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懸劍濟世 第053章 於無聲處聽驚雷

類別:武俠仙俠 作者:笑傲乾坤字數:3960更新時間:24/06/27 08:27:45
    爲了破解梵音清唱,許仙接下來的日子拼命做手術,每救活一個病人,腦中的聲音就減弱幾分。

    一個星期後梵音清唱終於徹底從許仙識海之中消失。

    總的來說,法海的梵音清唱就是一個笑話,只要有勇氣面對,就可以輕鬆破解。

    大楚將士面對遼軍時,因爲缺少了幾分勇氣,這才節節敗退,割地求和。

    許仙面對“法海”的信封,差點退卻,最後終於戰勝了自己,選擇勇敢面對,終於戰勝了。

    儘管如此,許仙也不敢小看法海,他留在信封中的道就如此難以破解,真對上法海,許仙也只有逃跑的份兒了。

    法海的存在,是許仙和白素貞之間唯一的障礙,只有除掉法海,許仙才開以愉快地和白素貞在一起。

    現在的許仙雖然打不過,將來的許仙肯定可以秒殺法海,許仙有這個信心。

    許仙卻不知道,信封並不是法海寄給他的,卻是別人假借法海之名。

    在許仙看來,真正對上法海應該在幾年之後了,卻不料,留給他的時間只有幾天。

    正在許仙爲怎麼對付法海煩惱的時候,釣叟再一次來到許府,與他一起的還有棋癡,以及許仙的父母。

    被武威軍毒殺的父母竟然再一次出現在面前,許仙有點不敢相信。

    “爹、娘,你們沒事了?”

    許仙眼中泛起淚光,自從許家遭劫,許仙步步爲營,滅了方子豪,打殘了武威軍,以爲報了滅門之仇,最後卻發現,父母竟然安然無恙。

    許天佑說道:

    “如果不是諸葛先生的巧妙安排,我們一家三口恐怕難逃一劫。”

    方子豪派過來的黑衣蒙面人殺光許家護院,逼許天佑說出金銀的下落後,如果直接殺掉許天佑、李氏、許仙,一切將無力回天。

    在拷問的過程之中,許天佑聽到一道聲音,那道聲音說,許天佑如果照他的吩咐去做,可保一家三口無恙。

    許天佑別無選擇,只得同意。

    於是,在那道聲音的提示下,許天佑答應說出許府金銀的下落,前提是留許家三口一個全屍。

    爲了儘快找出金銀,蒙面人答應了。

    許天佑以不能信任爲由,讓他們發下毒誓。

    爲了儘快找出金銀的下落,十多位蒙面人都立誓了。

    武威軍打家劫舍是家常便飯,卻也有所畏懼,不敢違背誓言,以免應誓。

    因此,在得到金銀的下落之後,許天佑、李氏、許仙三人只是飲下了毒酒。

    待蒙面人走後,釣叟現身,幫三人解了毒。

    釣叟推演出此次事件是許仙命運改變的關健。

    爲了給許仙一點磨勵,釣叟並沒有讓許仙知道真相。

    釣叟帶走了許仙的父母,只留下了由樹枝幻化而成的兩具屍體。

    當時的許仙雖然得到了系統,卻並沒有覺醒,只是肉體凡胎,並沒有發現問題。

    許仙的父母深知沒有實力,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他們接受了釣叟的安排,隱身在暗處看着許仙一步步成長。

    聽許天佑說完前因後果,許仙對着釣叟躬身一禮,道:

    “大恩不言謝,將來有用得到我的地方,一定義不容辭。”

    釣叟笑呵呵地說道:

    “我如果讓你跟我去汴梁,助我推行變法,你願意嗎?”

