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懸劍濟世 第015章 天道不足懼
類別:
武俠仙俠
作者:
笑傲乾坤字數:4150更新時間:24/06/27 08:27:45
從那以後,許仙有時間了就會找老者聊一會兒,兩人倒是聊得頗爲投機,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老者說姓名早就忘了,可以叫他釣叟。
釣叟雖然在西湖斷橋垂釣,心裏想着的卻是國家大事,他的話題都是隨着變法展開的。
楚國窮。
不是說楚國GDP到了崩潰的邊緣,而是朝廷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造成財政匱乏。
楚國繼承了後周的一切。
但凡一個國家是繼承而來,那麼免費獲得國土、權力的代價,就是連前朝的疾病也一起接了過來。
不能只佔好處,不付出代價,對不對?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建立大楚,免費繼承了後周的國土、官員,相當於什麼都沒有變,只不過換了一個皇帝。
後周的官員留在崗位上繼續發熱,在統一戰爭中爲了減少反抗,南方十國的官員也大多留了下來。
不僅是宰相、樞密使、節度使......就連團練使、刺史也大有人在,再加上朝廷新設立的通判、知州等等,什麼官都有。
此時,大楚朝廷是一鍋大雜燴。
“冗官”的積弊,開國時就有了。
文彥博說:“非與百姓治天下,與士大夫治天下。”
怎麼與士大夫治天下呢?
無非是分享利益。
在楚國,只要一人當官,全家都能受益。
從宰相一直到大夫,都有資格讓子孫、親戚做官。
開國功臣曹彬去世,換來家族20多人做官的資格。李繼隆去世,也蔭庇了幾十人。
再加上科舉擴招、賣官鬻爵、商人授官......楚國官員的數量急速膨脹。
楚真宗年間的官員數量是9700多人,到楚仁宗年間就漲到17000餘人。
這還只是有級別的正式官員,待崗、候補的更是不計其數。
更重要的是,朝廷給官員的工資很高。
楚國工人、農民的平均月收入是1800錢,只夠一家人餬口而已。而一名九品官的工資,就能達到12000錢。
宰相就更誇張了,月工資是40萬錢,這還不算其他補貼、福利。
都說楚國是讀書人的天堂,可不是嘛。
但享受着高福利的楚國讀書人、官員,已經成爲威脅肌體健康的惡性腫瘤。
相比冗官,冗兵也是大問題。
大楚初年,邊疆有遼國、西夏在鬧事,朝廷不得不在邊疆屯駐重兵,再加上中原無險可守,只能增加禁軍數量來保衛汴梁。
爲了防止農民起義,每逢災年,朝廷都會到災區招兵。把青壯年都安撫好,想起義都找不到人。
楚國逐漸形成遼國、西夏、汴梁三大重兵區。
有多少人呢,100多萬。
楚太祖年間,全國士兵共有37萬,其中禁軍19萬。
僅僅幾十年後,這個數字就翻了3倍。楚仁宗年間,全國士兵共125萬,禁軍82萬。
125萬士兵的糧草、後勤、補貼、裝備......任何時代都是一隻吞金獸,在農業社會足以拖垮一個國家的財政。
冗費則來自皇帝、官員的奢靡浪費。
皇帝嫁女兒、娶兒媳婦要氣派吧、慶賀太平盛世要辦舞會酒宴吧、各部門要不要經常考察、旅遊啊?
