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印刷與造紙

類別:武俠仙俠 作者:離人聽雪字數:3202更新時間:24/06/27 08:09:22
    衆人聽聞邵曦之言都是面面相覷,這印刷之術中原之地早就有了。

    每有書籍編撰完成後,便會請工匠在木板上將書籍內容雕刻成版,塗上墨汁之後將紙張覆蓋其上均勻拂拭,使雕版上的反向文字能夠印在紙張之上,再將印刷好的不同版面的紙張裝訂成冊,便成了一本本印刷好的書籍。

    可如今這邵曦口中說的活字印刷又是怎樣的技術呢?

    邵曦見在場衆人不明就裏,於是便開口解釋道:“這印刷之術雖是早已有之,但卻諸多弊端。例如雕版之時一旦出現錯漏,便要整版作廢從頭再雕,實在是耗時耗力;另外,雕版所用皆爲木料,受潮遇水極易變形,成印數量極其有限;由於木料紋理不勻,雕版難度也相對較大;書籍印刷完成之後,雕版的存放也佔用了大量的空間,而且還要做好防腐防蛀,實在是勞神費力;木質雕版大量堆積存放又極怕起火,實在是諸多不便。”

    聽了邵曦的分析,白鼎公和柳行齋二人都點頭認同。這的確是目前印刷術所面臨的常見問題,但卻一直沒有想到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邵曦見兩位夫子認可了自己對目前雕版印刷術的看法,便繼續說道:“那麼針對以上我說出的這些弊端,逐一解決便可形成我之前所說的活字印刷。首先,爲了防止整版雕刻出現錯漏,我們可以將整版雕刻的文字拆分成獨立的單個字,這樣就算某一個字雕錯了,廢掉也不可惜,省工省時,不用時還可拆開存放,節省空間;既然木質雕版受潮遇水容易變形,那麼我們就把它換成銅質的便解決了變形的弊端,印刷起來可大批成書成冊,而且銅也較爲柔軟,質地均勻,不怕起火,雖然雕刻難度比木質雕版大一些,但也並非不能做到。如此一來,每次印刷便可根據需要靈活調整文字排列,印刷完成後可將印版拆散成獨立的字塊,重新組合編排成下一版。如此反覆排版印刷,豈不比雕版更加的方便快捷,省時省力?”

    邵曦的這番分析解釋,着實是讓在場衆人吃了一驚。

    雖然之前每個人都知道雕版印刷的弊端,但卻始終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法,如今聽邵曦這麼一說,倒確實解決了眼下所有的問題。

    邵曦經過白鼎公的同意,在原本專門負責抄錄的房間騰出了一塊地方,讓工匠們將事先準備好的排版工具擺放安裝起來。

    這套活字印刷的工具是邵曦綜合了原來世界中幾個朝代的活字印刷技術,比如宋代畢昇的活字排版,宋代周必大的銅活字,元代王禎轉輪排字盤的“以字就人,按韻取字”等等。

    總之,邵曦將他在歷史書中所學到的,能夠用得上的活字印刷技術全部都搬了出來。

    當白鼎公等人眼看着幾位工匠將雕刻好的銅活字塊組合排列成一篇文章後印刷成文,一個個都大感震驚,不禁感嘆爲何之前他們從未想到將雕版改成排版?既靈活省時,又節省了大量的材料和人力。

    最不可思議的是那轉輪排字盤竟可進一步加快排版的速度,是從前雕版根本無法相提並論的。

    白鼎公與柳行齋兩位老夫子一邊觀看着工匠們印刷的過程,一邊不停地感慨這活字印刷的效率。

    白鼎公忍不住對邵曦問道:“像這般用活字排版印刷,一月可印出多少本書?”

    邵曦想了想,說道:“若是活字數量較少,只能一版一版地排,一版一版地印,的確是有些慢。但若是大量的雕制銅活字,衆人一同排版,每一組人負責排版印刷其中一頁,一個月下來豈止印出成千上萬本?”

    兩位夫子聽到邵曦說一個月能夠印出不止成千上萬本,驚訝得兩眼瞪着溜圓,嘴巴張得老大。

    當初他二人爲了將自己所着之書印刷成冊,着實是費了好大一番力氣。因爲每一頁都要請師傅進行雕版,每次印刷數量不多,卻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人力。

    如今卻不同了,只需請雕刻師傅一次性大量雕刻出銅活字塊,再由人根據書籍內容進行排版印刷即可。

    只要數量足夠,便可同時將一本書的每一頁都排版印刷出來,這樣的速度與從前相比何止要快上百倍?