    許仙搖頭道:

    “明知其不可而爲之,殊爲不智。”

    釣叟推演過,他的變法不可能成功,而許仙是他變法的唯一變數。

    天機隱晦,釣叟也看不清,許仙不願去,只是時機未到。

    釣叟知道,就算要逆天改命,也需要合適的時機,而現在,確實是時機未到,勉強不得。

    釣叟說道:

    “剛接到聖旨,陛下決定重新起用老朽,吳知府也會回汴梁述職。

    陛下準備對方匪動手了,接替吳知府的是趙霆,國師法海也會過來坐鎮杭州。

    據老朽推演,你和法海有宿世恩怨,你如果留在杭州,要小心法海。”

    法海來杭州了,如果讓法海發現白素貞的身份,可就麻煩了

    許仙真的有一種衝動,跟釣叟去汴梁。

    轉念一想,留在杭州,還有許府可以擋得住法海,只要白素貞不離開許府,身份絕對不會暴露。

    如果去汴梁,沒了許府藏身,白素貞的身份更容易暴露。

    見許仙猶豫,釣叟又說道:

    “不是老朽誇口,有老朽坐鎮杭州,方匪不敢打杭州,杭州穩如磐石。

    趙霆乃庸䘵之輩,只懂投機鑽營,無大才。

    法海雖然實力非凡,卻非將帥之才,難以統疇大局。

    他們兩人坐鎮杭州,杭州保不住了。”

    聞言,許仙眼睛一亮,如果能利用方臘攻打杭州的機會,借力除掉法海,許仙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似乎看透了許仙的心思,釣叟說道:

    “法海不簡單,可不好殺。”

    許仙笑道:

    “理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接下來的幾天,釣叟、棋癡每天都來許府,兩人縱論天下大勢,主要是想聽聽許仙的意見。

    許仙原本想提點下,讓他們小心女真人,至於蒙古蠻人,幾十年後的事了,許仙覺得沒有說的必要。

    在一番交談之後,釣叟主動提及女真人和蒙古蠻人,還說遼人已經失去了進取心,不足爲懼,真正該擔心的是女真人和塞外蒙古蠻人。

    如果不能有所改變,大楚不亡於女真人之手,也難擋蒙古蠻人的鐵騎。

    救大楚唯一的方法是變法,讓大楚萬千子民安居樂業,增強大楚的國力,培養一支能打的軍隊。

    在釣叟面前,許仙在地球的記憶似乎沒什麼用了,許仙甚至懷疑釣叟也是穿越者,也有地球上的記憶。

    經過一番試探之後,許仙確定,釣叟只是懂得推演之道,他並不知道封建皇朝的局限性,也沒有民做主的概念。

    許仙也許並不比釣叟聰明,他只是比釣叟多了數百年的歷史知識,他的眼界不是釣叟可以比的。

    許仙想過和釣叟談談未來歷史的發展,最後放棄了,因爲那樣太危險了。

    釣叟的思想有局限性,跳不出儒家的忠君愛國。

    愛國是好的,問題是他的忠君已經到了愚忠的地步了,這不是釣叟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所有儒道覺醒者的通病。

    說到儒道的愚忠,還要從儒道的崛起開始說起。

    說到儒生覺醒,卻是和傳國玉璽有關。

    縹緲界的傳國玉璽的存在,不同於地球上那塊平平無奇的傳國玉璽,它逆轉天道,讓縹緲界沒有焚書坑儒。

    這一切,都要從焚書坑儒說起。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行爲之所以留下千古罵名,不在於他活埋了幾百個大部分可能連儒都談不上、僅僅是騙子的方士,而在於他禁止私人學校,焚燬除秦國以外的各國史書,焚燬除博士官所藏圖書,除醫藥、農書、占卜以外的天下所有私人藏書,違令者被罰戍邊爲苦役,“聚談詩書“則斬首,“是古非今“則滅族,因此徹底得罪了“士人”這個階層。

    “士人”是戰國各國一股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各國消滅了異姓卿族,加強王權後,士人和公族是彼此制衡,共同參政的。

