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春秋 第七十三章 春秋到此終結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遠止浮游字數:1299更新時間:24/06/27 08:04:44
在趙鞅危難之際,中軍將智躒出來幫忙了,智躒其實不是爲了救趙鞅,他是準備藉機洗牌晉國六卿。智躒準備讓其寵臣樑嬰父替代中行家進入六卿,再改立範家旁支士皋夷擔任範家老大,這樣他就能集大權於手中。智躒聯合了韓家韓不信、魏家魏侈,一起向晉定公請命攻打範氏、中行氏。晉定公同意,下令三卿出兵。
智、韓、魏三家軍隊出戰,但是難以攻克家底雄厚的範氏和中行氏。範吉射、中行寅反過頭來直接帶領大軍攻打晉定公,公開叛亂,雙方僵持不下。但畢竟叛變是站不住腳的,範吉射、中行寅一時半會兒沒打下國都,最後戰敗逃往了朝歌。
範吉射、中行寅逃走了,智躒按照原來的想法準備讓樑嬰父、士皋夷上臺,但趙鞅堅決不同意,趙鞅和韓不信、魏家魏說:“你們年紀小,不知道政壇險惡,如果真按智躒的方案,那麼我們三家以後就危險了。”於是韓趙魏三家聯合反對,智躒的計劃作罷,晉國六卿變成了四卿。
趙鞅不準備放過逃走的範吉射、中行寅,於是率大軍攻打朝歌。範吉射、中行寅一方面向意圖稱霸的齊景公求助,一方面聯絡戎狄合夥進攻晉國絳都,但智家牢牢守住了絳都,擊退了戎狄和範、中行家的聯軍。
範吉射、中行寅的手下籍秦、高強從朝歌突圍,到兩家舊地召集了一波人馬,發動反擊,齊景公則慫恿了鄭獻公出兵,攻打趙氏的封地,但都被趙鞅擊退。混戰的初期,趙鞅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接下來的形勢將更加兇險。
公元前494年,趙鞅再次對邯鄲、朝歌發起進攻,齊景公給鄭國調去了一大批糧食和人馬,由鄭國人帶隊馳援與叛軍匯合。趙鞅部隊與敵人在戚邑(今河南省濮陽境內)相遇,展開大戰。
由於鄭國的增援,趙鞅的兵力不如對方,士兵們都很擔憂。趙鞅發表了戰前演講提振士氣,隨後又在戰鬥中一馬當先奮勇殺敵,士兵們看主帥這麼拼命,紛紛浴血奮戰,鄭國軍隊敗退,這場戰役史稱鐵之戰,晉軍以少勝多。
鐵之戰結束不久,智躒病死了,趙鞅從中軍佐升任中軍將,成爲了執政正卿。智躒的接任者能力平庸,韓家和魏家奉趙鞅爲老大,此時已經沒有人能制衡趙鞅了。趙鞅集大權於一身,開始了長達17年的專權統治。
次年,趙鞅再次集結軍隊,攻打朝歌,中行寅突圍而出,逃往邯鄲。範吉射在朝歌獨木難支,齊景公便聯合了衛國,發兵救援朝歌。趙鞅看到齊、衛聯軍來救,於是轉而猛攻邯鄲,兩個月後,邯鄲被破,中行寅、趙稷逃亡。
齊景公趁趙鞅帶兵在前線作戰,另外又派了一撥軍隊朝另個方向攻打晉國,接連攻克晉國城池,護送中行寅到柏人。趙鞅顧不及救援,先集中兵力攻破朝歌,範吉射逃往柏人和中行寅會和。經過一個冬天的休整,趙鞅在第二年和範吉射、中行寅發起了決戰,打敗了二人的軍隊,範吉射、中行寅逃往齊國。經過趙鞅的東征西討,晉國8年內亂終於結束。
內部平穩後,趙鞅先後出兵教訓了衛國和齊國,取得大勝,進一步清除了範氏、中行氏餘黨。在趙鞅的領導下,晉國在國際舞臺上重新強勢了一把。趙鞅執政後致力於恢復晉國霸業,他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於公元前476年去世,其子趙無恤接任家住之位。晉國中軍將由智瑤(智躒的孫子,即智伯)接任。智伯和趙鞅一樣,致力於恢復晉國霸業,但因爲他的一個提案,使得晉國陷入到了危機之中,這是後話了。
春秋到公元前476年,就結束了。經過長期的混戰,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剩下第一梯隊的強國有晉、齊、越、秦、楚,第二梯隊魯、宋、鄭、衛、燕,再其他都是些小國。大部分國家都要依附於T1的強國生存。接下去便到了戰國時期,顧名思義,戰國時期的鬥爭將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