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百次迭代

類別:科幻靈異 作者:星海一葉字數:6398更新時間:24/06/27 08:02:07
    那顆小行星最長處有89公里,最寬處有40來公里,整體呈現出一個略微彎曲的彎鉤形狀。

    在伊塔人編制的星表之中,這顆小行星同樣沒有名字,僅有一個編號。

    不過韓陽自然不打算採取伊塔人的星表。他重新爲這顆小行星編了號,稱之爲二號星。

    一號星自然就是玉神星了。

    先期發射的探測器已經表明,這顆小行星上儲備有大約89噸的黃金,以及一些其餘的珍稀資源。

    因爲總儲量較低,且品質較低,開採週期較長,較爲困難的緣故,伊塔人,包括伊塔人降臨之前的人類,都沒有對它產生興趣。

    但對於韓陽來說自然不一樣。

    都淪落到要靠搶劫穀神星來獲取補給了,就別嫌棄品相差儲量低了,有的開採就不錯了。

    再說不就是工業能力麼?伊塔人嫌麻煩,我韓陽卻最不缺工業能力。

    你們不要的,我要,你們開採不了的,我採!

    在這種情況之下,貨運一號飛船直奔二號星而去。

    它具備0.8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它將會以這個速度加速一個月時間,最高航速將達到每秒鐘約2070公里,之後,它會立刻開始減速,等它速度降低到相對於那顆小行星僅有幾十米每秒時,恰好可以到達那顆小行星附近。

    總航程兩個月時間。

    至於返程,韓陽不打算讓它直接返程。

    兩個月時間一晃而過。猛烈的噴射之中,貨運一號飛船悄悄停在了距離二號星幾百萬公里的地方。

    此刻還不能直接靠近它。因爲二號星周邊也有伊塔人的探測器。

    韓陽小心翼翼的操縱着貨船之中的機器人,同樣將一個大箱子推了出來,然後悄悄的向着它靠近,最終,如同玉神星之上那樣,也將它罩了起來。

    如此,韓陽才大搖大擺,肆無忌憚的操縱着貨運一號飛船泊入到了二號星的環繞軌道之中。

    接下來,就是開採了。

    同樣在一處峽谷之中,韓陽直接操縱登陸飛船下去,運去了一批機器人以及一套核聚變反應堆裝置,還有一批建材,開始了建造。

    有了能源,有了設施,建造進展的飛快。不過貨運一號飛船並未在此停留等待,而是再度起航,前往三號星飛行而去。

    三號星要比二號星大一些,最長處達到了130公里。據前期探測,它上面有一些重稀土礦,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銀礦、銅礦之類。

    銀和銅沒有金、鎵之類的稀有元素那般稀缺,但也是韓陽較爲缺少的。韓陽當然不肯放過。

    依樣畫葫蘆,韓陽再次釋放出大箱子罩住伊塔人的探測器,然後再度釋放了一套核聚變裝置和基地設施,再次離開。

    然後是四號星。在四號星這裏,韓陽操縱着貨運一號飛船多停留了一段時間。最主要因爲貨運一號飛船的聚變燃料耗盡了,必須要在這裏得到補充。

    貨運一號飛船的航線是提前規劃好的,提前便定好了要在四號星停留。因爲韓陽之前便探測到,四號星之上有較多的水冰。水冰多,氫元素就多。雖然大部分氫都是氕,但氘也總歸會有一些,正好拿來作爲聚變燃料。

    於是,四號星這裏,除了核聚變電站、礦產冶煉基地之外,韓陽還額外多釋放了一套電解氫及氘氣提純設施。

    四號星那黑灰色的大地之下,地洞之中,大量的堅硬水冰被採集了出來。

    沒錯,不管是二號三號還是四號星,韓陽都仍舊秉持着當初開發玉神星之時的理念,那便是,一切開採行動都必須要放在地下。所有的開採任務都必須要堅持最爲嚴格的環保政策,絕不能改變星體的地貌環境。

