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給張居正等平反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楓渡清江字數:2149更新時間:24/06/27 10:10:37
    話轉回來。

    因爲方從哲如此說,所以,朱由校看向了劉一燝和韓爌。

    劉一燝則有些顫顫巍巍地道:“此事主要是韓閣輔與元輔之間有不同意見,而臣覺得兩位閣輔皆有其理,故而不知該如何言之,亦請陛下聖裁。”

    雖然劉一燝內心裏也很不贊同徐光啓的奏議,但他現在決定要明哲保身,也就沒有直接發表意見。

    朱由校因此看向了韓爌。

    韓爌瞥了劉一燝一眼,他沒想到劉一燝現在這麼不敢拿主意了,也就只得親自說道:“陛下,以臣看,設武學已有成例,如北宋時便設過武學,後來爲歐陽修上疏言武學設而無用故而罷之,本朝也設過武學,也因無用而不得不廢止,故而臣認爲設武學乃無用之舉,良將勇猛本是天生,即便習武也不用設學校而教之,自有家傳或師傳。”

    朱由校笑了起來:“韓愛卿對良將的認識還是只停留在匹夫之勇上,這很容易誤國的!”

    朱由校這麼說韓爌不可謂不重。

    韓爌聽後的確有些臉色掛不住,但批評他的畢竟是天子,他也不好說什麼,只得道:“臣恭聆聖訓!”

    朱由校則繼續說道:“劉綎、杜鬆輩不夠勇猛?但不還是有薩爾滸之敗,可見,戰陣從來就不是靠將士勇冠三軍即可所向披靡的,何況,如今火器大行其道,行軍打仗就更講究戰法,更加考驗爲將者之韜略!所以,帶兵者也是需要學習訓練才能成爲合格武官,否則如何帶兵,即便忠勇也只能戰死沙場,使士兵枉死,與國無益!”

    韓爌聽朱由校這麼說,也自然明白了朱由校的態度,只得拱手稱是:“聖明無過陛下!臣實在愚鈍,竟不知此理!”

    朱由校因此暗自冷笑,心道:“你哪裏是不知其理,你韓爌是怕因此導致將來文臣不再比武臣貴重!”

    接着。

    朱由校就乾綱獨斷道:“內閣立即票擬同意徐光啓的奏本,並票擬上這些內容:

    以後設大明講武堂於禁庭西苑練將練兵,並啓用徐光啓所薦之老將,一律升爲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授榮祿大夫、加柱國,着領大明講武堂總教習一職,入京替朝廷練將,並着其選族中一十五歲至十八歲的優秀子弟入京,備授錦衣衛官職,爲朕侍衛!賜西苑附近籍沒之官宅爲其府邸!”

    朱由校早就準備好了如何厚待這些老將軍,使得其願意放棄致仕後的退休生活繼續爲國效力,而辦法自然就是加官送京城豪宅蔭其子孫,這樣就由不得這些老將軍不願意進京繼續爲大明發光發熱。

    而朱由校讓他們選一子弟入京侍衛在自己左右自然也有培養自己的親信的意思。

    畢竟朱由校剛剛登基,真正忠於自己的人還很少。

    方從哲等閣臣此時皆回道:“遵旨!”

    畢竟是皇帝親諭,所以韓爌和劉一燝也不敢再發表什麼反對意見。

    但這還沒完。

    朱由校繼續說道:“你們回內閣擬道給張居正平反的旨意,對其復官復蔭,並追加諡號爲文正,追封伯爵,擇其子孫承襲之,以紀其輔國之功,且也令張居正後人於族中公推一年少子弟進京以錦衣衛入禁庭侍衛!

    另外,着吏部議議萬曆十一年後被因支持張居正新政而被處置的官員還要哪些,一律呈上來,予以平反!”

    朱由校記得張居正這個家族不但張居正爲大明嘔心瀝血,連其子孫在後來也有不少是爲國效忠而死的,雖然大明萬曆皇帝在張居正死後與一幫文官爲報復張居正把張居正一族害得夠慘,但人家對大明依舊忠心,還真是難得。

    所以,朱由校決定也從張居正族中選一子弟留在身邊作爲將來的親信培養。

    方從哲等人聽後頗爲震撼,都沒想到皇帝陛下一登基就要給張居正平反。

    但讓他們更沒想到的是,這依舊沒有完,朱由校繼續說道:“另外,戚繼光平倭之功與平虜之功不可不封,只因之前黨錮之爭牽連而未封爵,如此未免會使欲建功立業者寒心,你們內閣擬旨追封戚繼光爲侯爵,令其子孫襲之。”

    接着,朱由校又道:“朕思及我皇明自立國以來從不乏有名臣名將名士,然到底國家未曾厚待,實爲不該,內閣擬旨着禮部和工部於京中設賢臣祠,以祭祀爲國家立下重大功勳的賢臣,除開國與靖難者外,于謙、張居正、戚繼光、俞大猷等要加進去,名單到時候要報於朕!

    其中于謙、張居正等更需配享太廟!將於謙也追封伯爵吧,希望大明將來若再有危機時,能再有力挽狂瀾者。”

    然後,朱由校繼續吩咐道:“秦良玉之丈夫被構陷一事,也需要擬旨平反,並追加三級官爵,陷害他的太監賜死!”

    朱由校因此直接一口氣追封了一個侯兩個伯,加封了好些個一品武官。

    但朱由校知道只有這樣才能重振帝國朝氣,自己既然能容忍遼餉被許多貪官貪墨掉一大半,怎麼能在厚待忠臣良將上吝嗇呢。

    甚至,朱由校覺得自己以後對貪官污吏以及出賣國家利益的敗類有多狠就得對有功者有多好!

    “臣遵旨!”

    方從哲回了一句。

    他猜得到,皇帝陛下突然給張居正平反,甚至還突然要追封於大明有功之文臣武將,是因爲對自己這個首輔不滿。

    但方從哲自己也很無奈,因爲他知道自己一旦真要做一個讓皇帝十分滿意的首輔,那就會讓天下官僚對自己很不滿。

    因爲別說張居正的下場,就連王錫爵因爲在國本之爭上面略微逢迎了一下天子都被言官們罵得狗血噴頭,所以方從哲暗歎自己非是不想這樣做而是實在是做不到。

    劉一燝和韓爌也知道皇帝的意思,但倆人不喜歡張居正這樣的強勢首輔,如同他們內心裏也不喜歡強勢的帝王一樣。

    不過,劉一燝和韓爌也比較識趣,沒有敢明着跟朱由校唱反調,而緊隨在方從哲後面回了一句:“臣遵旨!”

    因爲朱由校定了對徐光啓所奏之事的處理意見以及要求對張居正等人平反,並厚待爲大明立功的文臣武將。

    所以,方從哲、劉一燝、韓爌三閣臣回到內閣後也只能按旨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