除了正式官員以外,那些辦事員、科員等“吏”是沒工資的,但也得養家吧?只能靠貪污受賄了。
大楚經濟再發達,也經不起這麼造啊。
大楚的花費很大,可收入卻有限。
公元780年,宰相楊炎建議德宗施行“兩稅法”,廢除“租庸調制”,只收取地稅和戶稅。
根據土地佔有量和財產多少來交稅。
後來因爲家庭財產根本沒法統計,只能盯着看得見的土地,所以“兩稅法”逐漸只徵收地稅。
爲了擴充財源,朝廷建立起鹽鐵專賣制度。進入五代十國,各個軍閥爲了籌措軍費,把專賣制度更加發揚光大。
這一切都被大楚繼承了下來。
反正是按照土地收稅,只要有人種地就能收到錢,也就沒必要搞什麼分拆田地之類的事了,這也是“不抑兼併”的國策由來。
可問題是:有一幫人不需要交稅啊。
那幾萬名官員和親戚、朋友佔盡大楚紅利,卻不用付出一點代價,而兼併土地的急先鋒,也是這幫人。
大楚初年,交納地稅的自耕農佔人口的一半左右,到楚仁宗末年只剩下三分之一,不用交納地稅的耕地佔70%。
根據“與士大夫治天下”的原則,地稅只能減少,絕對不會增長。
幸好還有專賣制度。
除了鹽、酒、茶等人民羣衆的剛需產品,朝廷把礬和香料也納入專賣體系,或直接壟斷,或尋找代理商,反正能賺錢就行。
壟斷的利益是巨大的,大楚把專賣制度發展到極致後,收入一度佔到財政總收入的60—70%,地稅只佔一小部分。
大楚的富裕和商業繁榮,大抵來源於此。
可在那個時代,又沒有什麼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一旦把壟斷做到極致,專賣的潛力也就挖盡了。
紅利消失殆盡時,大致是楚仁宗末年。
幾年後,楚神宗繼位稱帝,面對的是一副慘淡光景:
地稅早已枯竭,能維持下去已經不容易,打土豪分田地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專賣制度也沒有增長點,紅利到頭了。
可朝廷開銷卻在不斷增長:官僚體系越來越龐大、朝廷越來越奢侈、軍費開銷有時佔財政收入的80%......
所謂“百年之積,唯存空簿”是也。
這樣的大楚,可真是窮到家了。
就在這樣的局面中,諸葛半山走上歷史舞臺。
地球上的大宋,變法的是王安石。
縹緲界的大楚沒有王安石,主持變法的是諸葛半山。
彼時,在地稅枯竭、專賣無法增長的既有情況下,諸葛半山另闢蹊徑,提出“理財”的概念。
想在既不增加地稅傷害農民,又能增加財政收入中尋找新的平衡點、增長點,也就是“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說起來複雜,其實也簡單。
方田均稅法:
清查土地佔有情況,向既得利益集團開刀,讓多佔田者多納稅,少田無田者減輕負擔。
青苗法、市易法、均輸法:
都是之前王朝用過的老梗,朝廷把倉庫中的糧食和錢拿出來,直接參與市場經濟,既便民又生財。
保甲法、保馬法:
建立嚴密的基層組織,可在必要時徵召龐大的民兵隊伍,又把經營不善的國營馬場,下放給基層經營。
免役法:
出錢免除勞役,官府再僱人幹活。
諸葛半山希望用國家力量來影響市場,最終達到民間和朝廷力量的再次平衡。
雖然不像漢武帝一樣狠,搞得“中產之家皆破”,但足以爲帝國續命。
變法也確實帶來豐厚的紅利。
變法鋪開以後,“青苗法”每年能帶來將近300萬貫收入,免役法也能帶來將近400萬貫,各項變法收入加起來,最終積蓄了可供朝廷使用20年的財富。
神龍六年,西北軍收復5州,擴地2000裏。
但也到此爲止了。
“神龍變法”觸動了利益集團的外表,卻遠遠沒有觸動靈魂。
當時的許仙,還沒有穿越,沒有地球上二十一世紀的先進思想,卻對變法有着獨特的理解,讓釣叟讚不絕口。
現在的許仙,擁有二十一世紀的記憶,站在巨人的肩膀看諸葛半山的變法,又有了不同的理解。
許仙又說了一番自己的見解。
馬克思說過:“爲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
有資本的,往往是既得利益集團。
東方和西方不同,基本沒有宗教戰爭。東方的變法和造反,幾乎都是爲了重新分配利益。
諸葛半山自詡“理財”,其實還是在劫富濟貧。
在他的理想中,老百姓是不用加賦的,但是在產業變革之前,世界財富是固定的。既然不從老百姓手裏要錢,就只能洗劫利益集團。
從來不會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
在變法的過程中,迎接挑戰、攻擊是題中應有之義,這時就需要有一個強大的人來支持諸葛半山。
很不幸,楚神宗不是一個好領導。
滿朝文武和天下富人都是舊體制的受益者,現在冒出一個諸葛半山,怎能容你?
