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朱允炆出訪‘燕國’的小心思!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早餐羊奶字數:10789更新時間:24/06/27 08:00:08
    呂氏正獨自一人用午膳。

    聞聲,循聲看去……

    朱允炆氣喘吁吁跑進來,“娘,皇祖父要給四叔大捷開博覽會!”

    呂氏微微皺眉,招了招手,貼身侍女端着一張帕子湊近。

    呂氏擦了擦朱脣。

    拿出秀帕,一邊給朱允炆擦拭額頭跑出來的汗水,一邊道:“不要着急,慢慢說,把事情說清楚,往後做事也不要這麼着急忙慌,做事寧願慢,都不要急,不要忙。”

    朱允炆隨意點點頭,迫不及待道:“就在剛剛,四嬸兒入宮了,還有東番海軍統制俞靖,給朱祈嫿帶來兩隻特別好看的孔雀,娘,孩兒也想要……”

    朱允炆東一榔頭西一榔頭表述中。

    時不時摻雜一點小孩子情緒。

    總算是把事情經過差不多複述了一遍。

    呂氏掐着秀帕,詢問:“以朱四郎的名義辦這個博覽會,是你皇祖父的主意,還是徐妙雲的主意?”

    朱允炆皺眉,緩緩低頭,“娘,當時皇祖父、皇祖母和四嬸兒說話時,孩兒正在看朱祈嫿的兩隻大孔雀,孩兒沒聽到……”

    呂氏略微有些失望。

    又釋然。

    這又有什麼不同。

    即便是徐妙雲提出來的。

    父皇也同意了!

    太子爺樹立威望的一戰,父皇竟然同意給朱四郎造勢。

    父皇到底怎麼想的?

    這一戰,難道不應該壓制所有人的功勞,專爲太子爺造勢嗎?

    何況,朱四郎只是一個副帥。

    打贏了。

    那也是在太子爺的領導、指揮下。

    大捷的主要功勞,應該首先是太子爺,其次才是朱四郎吧。

    “娘,孩兒也想要孔雀。”朱允炆擡頭,哀求看着呂氏。

    呂氏臉瞬間嚴肅,“你是男孩子,是皇孫,將來要幫你父皇分憂,這種玩物喪志的事情,不許碰!”

    俞靖怎麼不把這孔雀,送給朱雍鳴。

    只送給朱祈嫿呢!

    還不是怕朱雍鳴玩物喪志嘛。

    俞家累受大明皇恩。

    太子爺對俞家也不薄。

    這俞靖,倒是個養不熟的,才去了朱四郎那邊多久?

    就這般忠心!

    呂氏見朱允炆失落低頭。

    又不忍心,含笑安撫道:“這兩隻孔雀,不是要養活在大本堂嗎?平日裏,伱也可以去看啊。”

    自從洪武九年、洪武十年,朱四郎去土橋村做農民後。

    大本堂的授課就發生了改變。

    父皇或許是參考,朱四郎和徐妙雲在土橋村辦的學堂吧。

    總之,後來大本堂進行了改制。

    皇子皇女皇孫們,不再單純學習書本知識。

    大本堂內還開闢了一塊耕地,皇子皇女們都有一小塊。

    還養了一些家禽牲畜。

    都由朝廷的勸農官,帶着皇子皇女們親自打理。

    ‘孩兒想要自己的,不是看朱祈嫿的。’

    朱允炆不高興暗道。

    大本堂的孔雀,他是可以看,也可以玩。

    之前在祖母坤寧宮時,朱祈嫿也沒阻止。

    朱祈嫿那個瘋丫頭,大大咧咧,根本不在乎這些。

    可孔雀到底是朱祈嫿的。

    他就是想有自己的孔雀!

