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朱標已經毫無籌碼!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早餐羊奶字數:6961更新時間:24/06/27 08:00:08
    大明出訪團,以朱元璋爲首,所有人,緩緩昂頭,視線跟隨着,眼前,兩個‘高聳入雲’的巨型高爐向上移動。

    實在是太高太大了!

    兩座高爐,足有二十丈之高。

    直徑,雖然沒有準確數據。

    但目測,至少也有十來丈!

    高爐周圍,各種配套工作臺,更是高大。

    每一層工作臺,都有工人在活動,每一層的工作臺,不時就會有各種顏色的信號燈亮起,閃爍着。

    兩座高爐中間,由棧道連接。

    十分寬大的生熟鐵漿導流槽,分設十個導流分槽。

    下面,十個蒸汽驅動的轉爐內,火紅的漿液,在轉爐轉動中,噴射出火紅粘稠火浪,火星飛濺。

    震撼!

    太震撼了!

    即便相隔還有上百米的距離。

    予以衆人的震撼,都無以復加。

    朱標手指微微蜷曲,緊盯着前方的‘兇獸’,完全由鋼鐵建造而成的漆黑‘兇獸’,給他的壓迫性太大了。

    剛纔驟然擡頭,窺伺全貌的剎那。

    他彷彿,看到老四站在這鋼鐵巨獸頂端,下達着命令,驅使這兇獸,朝他,朝整個大明,踩踏而來!

    沒有親眼看過。

    根本無法真正體會,錦衣衛密奏中,屢屢提及的‘燕華肌肉’、‘燕華力量’!

    朱元璋率先提步,快步往前走去。

    衆人回神,忙跟上。

    朱元璋一路在朱棣陪同下,來到畫着綠色警戒線外。

    接過朱棣遞來的頭盔,戴上後,感受着鋪面熱浪,高高仰頭,眯眼,細細打量着,來自工業的震撼。

    某刻,突然詢問:“這座十萬噸級鍊鋼爐,每天產鋼多少?”

    正在打量的朱標等人,也都看向朱棣,同時豎起耳朵。

    朱棣感受到衆人的視線落在身上,回答道:“稟父皇,設計產能,可以日產五百噸,如果需要,極限產能,可以增加到日產一千噸,不過,我們日常定的產能,小於設計的額定產能,現在每日產鋼四百噸。”

    沒辦法。

    經過一輪官方主導的建設刺激後。

    需求量,從最開始的額定產能,短短一年時間內,跌落回現在的四百噸級。

    按照估算。

    現在的四百噸級日產能,在未來,還要衰減收縮。

    不過,上至他,下至內閣,倒是並沒有因爲需求收縮,而擔心。

    當初極限式擴建鍊鋼廠時,他們就想到了這一點。

    推動爲期十年的鄉村建設。

    本質上,就是爲了極限式建設鍊鋼廠。

    短時間內,通過直接干預的手段,催生對鋼鐵的極限需求。

    本質目的,是爲了迅速擴充產能,把生產成本,在短時間內,迅速拉低。

    只有生產成本,迅速拉低後,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鋼鐵製品。

    進而迅速完成鍊鋼產業化。

    這種方式,當然有些拔苗助長的味道。

    但他知道,這種方式是可行的。

    而且,這也不是他乾綱獨斷做出的決定。

    經濟研究司同樣支持這種產業化推動方式。

    如果單純依靠民間的正常需求,大型鍊鋼產業,絕不可能從洪武二十六年開始。

    用了短短五年時間。

    從最初的年產量一千噸,膨脹增加到現在的年產量三十萬噸。

    一個新興產業,從萌發到形成產業化。

    經濟研究司研究認爲,只有兩條路,一條就是慢慢培育需求和市場。

    另一條路,就是用權力的方式,人爲創造需求和市場。

    前者,隨着需求增加,市場擴大,產能擴充,產業鏈成本降低,最終工業品價格處於合理水平。

    缺點十分明顯,速度很慢。

    後者,人爲創造需求……

    優點就是速度快,能在極短時間,讓燕華政權以及百姓,享受到物美價廉的新產品。

    燕華可以藉此,增強軍隊戰鬥力,國力。

    而百姓,可以藉此,改善生活。

    爲何,短短五六年時間,燕華幾乎家家都有兩三輛自行車?