於是,所有人都實名反對變法。
司馬光公開批評諸葛半山:“這樣不行啊。”
韓琦上書否定變法,富弼辭職,就連蘇軾都差點因爲“烏臺詩案”送命......
面對這樣的攻擊,楚神宗扛不住。
站在楚神宗的角度上看,其實也能理解:
“所有朝堂重臣和一個諸葛半山,到底該怎麼取捨?其實不難做。”
不是所有人都有魄力用自己的犧牲,換取後代的幸福。
如果有一個強力君主支持,諸葛半山就能成功嗎?
至少有一部分不行。
“神龍變法”的內容,和商鞅、楊炎、劉晏都不一樣。
他們或是砍掉既得利益階層,或是重建財政來源。
只要有強力君主支持,是可以辦到的。
而諸葛半山是用市場來調節。
根據現代商業的經驗,想要完全市場化,需要有完善的金融機構。
存錢貸款找銀行、損失理賠有保險,對不對?
按照變法內容:
青苗法、市易法、均輸法等法令,應該由銀行、國企來執行,他們具有專業知識和信譽,做爲官府和農民的中介層。
甚至買賣都需要繁榮發達的工商業來配合。
變法的一部分內容,本質上是商業行爲。
可大楚畢竟是古代王朝,沒有先進的金融機構,除了壟斷專賣,也沒有繁榮的工商業,只能交給官吏來執行法令。
用行政命令直接指導商業行爲,往往會產生腐敗、粗暴、和強制性攤派。
比如青苗法,官吏怎麼能知道誰需要貸款呢?
如果不是需要貸款的農民去主動,即便他們一家一戶查找,官吏也不會知道到底把錢借給誰?再加上指標攤派,隨便找幾個人拉倒。
需要的人借不到錢,拿到錢的不需要。
真是缺了大德了。
歸根結底,這部分法令太超前,大楚的社會組織根本不兼容。
就像一臺90年代的電腦,都老掉牙了,你非要拿出來玩最高配置的王者榮耀、絕地求生......不死機才怪。
聽許仙說到這兒,釣叟懵了,問道:
“馬克思是誰?什麼宗教戰爭?什麼電腦?什麼王者榮耀?什麼是死機?”
許仙一時嘴快,說出了超時代的東西,只得胡亂解釋了一番,也不管釣叟聽不聽得懂,又繼續侃了一會兒,道:
“沒有強力君主支持、沒有金融機構,不論是地稅或理財,都沒有成功的可能。
諸葛半山沒有錯,只是生錯了時代。”
許仙評價諸葛半山的神龍變法是七分功,三分過,這三分過是因爲檢驗過的真理,到下面具體執行的時候,卻出現了偏差。
釣叟說道:
“這一切的一切形成了大楚的天道,它守護着大楚開國以來既定的規律,不管是誰,想要反抗,都會遭到瘋狂的反噬。”
許仙最後說道:
“天道不足懼,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畏。
只要能做到這三點,變法其實不難。”
許仙對變法的見解已經超越了這個時代,釣叟面現驚容,道:
“短短幾個月不見,小哥對變法的理解竟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聽小哥一席話,有如醍醐灌頂,令老朽茅塞頓開!”
頓了頓,釣叟問道:
“小哥,以大楚現在的形勢,究竟要如何破除祖宗成法,才能逆轉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