    “娘,這段時間,聽朱祈嫿在大本堂經常講述東番、巴拉望島的一些事情……”

    雖然他也很討厭朱祈嫿。

    可朱祈嫿這段時間,在大本堂給皇叔、皇姑們講述海外的事情,他也好奇聽了。

    大哥和朱雍鳴都幫着作證。

    朱祈嫿肯定沒吹牛。

    “孩兒感覺,海外比咱們大明似乎都富有,先生說,君王富有四海,普天之下的土地和臣民,都是皇帝的,等父皇繼承皇祖父的皇位後,能不能讓四叔把海外之地交給朝廷……”

    呂氏臉色變了變:“這番話,是誰和你說的!是不是你外公!”

    朱四郎出海多好!

    這麼一個才能出衆,時時刻刻威脅太子爺的人。

    離開大明。

    他們應該鬆口氣。

    還主動招惹幹什麼!

    至於朱四郎和呂家的仇恨。

    她覺得,只要朱四郎不待在大明,威脅太子爺的地位。

    那些仇恨就忍了吧。

    總比招惹朱四郎,讓朱四郎這樣一個人,成爲不死不休的敵人好吧?

    “不是外公。”朱允炆搖頭。

    他就是覺得,好東西就應該是他們家的。

    朱祈嫿有兩隻孔雀,有什麼了不起。

    將來,父親登基做了皇帝。

    四叔作爲臣子,他的一切,只要朝廷要,他都要交出來!

    這樣,他也會有很多孔雀!

    比朱祈嫿的還多!

    ……

    呂氏聽聞,這番話不是呂本教的。

    只是朱允炆羨慕嫉妒祈嫿,又結合大本堂先生教的,自己想出來的。

    暗暗鬆了口氣。

    朱四郎越來越強大後。

    以及發覺,父親竟然有那種不該有的野心後。

    她就天天心驚膽戰,擔心父親把允炆帶偏。

    “還沒吃飯吧?”呂氏疼愛摸了摸朱允炆臉頰,抱着放到旁邊凳子上,一邊夾菜一邊笑道:“咱們大明疆域幅員遼闊,人口衆多,是天朝上國,海外你四叔那些蠻夷之地,如何能與你父親將來要繼承的大明江山相提並論。”

    真是這樣嗎?

    爲何朱祈嫿描繪中的東番、巴拉望島特別有意思?

    朱允炆邊聽邊產生了懷疑。

    ‘朱祈嫿邀請小皇叔、皇姑在四叔建國時,去海外,到時候,我也要跟着去看看,朱祈嫿有沒有吹牛!’

    “娘!”

    朱允炆擡頭,“皇祖父說,博覽會開始後,要去看看,娘也帶我去看看吧?”

    “好啊!”呂氏伸手摸了摸朱允炆腦袋,笑着答應。

    她倒要看看,這羣海商帶回什麼珍奇玩意兒。

    ……

    就當呂氏母子議論博覽會時。

    朝廷要聯合海商,在秦淮河邊,開辦博覽會的消息,也在金陵城傳開。

    “聽說了嗎,燕王的海軍,帶着數十艘海船再次抵達金陵,要在秦淮河邊,開辦博覽會!”

    “什麼時候?”

    “聽說是兩天後!”

    “據說是爲燕王兩次大捷賀,而且是免費的,所有試吃、試用的東西,都不用花錢,咱們普通百姓也能去,俺們東家都打算去看看!”

    ……

    消息傳開,頓時引發整個金陵熱議。

    劉伯溫的效率也很高。

    午後,就親自帶着應天府知府,和海商接洽。

    隨後,朝廷匠作監的木匠、泥瓦匠就低調出城。

    坤寧宮。

    午膳後。

    朱元璋、馬秀英坐在軟塌上。

    小祈嫿坐在朱元璋身側,耳聞大人們說話越來越‘飄飄忽忽’,漂亮大眼睛,眼皮開始打架。

    小腦袋耷拉着。

    小身子搖搖晃晃。

    某刻,小身子傾斜,枕着朱元璋的腿呼呼大睡起來。

    徐妙雲和雄英、雍鳴坐在對面桌邊凳子上,目睹這一切,無奈。

    這丫頭太沒規矩了!

