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藍玉恐懼!沐英迷茫!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早餐羊奶字數:5648更新時間:24/06/27 08:00:08
    “水軍:南安侯俞同源……步軍:魏國公、西平侯、永昌侯……文臣:大儒宋濂,東宮太子系方孝孺……”

    “嘖嘖,這回朝廷派出的觀摩團,陣仗可真不小!”

    “這段時間,怎麼再也沒有福建僱工身股制的消息,是不是搞砸了?”

    “多半是,要不然,不可能沒有一點消息,可能是陛下顧忌燕王面子。”

    “其實失敗也沒什麼,至少燕王殿下的出發點是好的,不是嗎?”

    ……

    消息傳開後,整個金陵躁動。

    左相官房。

    劉伯溫把茶杯遞到宋濂面前,“景濂兄,此番我以左相身份,向陛下開口,讓你去福建觀摩,去了福建,你可千萬別拱火……”

    宋濂和吳海都是當世很有名的大儒。

    兩人也是老相識。

    他希望宋濂去福建,勸說吳海不要鬧。

    吳海此人,怎麼說呢。

    陛下眼中。

    就是元朝餘孽!

    朝廷幾次三番徵召,都堅辭不受。

    一直和一羣推崇元朝的文人,隱居爲元朝寫一些,讚美元朝,惋惜元朝的文章。

    自己不爲元朝盡忠。

    竟然勸說福建另一位,也十分有名望的大儒王翰,洪武九年自盡爲元朝盡忠。

    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吳海現在站出來,反對福建鄉土村社、僱工身股制。

    惹惱了那位。

    那位才不會和他辯解什麼。

    可能直接找個理由,給他一刀子!

    燕王不在乎自己在讀書人中名聲。

    可到底是他救命恩人,力所能及,他想幫幫。

    宋濂似笑非笑看看劉伯溫,“青田,你對燕王關心可有點太過了,我知你只是想報恩,可其他人不知……”

    這個老朋友,一身才華,終於能在左相這個位置,盡情施展。

    他可不想看對方,因與燕王走的太近,成爲朝中公敵。

    而且,最近這幾年,恰是鄉土村社奠基的關鍵時期。

    滿朝官員。

    沒人比劉青田更合適。

    他也不如。

    他空有學問,但欠缺做事的手段。

    劉青田有手段,也無私。

    陛下選劉青田在這一特殊時期,擔任左相,是十分英明的決定。

    大明因此會受益無窮。

    即便他們這些人都作古。

    依舊能遺澤後世子孫。

    當然,除了劉青田外。

    還有一個人也有這份能力。

    燕王朱棣!

    “你放心吧,我雖然支持太子,但我對燕王也無敵意……”

    若非他。

    秋闈、會試,朱四郎一定被不公平對待。

    且鄉土村社+僱工身股制,他也覺很不錯。

    聖人最高理想,不就是天下大同嗎?

    朱四郎的鄉土村社+僱工身股制,雖然也不是天下大同,但向天下大同邁出了很大一步。

    只是,大明整體大環境。

    不適合全面改造民間,最終實現僱工身股制。

    太子爺沒有這份威望。

    甚至,陛下的威望,也不足以壓住反對,按僱工身股制全面改造民間。

    可朱四郎在福建,巧妙抓住機會,竟隱隱有些成功勢頭。

    他迫切想去瞧瞧。

    ……

    東宮。

    方孝孺、練子寧、黃子澄、齊泰、鐵鉉、盛庸等人,站在朱標書案前。

    “此行,你們去,不要懷着敵意,要謙虛,要多看多問,記住,不要參與到大儒吳海那幫人中去!”

    ……

    朱標不厭其煩說着。

    他想讓系統內這些年輕官員,好好學學老四的優點。

    可也很擔心,這羣人,心中對老四有芥蒂,在福建鬧出事。

    許久後。

    朱標才讓其他人離開。

    單獨留下方孝孺,“希直,你和老四關係不錯,去了福建,如果他們說了做了些不好的事情,你多和老四溝通……”

    方孝孺哭笑不得。

    他得多倒黴,承擔這麼艱鉅任務!

