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南征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夢吳越字數:3281更新時間:24/06/27 06:50:34
太初四年底,大齊高壓極圈統治下,被壓制下的各種矛盾,終於集中爆發。
從瀋陽到徐州,從內庭到邊關,從軍隊到民政,從渾河到淮河,南北多警,遍地烽煙,偌大帝國,再無一處安寧。
受瀋陽內亂波及,金應河和鄭一石兵團被重新整頓。
大軍分駐朝鮮、山西,河南、蒙古各地,截止十一月底,帝國引以爲傲的十一大兵團十萬大軍,真正能調動的兵馬不過在遼東的區區兩萬人。
最要命的還不是兵力上捉襟見肘,而是資源的嚴重匱乏。
在長達十年的持續高烈度戰爭下,齊國國力早已嚴重透支,如今一旦失去湖廣和南明補給,帝國各條補給線忽然變得岌岌可危。
問題一直在內部。
以盧象升爲首的新內閣,雖沒有像陳新那樣主張全盤改革,但都一致認爲,大齊現有的高壓模式,已經難以維繫。
盧象升建議,請求減免遼東,山東等地農戶的餘糧徵集,縮減至武定元年的水平。
如果削減至武定元年徵收標準,只能收到一半糧食。
維繫帝國根基的十一個兵團很快就會缺糧少食的,崩潰在所難免。
除非,朝廷能在明年夏收之前,解決掉山東白蓮教和湖廣流民問題,而且要在兩場軍事行動中獲得收益(至少不能再繼續放血),否則,謝陽等人推斷,關內和遼東屆時將會崩潰。
奢談改革是癡人說夢,時間已經不夠,以戰養戰,成爲續命的唯一可能。
山東、湖廣兩個戰場,孰先孰後,以哪個戰場爲主?
考驗帝國決策者戰略定力的時候,到了。
盧象升提醒太上皇,那日陳新之所以敢在大正宮大放厥詞,是因爲他在山東有廣泛的民意支持,或已於豪左勾結,誅殺此賊,山東必更加混亂,再行平叛,得不償失。所以·····
“陳新雖死,然朝野上下,還有很多人想要改革,這支勢力,陛下不可不察!臣以爲,可藉此賊之死爲契機,在齊魯推行改革,把爛攤子丟給地方豪強,陛下也好集中精力對付湖廣。”
劉招孫沉思良久,覺得盧象升所言不差,只是好奇問道:
“以前山東各地豪強,都已被朕悉數消滅,哪裏還有豪強?”
盧象升耐心解釋道:
“蔓草難除,除草而不掘地,草焉能盡死?齊魯之地雖爲孔孟之鄉,民衆渴慕入仕之風,冠絕天下,陛下這些年派去的大小官吏,陽奉陰違,橘生淮南入鄉隨俗,儼然豪強,早就把大齊制度掏空了,不過是無數個小號的陳新。”
劉招孫猶豫不決,他雖不懂歷史,多少也知晚唐藩鎮割據的危害,唐朝最終滅亡便是由此。
“不怕重蹈晚唐舊事?”
盧象升胸有成竹道:“陛下這樣擔心,便是楚人刻舟求劍,何也?皆因我朝與晚唐不同,我朝軍隊人事財政大權,皆在陛下掌握之中,所缺者,唯糧草耳,若能集中兵力平定江淮,便可起死回生,全盤棋活。山東不過一隅之地,若干豪強坐大,到時陛下一紙詔書,大軍壓境,過河拆橋便是。”
太上皇不解道:“過河拆橋?那些豪強碩鼠,肯爲朝廷做嫁衣嗎?”
盧象升笑道:“怎的不會?臣聽聞,陛下當年可是與白蓮教打殺過的,如何不記得白蓮教義了?”
劉招孫回憶起當年登陸山東,征討聞香教的情景。
“無非是真空家鄉,無生父母,紅陽劫盡,白陽劫生,諸如此類的妖言妄語。白蓮與和陳新一派水火不容,除非豪強甘願就戮,否則必定結寨團練自保。”
“就怕他們以鄰爲壑,亂賊禍害周邊省份。”
“陛下讓河南、北直各地加強自保便是。”
劉招孫喟然長嘆:“如此,只是苦了山東百姓,”
盧象升慨然道:“若非如此,南北糜爛,到時苦的就不只是山東百姓樂,陛下只將此事歸於臣身上,苦一苦百姓,罪名臣來擔。”
~~~~~
君臣兩人經過反覆商議,決定集中力量解決湖廣問題,山東白蓮教便交給地方處置,讓有力者招兵買馬,自行操練禦敵,爲朝廷殺賊。
此方案受到羣臣反對,此舉相當於自動承認了地方豪強的合法地位,從根本否定了《齊朝田畝制度》的合法性,必然動搖國本。
劉招孫力排衆議,強力推行,並讓六部官員立即草擬相關細節。
爲了防止羣臣掣肘征討江淮,太上皇索性更進一步,將作戰目標定爲征服江南,掃滅南明。
戰意既定,遼東、河南、北直隸各地再次進入戰備狀態,背插小旗的騎兵在各個村莊、屯堡、城鎮中奔走,大聲呼喝,向帝國百姓傳達大軍即將南征的命令。
民政被要求要在兩月之內,必須準備好五萬石軍糧,一萬石草料,以及兩萬人所需的棉衣皮靴等物。
東方祝來到民政衙門宣旨時,發現衙門裏空空蕩蕩,只有謝陽他的衛兵。
大戰在即,負責糧草湊集的民政衙門卻如此冷清,太監不覺有些詫異,於是問道:“謝大人,劉司長呢?還有其他人。”
謝廣坤擡起頭,東方祝見他頭髮已經全禿,這才忽然想起,謝陽的得力助手劉月兒,上個月在丈夫楊通墳前自縊而亡,留下個六歲的兒子。
“鎮撫兵人手不夠,商會民政的人,都去徵糧了,這裏就本官一人。”
“哦,聽說靖安堡一個農婦拒不交糧,昨日被你們打死了,可有此事?”