    剛要起身。

    朱元璋笑着壓了壓手制止,低頭,含笑看着他這個瘋瘋癲癲的大孫女。

    這算什麼。

    他這大孫女陪他午朝。

    敢直接在龍庭午睡。

    他就喜歡大孫女這份天真爛漫。

    別人陪他站在龍庭上,那是驕傲得意同時,小心謹慎再謹慎。

    唯獨他這大孫女。

    根本不在乎!

    朱元璋放輕聲音,含笑看了眼朱雄英,然後問道:“那個大眼睛采綠姑娘,也跟着春曉他們去遊歷天下了?”

    徐妙雲扭頭看向朱雄英。

    朱雄英努力裝作一本正經,矜持抿脣,眼神餘光帶着些求助,看向徐妙雲:四嬸兒,拜託了!

    徐妙雲立刻意識到,朱雄英肯定和朱元璋說了采綠的事。

    說實話。

    若非疼愛雄英。

    她作爲采綠的師孃。

    真不想采綠踏足皇宮。

    一入宮門深似海。

    這其中,太多的爾虞我詐了。

    皇宮本就有太多明槍暗箭。

    采綠作爲她和四郎的弟子,必然有人仇視、牴觸。

    徐妙雲收起對未來的擔憂,含笑點頭,“前段時間,收到消息,他們聽說山東出現了大面積風寒,孩子們就決定先去山東看看,當初,東旭他們成婚時,江寧縣令方孝孺曾親自去恭賀,聽聞孩子們有意遊歷天下,也代其父方克勤,邀請孩子們去濟寧……”

    對於方希直的善意。

    他和四郎是支持的。

    濟寧,魯國故都。

    歷史文化悠久。

    是東夷文化、華夏文明、儒家文化、運河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回、史家左丘明家族皆誕生於此。

    太白樓、太公廟、曲阜孔廟、寶相寺……

    若要瞭解華夏文化,體驗風俗民情,濟寧是孩子們旅程中,一定要有的一環。

    “采綠很聰明,學習東西也很快,要說有什麼缺點,那就是有些大大咧咧,別人對她的惡意,她轉頭就會忘記,不會放在心上……”

    父皇、母后可能已經知道了。

    但她作爲采綠的師孃,必須把這些告訴父皇、母后。

    可別到時候,採綠真做了太孫妃後。

    又嫌棄采綠。

    朱元璋、馬秀英聽着,相互對視一眼。

    老四這些學生,他們一直就有關注。

    當雄英告知他們,認定大眼姑娘採綠時。

    他們也派人仔細調查了采綠。

    這個姑娘也很優秀。

    和蘇春曉的優秀不一樣。

    老四這些學生,基本各有各的特點。

    彷彿,老四和妙雲丫頭,就善於挖掘孩子們身上的優點。

    就比如那個喜歡吃紅燒獅子頭的大眼姑娘。

    妙雲丫頭說這丫頭的缺點是大大咧咧,不會把難受的事情,記在心裏。

    其實這就是優點。

    這大眼姑娘的胸懷格局大。

    朱元璋收斂思緒,笑道:“咱當初去土橋村,見到這個大眼姑娘就喜歡的很,覺得很有眼緣,沒想到,雄英也喜歡。”

    “祖父,我也喜歡采綠師姐!”

    雍鳴突然故意插嘴。

    朱雄英扭頭,握拳嚇唬。

    雍鳴低頭偷笑:“大哥,我還喜歡其他師姐,我喜歡師姐們偷偷給我好吃的。”

    噗!

    馬秀英、朱元璋被逗笑。

    徐妙雲含笑瞪了眼。

    朱元璋含笑看着雍鳴,擡手點了點,“你爹身上那點臉皮厚,無賴勁兒,全都讓你學去了!”