    兩個老頭拉着邵曦不停地說着感謝之辭,他們是真沒想到在這上元節之際竟收到了如此一份大禮。今後二人合着的便可大量地印刷成書,流傳於世間,也不枉費二人嘔心瀝血的付出。

    白錦卿幾人也同樣被邵曦的這份禮物震驚到,沒想到這兩天他跑裏跑外竟是爲了此事,這真是爲天下的讀書之人做了件天大的好事!此番作爲,足可名垂青史。

    只有邵曦自己心裏清楚,這哪裏是他的作爲?這明明就是把歷代先人的成就借來一用,但在這個世界裏卻都成了他的成就。

    白鼎公激動地對邵曦說道:“老夫定將此事呈奏給聖上,讓聖上知道你爲中原,爲了天下所有的讀書人和百姓做了一件足以影響千秋萬代的大事,在我景元王朝的史書上必定要留下你邵曦的名字。”

    邵曦心中暗道:“這個都不用你們說,歷史上幹了這些事兒的人的確是影響了千秋萬代,而且也都在史書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衆人這一忙活就忙活到了下午,邵曦看着事情已經弄得差不多了,便向兩位夫子告辭,並答應在上元節過後會再找些工匠多做些活字塊和排版用的工具送到書院來。到時候要印刷什麼書籍由書院的先生與門生來負責排版印刷就行了。

    臨走時白鼎公詢問邵曦請這些工匠做了那麼多東西一共要多少銀錢,邵曦連忙說談錢就傷感情了,自己身爲書院門生爲書院做些事情自然是應該的。這讓白鼎公更加的感動了,一直唸叨着要將此印刷術在整個景元帝國推行,還要上奏給聖上,請求賞賜邵曦。

    邵曦一行人離開了白鷺書院,那兩個老頭又跑回去看活字印刷去了。

    由於早上出來得太早,所以幾個人都到了下午還沒吃東西,於是在邵曦的建議下一行人便坐着馬車去了望月樓。之所以沒再去君笑樓,是因爲胡玉山幾人覺得前些日子剛在那裏出了事,現在去不太吉利,要避一段時間。對於他們這種信鬼信神的說法,邵曦也沒多說什麼。

    到了望月樓,邵曦也沒問白錦卿幾人的意見,直接就按照上次與老吳來時的標準叫了一桌。

    反正現在對於他來說,一兩銀子根本就不算什麼,正好也讓幾位兄弟好好的嚐嚐這望月樓的招牌菜和有名的桑落酒。

    酒過三巡之際,幾人又聊起來了活字印刷,除了感嘆邵曦那標新立異的想法外,更爲今後天下人皆有書可讀而感到欣慰。

    此時邵曦心中所想的,卻不是他們的思維所能跟上的。

    如今既然已將活字印刷之術拿了出來,接下來所要考慮的事情就變得更多了。

    白鼎公與柳行齋兩位夫子是當世文壇大家,這書的出處自然是不成問題。可要讓印好的書廣爲流傳,應該採用什麼方式呢?難道靠送嗎?

    送自然是不行,書籍的印刷、裝訂會消耗大量的銀錢成本,這就涉及到了出版發行的問題。

    談到出版發行又涉及到了書的價格問題,那麼影響書籍價格主要原因便是紙張的價格。目前中原紙張價格偏高,裝訂成冊的書籍便宜的要幾百文,貴的要幾萬文,這並不是尋常百姓能消費得起的。

    價格的門檻自然將絕大多數人擋在了門外,讀書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若想開啓民智,必須要將書籍的價格壓下來,讓人人都有書讀。只有這樣,全民文化水平提高才有希望。

    從目前來看不僅僅是書籍的價格因紙張的昂貴而居高不下,就連官府公務所用的紙張目前也是極其昂貴的。無論是地方的戶籍、財政、糧食、軍需都是要登記造冊的,而這個成本一直是由朝廷來承擔,每年在紙張上也是要花費大筆的銀錢。

    之前書院的門生給白鼎公送禮,其中就有門生送了上等的水紋紙,說起來那一刀紙價比黃金,由此可見紙的生產工藝之複雜,製造成本之高,成品數量之少。

    如今,大批量印刷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要解決的便是紙張的價格問題。想要將紙張價格壓下來,沒有其他的辦法,只能從紙張的製造工藝上想辦法降低成本。

    說起降低製造成本,最重要的因素無非就是製造材料的選擇。

    目前中原紙張多爲青藤紙,由於青藤生長受季節影響,生長周期長,因此青藤紙的產量一直不高,繼而造成紙價居高不下。

    如此一來,別說是印刷書籍,就是各地方的錄入吏在錄入各種地方數據時也要考慮節省紙張的問題,這會造成案牘數據不詳,對整個景元國的各項政策管理也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

    所以紙張產量的提高便成了眼下要解決的當務之急,只有降低材料成本,提高造紙的產量,才能將紙張的價格壓下來。

    當紙張不再是奢侈品,地方官府才能更好地將各項數據上報朝廷,百姓才能讀得起書,寫得起字,有了文化才能開啓民智。

    那麼要用什麼來替代青藤紙呢?有一個最好的選擇——竹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