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懸劍濟世 第061章 普渡衆生

類別:武俠仙俠 作者:笑傲乾坤字數:2709更新時間:24/06/27 08:27:45
    “我給你三天時間,三天後你們如果還沒走,我打算去金山寺誑誑。”

    許仙對金山寺衆僧的無賴行徑非常憤怒,對法海下了最後的通牒。

    系統在這時及時跳出來湊熱鬧了:

    “攜白素貞、小青同遊鎮江府,在鎮江府懸劍濟世,找機會將金山寺衆僧殺個人仰馬翻,逆轉水漫金山之劫,找出舍利塔的一枚金色舍利,並將之送給慧覺,將得到神祕大獎和獲得一次抽獎的機會。”

    系統好久沒發佈任務了,許仙覺得他也不需要等三天,可以直接去鎮江了。

    水漫劫山是白素貞的劫,她也因此被法海鎮壓在雷鋒塔下,如果能逆轉此劫,許仙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

    不過,系統竟然要白素貞、小青和許仙一起去,這讓許仙有點不解。

    爲免法海發現白素貞、小青的身份,許仙讓兩女儘量呆在許府別出去。

    許仙問系統道:

    “白素貞、小青離開許府去金山寺,會不會被法海發現身份?”

    系統:

    “白素貞、小青降雨有功,澤被蜀山萬千生靈,已經封正,離化龍只有一步只遙。

    兩人有大功德在身,法海等人只會以爲她們是龍族。

    兩人真正化龍之前,如果殺劫太重,失去功德金光護身,有暴露身份的危險。”

    既然沒有暴露身份的危險,接下來是怎麼去金山寺了。

    去金山寺有三種方法,坐馬車走陸路,坐船走水路,或從天上飛過去。

    許仙雖然還飛不起來,他還是希望能和白素貞一起飛過去,這叫比翼雙飛,多浪漫!

    白素貞、小青對許仙的提議沒有異議。

    慧覺在鎮江呆了三年,比較熟悉,此行也和他有關,許仙當然也邀請他一起去了。

    慧覺欣然同意,只是對許仙飛過去的行爲表示了異議。

    “阿彌陀佛!”

    慧覺喧了聲佛號,道:

    “貧僧過來的路上見衆生疾苦,只是能力有限,可做的事情不多。

    這些天學了醫術,想重走一遍,盡自己的能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聞言,許仙笑道:

    “小師傅,你這是要普渡衆生呀?”

    慧覺問道:

    “何謂普渡衆生?”

    許仙說道:

    “佛法分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

    小乘佛法修自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大乘佛法是普渡衆生。”

    許仙和慧覺說起他在地球上看到的關於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區別。

    小乘佛法是自渡,大乘佛法是渡人。

    佛要靠自渡渡人,要先自渡,才能渡人。

    小乘佛法中,“無我”兩個字就有很大的講究。

    實際上只要學佛,就必須要無我,這一點很重要,真正的大智慧是真空無相。

    大乘佛教是能將無量衆生渡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渡衆生的工具。小乘佛教是對三乘佛法中之:聲聞乘和緣覺乘的統稱。

    小乘佛教一般主張修阿羅漢果,以求得自我解脫的空寂之悟。

    大乘佛教則主張修求佛果,若一時不能達到佛的境地,至少可以先做菩薩。

    許仙和慧覺說起法華經中的一個故事。

    這是一條長達五千公里的艱難險道,曠野茫茫,絕無人跡,驚駭恐怖,但唯有這條路才能到達藏寶地,那裏的寶藏多到講述不盡。

    有位聰慧超羣、明達幹練的導師,很清楚一路的險道關卡,正在引導衆人踏上前路。

    可是這羣人走到中途,因疲憊、看不到前路,漸漸產生了懈怠、疑惑之心,心裏打起了退堂鼓:

    “前路太長太難,我們退回去吧。”

    此時導師隨機應變,在險道中段的三千公里處,用神力化出一座城池,指着前方對衆人說:

    “你們不必害怕擔憂,也絕不能放棄那寶藏,前方就有一座城池,只要入城即可。”

    身疲力倦的衆人立即充滿歡喜,自身的鬥志被激發起來,終於到達了這座化城。

    在這裏歇息時,衆人覺得這座城就已經很好了,既然已經脫離那條險路,不如安心留在這裏。

    導師當然發現了他們的想法,在衆人體力恢復之後,這座化城消失而去。

    “這城是幻化出來給你們休息的,寶藏就在前方不遠處了,現在可以繼續前進了。”

    這位導師是誰?