    ……

    一家人一直聊到午後。

    朱元璋、馬秀英表態,他們對這門婚事沒有意見。

    只要朱標同意,等北征之後,就把這件事情定下來。

    不過,朱元璋提出一個要求。

    北征後。

    采綠不能跟着回東番了,要讓采綠留在馬秀英身邊。

    說白了,就是讓馬秀英親自教導。

    朱雄英想要反駁時。

    徐妙雲替采綠答應下來。

    當初,她和大嫂七八歲時,也在母后身邊待過兩三年,得到母后親自教導。

    那段時間,她在母后身上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雖然宮內規矩多,但採綠能有這個機會,是采綠的福分。

    母后大風大浪走來,知識以及閱歷沉澱的智慧,採綠能學到一兩分。

    對采綠將來在皇宮生存,都受益無窮。

    徐妙雲出宮時。

    朱元璋特批雍鳴和祈嫿跟着回府。

    朱元璋知道,海軍將領、海商來了金陵,肯定要去朱府拜訪。

    朱棣不在。

    朱府做主的就是徐妙雲和朱棣的嫡長子雍鳴。

    雍鳴現在接觸這些海商,有利於將來繼承朱棣創下的基業。

    ……

    果如朱元璋猜測。

    徐妙雲帶着朱雍鳴剛剛回府,娜仁託婭就匆匆來報,海商們全都在議事廳等着。

    徐妙雲把小祈嫿和金豆子,交給娜仁託婭,就帶着雍鳴趕往議事廳。

    “大夥兒說說,王爺此番北征之後,會不會立國?”

    “對啊,我也特別想知道這個問題,若是王爺立國,我是打算遷徙到王爺治下,做王爺的臣民。”

    “張兄,當初你可不是這樣說的,你好像準備把你家庶子遷徙到王爺治下。”

    “嗨嗨,這不是形勢發生變化了嘛,這幾年,在東番待久了,我每次回咱們中原,總覺得各種不適應,咱們福建還好點,去其他地方,越發感覺難受。”

    “可不,我也有相同的感覺,福建氛圍還比較接近東番,可咱們大明其他地方,太死氣沉沉了。”

    ……

    徐妙雲、朱雍鳴來到議事廳外,就聽裏面傳出的議論聲。

    高興之餘,又有些擔心。

    這些豪強商賈對東番的認同,恰恰說明了,四郎所做一些文化氛圍的倡導是正確的。

    可這些話,在金陵說,若是傳揚出去。

    恐怕又會招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王妃!”

    俞靖率領海軍將領,坐在左側,沒有參與議論,率先看到徐妙雲和朱雍鳴。

    海軍將士嘩啦整齊劃一起身。

    商賈們後知後覺,忙起身。

    “拜見王妃、世子!”

    徐妙雲牽着朱雍鳴走入議事廳時,衆人齊齊行禮。

    徐妙雲含笑點頭,落座後,雍鳴站到了旁邊。

    “剛纔聽大家議論的熱鬧,對於大家喜歡東番的氛圍,我和四郎都十分高興,不過,這裏是金陵,大夥兒接下來說話做事,還是要注意點。”

    有些事情,必須提醒。

    海商們來金陵是爲了做生意。

    她和四郎則希望,通過海商,把新氣象引進來。

    不能因爲海商們口不擇言,影響了利國利民的好事。

    “是是是。”

    “王妃教導,我們記住了。”

    ……

    一衆海商回想剛纔談論內容,紛紛意識到,激動之下,的確有些口無遮攔,紛紛保證。

    徐妙雲一笑,轉移話題,“陛下已經准許你們開辦博覽會的提議。”

    海商們已經從俞靖口中得知了。

    可再從徐妙雲這裏得到確認,依舊高興。

    紛紛笑着交頭接耳私語。

    徐妙雲等待片刻,繼續說:“既然要辦博覽會,就要辦的出彩,辦的別開生面,給金陵百姓,留下難以忘記的深刻記憶。”

    這樣,才有利於,新氣象的傳播。

    “你們準備怎麼辦?有想法嗎?”

    衆海商相互對視。

    一名海商起身抱拳作揖,“王妃,此番我們帶來的貨物,有海外一些果乾、香料,還有一些,從西邊傳來的琉璃製品、另外就是咱們福建鄉土村社出產的棉布、絲織品、紅棗玉米糕、茶葉、柿餅、炒栗子之類的小玩意兒……”

    徐妙雲邊聽邊默默分類。

    海外的物產,主要是農作物果蔬製品。

    手工業製品。

    海外根本沒法和大明相比。

    一直以來,福建的海貿都是往海外販運手工製品。

    “福建的棉布、絲織品?”徐妙雲看着海商們,好奇詢問:“海貿供需已經無法消化福建產出?”

