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緩存
類別:
科幻靈異
作者:
星海一葉字數:2145更新時間:24/06/27 08:02:07
現在復興基地規模還小。等以後規模擴大了,不採購個幾百幾千臺,基地不可能運轉的起來。
尤其是,韓陽還打算等算力再次升級之後,就開挖地下基地了。
地表的復興商城只是掩護,爲了安全,韓陽一開始便決定,未來肯定是要在地下發展的。
可是地下基地的開挖,韓陽肯定不可能找一大堆工人,調集一大批重型器械來幹。
還是要通過自己的算力控制機器人去挖。
到那時候,對算力的要求就更高了。以及基地建成之後,爲了操作更多的設備,進行更多的科研,需要的機器人的數量也不會少。
想象一下等以後自己算力更大,同時控制數千臺機器人在基地之中忙碌的場景,韓陽心中便滿是期待。
但現階段也只能先期待期待。研發不出更先進的芯片,提升不了算力,一切都是鏡花水月。
時間慢慢的流逝着。在第一次試生產過去之後半個月,這一天,機器人仍舊如同往常一樣,將堆放在研究室角落的一箱材料搬到生產線源頭,拆開,將材料倒進了進料口裏面。
固定機器人與機器一同協作,開始對這批材料進行加工。那十臺可移動多功能機器人則像是盡職盡責的工人一樣,在生產線之中來回穿梭。
進料、操作、分揀、整合、出料,一切俱都有條不紊。
整個偌大的研究室之中僅有韓陽一個人,此刻的他還在電腦之前聽一名數學系講師講課。在他身後,一切全都交給了機器與機器人操作,就像是全自動化的流水線一樣。
當這一批原材料也化作特定型號的線纜從出料口出來,然後被機器人集結成束,送到專用的檢測設備檢驗之後,那儀器上的數字進入韓陽眼簾,立刻讓韓陽精神一振。
長達半個月時間的反覆修改、調試、嘗試,第一批符合韓陽需求的線纜終於生產了出來。
這第一批生產總計有100根線纜生產出來。它們的長度是12.5釐米,兩頭俱都有一個細小的接頭,看起來十分精巧。
另一邊,另一臺設備也轟鳴着,將一些小如米粒一般的東西生產出來,同樣被送到了檢驗設備之中。
這些東西全都是晶體管。
線纜等同於電路,電路板等同於硅片,硅片、電路和晶體管,是構造一枚CPU最爲重要的三樣東西。
正規的CPU生產之中,晶體管和電路都是在硅片上,用光直接光刻出來的,根本用不到這麼麻煩。
此刻的韓陽卻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達成對光刻技術的代替。
此刻,符合韓陽需求的電路板,以及第一批少量的線纜和晶體管已經準備好。
韓陽念頭一動,一臺多功能可移動機器人便小心翼翼的將這些材料拿起,放到了工作平臺之上。
工作平臺之上的固定機器人立刻迎來了韓陽的算力灌注。
在韓陽的直接操作之下,全新一代CPU終於正式開始製造。
在這段時間的長期學習之中,韓陽腦海之中已經漸漸構思好了全新一代CPU的架構和製造方法。
與上一代CPU相比,這全新一代CPU的邏輯結構更加複雜。韓陽爲它添加了多個自創的指令集,並首次採取了流水線的設計模式。
流水線化的電路通過允許多個指令在同一時間,在電路上不同的位置進行不同的工作,從而極大的提升了效率。
這是一種十分成熟的技術。現代社會之中,就算最古老的CPU都已經大量採取了這種技術。但對於韓陽手搓出來的電路板CPU來說,使用這項技術還屬於首次。
按照理論預測,這種技術將極大提升自己所製造的CPU的性能。
除此之外,韓陽還首次爲這枚CPU添加了一個高達4KB的高速緩存。
現代CPU一般具備三級緩存,最大化的提升性能。但對於韓陽來說,弄一個緩存結構就已經是現有技術的極限。
衆多新設計的加入,讓此刻這一套CPU架構比以往複雜了許多,相應的,製造難度也提升了許多。
雖然韓陽已經提前將這一套架構設計好,但韓陽清楚,理論終歸只是理論。
在具體的製造之中,必定會有衆多自己以往沒有發現的新問題源源不斷的涌現。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是韓陽此刻唯一可行的方案。
果然不出韓陽所料,這第一批500粒晶體管和100根線纜還沒有用完,問題就涌現了出來。
焊接精度不夠。
線纜和晶體管太過細小,在通過焊接的方式令其固定在電路板上時,焊接口與焊接口之間會相互影響,導致電路短路。
這是一個以往從未出現過的問題。
韓陽爲這個問題頗耗費了一番腦筋。最終,韓陽花高價加急買了一臺高精度焊槍,並購買了專用的焊料,解決了這個問題。
爲此,第一批晶體管和線纜,以及電路板全部報廢,變成了垃圾。
幸好,第二批晶體管和電纜已經造了出來,才沒讓韓陽繼續等。
解決這個問題之後,韓陽繼續開始製造。
然後不久,第二個問題又出現了。
韓陽發現,自己原本的設計存在BUG。CPU之中的兩個模塊之間距離太遠,分別位於兩塊不同的電路板,之間需要通過長度達到62釐米的線纜連接。
而現有技術製造的線纜無法達到要求的精度和速度。
沒有辦法,韓陽只能調整架構,將這兩個模塊造在同一塊電路板上,將原本定在這裏的模塊挪到其餘的電路板上去。
但這樣一來,就又影響到了整體結構,牽一髮而動全身,所有模塊之間的通信可靠率、通訊延時等等,全部都要重新考慮。
幸好這只是整體結構上的調整,不涉及細節,不算太麻煩。韓陽用了五天的時間將這一切調整完畢。
之後,製造工作繼續進行下去。
第三天之後,韓陽的工作再一次停止,再一次開始研究與思考,中斷兩天之後,工作繼續,然後在持續了四天之後再一次停止,之後,又進行了三天之後再一次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