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從《如夢令》推開的物理大門

類別:科幻靈異 作者:新手釣魚人字數:3601更新時間:24/06/27 07:16:15
    “李姑娘,聽說你不久前寫過一首詞,叫做《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黑板前。

    聽到徐雲的這句話。

    小李臉上頓時浮現出了一絲肉眼可見的自豪,不過表面上還是有些矜持的道:

    “一篇拙作罷了,上不了檯面,蘇伯伯的文采才叫高呢。”

    在幾個月前的一週時間內,她先後寫下了兩首如夢令。

    也就是後世赫赫有名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與《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正是這兩首詞,讓小李驟然名聲大震,頗有些一曲成名的風采。

    宋代的詞和唐代的詩不一樣,唐詩可以直接空口朗誦,但宋詞卻是用來唱的,詞牌名便是所謂的歌調。

    不過眼下徐雲的意圖是舉例,因此他便直接輕誦了起來: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誦讀完畢後,他一邊拍手,一邊讚歎的道:

    “自謙的話就還請不必說了,李姑娘的文采着實令人佩服,小人自認不如。

    尤其是這最後一句,李姑娘,聽說這是你對丫鬟的問話?”

    小李輕輕點了點頭,似乎是想到了自己那個有些粗心的丫鬟,嘴角頓時微微一翹:

    “不錯,那日小女飲酒致醉,入睡前依稀記得屋外雨小風大,呼聲猶如虎嘯龍吟。

    醒來後想到院中園中海棠未被遮護,便問了環兒屋外狀況。

    沒想到那個笨丫頭明明在卷着簾布,卻看也不看屋外一眼,便和我說‘小姐,海棠一如昨日呢’。

    小女一時沒忍住,便輕斥了她一句。

    畢竟大風刮過,花兒定然會被吹落在地,樹上多半只剩下些葉子了。”

    徐雲擡起眼皮看了她一眼,表情有些唏噓。

    在眼下這個年代,能跟到小李這樣一位小姐,對於丫鬟來說倒也是件幸事兒吧。

    不過很快。

    他便話鋒一轉,說道:

    “那麼李姑娘,可否容小人再問個問題?”

    小李擡起眼皮看了他一眼,認真道:

    “王林,你已是蘇伯伯府上門客,去了奴籍,還是勿要用小人自稱了,有話儘管直言便是。”

    徐雲朝她微微拱了拱手以表謝意,隨後問道:

    “李姑娘,你既知屋外海棠綠肥紅瘦,那麼可曾想過爲何會有此番景象?”

    小李的臉上頓時飄起一個問號:

    “?”

    看着有些茫然的小李,徐雲繼續問道:

    “李姑娘,我且問你,被吹落的海棠花去了哪裏?”

    小李眨了眨眼,答案脫口而出:

    “當然是掉到了地上呀。”

    徐雲微微頷首,隨後指了指天,又指了指地,說道:

    “那麼李姑娘,我且問你,爲什麼這些海棠不往天上飛,卻偏偏掉到了地上呢?”

    小李一呆,下意識的便想回答:

    “因爲...因爲....”

    結果因因爲”了好半天,這姑娘忽然驚訝的發現,這個看似常見到不能再常見的問題,她竟然回答不上來!

    距地面一定高度的物體失去支撐後會掉落在地,這是一個連三歲小孩都知道的常識。

    但似乎從未有人告訴過她,這種現象爲什麼會發生,彷彿默認了一般。

    而就在小李陷入沉思的同時。

    她身邊的老蘇與小趙二人,亦是表情各異。

    其中小趙和小李差不多,一臉茫然的微張着嘴,不知如何開口,觀念似乎略微收到了一些衝擊。

    但老蘇卻不一樣。

    他的臉上雖然充斥着少許驚訝,但更多的則是一種思索的神態。

    過了一會兒,只見他緩緩道:

    “小王,老夫在四十餘年前,曾有幸結識過橫渠先生。

    當時我們二人一見如故,多次秉燭夜談,天文地理古今人文,盡皆無所不言。

    某次在談到山水大勢之時,我們曾從‘水往低處流’這句話出發,簡聊過物體爲何會下落的原因。

    當時橫渠先生認爲,大地的土壤裏有某種磁力,會將物體主動引向我們腳下。

    不過這種磁力肉眼難見,這又只是當時隨意提及的話題,因此便未曾過於深入了。”

    聽到老蘇這番話,徐雲微微一愣。

    旋即,他心中的一個疑問,無聲無息的被揭開了:

    先前老蘇在研究發電機運作的時候,曾在第二天見到徐雲時,提出過一個有關‘力’的原理概述。

    那個概述在某種層面上,已經無限接近了磁生電的真相。

    當時徐雲在驚詫的同時,心中還隱約有些疑惑:

    那就是老蘇切入的角度似乎找的有些太正了,直接鎖定了磁力做功的核心點。

    不過考慮到老蘇眼下已經算是完全體,不像1665副本中小牛那樣還是個青春版。

    因此徐雲一度認爲他就是靠經驗想到的這個層面,畢竟靈光一閃的先例在科學史上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不過如今看來。

    老蘇對於‘力’的探究——或者說認知雛形,應該早在四十多年前就開始了。

    橫渠先生。

    指的便是張載。

    張載是北宋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也是北宋五子中最有名的一位。

    他發展了“氣一元論”的思想,爲中國古代辯證法“兩一”學說的集大成者。

    當然了。

    比起張載的名字,他所說的一句話可能知名度更高: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沒錯。

    這句90%宋朝之前的穿越文中都會出現的名言,便是出自張載之口。

    與此同時,張載也是古代比較少見的地圓說支持者。

    說起地圓說,後世一般認爲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第一次提出了地球這一概念。

    等到了公元前3世紀。

    生活在亞歷山大的科學家埃拉託色尼,則用幾何學方法確立了地球的概念,並且計算出了地球的直徑。

    而在華夏古代,地圓說的支持者也有不少。

    其中最有名的屬於東漢張衡《渾儀注》中的一句話:

    “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裏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

    同時《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裏也有記載記載:

    “帝曰,地之爲下否乎?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也就是黃帝問天地之下是什麼?

    岐伯說天地之下什麼也沒有,是一片太虛。

    接着黃帝又問太虛是什麼?

    岐伯說,天地是浮在其中的空間。

    不過可惜的是。

    由於各種原因,古代華夏並沒有將地圓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各個朝代只是零散的存在一些支持者,直到明朝時期才會開始真正改善。

    當然了。

    眼下的1100年在時間線上和明朝相隔不算太遠(相較於漢唐來說),因此地圓說的支持者倒也不算特別罕見,更算不上異端。

    而老蘇所說的張載,便是宋代最有名的一位地圓說學者。

    張載在自己最爲重要的作品《正蒙》曾經說過幾句話:

    “地純陰凝聚在中,天浮陽運旋於外,此天地之常體也。”

    “恆星不動,純系乎天,與浮陽運旋而不窮者也。日月五星逆天而行,並包乎地者也”。

    “地在氣中,雖順天左旋,其所系星辰隨之。”

    當然了。

    其中第二句的恆星指的並不是恆星,而是固定的星體。

    除此以外。

    張載也認爲物體會下落,是因爲‘物皆有磁’:

    大地下方的某個深處存在有一片空間,其中的土壤具有特殊的磁力,所以才會吸引着物體下落。

    而人沒有被完全吸進地心,則是因爲被表層土壤擋住了。

    所以他告誡後人不能把地面挖太深,以免把表層的土壤挖光,導致所有人都被吸進地底。

    實話實說。

    以後世的目光來看,張載的論點其實有挺多錯誤的。

    比如吸引物體下落的並不是磁力,又比如我們腳下的‘表層’極深,足足多達六千多公里。

    哪怕是後世毛熊的科拉超深鑽,也才挖到了地底12262米處。

    如果假設地球是個三十層高、每層之間有20級臺階的建築。

    那麼後世人們只不過是站在頂樓的入口,朝下走了......

    一級臺階罷了。

    所以別說把地面挖塌了,地球哪怕是啥事不幹讓你去挖,人類也不可能把大地掏空。

    不過還是那句話。

    以後世相對成型的認知體系去評論一千年前的某個觀點,本身就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

    張載的這些觀點,可以說已經是這個時代的天花板了,性質上已經觸碰到了引力的範疇。

    可惜張載並非是專業的物理學家,甚至沒有經歷過太多物理知識的教育。

    因此在提出了觀點後,他也沒有能力去論證自己的推理,而是去推論起了理學。

    不過受張載影響,老蘇明顯具備了一定相關的認知,這顯然是件好事。

    因此在聽到老蘇這番話後,徐雲朝他微微點頭,有些敬佩的說道:

    “橫渠先生學究天人,他所提出的磁力一說雖然不算準確,但離真相也非常接近了。”

    隨後他用腳踩了踩地面,布鞋與地面發出了夯實沉悶的接觸聲:

    “根據風靈月影宗的手札記載,咱們腳下的這片大地叫做地球,是一個近似圓形的球體。

    而吸引物體落下的,便是一種名叫重力的力。”

    ..............

    注:

    怕被說灌水啥的,解釋一下,這兩章會有一個很長線的伏筆,也是這本書重要程度前三的一個伏筆,諸位可以考慮放個眼在這兒。

    對了,這個月應該有十個粉絲稱號,大家可以關注一下評論區,四個盟主大佬,估計要舵主以上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