    就是得益於,過去五六年時間內。

    在燕華官方,人爲創造需求的過程中,鍊鋼產能膨脹式增加,導致鍊鋼成本迅速下降。

    朱棣見朱元璋微微皺眉。

    明白朱元璋爲何如此,笑着解釋:“父皇,即便極限產能達到一千噸,這座鋼爐的年產能,也只有十萬噸左右。”

    衆人頓時皺眉。

    朱老四這是糊弄大家數術不好?

    極限日產能一千噸。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那就是三十六萬五千噸!

    這麼簡單的乘法問題,竟然糊弄大家?

    朱棣解釋道:“這種大型鋼爐,不可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連軸轉生產,需要頻繁維護,根據我們的測驗,一旦極限日產能生產,依照我們現在的技術,鋼爐使用九十天左右,就會完全報廢。”

    現在的耐火磚,以及鋼爐的鋼鐵質量問題,還是不夠好。

    一旦轉入極限生產。

    對設備造成的傷害,就是永久性的。

    維護,根本不足以,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

    “極限日產,只能是在一些必要條件下,才會進行的一種,極端生產狀態,比如,曠日持久的戰爭,對鋼鐵的日消耗量十分龐大,只能以犧牲設備爲代價,換取一時的產能。”

    朱標好奇詢問:“老四,按照你的說法,一旦進入極限產能,三個月後,設備完全報廢怎麼辦?真有曠日持久的戰爭,你們的鍊鋼設備完全報廢,豈不是處境更加糟糕?”

    朱棣笑笑,搖頭,十分堅定道:“不會,現在我們燕華,工業能力如果完全動員,三個月時間,可以再建造兩座這樣的鍊鋼爐。”

    朱標沉默。

    他明白老四的意思了。

    一旦燕華面臨巨大危險,需要以極限產能生產鋼鐵。

    雖然三個月時間內。

    一座鍊鋼爐就會完全報廢。

    可燕華有能力,在三個月時間內,報廢一座,再建設兩座!

    最後,燕華即便是用鋼鐵砸,都能把對手砸死!

    ……

    朱允炆腦海默默描繪,燕華以這種極限式生產方式,年產鋼百萬噸,臉就不由微微發白。

    百萬噸!

    他實在難以想象,這是個什麼樣,令人毛骨悚然的數字。

    而一旦燕華以極限式,不顧忌設備損耗成本的方式生產。

    年產百萬噸,並不是不可能!

    朱元璋看了眼朱標,沒說話,轉頭,繼續看着熱浪滾滾撲面而來的高爐。

    “靳宓那小家夥,還沒消息?”

    此刻,朱元璋不由想到了王靳宓。

    這座,散發着工業魅力和猙獰的高爐,就是那個小家夥構想設計出來的。

    朱棣微微愣怔,隨即明白,朱元璋爲何此刻提及王靳宓,眼中擔憂之色一閃而逝:“嗯,已經好幾年了。”

    按道理,既然已經找到了白令海峽對岸,北美洲的最北端陸地。

    沿着陸地海岸線探索,就沒太大危險。

    不過,來自自然的危險沒有。

    可來自人的危險,也不能小覷。

    畢竟,美洲大陸上,應該有龐大的部落和政權。

    朱元璋注意到朱棣眼中擔憂,笑着寬慰:“放心吧,靳宓這小家夥聰明着呢,不會有事。”

    話罷,又戀戀不捨,羨慕看了眼高爐,轉身道:“走吧,帶父皇,去其他地方看看。”

    ……

    朱標爲首,大明出訪衆人,跟着走出工廠,上車後,都忍不住扭頭,再一次把目光,投射到工廠。

    ……

    轟隆隆。

    寬大的廠房內,蒸汽機轟鳴噪音,令人想要嘔吐。

    朱棣看着朱標等人臉色蒼白,給雍鳴使了個眼色,雍鳴拿出一個小布袋,轉身給衆人分發耳塞。

    朱棣拿出兩對耳塞,遞給朱元璋、馬秀英,“父皇,密閉廠房內,初次來到這種環境可能不適,帶上耳塞會好一點。”

    朱元璋認真辯聽,才勉強聽到,朱棣扯着嗓子的喊聲。

    看了看遞到面前的耳塞。

    取了一副,遞給馬秀英。

    自己卻擺手,“父皇沒事!”