    福建產出的低價棉布、絲織品,四郎一直以來是不希望在大明內部進行傾銷的。

    對大明原有從事這些行業的百姓,衝擊太大了。

    “王爺,棉布、絲織品海貿還能消化,我們只是帶了少量貨品來金陵試水,主要是想推銷給朝廷……”

    徐妙雲看了眼海商們。

    這羣人的鼻子太敏銳了。

    幾個月前檢閱新軍。

    這羣人只是聽說,朝廷對陸軍第一鎮的紙甲很感興趣。

    這次就帶來了絲絹,想要推銷給朝廷製造紙甲。

    怎麼說呢。

    算是一件好事吧。

    朝廷軍隊對鐵的需求減少。

    就如四郎所說,鐵就可以大量供應民間。

    百姓使用的鐵製農具價格就會下降。

    有利於糧食增產。

    東番的鐵,除了製造火銃、火炮。

    幾乎全都用於製造廉價農具,提供給一個個鄉土村社。

    即便如此,鐵的需求量依舊無法滿足。

    以至於,冶鐵工坊在不斷增加人手同時,一羣匠人正在琢磨,如何更大規模冶鐵。

    四郎說。

    只要大規模廉價冶鐵得到突破,不光軍事力量會突飛猛進。

    民間經濟也會突飛猛進。

    “王妃,至於茶葉、柿餅、紅棗玉米糕這些小貨品,是葉大人讓我們帶上的,葉大人正在精細化發展咱們福建鄉土村社,依託已經發展起來的資源,開始深挖潛力……”

    徐妙雲微微點頭。

    福建本來就有茶山。

    四郎沒去前。

    福建的茶山,主要走精品高價的路線。

    都是士紳利用自家山地進行培育種植。

    四郎去建安搞鄉土村社開始後,就在一些多山,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

    把朝廷的一些山地,命人砍伐了樹木,以村爲單位,沿着山地,種上了一隴隴茶樹。

    走的就是量大廉價的路線。

    過去幾年,茶樹逐漸成長,就開始往海外販運。

    不過,比較困難。

    主要是陳家阻斷了航道。

    對茶葉的需求,主要還是極西之地。

    四海周圍的國家,也就有錢的精英層才會品茶。

    百姓窮的衣不蔽體,溫飽都要依靠氣候環境,四季不絕的果蔬充飢。

    怎麼可能喝得起茶。

    這就造成,福建量大廉價的茶葉,一直銷路不暢。

    對百姓富裕的貢獻比較小。

    很顯然,葉茂等不及開拓海外銷路,準備將福建百姓種植的廉價茶葉,銷往大明。

    這倒是可以。

    很多讀書人家庭,城內小富之家,其實並不寬裕。

    這類家庭,少不了茶葉。

    太昂貴的茶葉,負擔吃力。

    福建百姓種植的廉價茶葉,剛好能滿足他們。

    將來,鄉土村社越來越多建成後。

    農村百姓家也會飲茶。

    就像土橋村鄉親。

    他們離開那會兒,鄉親們還在喝白水。

    這次回村。

    去那一家,都要拿出茶葉招待她和四郎。

    一種負擔小,廉價的茶葉,在大明,未來肯定有很大需求。

    茶葉一物,能使人們手中的錢財運轉起來。

    按照四郎的話說。

    錢財只有流動起來,民間才會越來越富裕繁榮。

    ……

    徐妙雲耐心聽完後,提議道:“咱們東番推行的烹炒菜餚、火鍋菜系,你們經常吃,不知你們會不會做?”

