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攻克常溫超導,不能依靠研究超導材料技術!

類別:科幻靈異 作者:不吃小南瓜字數:4549更新時間:24/06/27 09:12:31
    首都。

    核聚變設計項目確立以後,還舉辦了一系列的科技會議。

    其中備受關注的是超導技術理論會議。

    技術理論會牽扯的不只是技術,還有理論,也就是未來的研發方向、發展方向。

    超導會議的前半程,依舊是各個機構發佈最新的材料技術信息,讓前來參會的人看到了升階元素,在各材料領域的應用研究。

    鄧煥山是最風光的學者之一。

    作爲超導材料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好多學者都圍着他打聽超導材料的研究,而超導材料研究中心拿出的成果,是一種全新的一階鐵基超導材料。

    這就是王浩向航天局推薦的材料。

    在常溫狀態下,這種名爲‘cwf-071’的材料,電阻率高於銀、低於銅,也就代表其在常溫的狀態下,都可以頂替常規的導線使用。

    此外,cwf-071的轉變溫度高達201k,隨着溫度降低,電阻率也會大幅度下降。

    一般的導體,電阻率也都會隨着溫度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並不大,cwf-071則是能夠明顯看出大幅下降。

    “未來cwf-071實現量產,就可以在很多環境裏替代常規導體,充當導電使用。”

    鄧煥山滿臉笑容的說道,“超導材料的最終研發目的就是實現常溫超導。”

    “在超導領域,升階材料有非常大的潛力,我們下一步目標就是製造出轉變溫度更高的超導材料……”

    他還說出了既定目標數據--230k。

    這個數據非常驚人。

    230k,也就是零下43.15攝氏度,接近南、北極等特殊地帶,就可以達到這個溫度。

    實際上,鄧煥山以及其他學者都下意識忽略了一個問題--

    電流承載力。

    現在所有投入應用的超導材料,都是複雜的金屬化合物,而導電性能主要決定於金屬元素。

    同樣是實現超導狀態,單質金屬的電流承載率遠遠高於複雜金屬化合物。

    cwf-071的電阻率低於銅,但電流載力遠遠比不上銅,常溫使用cwf-071就必須要製造更粗的導線,才能在電阻值上持平。

    當然了。

    如果能夠實現超導狀態,其性能就一下子超過了銅,問題就在於,即便是一階鐵基超導材料的研發,也遇到了轉變溫度的極限問題。

    所謂‘轉變溫度的極限問題’,就是在研發的過程中,就會發現一個特殊的溫度值,絕大部分超導材料的轉變溫度,都無法越過這個溫度值,少部分能越過也很難超過太多。

    原來常規元素研究超導材料,轉變溫度的極限大概在180k左右。

    現在使用了一階鐵,則上升到了200k。

    在會議上就有科學院超導重點實驗室的學者,談到了‘轉變溫度的極限問題’,還針對性的做了研究報告。

    很多學者都思考起來。

    王浩倒是聽的很有興趣,他準備的報告是闡述超導材料的研究方向,某種程度上來講,也就是說明一種突破極限問題的方法。

    “升階元素以及材料製造技術!”

    王浩上臺做報告的時候談到了兩點,一點就是升階元素,有關升級元素的內容可談的太多了。

    “我們可以發現,應用了一階鐵以後,轉變溫度的極限有所上升。國內外很多材料團隊都研發出了臨界溫度接近或超越180k的超導材料。”

    “受限於電流載力,大多數材料都沒有應用價值。”

    “但不管怎麼說,升階元素的發現,提升了轉變溫度的極限數值。”

    “在研究升級元素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對比同溫度下的常規元素,所有的升階元素外層電子的活躍度都會提升,簡單來說,也就是電阻率會降低。”

    “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去推斷,二階、三階或者更高階的金屬元素,也許常溫狀態下,就具有超導性能。”

    “當然,這暫時是無法實現的。”

    “我們還有一個方向,就是製造常溫狀態接近超導性能的高電流載力金屬材料。”