    話中,眼睛卻盯着前方的生產線。

    一塊巨大的鋼坯,預熱後,通體火紅,被十幾名工人,擱置到軋鋼線上。

    隨着傳送帶向前滾動。

    軋鋼生產線上的各個,他叫不出名字的機括,在蒸汽動力的驅動下。

    將鋼坯壓制成鋼板……

    最終,成品出來後,已經形成一個,有着各種孔洞,樣式十分復雜的蒸汽機車頭部件之一。

    看樣子,像火車機車車頭,車廂的前輪廓。

    工人將這個部件,擡走降溫後,迅速搬運到前方的生產線工作臺。

    這處工作臺的工人,拿着鉚釘,很快將這個部件,與其他幾個部件鉚接好。

    果然,如他判斷,是蒸汽機車頭部件。

    隨着幾個部件,鉚接連接好後,分明就與他看到的蒸汽機車頭外罩一模一樣。

    ……

    整整一上午。

    朱棣先後帶衆人參觀了鍊鋼廠、火車機車、車廂製造工廠、岸防炮鑄炮廠。

    直到衆人頂着炎炎烈日。

    登上馬車。

    從直通王宮的紅樹林小道,返回王宮途中。

    耳朵依舊嗡鳴作響。

    彷彿,依舊可以聽到,蒸汽機的轟鳴。

    朱標與常氏、王美人、呂氏同坐一輛馬車。

    馬車內十分安靜。

    太子妃常氏面色平靜。

    而王美人、呂氏的面色則有些蒼白。

    上午的參觀,她們看到了一個無比強大的燕華!

    走過的各處,處處都充斥着,鋼鐵的冰涼!蒸汽機的轟鳴!

    一旦大明和燕華開戰,能戰勝如此強大的燕華嗎?

    王美人、呂氏不由用餘光,看着朱標。

    朱標沒有察覺。

    盯着窗外,向後倒退的紅樹林怔怔出神。

    鍊鋼廠、蒸汽化生產線肯定讓人震驚。

    可他更多在思考。

    爲何,朝廷鑄造不了大口徑的岸防炮?

    今天參觀,他也看了。

    燕華的鑄炮法,也是用泥模。

    要說沒有鋼鐵,這些年,朝廷陸陸續續,以各種名義,從燕華訂購了一批鋼鐵,交給鑄炮廠進行鑄造。

    也是用泥模。

    可直到現在,朝廷鑄造的大口徑岸防炮,依舊解決不了沙眼的問題。

    性能就不說了。

    勉強可以使用的成品率,都低的讓他憤怒。

    每百門,才有五門可以勉強使用。

    這種成品率,所產生的成本,比直接從老四燕華購買岸防炮,高五倍!

    燕華一門,性能優良的岸防炮,只要一萬兩白銀。

    而朝廷自己鑄造,性能差不說,成本就要五萬兩!

    爲何,差距就這麼大?

    ……

    “老四,你跟爹說實話,爲何朝廷的鑄炮廠,伱大哥用盜取你們燕華的鑄炮技術,甚至,連鋼鐵都從你們這裏購買,卻造不出性能優良的火炮?”

    此刻,最前面的馬車內。

    朱元璋也提出了這個問題。

    朱棣嘆了口氣,“父皇,你別看鑄炮似乎是玩泥巴,可其中涉及的技術,其實一點都不比火車機車生產線簡單,甚至更難。”

    “一個合格的工人,經過簡單培訓,就能在機車生產線進行生產。”

    “可直到現在,我們掌握鑄造岸防炮的技術,已經將近十年,可真正能做好泥模的高級工程師,也只有一千多人!”