    “王妃,我們不會做,不過我們的船上有人會做。”

    “對,我等現在就離不開這口吃。”

    “海外這些香料,運用在烹飪中,實在是太美味了。”

    ……

    衆人紛紛含笑附和。

    徐妙雲笑笑。

    新的烹飪,是未來推行新華夏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化要融入百姓衣食住行。

    如此,才能潤物細無聲,把新華夏文化,根植到異域百姓心中。

    “既然船上有擅長這方面烹飪的能人,到時候,把你們帶來的香料,用到食物中,博覽會中做些可口的食物,讓百姓免費品嚐……”

    沒有什麼印象。

    能比得上,口中味蕾留下的印象。

    “這樣吧,採購食材肯定少不了花錢,我給你們準備三萬兩銀子……”

    這段時間,父皇沒少賞賜東西。

    銀錢方面,她和四郎雖然緊巴巴的,倒也不在乎這些。

    反正夠吃夠穿。

    存着那麼多銀子做什麼?

    還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商賈們推辭不過,最終接受,並且商議,所有人再湊兩萬兩,拿出五萬兩準備食材。

    議定後。

    商賈們匆匆離開,去準備。

    徐妙雲看向俞靖,“左相和你們商議轉運俘虜之事嗎?”

    此事,她最關心。

    人口問題,一直困擾四郎。

    草原人,雖然不是中原漢民。

    可元朝統治這些年。

    大多數草原人,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話。

    也被中原很多文化習俗同化了。

    這樣一批俘虜,對於他們來說,太重要了。

    俞靖忙點頭,“商議了,左相和我們商議,咱們的海軍可以去河北接收俘虜,並且在河北、山東等地,開設了幾個補給點,咱們海軍可以在這些補給點進行補給。”

    徐妙雲點點頭。

    劉伯溫考慮的十分周祥。

    連補給點都考慮好了。

    隨即叮囑道:“王爺臨行前就交代了,這些俘虜將來就是咱們的百姓,甚至還要成爲軍中袍澤,轉運期間,必須善待這些俘虜,讓我告訴海軍兄弟,不準虐待、歧視這些俘虜,到了東番後,先集中安置,由咱們的人帶着他們在東番墾荒,建設安置點,但所有俘虜,不分配安置點……”

    ……

    “俘虜墾荒期間,伙食要保障好,同時,按照將士們軍餉三成,予以酬勞。”

    俘虜中。

    幾乎都是青壯男子。

    就這麼直接安置。

    沒有個女人。

    這些人,集中在一個個安置村肯定鬧出事情。

    暫且半軍事化管理起來比較好。

    而且,通過墾荒,也讓善於放牧的草原人,學習農耕。

    等戰爭結束,聯絡到他們的家人眷屬,或者,打下呂宋後,給這羣俘虜進行婚配,再安置,更穩妥些。

    ……

    俞靖等人認真聽着。

    他們很清楚。

    王爺不在。

    王妃的話,就是命令。

    而且,瞧瞧王妃,安排起這些事情來,也遊刃有餘,恰當合理。

    嘩啦!

    徐妙雲話音剛落,諸將隨着俞靖猛然起身,“職部遵命!”

    ……

    兩天時間,轉瞬即逝。

    博覽會當天。

    百姓紛紛涌出城外。

    動靜之大。

    左相劉伯溫都被嚇了一跳。

    立刻吩咐各城門守軍,緊急關閉城門。

    十數萬百姓一下子涌出去。

    博覽會會場根本容納不下。

    最終,劉伯溫緊急調整,發布命令,每天上午三萬個名額、下午三萬個名額,每戶一天只有一個名額。

    百姓雖然有些牢騷。

    索性,聽聞博覽會要連續開辦七天才停止牢騷。

    東宮。

    臨近中午。

    秦淮河傳來消息。

    第一批參觀百姓陸陸續續回城。

    宮內、東宮衆人準備去秦淮河看看。

    美人殿。

    一輛馬車駛出宮院。

    匯入太子妃常氏、側妃呂氏的馬車後面。

    王美人懷抱着朱標的第三子。

    長女朱玉秀坐在王美人身邊,嘰嘰喳喳說道:“娘,你知道嗎,這段時間,朱祈嫿在大本堂經常講海外的事情,說的天花亂墜,小皇叔、皇姑們都聽的津津有味……”

    “娘,朱祈嫿還說,她看過四叔給四嬸兒設計的衣服,說什麼特別好看,四嬸兒還答應,等朱祈嫿長大些,就把那套衣服送給朱祈嫿,我覺得朱祈嫿是騙人的!今天我就要戳穿朱祈嫿的謊言!”