    最後王浩說的和緻密材料有關。

    緻密材料讓材料密度變高的同時,也能夠有效降低金屬材料的電阻率。

    他們已經製造出了緻密的銀,常溫狀態下的電阻率,比常規的人銀了五倍以上。

    這種材料作爲導體當然非常有價值。

    只可惜,製造出來的緻密銀帶有一定的輻射性,無法作爲常規材料來使用,湮滅力場實驗組正通過不斷降低湮滅力場強度的方式,希望能夠製造出不帶輻射的緻密銀。

    ……

    在超導技術理論會議結束以後,很多人都在談論王浩的報告。

    一般的超導材料會議,談的就是超導材料製造技術,要麼就是展示最新的超導材料,要麼就是談一下超導材料的研發方向。

    超導領域,實現常溫超導就是最終目標。

    王浩的報告則感覺有些‘不講道理’,他談起了升階元素以及材料製造技術,直接性從底層元素基礎來降低材料電阻率、提升轉變溫度極限值。

    但是他說的內容卻很有道理。

    很多學者都有的感慨道,“所以說,未來能夠實現常溫超導,靠的並不是超導材料技術的研究,靠的是湮滅力場的研究。”

    “想完全攻克一項技術,就必須要脫離技術領域才能做到。”

    “這也是常態了。”

    “有多少人、多少機構,在研究超導材料,只是從元素組成、製造方式來去研究,想要實現常溫超導根本是不可能的。”

    “王浩院士說的太有道理了。”

    “我真是期待能夠看到那種高階的元素,只是感覺……短時間沒有希望……”

    “……”

    超導材料技術領域就是如此。

    如果只是依靠常規的研究,幾乎不可能解決轉變溫度的極值問題。

    現在有了一階鐵材料,200k就接近了極值上限,感覺大部分接近兩百k轉變溫度的材料,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就很難投入到應用。

    在應用方向來說,最廣泛的還是141k的cw-019。

    這也是超導材料工業公司的招牌,生產最多、應用最廣泛,已經應用覆蓋了很多的領域。

    大量的材料機構用實驗研究證明,只研究超導材料技術很難突破極致問題,就必須在其他方向上想辦法。

    王浩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很好的方向。

    只可惜,大部分人無法參與到研究,他們也只能瞭解一下而已。

    王浩對於材料問題非常的重視,他們已經們已經對於緻密的一階鐵材料,也就是‘未來鐵元素’給出了定義。

    ‘未來鐵元素’,被命名爲一階β鐵56。

    β代表排序第二,56則代表了原子質量,常規的緻密材料則被命名爲一階α材料。

    比如,常規一階鐵,就是一階α鐵56。

    在返回西海大學的路上,王浩也思考着‘未來元素’方向的研究,“看來必須要開啓實驗了,短期目標是研究幾種鐵的同位素,希望能夠找到一種不帶有輻射的未來鐵元素。”