    “一門岸防炮,長度最小都十米,鑄造的泥模越大,越容易在泥模塑性過程中,出現細微問題,而一個小小細微問題,就可能導致,一門岸防炮最終製作失敗,在泥模塑造的過程中,十分考驗工人的經驗和手感……”

    一般的科技產品,是越小越難造。

    可偏偏火炮是反着的。

    體型越是龐大的火炮,泥模塑造的難度就越高,鑄造過程,也越容易出問題。

    也恰恰是泥模鑄造太困難。

    早在蒸汽機出現後。

    科技研究司,就開始研究鑽孔法,離心法。

    鑽孔法,就是仿照火槍製造。

    不過,現在被鑽頭的問題卡住了。

    鑽一個口徑十幾、幾十釐米,長度最小十米的孔洞。

    所需的鑽頭,根本不是把火槍槍管鑽頭放大就能解決的。

    離心法則是一種概念。

    有研究人員提出,把鋼水裝入一個,夾層鐵管中。

    在充填鋼水的同時,用蒸汽提供動力,讓夾層鐵管高速旋轉。

    如此,鋼水就會在冷卻前,均勻分布在鐵管的夾層內,然後,只要把夾層內,冷卻的鋼管,進行退管處理即可,就能製造出,一根沒有一點沙眼瑕疵的炮管。

    想法很好,概念也很好。

    但離心法涉及的技術難點,無疑更多。

    “而且,當初錦衣衛盜取的只是技術,而生產不光有技術就行了,在生產過程中,還設計工藝流程技術,這部分技術,錦衣衛不懂工業,根本沒有重視,所以,造成了朝廷鑄炮廠的成品率這麼低。”

    如果朝廷鑄炮廠,掌握了工藝流程技術。

    即便性能不好。

    可成品率至少也不會這麼差!

    “所謂的工藝流程技術,就以岸防炮舉例,在塑造泥模的過程中,不同泥沙添加的先後順序,各種泥模的先後順序,我們經過這麼多年,充分發揮工人的積極性,耗費了無數時間和錢財,才摸索到一套最佳流程,當初盜取盜用,以及後來的生產實踐中,朝廷的工廠,以及中原的商人,只看重產品本身的技術,並沒真正重視,生產過程中,工藝流程技術。”

    朱元璋點頭,默不作聲。

    心中,卻忍不住責備朱標。

    這些事情,如果和老四商量,本來可以得到老四傾囊相授支持。

    可自作聰明,拉不下面子,導致這麼多年過去了,朝廷鑄炮廠,依舊連成品率都提不上去。

    搞來搞去,最終結果,竟然是造不如買?

    自作聰明!

    ……

    隨後幾天,朱棣便不再陪同參觀,給衆人發放特別許可證後。

    朱標爲首大明出訪團,可以任意在燕華各處參觀。

    朱標去了蒸汽化改造後的土橋村自行車廠、沈家的鍾表廠、大劇院、動物園、沼氣照明工廠……

    期間,朱棣又抽時間。

    專調了一個火車車頭。

    拉着內閣爲他準備的幾節特製車廂,陪衆人乘坐火車,往返呂宋中原地區。

    切實體驗乘坐火車。

    ……

    於此同時。

    南海上。

    距燕京尚有五十裏左右。

    一支十分狼狽的艦隊,正在緩慢航行。

    其中三艘,甚至連風帆都斷了,只能依靠其他船隻拖行。

    爲首,旗艦甲板上。

    王靳宓和譚五,看着夜間,遠處明亮的燈塔亮光。

    譚五轉頭,看着王靳宓,剝着一顆,黑乎乎烤焦的東西,笑罵:“你再吃,可就把咱們帶回來的種子都給吃完了,要是讓周潮知道,非得和你拼命不可!”

    靳宓笑着,把剝掉烤焦黑皮後,露出的軟糯白色部分,一口咬掉,咀嚼同時,含糊不清說道:“沒事,這種土疙瘩,只要有幾個,生根發芽後,用莖插釺都能進行繁殖,而且,誰讓周潮自己不和咱們一起去的……”

    “譚叔,你還別說,這土疙瘩,還挺好吃,可惜,咱們攜帶的泡菜吃光了,不然,配着泡菜,應該更好吃。”

    譚五聽着靳宓含糊不清的聲音,不由笑而搖頭。

    說道:“這東西的確是個好東西,口感也不差,對土地要求也不高,最主要,對雨水要求同樣不苛刻,產量還不小,如果能在咱們燕華通過培育,成功後,單憑此物,就能養活不知多少人。”

