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高麗野史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東車君字數:3398更新時間:24/06/27 08:26:40
    第二百九十一章 高麗野史

    話說袁紹進攻孔北海,曹操覬覦青州已久,自然虎視眈眈。陳龍北上冀州之後,田豐、麴義的自立,帶來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

    陳龍扮演的龍珠作爲蝴蝶的翅膀,當然是其中的關鍵。想不到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層一層傳導,竟然一直到了遼東郡公孫度處。公孫止作爲公孫紀的使者,又給盤踞遼東多年的公孫度和公孫淵父子打了一劑強心針。

    公孫度手下,除了至親骨肉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晃、公孫修之外,陽儀、柳毅、涼茂等親信。其中涼茂乃公孫度將其扣留在遼東,雖然開始並不爲公孫家效力,但最後還是在公孫家商議曹操北征時誰能抵禦曹軍的會議上獻出了建言,當時將領們皆說可以抵禦曹操;但涼茂則說曹操定國安邦,而公孫一族若反抗則是反抗東漢,必會遭到誅殺,後得到了贊同,於是公孫家向曹操拜服。

    另外,公孫模、韓濊、張敞等皆爲心腹,其中韓濊強盛,郡縣不能約束,百姓大多跟隨其流入朝鮮半島。後來,公孫康將屯有縣以南的荒地劃分爲帶方郡,派公孫模、張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討伐韓濊,原先的居民才稍稍離開一些。

    另外,郭昕乃公孫淵部下大司馬長史,曾在公孫淵授意下與羣臣上書魏爲淵求封國,柳浦爲公孫淵部下參軍臣,曾在公孫淵授意下與羣臣上書魏爲淵求封國,卑衍乃公孫淵部下大將,曾迎戰司馬懿軍大敗,演義裏戰敗後被夏侯霸陣斬,楊祚乃公孫淵部下大將,迎戰司馬懿軍,大敗後投降;倫直在公孫淵造反時,與賈範苦諫,卻反被淵所殺。賈範直諫公孫淵不應反叛曹魏,也被公孫淵斬首。

    王建乃公孫淵的相國,司馬懿伐公孫淵時,公孫淵派他與御史大夫柳甫向司馬懿乞降,司馬懿不許,將二人斬之,首級付與公孫淵。

    柳甫乃公孫淵的御史大夫,司馬懿伐公孫淵,公孫淵令其與相國王建往魏寨請降。懿不許,將二人斬之,首級付與公孫淵。

    衛演乃公孫淵部下侍中,司馬懿圍困公孫淵於襄平城中,先遣王建、柳甫請降不成,只得再度命衛演前去魏營請降,並表示願送子公孫修爲人質。司馬懿曾言:“軍事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汝不肯面縛,此爲決就死也,不須送任。”斥退衛演。

    公孫模與高句麗最好,於是公孫止來到襄平的消息再次泄露。韓濊本已進入朝鮮半島北部,忽聞公孫模的消息,倍感振奮,若襄平空虛,則遼東一地,勝過空曠的高句麗多矣。

    高句麗,乃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 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後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韓、*國,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高句麗,史書中記作“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漢元帝建昭二年,夫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國,故稱高句麗。

    朱蒙是夫餘王族的成員。夫餘王族內部的爭權鬥爭而迫使朱蒙南奔,於公元前三十七年在新賓縣永陵鎮南建立高句麗國。

    高句麗在其成立的初期是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余人組成的,“濊貊人”這一詞語最初並非指一個確定的民族實體,而僅僅是中原古代史家對出現在東北這一特定地區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在高句麗建立之初,與扶余長期處於軍事對抗中。扶余與中原王朝關係十分友好,爲了扼制處於成長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麗政權,中原與扶余在軍事上常常協同打擊高句麗。

    前三國時代,高句麗太祖王時期,高句麗從早期的幾個濊貉部落國家很快擴張到漢江流域。高句麗太祖王,將高句麗分散的幾個部落設爲省,實行集權化統制。太祖王吞併東沃沮,後又吞併東濊一部分領土。隨後,高句麗又對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發動攻勢。完全擺脫漢朝的控制。高句麗的擴張與集權化,導致了與漢朝的直接武力衝突。漢朝軍事壓力迫使高句麗遷都到丸都城。

    正史中,漢朝滅亡後,遼東郡被好戰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麗主動與剛剛成立的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並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曹魏反擊,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

    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後以爲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不過僅僅七十年後,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

    公元三百一十一年,高句麗趁中原混亂的機會,於“秋八月,襲取遼東西安平”,截斷了朝鮮半島通往遼東的水陸通道,然後於三百一十三年“冬十月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又於三百一十四年“秋九月南侵帶方郡”,取得了對朝鮮半島北方的統治。及至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廣開土王談德執政之時,向外擴張的勢頭越來越猛,除了南征百濟、北討契丹、夫餘外,約在廣開土王十三年(公元404年)全部佔領了玄菟、樂浪,使遼水以東的大片土地納入高句麗的版圖,高句麗國的領域空前擴大。