    是佛,而尋找寶藏的衆人就是衆生,這條艱難險路就是解脫煩惱、修行證果之路,其終點即是成就佛果。

    金蟬子在講完這個故事後,對聽法的五百阿羅漢和比丘說:

    “生死輪迴中被各種煩惱所縛,這條艱險苦難的路極其漫長,但無論如何都必須走出這條險道,永離生死煩惱,成就無上正等覺。”

    但佛也很清楚,如果直接告訴衆生終點是成佛,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會望而卻步。

    因爲成佛之路很漫長,必得經過極其長久的勤苦修行。

    佛知道衆生的心念會有怯弱,因此運用方便權巧之力,先講聲聞乘、緣覺乘的修行之法,讓他們先到“小乘解脫”這座化城。

    在此略作休息後,即能明白此處並非終點,還需繼續前行,直至真正的涅槃成佛。

    在修行的道路上,擁有了佛心、佛性,修到了阿羅漢果,但不能就此停止前進。

    要知道,只有證得佛陀這樣的無上智慧,才是真正的究竟之法。

    相對來講,大乘修行者要同時發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不僅斷除自身的煩惱惑業,從六道輪迴中解脫出來,也盡一切所能,幫助所有衆生。

    度人的同時就是度己,即“自度度人”、“自覺覺他”,是不容易做到的,這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特徵。

    而小乘先側重於自我解脫,看到世間紛擾和輪迴之苦,便生起強烈的出離心,修習戒定慧,徹悟四聖諦或十二因緣,五千公里的長路已走過一半,證得阿羅漢果。

    等修行真正到了這個程度,佛還會爲他指明成佛的方向。

    無論小乘還是大乘,都是佛陀針對不同根性的衆生,而施設的修行法門,其最終目標都將是解脫輪迴,成就佛果,這就是佛陀對衆生的慈悲之心。

    金蟬子的理論並沒有得到阿羅漢和比丘們的支持。

    他們都認爲佛門弟子出家人,應該四大皆空,唯有佛法不空,關起門來研究佛法,關起門來渡己才是修行的真諦。

    如果進入俗世渡人,沾染紅塵後,恐怕連自已都渡不了。

    金蟬子雖然創造了大乘佛法,卻無法推行下去。

    於是,金蟬子選擇轉世爲玄奘,開始他的西行之路,也就是他的證道之路。

    法海等金山寺僧人也停留在中途,他們以爲那就是終點,將佛法當做自私斂財的工具。

    最後,許仙以地球上某網絡小說中的一句話做了總結:

    “西方諸佛不渡衆生,我便渡。

    西方諸佛不送經來,我便去取。

    衆生不求法,我便送去。

    衆生不渡己,我渡衆生。”

    這是玄奘西行的執念,他最後成功了,佛門弟子再也不是冷血求佛法,有了慈悲心,有了普渡衆生之念。

    聽完了許仙的大乘佛法,慧覺恍然大悟,說道:

    “我知道了,金山寺衆僧修的是渡己的小乘佛法,而我要的是渡衆生的大乘佛法。

    他們自私、自利,無視視衆生疾苦。

    道不同,我和金山寺衆僧始終是不一樣的。”

    縹緲界沒有唐朝,五代十國後就是楚朝。

    而楚朝各方面都與地球上的宋朝都是極爲相似。

    因此,縹緲界也沒有玄奘取經之事,佛門也只有利己、渡己的小乘佛法,並沒有渡人的大乘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