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瘋狂的地主!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撲街寫手路人甲字數:3660更新時間:24/06/28 17:48:16
    澤縣。

    賈式宅邸。

    賈老頭愁眉苦臉,背着手,來回踱步。

    一雙老寒腿倒騰的飛快。

    幾天前,土八路突然加大了向市場投放糧食,並且派出軍隊嚴厲封鎖糧食向外流出,誓要不計代價的拉低糧食價格。

    一旦糧食價格下降,他辛辛苦苦高價囤積的兩千噸糧食,就會大貶值。

    這可是他全部的家當。

    兩千噸糧食,即便以八路軍的價格,一塊新冀南幣一斤,也價值四百萬新冀南幣。

    如果按照根據地市場價,三塊新冀南幣一斤,那就是一千兩百萬新冀南幣,如果按照日本人那邊的價格,六塊新冀南幣一斤,那就是兩千四百萬新冀南幣。

    一想到這裏,賈老頭呼吸都粗重了。

    兩千四百萬新冀南幣。

    二百四十萬銀元。

    能買四萬畝上好的水澆地了。

    絕對不能讓糧食價格跌下來!

    糧食價格每下降一角,他都要損失近百萬。

    “老爺。”

    一旁,管家突然說道:

    “要不,趁着現在市場上糧食價格還沒下降太多,我們先把糧食賣一批吧?”

    “少賺點也比虧好。”

    根據地糧食一天一個價。

    昨天還是三塊二毛,今天就只有三塊了,

    如果八路軍繼續加強對糧食買賣的限制,穩定向市場投入糧食,那麼,糧食價格必然會繼續下降。

    爲了囤積兩千噸糧食,他們賈家五千畝水澆地的貸款,還有全部家當銀元,基本上都花光了。

    “不。”

    賈老頭語氣帶着瘋狂:

    “不能賣。”

    “少一分都不賣。”

    別說少一毛錢,就算是少一分錢,他也要虧三十萬。

    三十萬!

    等於三萬大洋!

    “是!”

    管家十分聽話的不再勸說。

    “得想個法子,不讓糧食價格跌下來。”

    賈老頭瞳孔釋放着瘋狂的光芒。

    “不讓糧食價格跌下來?”

    管家心裏一驚。

    讓糧食降價,是八路軍的目的,這阻擋糧食下降,不是和八路軍對着幹麼?

    不要命了?!

    “你派人去··”

    “不,你親自去聯繫劉家,王家··”

    賈老頭說出了澤縣以及周邊十來個,位於根據地內部的大地主,也是聯合打通向鬼子控制區運輸糧食通道的共犯。

    “老爺,會不會逼得八路軍···”

    管家很擔心。

    他知道自家老爺的主意,聯合周邊幾個地主,繼續高價收購糧食。

    但八路軍可是有槍的!

    規矩也是八路軍定的。

    “不用擔心。”

    賈老頭恢復了一些臉色,瘋狂的表情微微內斂,語氣自信:

    “土八路最近一直在通過常規手段穩定糧食價格,穩定新冀南幣貨幣。”

    “只要我們沒有破壞規則,他們就不會動手。”

    管家想了想,也覺得有道理。

    三個月以來,爲了穩定新冀南幣,八路軍向冀南地區的市面上,投入了超過一千五百萬銀元現銀。

    要知道,這些現銀,大部分都流出了八路軍控制的冀南地區,流向日本人地盤,甚至一部分還被日本人運輸到國外。

    等於打水漂。

    而八路軍依舊每天最低十五萬銀元,雷打不動。

    始終沒有動用暴力等手段,限制銀元流通,就爲了穩定新冀南幣的幣值。

    還有糧食。

    三個月以來,八路軍以每斤一塊錢的價格,向市場上投放了超過三萬噸進口糧食,也正因爲此,他才能在老爺的安排下,在市場上收購了兩千多噸。

    其他地主也差不多。

    即便這樣,八路軍也沒有動手,而是依舊按照他們制定的規則做事。

    足以證明,只要不徹底翻臉,比如大規模向鬼子運輸糧食,不留下證據,那八路軍就不能對他們直接動手。

    ···

    “我們縣最大的地主賈老頭,大概囤積了兩千噸糧食。”

    “其他幾家地主,劉家,王家,雖然也差不多,但都不如賈老頭。”

    澤縣。

    根據地會議室內。

    一位幹事說着手裏的情報。

    耕耘冀南地區這麼久,尤其是近期實力暴漲,資金充足,冀南根據地自然輕易的掌握了根據地內一羣地主的行蹤。

    如果不是爲了後續,早就可以把幾個地主抓起來了。

    聯合日本人,倒賣糧食的證據早就掌握了。

    “加起來,這夥人大概囤積了一萬五千噸糧食。”

    幹事最後說道。

    “一萬五千噸!”

