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泱泱大唐終倒塌

類別:武俠仙俠 作者:君子如龍字數:3755更新時間:24/06/27 06:45:47
    第四十七章泱泱大唐終倒塌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所謂"物極必反,盛極反衰",此乃天地至理,即使強大如大唐王朝也是一樣。

    隋煬帝楊廣統治後期,暴虐無道。爆發隋末農民大起義。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隋煬帝孫子楊侑爲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縊死。這只是這只是凡人的記載,實際上在,李淵得到了以禪宗爲首的佛門勢力支持,更兼其秉承改朝換代的天地氣運,身具帝王之氣,這才有了掃蕩羣雄,爭霸天下的實力。

    同年五月,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爲唐,廢楊侑爲希國公,閒居長安,次年五月遇害。隋朝滅亡,立國共三十八年。李淵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後,長子李建成被封爲太子,次子李世民爲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爲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羣雄。但是,李淵在位期間殺了不少前朝舊臣和投降的對手,而且除了中原勢力外,又藉助了草原外族力量的幫助,這些蠻族在中原征戰時殺戮了大量黎民百姓,故而折損了自身以及唐王朝的氣運,註定了日後要受外族侵犯。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退位,是爲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627-649)。

    太宗時期將爲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爲勢力範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爲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他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幹的大臣,不論降將或建成舊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徵,爲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後不計前嫌,而且事事也聽從魏徵的勸練。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爲"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爲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亦爲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唐太宗晚年,因爲太子的問題而煩惱,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內鬥,結果太宗廢掉他們二人,最後立雖仁但無能的第九子晉王李治爲太子。753年,鑑真和雲滄海東渡日本,開闢海外基業。

    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爲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打敗日本援軍。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唐高宗在太宗晚年,與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即武則天,早有私情,此乃大不孝。在太宗死後,武氏入感業寺爲尼。時高宗的王皇後與蕭淑妃內鬥,王皇後爲了與蕭淑妃爭寵,主動准許高宗接武氏回宮。武氏入宮後,先後使高宗廢了王皇後及蕭淑妃。在大臣的反對下,高宗立武氏爲皇后。

    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后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顯爲帝,是爲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爲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爲帝,是爲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廢睿宗秸號稱帝,改國號"唐"爲"周",定都洛陽,稱聖神皇帝。武后也成爲了中國王朝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前後掌權50餘年,諡號武則天.

    在武周十五年內統治時期,武后爲了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爲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後、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后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後有意成爲第二個武后,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爲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後立溫王李重茂爲帝,是爲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復位。

    後來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後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爲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爲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爲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爲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爲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爲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爲唐肅宗,奉玄宗爲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併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制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爲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徵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這幾次戰爭產生了大量難民,雲滄海趁機派出了大量船隊將他們接到了日本,兩地的民族融合進一步加深。

    自此以後,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唐德宗死後,經過了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依靠禁軍的兵力令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史稱"元和中興"。

    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爲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羣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殘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衝突。

    文宗死後,唐武宗繼位,建元會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鬥爭而繼位。由於擁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鑑於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給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爲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爲會昌滅佛。雲滄海和鑑真早就推算出了這一結果,故而指示大明寺向朝廷捐出了大量土地和金銀(這些年所受的香火和捐獻數量頗豐),又派出一位長老深夜潛入皇宮,向武宗託夢,表示出家人無意參與紅塵瑣事,只求安心修煉,並且現出了兩瓶丹藥,一瓶可以增強精氣,一瓶可以去除毒素,百毒不侵,作爲酬謝,只求武宗不要爲難天下佛門。

    武宗醒來後,看到了牀頭的兩瓶丹藥,嚇出了一身冷汗,暗想:這些和尚出入皇宮如若無物,那刺殺朕還不是易如反掌?所以,滅佛也不敢做的太過分,也是佛門的損失減到了最少,後來此事流傳了出去,各派修真者紛紛稱讚大明寺宅心仁厚,大明寺的聲望進一步高漲。

    唐武宗死去後,唐宣宗在宦官的協助之下繼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由於收到了以大明寺爲首的佛門支持,所以一改唐武宗的封殺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唐末農民戰爭,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經過黃巢起義後,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之亂後,唐僖宗在唐末的動亂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繼位。

    而朱溫與李克用成爲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全忠入宮盡誅宦官。

    895年,日本用舉國之力、暗中還藉助了陰陽教和律宗的勢力,進行了一次人口普查,經查實,日本實有人口一千四百五十三萬六千七百八十四人,而且已經再也找不到一個純種的日本人,而且飲食習俗、文化禮儀方面也幾乎跟中土人士一模一樣,至此,雲滄海多年前定下的民族融合之策已經圓滿成功,中土人與日本人已經實現了融合。

    第二年,天皇派使節前往大唐,自稱爲海外移民之國,在外漂泊數百載,今日祈求歸附。當今的大唐雖然衰弱,但是好歹還是保持了一點兒盛唐時期開放豪邁、兼容幷蓄的風貌,在派人查實,日本國民目前卻實都是中土人士的後代,而且兼併海外藩國,也算是開疆擴土,所以朱全忠還是同意了這一件可以增加他聲望的事,終於接受了日本的歸附,改日本爲海州,封天皇世代爲海州郡王,永鎮海外。

    在做成這件事後,天降功德,大多數落在了雲滄海和鑑真身上,其餘落入了兩國參與此事的人身上,因爲日本併入中土,認祖歸宗,實現了民族融合,成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的一員,此後兩國對峙,相互傷害的事就基本不會發生,至多也就是內部矛盾了。這在相當程度上避免了以後的很多殺戮,所以天降功德以獎勵對此作出貢獻的人。雲滄海和鑑真是主要推動着,所以佔了七分,天皇是名義上的最高決策者,所以佔了一分,其餘人等共同分享了剩下的二分。

    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唐昭宗被朱溫毒死。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樑,是爲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於開封。唐朝滅亡,立國共290年。

    萬世稱讚的泱泱大唐,就這樣變成了歷史的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