    高句麗的擴張並不是一番風順的。丸都城受到前燕攻擊時,百濟近肖古王率軍進攻高句麗的平壤城,高句麗故國原王出兵交戰,被流矢射中,當月二十三日去世。

    高句麗小獸林王繼位後,開始加強高句麗國內的穩定和統一。新的法律出臺,從中原引入的佛教爲國教,並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國家教育機構“太學”。 小獸林王還對高句麗軍隊進行了改革,其十九世朝廣開土鏡,平安好太王卒掠有遼東之地。

    朝鮮三國時代的版圖從高句麗好太王繼位起,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根據好太王的兒子長壽王爲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記載,好太王在一次與扶余的戰役中就攻克了扶余六十四個城池,約一千四百個村莊。後來好太王兼併了北部的扶余國和靺鞨部落;在軍事上對百濟形成了絕對優勢地位;並在新羅與百濟,伽倻和倭人的戰爭中迫使新羅屈服。

    高句麗長壽王登基後,由於百濟和新羅的對抗,長壽王遷都到平壤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長壽王延續了其父好太王的擴張政策,吞併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與北魏交鋒;並保持了對新羅的控制。

    高句麗在達到鼎盛後,開始逐漸地衰落。高句麗安藏王被刺殺後,其兄安原王繼位。在安原王時期,王室間的紛爭加劇。兩政治集團對王位繼承進行爭鬥。最後年僅八歲的陽原王登基。不過對權力的爭奪並沒有結束。反對派的幕僚們開始建設自己的軍隊,對自己的領地進行實際上的控制。內憂外患之下,高句麗北部受到遊牧民族的襲擊,但高句麗內部的幕僚爭奪依然繼續,百濟和新羅爲擺脫被高句麗奴役的地位而開始聯合攻打高句麗。

    百濟和新羅聯手攻打高句麗,高句麗丟失了朝鮮半島中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肥沃的漢江流域。百濟、新羅聯盟的主戰者百濟在對高句麗的戰爭幾乎精疲力盡。新羅以幫百濟的名義出兵,但卻對百濟發動了攻勢,最後將整個漢江流域全部納入囊中。怒於新羅的背叛,百濟聖王第二年攻新羅西部以報復,但被新羅擒住,後被處死。

    正史中,平陽王居然聯合靺鞨先發制人攻遼西軍事駐地,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開皇十八年,隋文帝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爲行軍元帥,周羅喉爲水軍總管,率大軍三十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

    漢王楊諒率陸路隋軍出臨渝關(今山海關)。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隋軍由周羅喉率領,自東萊出海,直趨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九月二十一日,水陸兩路被迫退還。隋軍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的士兵,未戰而身先死。

    隋軍撤退,嬰陽王高元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隨即罷兵,待之如初。

    高句麗王高元不遵籓禮,隋煬帝再度決定征討高句麗。隋煬帝下詔集結天下的軍隊,無論南北遠近,都要匯合於涿郡。除了軍隊以外,另外長期來往在路上的有數十萬人,擠滿了道路,晝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在一徵高句麗之前,隋煬帝爲了徵高句麗,過度殘暴的征斂百姓,導致百姓困窮,百姓的物資與民力都衰竭了,當順民就會遭遇承受不了的凍餒,很快就會面臨死亡,剽掠反而能活的久一點,於是百姓開始聚集起來反抗。王薄、豆子頏、竇建德等等百姓農民起義,從此開始,百姓農民起義蜂起,不可勝數,攻陷城邑。隋煬帝命令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抓獲就斬殺,但是仍然有更多的百姓農民起義出現,仍然禁止不了百姓農民起義。

    大業八年正月,應徵的隋朝士兵全部集中於涿郡,有軍人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此外爲其運輸物資的民夫是軍人數量的兩倍。

    大業八年的三月底,隋朝大軍抵達了遼河。因爲隋軍造的橋距離岸邊還差數米,所以隋軍赴水與對岸的高句麗軍交戰,結果隋軍死亡甚衆,隋朝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與虎賁郎將錢士雄、孟叉等皆戰死。之後隋軍加長了橋樑,終於渡過遼河,在東岸擊敗高句麗軍。最開始隋煬帝在遼水會師的時候,隋煬帝爲了防止將領輕兵掩襲,孤軍獨鬥去爭取功勞名聲以邀勳賞,所以命令他們分爲三道,但凡有攻擊軍事行動,必須要三道之間相互通報,不許輕軍獨進,而且軍事進止都要先奏聞隋煬帝,等回覆命令。

    隋煬帝命令諸將,如果高句麗要投降,就應該安撫接納,不要再縱兵進攻。遼東城將要被攻陷的時候,城中的高句麗軍隊就聲稱請降,隋朝諸將奉隋煬帝的旨而不敢繼續進攻,而是先上奏隋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