東方祝不無八卦問道。
謝陽沒有吭聲,民政兩個衛兵不懷好意的望着這個突然闖進來的閹人。
東方祝倒沒在意這些,他剛剛從海軍衙門宣旨過來,這幾天忙着到處宣旨,可謂席不暇暖,累的不行。
他一把拖過條方凳,也不管上面還有灰塵,一屁股坐下,抱起桌上的茶壺咕嘟嘟喝起來。
過了一會兒,耳邊傳來謝廣坤幽幽聲音。
“公公,那是劉司長生前的凳子······”
東方祝啊呀一聲,跳將起來,擡頭望見劉月兒還在衙門飄蕩。
他背脊一陣發涼,丟下聖旨,不及寒暄,便逃離了民政衙門。
臘月二十日,九大兵團開始抽調兵力,過山海關,繞開山東全境,沿北直隸驛道迅速南下。
太初四年除夕,各部人馬在河南信陽集結,稍事休整後,便沿長江南下,進入江漢平原。
大戰在即。
喬一琦又開始忙碌,繼續擔任大齊第一監斬官。
從十一月中旬開始,一批反對南征的大齊官吏,連同參與叛亂的將官,以及被扣押多年的鄭芝龍家族,上千人悉數在廣積門前斬首。
渾河被血水染紅。
監斬臺上的喬一琦,在投擲斬首令牌時,臉上的神情開始漸漸麻木。
~~~~
大明弘光十八年(1642年)十二月初三日,弘光皇帝朱常灜在南京皇極殿召集他的羣臣,商議對齊戰事。
與通過這幾年休養生息,南明朝廷鑑於近來北方發生的種種變化,尤其是徐州齊軍的來降,南明君臣們意識到,他們北方的鄰居,確實遇上了麻煩。
大明對暴齊,是戰是和?是全面北伐還是見好就收?這便是今日朝堂需要討論解決的問題。
殷鑑不遠,上一個主張北伐的劉宗周早化作枯骨,而對北伐最爲執着的平虜將軍吳三桂,也已屍骨無存。
所以,是戰是和,羣臣都不敢再輕易發言。
首輔阮大鋮環顧四周,見他的一羣幕僚都低着頭,一如既往和稀泥道:
“陛下,臣以爲,戰不如和。”
朱常灜對戰和兩端拿不定主意,齊國雖然可能出現內亂,但這些年與劉招孫多次交手,明軍幾乎全敗,雙方對壘,連次平局都沒有,對齊軍的恐懼已經深入弘光皇帝骨髓。
“爲何說戰不如和?還請大學士請說,”
阮大鋮清了清嗓子道:“陛下,國不可無信,前者大明與齊國合盟,雙方化干戈爲玉帛,這才有了江南十多年休養生息,如今大明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與南洋諸國貿易繁榮,每年賺取千萬之巨,若再開戰端,恐非良策。”
羣臣見首輔發言,紛紛附和,打仗畢竟是武人的事情,黨爭不斷的文官們,難得又達成一致:暫且隔岸觀火,待暴齊孱弱,再北伐不遲。
朱常灜望着一羣唯唯諾諾的大臣,感覺有些無趣,正要宣佈退朝,殿前忽然站出兩人。
“陛下,不可聽信腐儒之言,臣以爲,暴齊不可不除,如今天眷大明,讓劉賊自相殘殺,徐州齊軍來投,此乃北伐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不可止步於江淮,當奮力北伐,恢復我朝舊土,掃穴犁庭,劍指遼東!”
朱常灜只覺內心熱血上涌,掃穴犁庭,劍指遼東,以前自己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竟有可能成真!
說話的正是平賊將軍、太子少保,寧南侯左良玉。此人雖然屢戰屢敗,然而到底還是大明忠臣,弘光皇帝滿意的點點頭,又問道:
“不知寧南侯需要多少兵力,何時可以北伐?從哪裏取道北上?需多少軍餉糧食?何人可堪先鋒大將?有幾分勝算?”
“這·····”左良玉顯然沒考慮周全這些問題。
阮大鋮正要哂笑。
“南北兩路,各三萬精兵足矣,一路兵馬錢糧,由臣自行準備!屆時水陸兩路,一路由南京乘船北上,佔據遼南,一路由徐州西進,只取河南,劉賊湖廣已亂,遍佈流民,三面受敵首尾不顧,只要遼南河南一處獲勝,則我北伐大事可成!”
羣臣紛紛擡頭,望向福建總兵官,年僅二十的忠孝伯鄭成功。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