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節 索尼亞(八)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吹牛者字數:2923更新時間:24/06/28 16:05:34
澳洲人的勘探報告索尼亞讀過很多,這些報告裏充斥着大量對她而言非常陌生的術語,有些術語非常艱深,就算她查詢了辭典也難以明白具體的含義,不得不請教相關的元老。比如這文章裏的“板塊”。
爲了幫助她理解板塊的含義,林汗隆專門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把大陸漂移學說從頭講起。令索尼亞大開眼界,儘管林漢隆表示:大陸漂移、板塊理論在澳洲是一個比較公認的“學說”。但是索尼亞是學過邏輯的,她知道從邏輯來看,這個學說是站得住腳的。
但是明白這些術語的含義之後,索尼亞照例疑竇叢生:從林漢隆的講述和她從科技部借閱到的各種圖書來看,澳洲人對整個地球有着充分全面的認識。不論是地形地貌還是“三界”都有着豐富詳盡的資料,包括人們還沒有怎麼探索過的南美和非洲的廣大區域。
僅從這些資料看,遠程勘探隊的考察幾乎沒什麼“發現”的價值,幾乎全是在“證實”。就她參與過的海南和臺灣的考察來說,採集到的物種標本,不論動物植物,很少出現工具書上沒有記載過得品種--多數品種還都附有簡單的線描圖。
這多少令考察的樂趣少了許多。索尼亞心想。不過,能親眼看一看這些蠻荒的世界,還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她真希望自己能早些回到考察隊去。懷着這樣激動的心情她繼續讀了下去:
“從臺東營地西北前行,過卑南山麓,便進入了臺東縱谷南口的第一個峽谷:初鹿峽谷。經過初鹿峽谷,進入臺東縱谷的腹地。此地兩側羣峯林立,高聳雲天。西側中央山脈緊臨縱谷,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高峯就有24座,其中侖天山、玉裏山、木瓜山等。東側的海岸山脈南高北低,雖不如中央山脈峻峭,但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峯也有6座之多。縱谷兩側的高山峻嶺不僅使縱谷平原有了天然屏障,避免或減少了季風和颱風的侵襲,也使縱谷平原較臺灣省西部平原地勢起伏大,並有一些峽谷相隔,整個平原被分隔成幾片,臺東縱谷是其總稱。
臺東縱谷內水源豐富,分爲三大水系。卑南溪和秀姑巒溪背向而流,卑南溪南流至臺東市附近入海,秀姑巒溪北流至瑞穗附近,橫切海峽山脈於大港口注入太平洋。花蓮溪與秀姑溪同向而流,在下游匯合木瓜溪,於花蓮市南面入海。這三條溪流和其主要支流多發源於中央山脈的東麓。急流突奔,攜帶大量泥沙而下,形成大大小小30多個沖積扇,其中位於縱谷南口的臺東平原,是卑南溪的沖積扇,位於縱谷北口的花蓮平原是花蓮溪的沖積扇,面積都在100平方公里以上。位於縱谷的新武呂溪沖積扇和秀姑巒溪沖積扇的面積約佔一半以上。這些沖積扇都是合適的居民點和農作物種值區。
“臺東縱谷平原是臺灣東部最有利於農業生產的地區,水熱條件最爲適宜種植水稻,一年可栽種收穫兩次,在坡地、臺地等高地上適宜種植玉米、小麥、紅薯、花生、大豆和香茅草等作物。其中在臺東縱谷兩側的山地,尤其是東側的海岸山脈一帶,由於排水良好。土壤肥力較高,很適合香茅草的生長。可以作爲未來經濟作物開發的一個選擇。”
香茅這種香料索尼亞是知道的,元老院通過VOC和英國人,從東南亞大量進口這種香料作物,然後提煉成香精油,一部分出口,一部分自用。她用得一些護膚品裏就有。
接着文中又列舉了當地可以種植的水果和其他經濟作物,包括菠蘿、香蕉、柑橘、檳榔等等。
索尼亞一邊閱讀,一邊回憶着從圖譜上看到的繪圖和相關特性描寫。
“較之臺灣島的西部和南部平原,臺東平原的面積小、土壤層薄且貧瘠,地形起伏也較大,但這裏的氣候條件卻較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冬季,從大陸來的冷氣團受中央山脈的阻擋,對縱谷影響不大,此時又恰有一太平洋暖流經東海附近北上,因此縱谷地區的平均氣溫比西部平原地區要高。以1月份爲例,臺中的氣溫爲16攝氏度左右,臺南爲17攝氏度,而花蓮的氣溫是17.1攝氏度,臺東爲18.9攝氏度。全年平均氣溫在18攝氏度以上的月份,花蓮有9個月,臺東長達10十月,都比西部同緯度的平原地區長。雨量也很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花蓮爲1260毫米,臺東爲1840毫米。除7-10月份雨量較爲集中外,其他月份降雨量較爲平均。這種溼潤的氣候條件,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看到這樣的描寫,索尼亞暗暗奇怪:元老院在花蓮、臺東地區有氣象觀測站嗎?好像是沒有誒。那他們是從哪裏得到這些數據的呢?
