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星雲之謎 16全體行動

類別:科幻靈異 作者:天之佼字數:2777更新時間:24/06/27 09:54:22
    經過半個月的努力,陳飛宇的空間飛船組裝方案總算完成了。在做了最後一次電腦模擬驗證之後,他撥通了申院長的電話。

    “申老師,我們的方案已經製作完成了,有些技術細節我想向您當面彙報。”

    “不用當面彙報,你把數字版本的方案發給我,我先看看再聯繫你。”

    申院長的回答令他感到有些意外和失落,但陳飛宇也沒有多問,就按導師說的做了。

    緊張工作了半個月的團隊忽然放鬆了下來,一時間還有些無所適從,大家夥天南地北地閒聊了起來。陳飛宇看着電腦桌面深邃的星空背景圖,對一旁的夏嵐說道:

    “我們做航天工程的,每次人造航天器飛出卡門線,進入外太空的時候,都會在心間升起一股充滿自豪和榮譽的責任感。我們感覺自己是人類科技的象徵,是人類族羣的驕傲,我們有能力把人類的文明符號送進宇宙。

    但當那些航天器進入了真正的宇宙空間,我在轉播畫面上看到航天器背後璀璨的羣星時,又會覺得自己的能力是那麼的可笑。在真正的宇宙空間面前,區區100公里的卡門線居然就能讓我們如此興奮,而卡門線在宇宙尺度下,什麼都不是。

    對於你們搞天體物理,研究宇宙的人來說,我們航天工程應該更是微不足道吧!”

    夏嵐嘴角微翹,臉上帶着醉人的笑容:

    “人類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毫無爭議的偉大,但在宇宙尺度下,任何人都會感覺無助和迷茫,尤其是我們這一行的人。

    有時候仔細想想,我們現在對宇宙的認知只有極小部分是來自直接觀測的結果,其餘絕大部分都是在間接觀測和理論驗算下的推測。

    我們甚至對太陽系內的八大行星都缺乏完整的認識,對柯依伯帶和可能存在的奧爾特雲更是知之甚少。我有時候甚至在懷疑,我們對太陽系之外,甚至太陽系邊緣的理解是否存在認知上的錯誤。”

    陳飛宇開玩笑道:

    “看來啊,對宇宙充滿孩童般迷茫的科學家還不止我一個,這我就放心了,應該不是我精神錯亂。”

    夏嵐笑了笑說道:

    “每次我遇到當前科學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或者觀測結果時,我都很想自己是來自未來的科學家,他們知道更多關於宇宙的祕密,能走到更遠的深空。”

    陳飛宇卻收起了笑容,沉沉地說道:

    “我和你剛剛相反,我不期望成爲未來科學家們。如果宇宙的真相是冷漠而殘酷的,如果深空是人類永遠遙不可及的。那他們將會面對的是怎樣的絕望,我無法想象,也無法承受。

    我反而很羨慕伽利略、惠更斯、卡西尼那個時代的科學先行者們。那時候宇宙對他們來說是全新的,他們每次舉起望遠鏡,每一個發現都會爲人類展開一幅嶄新的畫卷。

    他們在爲人類濃墨重彩地描述宇宙時,還可以對宇宙報以最狂野的想象力,而宇宙總會以各種他們還無法認知的奇異現象滿足他們。”

    夏嵐微微皺眉,思忖片刻之後說道:

    “也許,現在的我們也會成爲後人們羨慕的對象。也許在他們的眼中,我們知道的和能做的,並不比伽利略多。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是幸運的。”

    陳飛宇目光怔怔地盯着屏幕上的星空:

    “不過,我仍然相信,即使如現在人類這般的孱弱,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總會有走向深空的一天。只是那一天的到來,可能是我們無法預測和看到的。”

    夏嵐眉宇間閃過一絲複雜的惆悵,久久未能平復,最後只是低聲說了一句:

    “誰知道呢?”