    這不是送上門,讓燕王夫婦記小賬嗎?

    可太子爺的安排,即便是刀山火海,也只能硬着頭皮上,“臣定不負殿下期望!”

    ……

    方孝孺從朱標書房出來,走出一段後,仰頭看着天上日頭。

    哎!

    突然嘆息,“這是什麼孽緣啊!”

    啪!

    “你方希直和誰有孽緣?”

    肩膀被拍了一下,身後突然傳來聲音。

    方孝孺轉身。

    就見沐英、藍玉含笑站在身後。

    忙行禮,“拜見西平侯、永昌侯……”

    “行了,少搞這些虛頭巴腦。”藍玉擺手制止,說出來意,“我們想讓你,帶我們去土橋村……”

    他們寫信打聽朱老四新軍訓練情況。

    朱老四大大方方,光明磊落,直接邀請他們去雞籠嶼觀摩。

    人家朱老四大方。

    他們也不能小氣。

    思來想去,也沒其他投桃報李的法子。

    還是沐英,想到了朱老四和土橋村的關係。

    且朱老四的學生,都是土橋村孩子。

    此番去福建,看看土橋村人,有沒有東西,要捎給朱老四和那羣孩子。

    事情雖小。

    但朱老四肯定能感受到他們的善意。

    方孝孺呆呆看着二人。

    他都沒想到。

    藍玉、沐英竟想到了?

    這兩人,恐怕是太子爺系統內,最想替太子爺籠絡燕王的人!

    回神後,忙笑着作揖:“下官樂意之至,下官提議,帶上夏時敏夏大人一起去土橋村。”

    夏時敏如今在翰林院供職。

    陛下十分看好。

    而且,夏時敏也是土橋村人。

    比他和土橋村鄉親的關係更好。

    主要是他擔心,藍玉去土橋村,不受待見。

    整個土橋村村民,全都目睹了洪武九年,藍玉去土橋村找燕王麻煩之事。

    “好,你來決定。”沐英從善如流答應。

    ……

    當天。

    夏時敏、方孝孺,就帶着藍玉、沐英前往土橋村。

    四人騎馬入村。

    剛進村子。

    藍玉就驚呆了,“這是土橋村!?”

    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類似朱四郎家那種木頂紅磚房。

    朱四郎家的木頂,還是鋪稻草。

    可他注意到,其他家,房子數不多,但都是紅磚瓦頂!

    土橋村都已經這麼富裕?

    沐英看向方孝孺。

    自從老四離開土橋村後,朝廷就沒人關注土橋村了。

    沒想到,這幾年變化這麼大!

    方孝孺頗有點自豪笑道:“兩位侯爺,現在的土橋村,是我們江寧縣第一村,土橋村這幾年建成了村辦紡織工坊、擴大了雞鴨豬養殖、聯合周圍其他幾個村子,去縣城開設了米鋪……”

    方孝孺介紹時,都不由感慨。

    他以前怎麼也想不到。

    一個農村,一羣農民,有了本錢後,發家致富的能力,竟然這麼快。

    就像聯合周圍村子,去縣城開設米鋪這件事。

    起初,楊八叔等人按照燕王以往的設想,土橋村自己去縣城開設米鋪。

    然後就遭到了江寧士紳聯合針對。

    打價格戰。

    很快,土橋村糧鋪就承受不住了。

    畢竟,一個村子的糧食終究是有限的。

    就在他要插手,幫幫土橋村時。

    楊老八等人竟然自己想出了新招。

    聯合土橋村周圍十幾個村子,一起入股縣城的土橋村米鋪。

    十幾個村子的所有糧食,江寧士紳就扛不住了。

    這時,楊老八帶人,第一次找到他,希望他做中間人,出面幫忙說和,兩方公平競爭做生意,從此不再搞這種惡性競爭。

    就此,這場農民和士紳的商業戰爭落下帷幕。

    事後,他專門找到夏時敏求證,是否是夏時敏出的主意。

    夏時敏當時回覆,他都記得一清二楚,“希直,我做學問自負可以,但做生意,我不如八叔等人!”