    唯有如此,才足夠安全。

    這些開採出來的水冰接下來就被核聚變電站的熱量所融化——也算是正好爲核聚變電站降了溫,算是廢熱利用,之後,便是電解了。

    電解出的氕氘混合氣體經過進一步的離心分離,較爲純淨的氘氣便生產了出來,灌注到了貨運一號飛船之中。

    有了燃料補充,精疲力竭的貨運一號飛船再度滿血復活。

    留着四號星上的設施繼續建造基地,搭建礦產冶煉工廠,貨運一號飛船直奔最初的二號星。

    經過這段時間的等待,二號星那裏基地已經建成,且已經開始進行礦產冶煉,現階段已經產出了一些物資,正好讓貨運一號飛船帶回去。

    一路奔波,終於到達。

    等它終於進入二號星環繞軌道的時候,登陸飛船也帶着標準貨箱來到了它身邊。

    這一批物資總計5000噸的樣子。其中黃金260公斤,銅料20餘噸,錫100餘噸,雜七雜八的,分成了60個貨箱。

    貨運一號飛船半載而回。

    而此刻,韓陽所製造的貨運二號、三號、四號飛船也已經起航,踏上了造訪這些小行星的旅途。

    它們滿載着核聚變電站設備,以及各種工業設施,如同下蛋的母雞一般,到達一顆小行星就釋放一批物資,任憑它們在小行星上運轉,然後立刻前往下一顆小行星,再度下蛋。

    一直到設備釋放完畢,它們才會在最後一顆小行星那裏取得一些燃料補給,然後返航。返航之時還會順便將第一顆小行星已經產出的物資帶回來。

    便在這種情況之下,大量的玉神星較爲稀缺,或者極爲緊缺的物資開始源源不斷的向這裏匯聚。

    韓陽的精神,便也愈發振奮了起來。

    “總算是有了穩定的物資獲取渠道,不再完全指望內太陽系的物資補給了。限制我發揮的枷鎖消失,終於能大幹一場了。”

    玉神星周邊的太空之中,一座又一座船塢出現,到了最後足足出現了五座。

    這些船塢專門用於建造各種不同噸位的貨船。

    至於小型飛船或者戰鬥飛船,韓陽打算繼續採取模塊化的建造方式,暫時不造整船。

    如此,地面基地就可以完成製造,暫時用不到太空船塢。

    韓陽用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將原定的100艘貨運飛船造了出來。而此刻,距離玉神星最遠的一顆小行星,153號星,也被貨運飛船造訪,釋放了聚變電站及其餘設施,開始了建造與生產。

    再遠的小行星,韓陽不打算再開發了。距離太遠,運輸物資需要長途跋涉,太耗時間,得不償失。

    此刻,總計152顆小行星,以玉神星爲核心,編織出了一張大網。每一顆小行星便是這張大網的一個節點。

    每一顆小行星之上都有至少一座核聚變電站,有至少三座不同的礦物冶煉工廠,有六座以上的其餘工廠,有至少一萬臺機器人在上面忙碌。

    伴隨着礦產基地的擴大,未來預計還會有更多的機器人在這裏工作。

    在小行星外表的掩護之下,小行星內部漸漸開始出現四通八達的地道。它們如同被害蟲蛀空了的樹幹一般,外表還維持着以往的模樣,內部卻早已經變了模樣。

    韓陽的算力,便以玉神星基地爲核心輻射到了這些周邊小行星之上,統一調控,統一控制,讓它們如同化作了一體。

    每一顆小行星俱都有不同的產出,距離不同,座標不同。韓陽如同編制列車運行圖一般,結合自己所製造的貨船的運載能力、航速,以及各顆小行星的物資產出速度,編制出了一張運行圖,讓不同的飛船去跑不同的航線,去造訪不同的小行星,總能讓每一次飛船運輸,都在儘可能將運力用完的同時,恰好將路途之上的小行星這段時間的產出運完,消耗最少的時間,達到最高的效率。

    這時候,來自穀神星的物資將將消耗完畢。也正在這個時候,各顆小行星開始大規模的產出,貨運飛船接二連三的滿載着回來,物資消耗算是恰好接上了趟。

    在這浩瀚太空之中,在這幾乎不被任何人注意的地方,上百艘貨運飛船來往穿梭。

    這個時候,韓陽的主要精力再一次放到了模塊化飛船的製造,以及對於科技的研發之上。

    更小型、聚變效率卻更高的反應堆,更小型更可靠,推力卻更大的離子推進器,更先進的電磁炮、激光炮,威力更大的星際地雷、星際導彈,以及探測範圍更廣闊,更加靈敏,生存率更高的衛星,以及最爲重要的芯片技術……

    等等等等,一切都在韓陽的研發範疇之內。

    太陽系的反抗軍們依靠自己所提供的如此落後的裝備,在和伊塔人拼死周旋,吸引了伊塔人的注意力和精力,爲自己創造出了發展的空間和時間。

    對於穀神星的劫掠,爲自己提供了初始的啓動資金,讓自己得以開發周邊小行星,有了穩定的物資來源。

    自己必須要利用好這段時間,全力以赴的發展,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的發展。否則,等這段戰略機遇期過去,說不好什麼時候伊塔人的目光就放到了外太陽系之上。

    到時候,自己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武器試驗中心,電磁炮在轟轟作響。推進實驗中心,新型離子推進器在猛烈噴射着光芒。計算中心,數萬臺機器人和智能機器在研究着更先進工藝的芯片製造技術。