    這個研究關係到強湮滅力場技術。

    ‘未來元素’不會受到特異現象的影響,就可以支持製造高強度的強湮滅力場。

    ……

    在回到了西海大學以後,王浩繼續關注着f射線實驗組以及湮滅力場實驗組的研究。

    兩個實驗組進展都不錯。

    同時,他還要參與核聚變設計項目,首先就是組建設計項目的主團隊。

    這工作還是以湯建軍爲主。

    湯建軍對核聚變的研究非常熱情,都已經是超過60歲的老頭,還精神奕奕的不斷工作。

    在科技部門、科學院、國際科學基金會等機構的支持下,項目團隊很快確定了工作地點,就是在西海市的老政-府辦公樓。

    老政-府辦公樓被劃定爲管制區。

    團隊的名字就叫做‘核聚變裝置設計組’,名字聽起來很是低調,但是旗下有十幾個院士,幾十個研究員,幾百的工程師,常駐在主研究基地的也已經有三個院士。

    其中包括副總設計師湯建軍、核物理研究所的周東偉以及科學院材料所的龔雲偉。

    下面的研究員,暫時只有二十幾個。

    二十幾個研究員聽起來似乎不少,但相對於核聚變項目來說,人數又顯得太少了。

    核聚變裝置設計組內部,已經成立了一個個專業的小組,包括主設計組、材料組、動力組、磁能組,能量論證組、電力組、計算機組等等。

    主設計組是王浩直接負責的,也是最核心的小組,負責核聚變裝置主框架的設計,並會給其他的研究組分配研發工作。

    幾個院士都在主設計組裏。

    材料組是最大的組。

    核聚變裝置的設計,一半的精力都要放在解決材料問題上,材料組自然有最多的研究員。

    能量論證組的負責人是汪百川,主要工作就是做內部能量強度、反應強度以及相關的論證和實驗研究。

    磁能組則是負責外層螺旋磁場的部分,工作是把託卡馬克‘不完善磁場’的設計和強湮滅力場外層磁場結合在一起。

    等等。

    王浩負責主設計工作,團隊裏也安排了自己的人手,分別是丁志強、顏靜、肖新宇以及羅大勇。

    過去幾個月時間,丁志強都一直在反重力形態研究中心工作,一線參與了很多的實驗研究,對於湮滅力場實驗也有了直觀瞭解。

    這次做核聚變裝置的設計,也就讓丁志強也參與進來。

    王浩很期待丁志強能做出一些‘靈感’上的貢獻,幫助推進核聚變裝置設計的工作進度。

    顏靜、肖新宇都屬於‘自己人’。

    他們都是反重力形態研究中心的老人了,對於反重力場、強湮滅力場薄層、f射線都有深入的瞭解,不管是實驗還是設計,都能給予不小的幫助。

    王浩讓顏靜加入設計組,還有個想法是希望她擔任‘助手’。

    陳蒙檬是王浩的第一助理,但她的工作也有很多,大部分時間都要幫助處理信息、學者交流等事務,就沒辦法再參與設計工作。

    顏靜進入設計組中,可以擔任會議的策劃以及記錄工作,也可以隨時上報其他組的研究進展,等等

    羅大勇則是附帶的。

    王浩只是想設計組裏多幾個‘自己人’,而不都是老院士、老研究員,專注於理論工作、對複雜性論證有深入研究的羅大勇,也許就能對設計工作有促進作用。

    當然。

    這肯定和熱情到讓王浩頭疼的朱萍無關。

    核聚變裝置設計組的框架搭建好,王浩也來到了研究基地,召集了設計組的全體成員以及各研究組組長,召開了第一次研究會議。

    很多聽到消息的人,都下意識認爲是人員會議,研究團隊才剛剛組建好,人手都還有些不足,也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認識一下,然後說上幾句激勵的話,調動一下大家的工作積極性。

    僅此而已。

    等他們進入到會議室以後,就發現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

    會議室的投屏上,已經出現了一個設計稿的框架,那是一個大型的圓形的裝置,下面則是畫着很多管道。

    當聯繫到設計工作,他們就知道框架可能就是核聚變裝置。

    大家都來到會議室以後,王浩也坐在主位上說了起來,“正常來說,研究組剛剛組建,大家可能才來到西海,第一次會議就是認識一下。

    “我們也不是做爭分奪秒的研究,似乎也不用太着急。”

    “但是,我希望設計趕緊完成,快點進入到下一步,就能夠更快一些製造出核聚變裝置。”

    “研究不是爭分奪秒,但我不喜歡浪費時間。”

    “大家來看……”

    王浩說完以後直接進入講解狀態。

    所有參會的人都有點兒發懵,他們沒想到第一次開會就直接進入工作,甚至對此毫無準備。

    他們一直在心裏感慨,“不愧是王浩院士!”

    “雷厲風行啊!”

    “做事一點都不拖沓,或許就是這樣的工作態度,才能完成那麼多研究吧……”

    顏靜、丁志強、羅大勇等人早就習慣了。

    王浩一直以來都是如此,做研究就是做研究,幹淨利索的進入正題,趕緊把研究做完才是正事。

    其他的都不重要。

    外界乃至於研究組裏,很多人都認爲核聚變設計工作是一個持久性的研究,可能會持續幾年時間。

    但他們卻認爲……

    也許,很快。

    具體多快也很難說。

    “若是不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大概一年……夠了吧?”肖新宇思考着做了個判斷。

    “半年,差不多。”顏靜這麼樣。

    羅大勇悶頭不說話,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丁志強……

    他正在用力捂着腦袋,痛苦的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我要加入核聚變設計組?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脫離王浩老師的魔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