    事實證明,聯合十幾個村子,一起搞糧鋪,是八叔等人自己想出的注意。

    ……

    “隨着土橋村這塊招牌,在金陵地界的影響力,以及他們做生意實誠,米鋪生意十分不錯,周圍越來越多村子想入股,楊八叔等人已經決定,把糧鋪開到金陵城,兩位侯爺,往後貴府吃米麪,一定要選我們江寧的,絕對實誠!”

    土橋村米麪絕對實惠。

    他們自己村中碾米、磨面,並且少了中間糧食收購的環節,成本極低。

    哪怕價格低。

    都比直接賣糧食掙得多。

    因爲土橋村糧鋪緣故。

    江寧縣城糧價全年較以往,下跌兩成!

    城中百姓負擔更小,日子更寬裕,竟然把這份功勞,歸結他身上,稱讚他是大明立國以來,江寧最好的縣令。

    也不知,蔣進忠知道,會不會生氣。

    說實話,蔣進忠功勞比他大,這份榮譽,應該是蔣進忠的。

    沐英、藍玉瞧着方孝孺都向他們推銷土橋村糧鋪,不由哭笑不得。

    不過,更多是震驚。

    這就是朱四郎的鄉土村社?

    看到土橋村,彷彿就能看到,大明未來,星羅棋佈的農村。

    當然,其他農村,沒經過朱四郎幾年時間親手認真調教,發展不可能這麼快。

    但十年不夠。

    二十年?

    三十年呢?

    夏時敏一路都很少發言。

    此刻,看着藍玉、沐英都被震驚,脣角笑意一閃而逝,他們夫婦,都有些想去燕王身邊。

    哪怕出海也願意。

    不過,他們知道。

    現在留在金陵更好。

    金陵風吹草動,他們也能傳個消息。

    而且,土橋村也需要有人看護着。

    殿下出海時。

    肯定會帶着鄉親們一起走。

    ……

    咦!

    靠近祠堂時,藍玉不由輕咦一聲,嗅了嗅鼻子,“土橋村還釀酒?”

    方孝孺也有些狐疑。

    這事,他還真不知道。

    衆人循着氣味,很快來到祠堂東邊闊地。

    只見,楊八叔等人正在忙碌。

    “方大人!時敏!”

    鄉親們看到二人,瞬間親切笑着圍上去。

    只是,發現後面的藍玉時,臉上笑容微微凝滯。

    方孝孺瞬間瞭然,忙笑着介紹來意。

    八叔等人聽聞後,雖然看藍玉眼神,依舊帶有戒備,可臉上笑容更勝了。

    大夥兒不信藍玉。

    但信方孝孺、夏時敏。

    一個是江寧青天大老爺,一個是他們土橋村人,值得信任。

    夏時敏看着冒熱氣的釀酒蒸餾大鍋,關切問:“八叔,咱們村有釀酒許可?”

    釀酒可是要許可的。

    畢竟,糧食可是很珍貴的東西。

    方希直都不知道。

    很明顯,沒取得江寧縣頒發的憑證。

    私自用糧食釀酒,這可是大罪!

    說話時,夏時敏餘光看向藍玉、沐英。

    八叔樂呵呵笑道:“咱們村釀酒不要憑證!”

    藍玉、沐英眉頭微挑,因爲燕王這層關係,所以土橋村人這麼放肆,無視朝廷綱紀?

    “八叔,可不敢瞎說!”夏時敏臉色變了變,忙制止。

    他知道鄉親們肯定不是因殿下而放肆。

    這些年,村裏開米鋪,一直秉承良心做生意,除了鄉親們本身心不黑,就是不想給殿下抹黑。

    “沒瞎說!”蘇六叔從旁邊籮筐抓出一把東西,遞到夏時敏面前,“時敏,你看看,這是糧食嘛?”

