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創作《瞧這一家子》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別佛話字數:3148更新時間:24/06/27 10:17:01
    下午三點,張晚風準時出門採風。

    騎車從電臺出來,走南禮士路,經阜成門大街,拐地安門西大街到地安門外大街向北,一路騎了差不多半個鐘頭,來到鼓樓東側的草廠衚衕26號。

    下車甩一把額頭上的汗,從包裏掏出鑰匙打開院門。

    小院不大,佔地面積大約有七十平左右,廚房、兩間臥室加客廳一共四間,最東側有間花房,原來是片空地,栽了一顆櫻桃樹,後來給砍了。

    有些年月養花花草草是不被允許的,這些東西是那些封建公子哥兒提籠架鳥的人玩的。

    不讓養花還沒什麼,但有些地方過年不準走親串友,不準祭祖上墳,不準辦婚喪酒席等等。

    提出這些的他們不會都是社恐吧!

    去年,春天來了,大家夥都特別高興。

    花隨便養,今年初老爹張安民就迫不及待搭了間花房,繼續他的養花寵妻人生。

    院中有顆碗口粗的棗樹,在客廳門西側。棗樹下有口魚缸,養着一缸荷花。

    缸內沒有金魚遊動,原本有幾尾,後來被老爹給養死了,他最近工作忙,還沒有來得及補上。

    最東側的牆根處有一長方形小花壇,栽種了一排月季,此時正值月季花盛開,有粉的,有紅的,綻開了有七八朵之多。

    這小院原是外祖父杜少卿的三進四合院的後罩房,在那幾年封了與二進院相通的進門,又從西牆開了一個小門,隔成了如今這模樣。

    外祖父去世之後,房主變成了老孃杜嵐,將來就是我的。

    本來他還有一個弟弟或者妹妹,由於在孕期時間,母親杜嵐依舊高強度登臺表演,動了胎氣,不幸流產。

    事後她離開了心愛的舞臺,專心在中國戲曲學校教書。後來,她被自己的學生針對了幾回,之後就十分忌諱登臺,也十分忌諱跟學生同臺。

    進院用腳左右一勾帶上院門,再把車子扎停在棗樹下,進客廳先喝口水潤潤嗓子,出來拿着盆打點涼水,站在棗樹下簡單擦拭一下身子。

    “爽,舒服。”

    擦身子的水也不能浪費,順手倒在棗樹根部也給它潤潤。

    除去身上的疲乏之後,五臟廟就鬧了起來,到廚房翻了一圈,也沒剩菜剩飯,就找了根黃瓜。

    黃瓜長的不長也不粗,品相不佳,而且刺多,勝在新鮮水靈。

    手一擼把黃瓜身上的刺全部擼乾淨,直接開吃,咬一口回味無窮,滿嘴黃瓜味,略帶點黃瓜的青氣。

    “要是還能來根冰棍就好了。”

    一邊暢想,一邊往自己屋走,他住在最東邊,緊挨着花房。

    小屋十平不到,室內的佈置很簡單,北牆有一張單人牀,緊挨着有一對開門的衣櫃,進門的窗戶邊有一張包漿的書桌,一把古樸的椅子,書桌上放着家裏唯二的大功率家用電器——華生牌檯扇。

    檯扇外形設計猶如光芒四射的太陽,外罩是鐵的,扇葉也是鐵的,扇出來的風如鐵片那般涼快。

    除了聲大之外,這檯扇沒一點毛病。

    享受幾分鐘檯扇帶來的清涼,他就要幹正經事了,挪走檯扇,從書桌的抽屜裏掏出一紮信紙,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文字。

    信紙最上端正中寫着:瞧這一家子,後面還特別標註。

    沒錯,張晚風正在抄……創作《瞧這一家子》。

    穿越過來他本不想做文抄公,原打算就從電臺一步一個腳印地往上走。

    可事與願違,一個恢復傳統評書的建議,就需要研究研究,研究了幾天,還需要再研究研究。

    眼瞅着這條路不好走,張晚風回到家之後,便拿起了筆,開始他劇作家的人生路。

    好男人絕不能在一顆樹上吊死。

    至於爲什麼選擇當劇作家,而不是小說作家或者其他什麼家,原因很簡單,他聽說現在寫劇本比寫小說的稿費高。

    一九七七年,全國又恢復了稿費制度,其標準之前的規定執行,著作稿千字2—7元,翻譯高千字1—5元。

    到了一九八零年,又上漲了一些,著作稿千字3—10元,翻譯稿千字1—7元。同時也恢復印數稿酬。印數稿酬是指出版社除了向著作權人支付一定報酬外,根據圖書的印數,以千冊爲單位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