繼續讀下去,下面是土著的情況
“目前在臺東縱谷中生活的土著居民爲阿美族人。其中南部的阿美人自稱Amis,而北部則自稱爲Pangcah。
“一般認爲,在這裏居住的阿美族人是目前在臺灣島各處的原住民土著中人數最多的一支,其源頭可能可以上溯到3000年之前。臺東縱谷阿美族人在臺灣島的發祥地,因此有學說認爲其有可能是從太平洋上航海到達臺灣島的。
“在東經121.30度,北緯23.26度的舞鶴臺地,尚殘存有兩根大石柱。據阿美族人傳說:系其祖先留下的遺物,名爲掃叭(sapat)。據現場考察,該石柱屬於新石器時代遺物,高8米,寬2.3米,厚1米,其頂部上端有建築房屋的雕鑿痕跡,傳是舊阿美族首領住處,該遺址區分佈約成一橢圓形,範圍南北長約六百米,東西寬約四百米,區內大石柱、陽石、陰石遍佈。
“關於其來源,當地阿美人有許多傳說,被其認可的是他們始祖的傳說,內容如下:
“在太古時期,nakaw與sera這對兄妹爲了躲避洪水,乘著豬槽漂流到cilangasan山頂。他們兩人結爲夫妻,在此居住、耕種。但這個地方蛇很多,不適合定居,於是他們下山移居到加納納,但此處缺乏耕地,無法謀生,最後遷移到現在的奇密社定居下來。而留在加納納山上舞鶴社東方山上的石柱,就是他們當時住屋柱子的遺蹟。”
這又是一個洪水傳說!又是洪水之後兄妹姐弟之間婚姻!索尼亞心想,類似的故事在她考察過的很多地方的民族都有。難不成這是上古人類真正的記憶嗎?
筆記本裏附着簡單的地圖和相關博物畫索引--不過索尼亞剛纔並沒有看到,大約還沒有被繪製出來。畢竟專業的畫師還是太少了。她很想看一看石柱和遺址的博物畫,心裏還藏着一個不太現實的假想:如果把這些拿到里斯本的公會去發表,自己能獲得多高的榮譽啊!
當然了,不光是這個,任何一次遠程勘探隊的報告,都足以讓她成爲全歐洲博物界的名人!遠東考察的開創者!
“阿美人是母系社會,家族事務是以女性爲主體並由女性負責,家族產業之爲母系傳導。但是在對外的事務中依然以男性爲主導。在部落中,有關部落的大小事務則是由部落男子所組成的年齡階級負責統籌規劃與執行。
“每一個部落都有屬於自己的酋長和頭目,但是其社會階級並不嚴格,部落的頭目並非世襲而是選舉產生的。部落裏也沒有形成類似‘貴族’的階層。經推選出來的頭目在部落中具有相當的權威,除代表部落與其他部落來往外,部落中的任何糾紛他都有裁決權,族人也必須尊重頭目的決定。”
……
索尼亞如飢似渴的讀着筆記,儘管這是一份考察報告,並不是文學作品,而且她讀起來還得經常查閱字典,對她來說卻比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要來得吸引人,想要一口氣把它讀完。
直到牆上的掛鐘敲打了三下,索尼亞才戀戀不捨的放下了筆記本。時間過得可真快,已經這麼晚了,自己的工作還沒有開始呢!晚上回家晚了,孩子又要哭鬧了。雖說女兒已經斷了奶,但卻是最依戀母親的時候,
今天要爭取準時下班!她暗暗下決心。隨後把筆記本收到上鎖的保密櫃裏。這些資料是不能帶回家去的,如果遺失更是重大事故,就算她是元老的女僕也一樣。
索尼亞打起精神,從架子上拿起自己的專用工具包,出辦公室門往樓下走去--標本庫就設在博物館的裙樓裏。
她沒有走外面的大樓梯,而是直接打開走廊裏的一道門,通過一道內部人員樓梯下到了一樓,隨後穿過一條走廊,來到了裙樓。
裙樓是博物館的大工作間,標本儲存和製作都設在這棟不起眼的兩層小樓裏。地下室和一樓是博物館的庫房,二樓則是標本的製作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