    此刻,韓陽的計算科技已經達到了足以在實驗室之中製造出3納米製程芯片的程度,已經快要接近硅基芯片的極限。大規模流水線製造的話,則已經可以製造出5納米製程的芯片。

    這讓韓陽的算力相比起以往再一次獲得了巨大的提升。

    不僅自身算力提升了,他所建造的數百座二級超算中心的算力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更爲有力的支撐了玉神星基地的建造和發展。

    “硅基芯片的極限制程,是2納米。我已經快要接近極限了,現在,是時候進行新一代計算芯片的研發了。”

    韓陽暗暗想着。

    硅基芯片的工藝一旦小於2納米,電路之間就會因爲量子隧穿效應而失效,導致芯片不可用。在這個時候,就只能發展全新的計算科技,重新找一條路來走。

    那條全新的道路是什麼,韓陽知道的很清楚。

    量子計算。

    早在伊塔人降臨之前,人類科學家就已經在量子計算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始終未能進入實用。

    完善的量子計算機技術,伊塔人肯定有,但肯定不會向人類透露。就算是自己這個馬倫丁親批的“好同志”,都不太可能得到相關技術。

    這只能依靠自己研究。

    “不過現在暫時還不太着急,不用全力以赴的研發,先進行預研即可。當前階段最主要的任務還是發展其餘方面的技術,推進科技、聚變科技、武器科技一類。”

    便在這種情況之下,全新一代採取模塊化方式製造的戰鬥飛船迅速產出,很快便生產出了足夠組裝100艘的零部件。

    相比起以往韓陽所生產的戰鬥飛船,它們的結構更加合理,性能更加強大。同時,武器系統、裝甲防御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

    “嗯,這一批飛船,供應給木星系統的反抗軍吧。”

    韓陽安排貨船將其發貨,然後立刻開始在這一批飛船的基礎之上研發新一代技術。

    “基於之前的開發和建造經驗,這一批飛船,或許可以在裝甲防禦上進行一定程度的提升。”

    韓陽細細的思索着,立刻操縱機器人在實驗室之中展開實驗。

    他打算採取某種特殊工藝,令飛船裝甲具備一定程度的應力。如此,外部電磁炮彈丸一旦擊破外層裝甲,內部的應力立刻就能釋放出來,與電磁炮彈丸的動能相互湮滅,以降低其對飛船裝甲的損傷,提升整體防禦力。

    “這種思路,倒是和內爆式裝甲的思路差不多,應該可行。”

    通過特殊的燒製、彎折和化學工藝等,一塊平平無奇的鋼板被製造了出來。韓陽調來一臺小型電磁炮,直接對着它轟擊出了一顆彈丸。

    通常情況之下,秒速高達300公里每秒的電磁炮彈丸將可以輕而易舉的擊穿它。試驗之中也確實如此,這塊鋼板被順利擊穿。

    但韓陽卻敏銳的察覺到,穿透鋼板之後,電磁炮彈丸化作的等離子團的動能卻產生了異乎尋常的削弱。

    “是應力釋放的緣故麼?”

    韓陽精神一振,立刻收集數據,細細展開研究,同時提升工藝,再次展開試驗。

    這一次,電磁炮彈丸轟擊到鋼板之上的時候,鋼板被擊中部位忽然間爆發出了一團劇烈的閃光,熾熱的高溫撞擊點周圍全部變黑。

    但這一次,鋼板竟然沒有被擊穿!

    薄薄的一層鋼板,竟然硬抗下了電磁炮彈丸的轟擊!

    “不錯。雖然這一下子應力釋放完畢,下一次再遭到轟擊,就無法阻擋了,但總歸提升了生存和抗擊打能力。以及,等我再提升一下工藝,提升一下應力強度,降低一下面積,抗擊打能力就更強了。”

    現在是差不多一平米的鋼板的應力釋放,硬抗了一顆電磁炮彈丸。未來如果能做到一平方釐米的鋼板蘊含的應力就能對抗一顆彈丸,以一艘飛船表面積100平方米計算,理想情況下這艘飛船豈不是能硬抗一百萬顆電磁炮彈丸的轟擊?