    同年,並規定稿酬個稅起徵點爲800元,四十年過去了,依然穩如泰山。

    劇本的稿酬相比寫小說就高的很,五十年代一部原創電影劇本的標準是3000—8000元。

    這用的是第二套錢幣結算。

    到了六十年代有所降低,但稿酬依舊是天價,長故事片2000—6000元,短故事片1000—3000元。

    經過洗禮,這稿酬大不如以前,甚至沒有一個標準,直到一九八四年才規定長故事片1500—4000元,短故事片750—2000元。

    以此可以推斷,現在劇本的稿酬依舊堅挺。

    就算拿最低的一檔,那也有750元,就這也比寫小說掙錢。

    《瞧這一家子》於1979年上映,王好爲導演、陳鏹、陳培斯、劉小慶等主演的喜劇電影。

    電影的原作者是北影廠的電力車間的工人師傅林立,他工作期間寫了《爸爸,媽媽和我》的本子,王好爲導演看過後覺得很有生活氣息,很有幽默感,可以做做文章。

    於是王導找到林立,倆人一起對劇本進行了改編,一共改了六稿,才最終完成劇本。

    寫好之後,大家都覺得這個名字不是很合適,影片中還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個很口語化的名字《瞧這一家子》,帶着一種語氣在裏面,接地氣。

    這個故事主要講:曙光毛紡廠精織車間主任老胡,他埋頭苦幹但思想僵化,覺得幹工作就得埋頭苦幹,而搞技術革新那就是投機取巧。

    女兒嘉英是精織車間的擋車工,她正與車間的修理工鬱林相戀。

    在車間領導老齊的啓發下,鬱林和嘉英等幾個青年工人想把光電管裝到織機上,利用“光電探緯設計方案”以提高產品質量,減輕勞動強度開始實驗研究,繼而同思想僵化的老胡發生了矛盾。

    兒子嘉奇因爲在**中沒有受到良好教育而有些好逸惡勞,但本性不乏閃光點,一次與朋友大阮、張嵐在逛公園的過程中奮不顧身跳入水中救根本沒落水的孩子,這些卻給孩子的姑姑——新華書店的營業員林小紅留下了好印象。……………………

    這個故事主要用兩條線開始到結束,年輕人的感情線(生活線)及新老兩代人不同的思想觀念線(事業線)。

    借老胡一家子來反應這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愛情、事業等方面,還有這個時代的人們在這幾個方面所要面臨的一些問題和矛盾,舊與新的碰撞。

    對待這麼一個已經經過時間檢驗的電影劇本,張晚風寫的很謹慎,除了對故事裏以鬱林爲代表的改革創新者,要着重筆墨,把這條線寫的更突出些,其他幾乎原封不動。

    他也可以只留個框架進行二次創作,不過,他有點擔心這麼做會畫貓不成反類犬,成爲當代“畫蛇添足”的活案例。

    更重要的一點,他怕研究研究。

    張晚風拿起昨兒寫的稿子從頭到尾仔細看一遍,讀完望着窗外的棗樹,沉思了一會兒。

    等他捋清了思緒,提筆寫道:……老胡拿出的書上印有“JAP…”字樣,(這是一本介紹泥轟國紡織工業機械的書籍)兒子嘉奇湊了過來……

    老胡不悅道:看什麼?懂嗎?

    嘉奇:嘿嘿,湊合。

    老胡:好,考考你這高中生。(指着字母J)念這個。

    嘉奇:勾!

    老胡:(指着字母A)這個呢?

    嘉奇:尖兒!

    老胡大怒:你給我玩兒牌呢?(指着字母N)念這個!

    嘉奇一直搓着自己的耳朵(思索狀):嗯……嗯……

    老胡很是欣慰:嗯!還算是認識一個。(指着字母P)再念這個。

    嘉奇:嗯……嗯……

    老胡:別嗯個沒完。

    嘉奇回答不上來,就準備溜兒。

    嘉奇拿扇子比劃出“P”來,小聲道:好像是個刀把兒。

    老胡聞言站了起來,大聲呵斥:放屁!

    嘉奇一下子被點醒,興奮道:對了爸爸!是屁!

    聞言老胡十分欣慰的又坐了回去,這小子還能救。………………

    越寫電影裏那些人物的一顰一笑,一哭一樂都歷歷在目。

    再加上他多年當新聞記者的經歷,不管是工廠,還是衚衕巷,他寫來都格外得心應手。

    就算寫鬱林他們搞光電探緯儀這項技術,張晚風下筆也沒有任何遲疑。

    去年燕京紡織二廠就利用光電探緯儀來提高織機的產量,他就實地考察過,回來還寫了篇稿子,並得以發表,稿酬是一張卡片,憑此卡片可以到新華書店領領袖著作。

    他當記者的那些年,可沒少領。

    越寫越上頭,越寫越興奮,寫一個多鐘頭,才因爲指關節發痛放下筆,關上電扇,出屋活動活動。

    望向西邊,太陽依舊高高掛着,完全看不出現在已經將近五點鐘。

    過了春季,這白天越來越長,夜晚則越來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