    靳宓點頭,“咱們燕華還好,主要是對中原影響更大,中原有太多地方,無法墾荒種植傳統糧食作物,就說蒙漢示範區吧,在關中、晉地收成不錯的穀子、黍子之類作物,蒙漢示範區雖然也能種植,可產量只有關中的一半,以至於蒙漢示範區種植最多的就是玉米和高粱,甘州地區乾旱嚴重,當初,我們和師姐,在師傅回朝助戰,北征滅元時期,遊歷甘州地區,那邊可真荒涼,百姓是真的窮,那邊,即便是玉米,收成都不怎麼好,如果這土疙瘩,能在甘州種植,咱們中原漢民,就能大規模向甘州遷徙……”

    “在雞籠嶼休整,不是說,我師公,帶着太子他們正在咱們燕京嗎?這次回去,就把這土疙瘩拿出來,倒要看看,太子是不是還要針對我師傅,要是沒我師傅這麼多年,爲大明付出這麼多,太子現在,指不定什麼樣子呢!”

    譚五看了眼,義憤填膺的靳宓。

    他們在雞籠嶼休整時,聽說了,炮擊土橋村、太子派遣松江口水師前往雞籠嶼的消息。

    說實話,他都不知該怎麼評價太子了。

    誰給太子的勇氣。

    挑戰他們燕華?

    要不是王爺無意中原。

    要不是,大家夥兒一心想追隨王爺,在這四海之上,爲炎黃子孫,探索、擴充生存空間。

    沒興趣中原。

    要不是有太孫這層關係,就憑燕華現在的實力,輪得到太子做儲君?

    他甚至懷疑。

    如果王爺現在,對陛下表露出,想要問鼎中原。

    陛下極有可能廢了太子,改立王爺!

    譚五拍了拍靳宓肩膀,“別生氣,要是太子,聽聞咱們這次發現的這塊龐大陸地,今後,還對咱們王爺不放心,處處針對咱們王爺,說不得,即便王爺不願意,咱們燕華軍民,都要擡着王爺,打回中原,把太子拉下皇位!”

    靳宓不由笑了。

    倒不是笑話譚五口氣大。

    而是笑話譚五不切實際。

    當今天下,誰敢替師傅做決定?

    即便要打回中原,那也一定是師傅,下定決心。

    不過,他看難!

    從呂宋省,向南出發有龍洲等着燕華去開拓發展。

    從徐福省向東北出發,又有一片,比龍州大十幾倍的疆域,等着燕華去開拓。

    師傅怎麼可能回中原。

    除非……

    小師弟雄英,未來無法繼承儲君之位。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他可以百分百肯定。

    燕華和大明必然爆發曠世之戰!

    作爲師傅的學生,和小師弟雄英一起生活那麼多年,他們很清楚,雄英小師弟和雍鳴小師弟,在師傅師孃心中的分量,是等同的。

    虎毒不食子。

    太子也不是那種昏聵的人。

    怎麼也不可能,廢了小師弟的太孫之位吧?

    “不吃了。”靳宓拍了拍肚皮,笑道:“留下的幾袋子,帶回去,給小小小師弟吃。”

    哈哈……

    譚五頓時被逗笑。

    王爺再添一子,他們也知道了。

    可小小小殿下,現在才幾個月大吧?

    ‘這羣小家夥,小時候能遇到王爺、王妃,真是太幸運了。’

    譚五看着舉起望遠鏡,迫不及待,盯着燕京方向的靳宓,心中不由感慨。

    他們能遇到王爺,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只是,沒法兒和靳宓這羣土橋村孩子比罷了。

    ……

    翌日。

    清晨。

    王美人一邊爲朱標整理衣服,一邊小聲擔憂詢問:“太子爺,今天就要和燕王提大十字鐵路計劃了吧?”

    這段時間參觀。

    所有人的底氣都被打沒了。

    接下來的談判,可以說,太子爺毫無籌碼。

    也不知,這個小叔子,會不會趁機拿捏太子爺。

    “嗯……”

    “父親!”朱標剛輕嗯一聲,朱允熞突然衝進來,激動道:“剛剛收到消息,四叔他們幾年前出發的探險隊馬上要回來了!”

    求月票、推薦票、追訂、全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