    同時關東“士人”客卿也一直活躍於秦國的政治舞臺之上。

    秦孝公變法之後,商鞅,張儀,範睢等等丞相都是外來客卿,秦昭襄王時期,他的舅舅,同時兼有外戚和外來客卿身份的丞相魏冉,執政數十年之久。

    秦始皇完成統一後,大搞中央集權,拒絕分封衆皇子。

    原六國士人階層完全失去了上升的出路,在本國爲門客攀龍門的機會沒有了,去秦國爲客卿的機會也沒有了。

    如果秦始皇如後來的漢高祖劉邦一樣,實行郡國並行制,分封皇子於山東招攬六國士人,皇子諸王各自闢除門客,則六國士人有出路。

    而秦國不分封,六國士人能入秦爲官的寥寥無幾,因此儒生士人們當然會竭力反對郡縣制,鼓吹分封制。

    而秦始皇爲了推行單一郡縣制,壓制儒生士人議論,發佈“焚書令”,禁止一切私人議論和私人學術,這不但是堵死了這些士人繼續爲門客出仕的路徑,更挖了關東士人學術的根基,也是挖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根基。

    因此,砸人飯碗如殺人全家,秦始皇的做法,把一個具有強大力量的社會集團,變成對秦朝無比仇恨的敵人,換了誰都要和他拼命的。

    這是地球上的梵書坑儒,縹緲界的秦始皇也經歷過這個局面,因爲有傳國玉璽的存在,逆轉了儒生的命運,縹緲界提前地球上八百多年出現了科舉考試。

    秦始皇登基的時候,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風起雲涌,天降祥瑞,九龍舞於天空,最後化作一枚傳國玉璽,飄向秦始皇。

    秦始皇大喜,伸手抓住玉璽、睥睨四方,躊躇滿志,羣臣祝賀,舉國歡慶。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九龍,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爲“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縹緲界的傳國玉璽不同於地球上的,縹緲界的傳國玉璽來自於神話時代,其中蘊含着磅礴的龍氣。

    龍氣比靈氣更加霸道,從秦始皇開始,各朝帝皇以之修煉,實力精進神速,卻也有其弊端。

    以靈氣修煉,隨着實力的提升,壽命也會有所增長,甚至證道飛昇,可以求個長生。

    帝皇家以龍氣修煉,隨着實力的提升,壽命反而會縮短,因爲龍氣太過霸道,以之修煉會傷身。

    爲了更好地利用儒生治理天下,秦始皇以龍氣凝聚成一塊石碑,並將之命名爲青雲榜。

    青雲榜是一個謀介,書生不需要任何的修煉功法,只需要擁有相應的靈根,對君主足夠忠心,當才氣達到某個境界之後,寫出的詩詞歌賦會引動青雲榜的龍氣,以之引動天地靈氣,對書生進行易筋洗髓,從而成爲覺醒者。

    經過歷代帝皇的完善,青雲榜成就了許多儒生,也成就了青雲榜不朽的地位。

    儒生通過青雲榜覺醒,看似風光無限,卻受到傳國玉璽的控制。

    在傳國玉璽面前,不管多了不起的儒生,也只有俯首聽命的份。

    秦始皇有了青雲榜,不但儒生聽話了,也填補了各地官員空缺的問題。

    到了漢朝,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爲華夏的正統思想。

    他還以儒家宗法思想爲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天人感應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了帝制神學體系,對後世影響巨大。

    一來其尊君忠孝思想和封建等級制度可以維護君主的統治,二來可以爲統治集團提供正統性的輿論支持,三是儒學的德治仁政理論又能爲殘暴的文法吏治國方針提供道德僞裝。

    經過一個一個朝代的完善,傳國玉璽對儒生的約束更加的變態。

    這也是大楚重文輕武的原因之一,任你才氣衝宵漢,傳國玉璽的一道聖旨,就可剝奪儒生的一切,將其打回原形,而傳國玉璽卻無法有效約束武將。

    因此,覺醒儒生的“忠君愛國”思想是被刻在骨子裏的。

    許仙如果真的對釣叟暢所欲言,釣叟也許會得出結論:

    “此子目無君上,生有反骨,不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