    陳飛宇察覺到了夏嵐情緒的異樣,本想追問,卻一時不知如何開口。正在這時,小朱提着幾杯奶茶鑽進了辦公室,來到陳飛宇身旁,一邊分發着奶茶,一邊神祕兮兮地說道:

    “飛宇哥,我剛剛去買奶茶的時候,遇到我們樓上長征七號研發小組的人也在買奶茶,我在旁邊聽到他們的談話了。

    他們也在抱怨加了半個多月的班,我還聽到他們說,他們也在搞一個方案,要送軌道器到某顆衛星附近,具體情況沒聽清楚。

    我覺得好像不只是我們,整個航天局的科研小組都在想辦法去搞某顆衛星,這情況好奇怪啊!這到底是出了什麼事兒這麼重要,整個航天局都在準備。”

    一旁的小周疑惑地說道:

    “我也注意到了,最近我們火箭研究院的辦公室大多數半夜都還亮着。但如果真出了什麼大事兒,不是應該把我們召集到一起嗎,沒有理由讓各個科研小組分別研究呀。”

    陳飛宇忽然想起了那天晚上碰到老張的事情,他問道:

    “小朱,我記得你之前查過航天科技集團的運載火箭備件情況,長征9號是沒有備件的對吧。”

    小朱堅定地點了點頭:

    “是的,我記得很清楚。如果長征9號超重型火箭有備件的話,我們也不用制定現在這個需要發射這麼多次的計劃了。”

    陳飛宇說道:

    “你現在趕緊再查查航天科技集團和整個航天中心的運載火箭備件情況,在生產的備件進度也一併查一查。”

    小朱立刻在鍵盤上敲打了起來,不一會他驚訝地說道:

    “飛宇哥,你說得真準。我還真查到了航天科技集團津門火箭基地裏有一枚長征9號正在生產,開始生產的日期就在我們接到任務的第二天,生產進度36%,預計四十五天內就能完成。”

    陳飛宇又說道:

    “你再查查幾個航天器生產廠家,有沒有在進行航天器改造工作或者生產特定型號軌道器的。”

    小朱很快反饋了信息:

    “我剛剛查到,首都航天器製造廠最近有一項代號爲CEA-1的工作。從零件序號和審批文件代號來看,應該是登月嫦娥飛船的改型任務。”

    陳飛宇用手揉搓着下巴上的胡渣子說道:

    “現在看來老張他們應該是接到了和我們相同的任務,而他們的方案可能就是長9搭配改進的嫦娥飛船。”

    小朱一驚:

    “那他們的方案應該是現行方案中技術最好、設備可靠性最高、技術方案最簡捷、任務妥善率最好的方案了。”

    陳飛宇嘆了口氣:

    “我一開始也考慮過立刻啓動長征9號生產,用長征9號這種近地運載能力超過150噸的大火箭,我們面臨的很多棘手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但那也是枚新型火箭,而且不是我們團隊做出來的,我對他的很多技術參數不熟悉,擔心出現偏差。所以還是選擇了我們更加瞭解的長征15號火箭爲運載藍本。現在看來,我們的方案很可能不如老張他們的優化。”

    小朱嘆了一口氣:

    “難怪申院長只讓把數字方案發給他,都不用飛宇哥你去當面闡釋,我估計老張他們的長9方案更受青睞。”

    夏嵐在一旁安慰道:

    “運載火箭只是整個方案的關鍵一環,不是全部。我覺得我們的方案雖然在火箭運載能力方面有劣勢,但每個環節的成熟度都很高。雖然煩瑣,但並不混亂,我們方案在這技術成熟度這方面的競爭力還是很強的。”

    陳飛宇雖然嘴上同意夏嵐的觀點,但他內心知道。他們的整個計劃有7次火箭發射任務,而每次發射對於整個計劃來說都是串聯相關的。其中任何一次發射出現了問題,那麼整個任務都會失敗。

    但他更關心的是,國家科學院竟然讓所有火箭科研團隊都在準備不同的衛星太陽能板採樣方案。想到這裏,他不禁自語道:

    “看來近地軌道出現的星雲對我們的影像,遠遠要比新聞APP上報道的嚴重得多。”

    “只可惜忙了這麼久,解決方案可能選不上我們的,好不容易有個機會施展一下,哎...”小朱嘆息道,其他組員們的情緒也很低落

    就在這時,電話響了起來,來電顯示是申穹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