    經濟戰負責人沉默了好一會。

    這個數字,有些出乎預料。

    冀南經濟保衛戰開戰三個月左右,根據地投入市場的糧食,加起來大約三萬五千噸。

    竟然有超過三分之一被一羣奸商地主囤積起來了。

    再算上流出到鬼子控制區的一萬多噸糧食。

    實際真正流入市場老百姓手裏的糧食,不到五千噸。

    糧食價格能控制得住才奇怪了。

    “根據情報,賈老頭最近正在聯合周邊一些大小地主,大規模收購糧食,控制市場上糧食價格。”

    幹事繼續彙報情報

    “哼。”

    經濟戰負責人先是冷哼一聲,隨後看向幹事,問道:

    “目前運輸量是多少?”

    “橋樑加固後,現在運輸車隊規模再次擴大,達到每次五十輛規模。”

    幹事回答:

    “加上騾馬運輸隊,每天運輸力量是一千八百噸,但近期還要開通向五臺山,還有陝甘邊區的運輸通道,太所以我們每天只有一千三百噸。”

    “一千三百噸。”

    經濟戰負責人摸了摸下巴。

    這個數量,已經超過冀南地區每日糧食需求了。

    以冀南地區的人口三百五十萬計算,加上根據地以工代賑,大量招募工人修建公路,橋樑,還有水利設施,組織開荒等。

    在嚴格控制糧食向鬼子控制區流通的情況下,每天七百噸糧食,就能滿足市場需求。

    目前之所以糧食價格依舊高漲,是因爲仍然有不少商人甚至個人偷偷將糧食運輸到鬼子控制區,以及賈老頭爲首的這些地主才拼命囤積糧食。

    但隨着封鎖加劇,價格回落只是時間問題。

    “目前,冀南地區,糧食還有多少被那些地主控制?”

    他繼續問道。

    糧食戰爭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以商業手段,把那些地主手裏的土地收回來。

    “十五萬畝。”

    幹事回答。

    “目前還有十五萬畝被那些地主控制。”

    “十五萬畝。”

    負責人眉頭微皺。

    顯然對這個數字不滿意。

    冀南根據地內,可種植土地面積有一百五十萬畝。

    雖然目前這些地主控制的,只有十分之一,但都是上好的水澆地,甚至是水田,位置好,產量高。

    糧食產量估計佔了三成左右。

    計劃中,是把冀南根據地的全部土地,以商業手段收回,然後給老百姓,統一組織推廣李雲龍搞來的先進種植技術,全力發展農業。

    以目前根據地的情況,只有動員廣大人民羣衆,才能促進冀南根據地經濟發展,盤活經濟內部流通,壯大冀南根據地的力量。

    單單靠外來物資,無法長久的。

    “繼續加大對市場的糧食投入。”

    “適當縮減購買限制。”

    思考片刻,經濟戰負責人命令道。

    “七六九團那邊準備好了麼?”

    負責人突然問道。

    十五萬畝土地。

    而且全部都是上好的水澆地。

    即便排除地主裏面一小撮一些,不會上當的聰明人,以及更少的真和人民站在一起的地主,也最少有十萬畝土地。

    以水澆地一畝六十到八十銀元計算,取平均數,那就是七百萬銀元,七千萬新冀南幣。

    想要盤活這麼龐大的資金。

    必須得給地主們一些信心。

    比如,一次運輸隊遭遇鬼子伏擊,糧食損失慘重?

    別說那些地主,即便是鬼子,估計也想不到,如今冀南根據地,依靠每隔兩天的一個卡車隊,就能每天運輸超過一千六百噸糧食。

    “準備好了。”

    一位作戰參謀回答了這個問題。

    ···

    當日夜。

    蘇老太爺杵着柺杖,眉頭深皺的走進蘇家大院。

    蘇家大兒子和三兒子則是跟在後面。

    在澤縣。

    蘇家。

    相比於賈老頭的賈家,只是一個小地主,手裏捏着一千多畝土地,而且一半還是旱地,收成是遠遠不如水澆地。

    但一千多畝土地,實際上也是不算小了,每年光租子,就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爹。”

    蘇老太爺走進廂房,大兒子蘇安當即說道:

    “這事,恐怕不太好摻和啊。”

    賈老頭的意思是,大家聯合起來,全力收購糧食,控制市場糧食價格。

    但蘇安心裏明白,

    八路軍其實早就知道,他們這羣人在收購糧食。

    之所以沒有直接動手,不過是爲了樹立一個遵守自己規則的形象,穩定冀南地區的經濟繁榮。

    以及,他們向日本人那邊運輸糧食,做的很隱蔽。

    一旦他們做的太過火,觸碰到底線,人家是可以直接掏槍的。

    這年頭,

    不管是八路軍,還是日本人,都不是好相處的。

    “先看看局勢再說。”

    蘇老太爺眯了眯眼睛,吧嗒了一口手裏的菸袋。

    作爲一個,手裏捏着一千多畝地,倉庫裏屯着百來噸糧食的地主,他一百個願意糧食價格跌下來。

    但土八路手裏有槍。

    而要收購糧食,就必須把一千多畝地抵押出去。

    抵押土地,蘇老太爺本能的不願意。

    再說了,八路軍還在源源不斷的,通過那條公路,從太嶽太行那邊,進口國外糧食。

    除非日本人能夠切斷這份糧食,否則靠着他們這羣人收購糧食,以及零星的向鬼子控制區運輸糧食,否則很難控制住冀南地區的糧食價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