直接稟明玉皇大帝。
眼下這黑蓮的事情,地藏王菩薩當時便已經去尋過酆都大帝了.他一個面對二師兄緊那羅所化成的魔界大聖,還是感到有些吃力,又怕這魔道黑蓮在六道輪迴之後作怪,便請了酆都大帝時時刻刻注意這黑蓮的動向。
若有異動,或者是附着到了什麼“天命之子”的身上,就得是酆都大帝出手了。
地藏王菩薩畢竟出身佛門,即便是他是幽冥教主,但實際他在六道輪迴中的權限並不算太高。根本原因是后土皇地祇對於佛門並不算友善,只能說是不敵視。
故而一些涉及到六道輪迴之中的事情,也只能請酆都大帝出手。
“天庭太白金星將要轉世下界.其一身庚金殺伐之氣,不僅能與這黑蓮的魔性相融,還能有所壓制。”酆都大帝對着地藏王菩薩說道,“畢竟這黑蓮之中的魔氣深厚,若非此等殺伐之輩,恐輕易也難以承受。”
面對酆都大帝給出的第一人選,地藏王菩薩心裏還是好一陣嘀咕,尤其是當他聽到酆都大帝說太白金星是一個“殺伐之輩”的時候,還難得露出了半分錯愕。
恍惚之後,才無奈一笑:“誰能想到天庭的金星竟然是殺伐之主宰。”
“太白經天,乃天下革,民更王。”酆都大帝煞有其事的說道,“卻不能因爲李長庚本人和善,就忽略了太白金星之神職.或許三界都快忘記了,太白金星是天庭的武神之一,掌管戰爭之事,主殺伐.”
你以爲太白金身擅長招安的名聲是怎樣傳出來的?
難道他第一次下凡招安的時候,那些妖魔就會乖乖聽勸?
只有強大的法力,才能讓那些桀驁不馴的妖魔變得乖巧聽話。
而對於這個觀點,大聖是十分贊同的。
當然,西天路上所有的妖魔鬼怪,對此也都深有體會。
“除了太白金星.”酆都大帝又向地藏王菩薩提到一人,“文殊菩薩的轉世之靈也可以.前些時日,他在人間的轉世之身被打死了,如今魂魄正在陰司之中.菩薩可要去見見?”
???
地藏王菩薩久不關注轉世歷劫的文殊菩薩了,而且諦聽竟然也沒有向自己提起過此事.是故意沒說?
還是懈怠了?
地藏王菩薩也懶得掐指去算了,直接向酆都大帝詢問緣由。
“文殊菩薩的性子伱也知道,即便是轉世之後有所收斂,但自從還是受到當年小金蟬之死的影響,再加上他爲小金蟬報仇之後,便更是鋒芒畢露,手段也多剛烈,少見慈悲,在東洲惹得好大的風波,人稱他邪僧而後跟一位千年蠻修的弟子起了衝突,將其重傷,惹得師父前來報復一來是他的天賦潛力未能及時轉化爲實力;二來是那千年蠻修也當真下的全是死手,只要爲弟子報仇,”
地藏王菩薩:
這聽起來,似乎也不算是無妄之災。
“他們是因何起的衝突?”
這才是關鍵。
“是因爲那蠻修的弟子,蠻性發作,於人間作亂,還傷了人正巧文殊菩薩路過,便出手阻止對方。”酆都大帝稍頓了頓,“蠻修之輩,菩薩也是知道的,一旦血氣上頭,輕易不能制止,文殊菩薩只好將其重傷.”
“原來如此。”
地藏王菩薩聽了之後,感嘆一聲道:“文殊菩薩真靈甦醒了麼?”
“醒了。”酆都大帝點頭道,“此刻正在反思這一世的所作所爲,只等陽壽盡時,便再去投胎轉世。”
“他人間的陽壽還未盡?”
地藏王菩薩聽了此言也是大感疑惑,小金蟬早死那是他天生氣運淺薄,可按說菩薩真佛轉世下凡,自當氣運深厚,福緣蓋頂.
尋常下凡者,享受一世榮華富貴那都是常有的事情。
更有甚者,若是有緣還能走上修行路的,甚至都能再次成仙了道,修成正果,褪去死籍.
可咱們這位文殊菩薩,究竟是惹了怎樣的禍事,這轉世之身連陽壽都沒有用盡,就來地府陰司報道了。
尋常來說,以文殊菩薩的身份,陽壽未盡開個後門還陽去自然不是什麼大事.可文殊菩薩認爲自己真靈復甦,再加上人間的身軀已經被那千年蠻修轟碎還不如暫且留在陰司,吸收這一世人間輪迴之感悟。
至於爲什麼他身爲佛門菩薩,在死後不去陰山道場是因爲他性子畢竟還有幾分傲氣。
若說文殊菩薩是否有資格成爲黑蓮聖使,這自然是無需質疑的。
怕只怕.遠在魔界的魔界大神自己,反而不放心。
畢竟文殊菩薩不是一般人,即便是他此前被三藏法師說得轉世輪迴,但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自己的意願
二人若當真在烏雞國鬥起法來,還不知道要釀成怎樣的苦果。
縱然文殊菩薩在處置烏雞國的事情上犯了錯,但這也不能否認他本人的佛法境界。
七佛之師,那可是貨真價實的名號,並非浪得虛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