    ……

    王美人聽着朱玉秀嘰嘰喳喳,說些孩子話。

    笑笑。

    叮囑道:“娘的母國高麗,就是蠻邦小國,整個天下,大明最地大物博富饒,文化最爲先進,咱們大明,也被周圍邦國尊稱爲天朝上國,你四叔治下或許有些新奇東西,但肯定不如咱們大明富饒,你沒必要羨慕,你生在了最好的環境……”

    出生在大明。

    還是皇族!

    玉秀已經投胎到了最好的環境。

    何必羨慕朱祈嫿。

    “你也不要和祈嫿比,更不要敵視祈嫿,不想親近祈嫿,你可以和她保持距離,但不要敵視。”

    玉秀雖然是太子爺的長女。

    十分得太子爺寵愛。

    但也沒資格和朱祈嫿比。

    至少,父皇在世時。

    玉秀沒這個資格。

    朱四郎給朱祈嫿、朱雍鳴,在父皇心中,掙下了一份等同於雄英的地位。

    當然。

    也僅僅是父皇在世。

    父皇百年之後。

    玉秀就是大明天朝上國的公主!

    燕王即便在海外立國,也只是王!

    不可稱皇。

    否則,就是二日凌天。

    大明和燕王必然要一戰到底。

    朱祈嫿彼時,充其量就是一個蠻荒王國的郡主罷了。

    “娘,等父親登基做了皇帝,我能不能以公主的身份,去四叔的王國看看?”

    ……

    “娘。”

    呂氏馬車內。

    朱允炆突然擡頭開口。

    呂氏低頭,含笑問:“怎麼了?”

    朱允炆仰頭道:“父親登基做了皇帝,我就是皇子,親王對吧?”

    “對啊!”

    呂氏滿臉笑容。

    她就等那一刻。

    允炆能有一塊膏腴之地做封地,當一個親藩,她就心滿意足了。

    “那到時候,孩兒要代表咱們大明,就像四叔回金陵一樣,帶着隆重的隊伍,去四叔的國家!”

    四叔回來時的隆重,給他留下太深的印象了。

    到時,他也要代表大明去四叔的地盤。

    海外蠻邦。

    百姓窮困潦倒,疆域狹小,物產貧瘠。

    他要當衆戳穿朱祈嫿這段時間,吹牛的那些事情!

    “當然可以了。”

    呂氏笑笑,摸了摸朱允炆小腦袋。

    她覺得,太子爺不會貿然和朱四郎翻臉。

    除非有一天,朱四郎在海外發展的國力民力軍力,完全壓制大明,或許太子爺才會爲了大明,對朱四郎做些限制。

    但,這種可能性,她覺不大。

    所以,只要雙方一直保持比較和睦友善的關係。

    太子爺肯定會經常派遣雄英或者允炆這些孩子,帶隊出訪朱四郎的‘燕國’。

    允炆這個願望,並不難實現。

    只要兩國不翻臉,兩家的孩子,肯定會頻繁往來互動的。

    別的不說。

    朱四郎建國時。

    能不邀請他們嗎?

    到時,就能去看看了。

    估計也用不了幾年了。

    ……

    “娘,聽雍鳴說,四嬸兒讓海商們做了些四叔提倡新文化,專門設計的菜餚,很好吃的,到時候你嚐嚐。”

    前面。

    朱雄英抱着朱允熥,陪常氏坐在一輛馬車內。

    說着,撓頭道:“當初我就沒想到學一下,回來想給娘做,才發現不會!不過采綠師姐會,而且做得特別好吃!”

    常氏不由笑了。

    “行了,娘知道采綠很好,你不要鑽空子,就在娘面前吹風!”

