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代郡新太守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SSD字數:2271更新時間:24/06/27 10:18:04
因爲,把衛青成爲代郡新太守的事情和前段時間裏朝廷中,前御史大夫韓安國的倒臺,還有後面一系列人事變動聯繫在一起分析。
那這件事情,便絕對不簡單!
元光二年三月,到元光二年五月,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長安的中樞朝廷,就發生了一系列的政治人事變動。
做了好些年御史大夫的韓安國,突然之間就倒臺了。
三公的位置,就此出現了空缺。
朝堂之上,各黨互不相讓,幾次朝議都是爭得不可開交。
然而,這一次黨爭的勝利,卻屬於一直十分低調的帝黨。
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九卿之一的大行令,全都屬於帝黨。
一些政治上,很聰明的傢伙,很快便根據手頭上有限的消息,得出了一個十分接近事實的結論。
說不定就是因爲帝黨在朝堂上的全面勝利,所以代郡太守的位置,也就跟着落在了衛青的身上。
不過這些官場上的聰明人,在感慨衛青那無逆天好運的同時,也抱着一種幸災樂禍的心態。
邊疆地區的太守,哪裏是那麼好當的?
且不說從小就是匈奴出身的衛青,有沒有治理一郡民政的經驗和能力…
也不說,草原方面,匈奴人的威脅…
就是眼下,那幾十萬張等着吃飯的嘴,也讓衛青這個毛頭小子,愁到腦袋上的頭髮全部掉光。
因爲缺糧的原因,代郡已經快到不可收拾地步的糟糕局面。
十幾個縣不是斷糧就是即將斷糧,要是饑民鬧事,或者一個處置不當,激起民變的話…
嘿嘿,指不定過幾個月,就能看見衛青狼狽地下臺了。
人們等着看衛青子的笑話。
可他們等來的是衛青接任代郡當天所下達的第一道命令。
“鑑於代郡當前艱難的境況,太守下令,當月,代郡官員不論職務高低,所有官吏,所有假期全部取消。”
這一道,讓不少官員恨得背地裏罵爹咒娘的公文,僅僅是個開始。
緊接着,第二天上午,衛青便下達了他作爲代郡太守的第二道命令。
開放所有州縣的軍用囤糧庫。
在留足駐軍士卒三個月口糧之後,剩餘的糧食通通支援地方。
緊接着,衛青便下達了第三道命令。
他下令代郡各縣官吏即刻統計逃難百姓的人口,清查具體的情況,總集災後補助,並彙編成冊急送代郡城平瀾。
太守府衙,將根據各地報送上來的明細冊,而制訂方案,調撥錢糧。
第三道命令結束之後的第四道命令。
地方官吏除了日常的必要工作之外,還要妥善安撫流民,協助流民重建家園…
逃難民衆返鄉的遣送和接待也同時進行,爭取不耽誤今年的夏種。
另外,太守府這邊,還反復強調,針對這些行動,他們會設立專門的獎懲制度。
表現好官吏,直接的升官,表現不好的,罷職滾蛋!
從太守府裏傳出來的一篇篇的通告命令,簡直讓人目不暇接,或者說瞠目結舌。
官吏們在傳達並且執行這些命令的同時,也不得不對新太守的膽大包天,表示佩服。
釋放軍糧,改革官制,這可是連上任太守都不敢幹的事啊!
衛青的恣意妄爲,也讓更多的人堅信,他在太守的位置上,肯定幹不長。
衛青幹不長久,那麼下一個太守,又會是誰呢?
看來一時失利的郡丞陶啓,倒是更有太守的氣度了。
郡丞陶啓一心想要當太守,這次代郡,並不是什麼祕密。
而且,誰都不能否認,他也確實有當太守的資歷和能力。
但是,結果最後坐在太守位置上的,竟然不是他,他肯定會很失望。
更加氣人的事的是,假如新太守,是別的哪位德高望重的文官,或者功勳赫赫的老將,郡丞陶丞也許還會接乖乖受。
可偏偏新太守,是一個毛頭小子,要資歷,沒資歷,要經驗,沒經驗。
在他的眼中,衛青之所以能成爲代郡的太守,完全是因爲他的大舅哥是如今的皇帝。
一想到自己是被關係戶頂了位置,這口怨氣他怎麼也不可能咽得下去。
哪怕衛青老老實實的,郡丞陶啓這邊,都會想盡辦法,使盡手段讓衛青滾蛋。
更何況現在衛青還在瘋狂地折騰。
在他看來,衛青的這些辦法,是來埋葬他自己最好的墳墓。
所以說,郡丞陶啓不僅沒有在程序上卡着衛青,反而打開方便之門,甚至公開性地支持衛青的種種行動。
衛青滾蛋了,代郡太守的位置空出來,他接任太守,幾乎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當然了,他雖然支持衛青的一系列行動,但這也並不代表他會對衛青卑躬屈膝。
因爲,他要在衆人的面前,表現出和衛青分庭抗禮的能量來…
說幹就幹,郡丞陶啓立刻就採取了行動。
元光二年五月二十五日那天,郡丞陶啓舉行召開演講的時候,給他捧場,甚至有百餘人之多。
一大羣着緋穿青的官吏,依着官職高低和親疏遠近,排着隊和郡丞陶啓說話。
要是不知情的人,見到這一幕,說不定還會以爲陶啓是代郡太守呢。
這個“隆重場面”,很快就在代郡各地傳開了,
並且在代郡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通過這件事情,衛青和陶啓巧兩人之間的矛盾,被明明白白地擺在明面上。
按照官場的規矩,一把手和二把手鬧矛盾,現在,基層官員們,不得不在這兩個人之間,做岀選擇,到底是支持衛青,還是支持陶啓。
面對這個至關重要的站隊問題,絕大多數官員,都很難做個清楚的決定。
他們都有着很深的顧慮。
郡丞陶啓固然是小心眼,記仇,但衛青難道就不記仇嗎?
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一些有能力,有底氣的官員,很明智地選擇站中間,兩不相幫。
他們既不旗幟鮮明地支持誰,也不明火執仗地反對誰,只是作爲中間派,安靜地觀察事態的進展,等待着最後的結果。
當然,大多數的官員卻沒有這麼幸運,沒有多少能力的,他們只能在衛青和陶啓之中,做出選擇。
衛青和陶啓的這種派系之間,無聲的對抗,便是黨爭。
從大局來看,這樣做法,無疑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