    這樣一來,生存能力毫無疑問就大幅度提升了。

    韓陽精神振奮,立刻便決定在這條路上繼續深入研究。

    不過現階段所掌握的技術,已經足夠完成一次飛船的技術迭代。

    除了裝甲防禦技術之外,電磁炮威力、能耗,以及動力、核聚變方面,相比起上一批飛船俱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提升。

    韓陽統合了一下,採取全套的全新技術再次生產出了100艘戰鬥飛船。

    “這次供應給土星的反抗軍。”

    這一批飛船運走,韓陽再度進行飛船相關技術研發。

    除了內爆式裝甲之外,韓陽還同步開始開發另一種裝甲防禦技術。

    主動反應式裝甲。

    這種裝甲的防禦思路其實也很簡單。

    韓陽專門開發了一種精細高速掃描雷達,安裝在了飛船裝甲之內,令其在電腦的控制之下,全自動時刻監視着飛船外部,尤其關注着高速小型目標的動向。

    與此同時,韓陽還開發了一套可以快速轉向的低射速、小功率電磁炮。

    韓陽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旦監測到電磁炮彈丸正在向己方靠近,電子系統立刻便會計算出來襲彈丸的軌道和速度,並同時操縱己方的低射速小功率電磁炮發射彈丸去撞擊來襲彈丸。

    不求能徹底改變來襲彈丸的軌道,只要能將它撞擊的略微偏移一些即可。

    因爲相對於浩瀚太空和相互之間的遙遠距離來說,一艘飛船的目標到底還是太小。只要能令來襲彈丸略微偏離一點,它便無法擊中目標了。

    但這項技術的開發,卻讓韓陽遭遇到了極大的困境。

    沒辦法,這種技術對於雷達的性能要求太高——這麼小,速度這麼快的電磁炮彈丸,要實時捕捉它們的軌跡,談何容易?

    韓陽用盡全力才將這套系統開發出來,但最後一測試,綜合攔截效率才僅僅在10%左右。

    這還是在自己採用了低射速電磁炮彈丸作爲來襲彈丸的前提之下。如果換做警衛船,乃至於伊塔戰艦的彈丸,那攔截率還會更低。

    “不過有總比沒有好。先應用一下。以及,這段時間的離子推進器、電磁炮技術又有一些更新,再統合一下,勉強也能算是又一次更新換代了。”

    韓陽在這些技術上又生產了100艘戰艦,送到了內太陽系。

    只不過這一次,韓陽並未採取模塊化的方式製造。

    現階段的飛船已經太過複雜,無法簡單的拼裝或者拆卸了,只能在船塢之中整體製造出來。

    爲此,韓陽還提前造了兩座戰鬥飛船船塢,還特意改造了幾艘希望號貨運飛船,在它們船身兩側各自延伸出了一些鋼條,如同一個豐字,這些戰鬥飛船便掛在了這些鋼條之上,跟着它們一同前往了內太陽系。

    再下一代飛船,韓陽終於研發出了自己的超距通訊裝備,於是又是一次更新換代。等韓陽研發出了全新的精細雷達技術,便又換代了一次。

    如此,不斷迭代,不斷升級。有關飛船的各項技術,小到艙門控制,大到電磁炮,便以這種如同螞蟻啃大象一般的速度緩慢提升。

    韓陽並未將這些飛船全都供應到鬥爭環境最爲險峻,最爲艱苦的小行星帶去,雖然他知道那裏的反抗軍戰士們最需要支援。

    他仍舊採取了分散的方式,四顆氣態行星,四顆巖質行星,全都沒有放過,真正做到了雨露均沾。

    因爲韓陽很清楚,就算把自己這段時間所製造的所有飛船全都供應到小行星帶,也無法改變那裏的環境。

    因爲正面衝突的話,己方飛船性能仍舊遠遠不足,可以被輕易殲滅。

    而,分散到其餘星球,卻會導致伊塔人不得不分兵回防,不得不撤出小行星帶之中的兵力回到原有的星球上去。

    伊塔艦隊也不得不分散兵力,甚至於四處奔波。

    如此,小行星帶之中的壓力才會降低,才能改變反抗軍們的處境。

    便在這種情況之下,約二十年時間裏,韓陽一共製造了足足一萬艘戰鬥飛船,全部扔到了內太陽系之中。

    以100艘飛船爲一批,每一批飛船相比起上一代飛船,其性能都會有所提升——不是推力便是續航,不是續航便是防禦,不是防禦便是可靠性,不是可靠性便是武器系統,又或者是感知探測能力,總之,總會有提升的地方。

    這二十年時間,韓陽迭代了足足100次!

    等韓陽的飛船工藝提升工作終於告一段落,韓陽回過頭來觀察太陽系局勢的時候,他便清晰看到,此刻的太陽系,已經是烽火燎原,烽煙四起!

    每一顆星球,無論大行星還是矮行星或者衛星,甚至於星際空間之中,到處都有反抗軍飛船活動的痕跡!

    警衛船、伊塔戰艦四處出擊,四處滅火。

    雖然警衛船和伊塔戰艦所向無敵,每到一個地方,那裏的戰亂便會平息,反抗軍戰艦便會如同喪家之犬一般狼狽撤離,根本不敢和它們正面戰鬥。

    但,在更多的,警衛船和伊塔戰艦沒有到達的地方,反抗軍的反抗事業進行的愈發如火如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