    藍玉、沐英、方孝孺都湊過去。

    像是某種植物秸稈。

    經過了發酵,聞着還有一股酒糟味。

    “玉米秸稈?”方孝孺狐疑看向蘇六叔。

    如今,玉米在江寧已經不算新鮮事物。

    江寧的旱地、坡地經常可見。

    “對,就是玉米秸稈。”蘇六叔笑着點頭,“俺們去年堆肥時,發現玉米秸稈……”

    去歲秋收後,村裏就按照四郎在時,形成的傳統,把牲口吃不了的各種秸稈鍘碎堆肥。

    玉米秸稈鍘碎後,大夥兒有其他事,就放置了一天,沒有掩埋。

    掩埋時,就聞到有股酒味。

    去歲開始,老八就搞來各種酒麴,全村悄悄試驗。

    還真能釀出酒。

    一百市斤玉米秸稈,能出十市斤酒。

    雖然比起糧食釀酒,出酒很低。

    可這完全是白來的。

    大夥兒無非就是出點力氣。

    他們別的沒有,就有一把子力氣!

    而且,村裏的玉米秸稈每年都有很多,釀酒後,也不耽誤堆肥。

    最終,經過試驗,挑選出一種口味最好的酒麴。

    藍玉、沐英都麻木了,看着土橋村村民,樂的合不攏嘴,不約而同冒出一個念頭:是百姓本身就有能力?只是以往沒有發揮空間,還是,土橋村沾了老四的氣運?

    “方大人,俺們已經釀了五十壇酒,再等一天,就能湊夠一百壇,你們能把這些酒,給四郎帶去嗎?”

    八叔的話,把藍玉、沐英驚醒。

    二人對視一眼。

    藍玉點點頭,“可以。”

    路上,帶一批酒,罈罈罐罐肯定不方便。

    但朱老四若是收到這份禮,絕對高興。

    因爲這是土橋村人,自主做出來的東西。

    以朱老四的性格,這比他自己帶領土橋村人做出來都高興。

    沐英笑道:“我們今天在土橋村住一天,明天返程時帶上。”

    他想繼續在村裏看看。

    回去後,把所看所聞,告訴陛下、太子爺。

    老四離開土橋村後。

    衆人全都忽視了土橋村!

    ……

    這一天,藍玉、沐英在土橋村看了很多很多。

    夏時敏、方孝孺則幫着鄉親們給朱棣、孩子們寫信。

    翌日。

    五架馬車,裝滿了一百壇酒,跟在藍玉、沐英等人身後,啓程前往金陵。

    藍玉扭頭看了眼,架着馬車,跟在後面的楊老八幾人,笑的很苦澀,“這些酒帶回去,陛下嘗一嘗,恐怕都要震驚……”

    何止陛下。

    朝堂同僚,聽聞這幾年,被忽視的土橋村,竟取得如此成就。

    恐怕也會震驚!

    玉米秸稈釀出的酒,味道還不錯。

    單單這個發現,創造財富同時,還能節省不少糧食。

    陛下恐怕都要獎賞土橋村。

    ……

    這也就罷了。

    土橋村鄉土村社模式下,迸發出的力量,更讓人震驚!

    甚至,讓人感到害怕!

    一路拼殺,身居高位後。

    他以爲,是自己能力最優秀,是自己受上天眷顧。

    天下大多數百姓貧窮,那是他們不夠優秀,不夠聰明。

    可昨天土橋村所見所聞,徹底顛覆了這種認知。

    楊老八一個追隨陳友諒的失敗者。

    和一羣安置民。

    竟然把一個村子,搞成現在這等蒸蒸日上光景。

    捫心自問。

    他除了會打仗,去管理一個村子。

    能憑本事,把一個農村,建設成土橋村這等光景嗎?

    他沒信心!

    顛覆認知的現實,讓人莫名恐懼、害怕!

    沐英沉默不語,擡頭看着日頭。

    變了!

    去土橋村後,就會發現,大明變了!

    而這一切,都是老四帶來的。

    未來會如何?

    日頭高懸,他卻對未來十分迷茫。

    土橋村如此。

    建安呢?

    閩縣呢?

    福建呢?

    會給大家帶來多少衝擊?

    會爲未來,帶來多少迷霧?

    ……

    就當沐英、藍玉帶着一百壇玉米秸稈釀造的酒,折返金陵時。

    朱棣在雞籠嶼一待十個月,也動身啓程,返回福建……

    求月票、推薦票、追訂、全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