    臭小子。

    長大了。

    抓住機會,就說采綠的好。

    可惜,采綠跟着春曉丫頭他們,一起去遊歷天下了。

    這樣也好。

    體驗大明民間百態,物語風俗。

    小心思被‘無情’戳穿,朱雄英臉微紅,訕笑低頭。

    常氏、徐妙雲、朱元璋、馬秀英以及劉伯溫帶領的朝中文武百官,在秦淮河博覽會開辦點相遇。

    衆人簡單寒暄後。

    朱元璋看着在秦淮河邊,一字排開的一個個展覽點,笑道:“妙雲丫頭,這些新鮮事物你最熟悉,你來帶着我們參觀,給我們介紹吧。”

    此刻,第一波參觀百姓,已經流連忘返,不捨離開了。

    河堤十分安靜。

    徐妙雲笑道:“兒媳遵命。”

    隨即,帶着衆人開始參觀一個個展覽點。

    從一些乾果開始,帶着朱元璋爲首衆人品嚐。

    這些乾果,之前觀摩團回來,以及此番朱棣回朝,都帶回不少。

    朝中大臣,都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賜。

    “父皇,這是福建鄉土村社推進過程中,百姓利用朝廷山林,種植的茶葉,經過幾年生長,如今產量已經十分大,並且價格低廉,品質也不差,四郎平日裏就喝這種雲霧茶,完全能滿足咱們大明境內,並不十分富裕百姓的需求……”

    徐妙雲介紹道茶葉時,專門做了詳細介紹。

    朱元璋和羣臣品嚐時。

    徐妙雲繼續說道:“等朝廷征服草原後,肯定要恢復邊貿,草原對茶葉的需求很大,福建的茶葉,不但能爲朝廷賺取大量財稅,還能讓福建,自然環境惡劣村莊的百姓富裕起來……”

    王美人、呂氏羨慕看着徐妙雲侃侃而談。

    朱雄英跟在常氏身邊,低語:“娘,四嬸兒很厲害吧?”

    常氏笑着擡頭揉揉朱雄英小腦袋,微微彎腰,低聲道:“娘和你四嬸兒當初一起在你皇祖母身邊學習,能不知你四嬸的優秀?把你送到你四叔、四嬸身邊,讓他們教導你,就是因爲你四叔、四嬸兒很優秀,記住,往後對待你四叔、四嬸兒,要如同孝順娘和你父親!”

    她希望自己的孩子。

    即便將來繼承大明江山。

    做了皇帝。

    也是個知恩圖報的孩子。

    朱雄英看着徐妙雲,鄭重點頭。

    後面,一羣孩子吃着芒果幹、香蕉幹……

    吃的不亦樂乎。

    “好香!”

    “好濃的香味兒!”

    ……

    朱玉秀、朱允炆以及一羣皇子皇女,抓着芒果幹,鼻子微動。

    濃郁香氣,從前面傳來。

    哪怕已經吃過午膳。

    依舊讓人忍不住口水變多。

    紛紛往前面看去。

    祈嫿扭頭,“這是我阿爹讓廚子研究的新烹飪法子,特別好吃!”

    朱元璋聽聞朱棣,竟然招攬廚子,專門研究吃。

    臉不由有些微黑。

    看向徐妙雲。

    徐妙雲見前面,商賈們正揭開一個個火鍋,笑道:“父皇、母后,僱傭廚子研究吃,四郎的確在做,父皇先去嚐嚐,兒媳一會兒給父皇解釋,四郎這樣做的原因。”

    朱元璋點點頭。

    轉身,看着一羣雙手拿着各種果乾,眼巴巴盯着前面的孩子們,笑道:“好,那就先去嚐嚐。”

    他倒要聽聽兒媳怎麼解釋!

    求月票、推薦票、追訂、全訂。

    在北征途中,藉着開博覽會,要穿插鋪墊一些後面的情節,比如南巡、往後兩家皇子相互出訪等等。

    不然燕王發展海外,海外建國,換地圖就沒有看點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