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父皇的老家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三戒大師字數:2251更新時間:24/06/27 07:12:26
    他們還發現,自己攜帶的大包小包,統統被留在了後湖。

    下船時,五兄弟徹底兩手空空,身無長物。就連裏裏外外都被換上了布衣棉鞋,還他麼是打了補丁的……

    哦,也不能說完全空手,他們每人手裏還多了張路引。

    然後就被加塞到了移民的船上,稀裏糊塗來到了這裏……

    ~~

    站在臨淮縣衙前的大坪上,朱楨整個人還是懵的。

    不對啊,俺是來當王爺的呀,咋又成草民了?拿錯劇本了吧,導演?

    要不是身邊還站着二三四五哥,他非以爲自己又穿越了不成。

    三個年長的哥哥倒是很興奮,站在那左顧右盼,看啥都新鮮。

    “洪灝!”負責戶籍登記的書辦喊了一聲。

    “洪灝?”沒人應聲,又喊一遍。等第三遍時,書辦已經是怒吼了:“有沒有叫洪灝的?!”

    這下老三老四終於回過神來,推一把老二道:“喊你呢!”

    “哦,那,那個字念‘浩’啊,俺以爲俺叫‘洪景’呢……”朱樉恍然,趕緊應聲上前,指着自己道:“俺,是,是俺。”

    “你他娘不光結巴,還他麼聾啊?”書辦沒好氣罵他一句。“真他麼阿扎人!”

    “你,伱怎麼說話呢?”朱樉登時大怒道:“來,來人……”

    說完才想到,自己現在沒有護衛。不過不要緊,他擼起袖子,露出醋鉢大的拳頭。準備親自動手,教訓下這個無禮之徒。

    “二哥別衝動,咱現在是老百姓了。”老三老四趕緊把他拉住。“不都說民不與官鬥嗎?”

    “媽的,這是你小子能撒野的地方嗎?”那書辦先被嚇了一跳,見那方臉門神被他兄弟拉住,馬上又囂張起來。

    “住口!”這時,一個義正言辭的呵斥聲響起。

    “提控。”書辦一聽是本房司吏的聲音,趕緊起身相迎。

    “我平常怎麼教你們的?要時刻牢記縣尊的教誨,對新來的移民細緻耐心、笑臉相迎,要讓他們儘快把臨淮當成自己的家!”李司吏一本正經的教訓道。

    “是是,屬下知道錯了。”書辦也不知道自家司吏吃錯了什麼藥,但縣官不如現管,他說什麼是什麼唄。

    “趕緊跟人家道歉。”李司吏說着一屁股坐下道:“我親自來辦。”

    他便親自登記這家人的戶貼——

    ‘一戶,洪灝。

    鳳陽府臨淮縣感應鄉燃燈集金橋坎民戶。

    共有兄弟五人洪灝,洪檳、洪基、洪焐、洪鍔。’

    寫到這兒,李司吏不禁暗贊一聲,果然是書香門第、宦官之後,起名字都這麼講究,兄弟五個,整一五行相生。

    而且這家當爹的肯定能掐會算,不然怎麼會料到,自己能生五個兒子呢?

    填到父親一欄時,他問道:“令尊高姓大名啊?”

    “這……”兄弟幾個面面相覷,路引上沒寫,他們也不知道叫啥。

    要不還是實話實說,告訴他咱爹朱元璋?

    以父皇在家鄉的威望,估計會被吊起來打的……

    好在那位李司吏十分善解人意,以爲他們不想提起犯罪的父親,便直接跳過這一條,問道:“鄉貫?”

    “呃,老家是這兒的,出,出生在應天。”朱樉老實答道。

    “那就填鳳陽府臨淮縣吧。”李司吏就很好說話的幫兄弟五人建好了戶籍,又在田畝一欄,填上民田十五畝,菜地兩畝。

    邊寫邊解釋道:“按規制,丁三口之家,每戶給田十五畝,另給菜地兩畝。要是有餘力者,自行開荒、不限頃畝。”

    大明男子十六歲成丁,老五十五歲,所以跟老六一樣,都還不算丁……

    戶貼登記完畢,李司吏便親自帶他們到後頭,去領取種子、農具、生活用具、還有半年的口糧,以及最重要的耕牛。

    李司吏特意給他們挑了頭健壯的大水牛,還多給了兩袋糧食。

    把領到的東西裝滿牛車,兄弟幾個便牽着牛,跟着引路的胥吏出去了。

    “真沒禮貌。”方纔那書辦又湊上來,望着五兄弟的背影,憤憤道:“提控這麼幫他們,從頭到尾連聲謝都沒有。”

    “你懂什麼,這就對了。”李司吏卻絲毫不以爲忤,他現在堅信這五個小子,肯定是大官兒家的子弟了。

    不然怎麼能這麼目中無人。

    ~~

    待到湊夠了一撥人,胥吏便帶他們出了縣城,往感應鄉去了。

    一出縣城,這些新移民們終於不那麼拘謹了,便開始紛紛抱怨。

    “爲啥他們家的牛又高又壯?我們的牛就這麼瘦,這麼小?”

    “他們怎麼還有鐵鍋棉被,糧食好像也比我們多!這不公平,得給我們補上!”

    “怎,怎麼,不服?”發現他們攀比的是自己家,老二老四同時回過頭來,凶神惡煞的樣子,登時嚇得鴉雀無聲。

    “呵呵呵……”騎在驢背上的老胥吏,樂得不用費口舌。其實他也很奇怪,李司吏和他們非親非故,也沒見他們送好處,怎麼就這麼照顧他們呢?

    也沒聽說李司吏好那口啊……

    過午時分,一行拖家帶口的移民,抵達了感應鄉燃燈集。

    各村的里長早就等在那裏,將分到本村的移民領回。

    那老胥吏得了李司吏的吩咐,親自將兄弟五個領到了金橋坎。

    這就是他們父皇出生長大的地方了。但當初朱家住的茅草屋,早就被夷爲平地,已經找不到任何印記了……

    就連父皇當年的同村老鄉,也大半死於戰亂饑荒。活下來的要麼去給他家守皇陵吃皇糧去了,要麼搬去中都城享福了。

    眼下住在村裏的,基本都是新來的各地移民,攏共也就二三十戶,還空着一半的村落呢。

    老胥吏先帶他們去認了認,分給他們的水田和菜地,然後指了指村裏的房屋道:

    “隨便找戶沒人的住下,就好好過日子吧。”

    說完,便騎着毛驢回去了。

    他可沒得什麼好處,才懶得跟這幾個沒禮貌的夯貨廢話呢。

    ~~

    忽然沒人告訴他們該幹什麼,兄弟幾個忽然有些不知所措。

    好一會兒,朱才開口道:“我去轉轉,找個好點的宅子安家。”

    “俺也去。”朱棣也自告奮勇。

    兩人在村子裏轉了一圈,發現好點兒的房子都住着人,沒人住的宅子都破敗不堪。

    找來找去,好容易找到個兩進的院子,裏頭有一間房頂是完好的,當然門窗早就被人拆走了。

    眼看天色已黑,只好決定就先住這兒來了。

    ps.第四章,1000訂加更。剩下的還得檢查起名,要慢點了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