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節 續挑基魚塘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吹牛者字數:2868更新時間:24/06/27 06:17:27
“慚愧,慚愧,本家在香山開基已有三代,託祖宗澤仁,如今在香山也算有了一片小小的家業。也想爲子孫留下些萬世的家業。”
陳五仁說的話自然是胡編的,但是他說得時候的情感卻是真得。曾幾何時,他也曾經夢想過自己是那個“爲子孫創基業”的人。
只是後來的社會現實讓他的家破人亡,別說“爲子孫”了,連他自己都差點沒命。幾乎“斷子絕孫”,最後走上了另外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雖說走上了“爲元老院和人民服務”的道路,但是骨子裏,他依然眷戀着過去,所以這番話說出來堪稱是情真意切。
關有德不知道其中內裏,聽他一番話,便引爲同類,很是親近。大爲讚歎:
“有您這位老爺主持,想必香山陳家必能開枝散葉,綿延長遠。”
有了好感,介紹起來便唯恐不詳盡。
南海、順德、香山等縣,靠近珠江水畔的地方大多有堤圍環繞抗澇。堤圍主要倚靠地勢較高的山丘築造,早期的農業便在圍內的高地開展,而圍內仍有大片水域保留。明清以來的開發趨勢是在圍內逐步排出積水,開闢農田。由於地勢低窪,內澇嚴重,普通的稻田收成不佳,因此挑基成塘既能利用水源,又可壘高土地種植農作物,有利於解決圍內低地的圍墾問題,是地主頗爲樂意的選擇。
關有德所謂“挑基”又稱爲“鑿築”,是開闢桑基魚塘最核心的步驟,將低窪稻田挖深的部分成爲“塘”,挖出的泥土壘砌成明顯高於地面的“基”。基面離水高約三尺,每畝地須用八九十工至一百工,方可築成,費銀十一二兩。
這種頗具現代有機農業色彩的經營模式,雖然築成之後獲利不菲,但是工費浩大,非有力之家不能爲之。若是家主不能親身經營,也不能發揮出大的作用。所以從問世起,便有了農業資本經營的色彩。不但需要大量的金錢投入,更需要經營者的悉心管理,還需要摸索學習農業生產和養殖的技術,這遠不是佃戶、小生產者和租佃地主能問津的經營模式。
元老院對桑基魚塘特別上心並不僅僅限於農林水產省,也是政務院非常感興趣的一項工作。隱隱約約有“政治任務”的意思。專門派出元老去參觀推廣,也包含了想以此模式來培養新的“農場主”--畢竟本時空的廣東還很空曠,就算是珠三角也有大片可開發的地區。正適合這樣的精耕細作型的小型農莊生產。
張梟並不知道元老院有這麼多複雜的考量,他唯一理解的就是推廣這些技術有利於農業發展“多打糧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受古代農村的肥料限制,九江地區的桑基魚塘基塘比例始終維持在四六比,基塘以十畝計,六畝爲桑基,四畝爲塘面,名四水六基。平均計十畝之塘爲多,因爲剛好是一個勞動力能夠料理的面積。最大的十七八畝,小的也有四五畝不等。
陳五仁說族中有數十畝低產田要改造,所需費用應不下數百兩銀子,絕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難怪關有德要稱之爲“大手筆”。
這陳老爺提起改造魚塘的事情輕描淡寫,顯然是對金錢二字完全不放在心上。關有德心中對陳五仁幾人不免泛起一絲鄙夷之意,像陳氏這等出得起數百兩銀子挑基的當是香山一等一的大戶,竟也跟莫魚這個以前的疍戶攀親戚,真是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澳洲人一來,什麼阿貓阿狗都抖了起來,連帶着大戶們都趕着跟他們拉關系,本地也是不乏其人。連帶着原本很是“知趣”“謙卑”的疍家如今在他們面前也頗有些“挺直腰桿”的意思了。
關有德往日裏並不鄙薄疍家,也不許族人欺壓疍家。但是他發善心“施恩”是一回事,對方“自高自大”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這多少讓關有德心裏不快。
“關兄可是裝家?”陳五仁問。
“那是以前了,早不做了,”關有德道:“不過養魚這一行的門道我還是清楚的。”
“不知挑基可有何講究?”
“這裏面的講究可就大了。”關有德道:“魚塘宜爲東西向,日字形爲佳。”
“是何道理?”
“夏秋季如暴雨驟至,雨停則魚遊水面以吸空氣,宜灌入清水以涼之,倘若照管不及,不多久就都死了。日字形魚塘利於注水,不過水波侵蝕塘基,加之魚塘常灌排水,水位易變,塘基乾溼交替,易於崩壞。故要在塘基與水面過渡之處用木棍增築椿杷以保護塘基。”
“如何灌水?”陳五仁有些不理解。
“呵呵,陳先生有所不知了,”關有德笑了起來,“基塘選址亦有講究,基塘宜設兩個水竇與河涌水流溝通,在塘腰者爲上竇,在塘底者爲底竇。靠近河涌、易於排灌水的池塘爲頭筒塘,可從鄰近池塘過水的是二筒塘,有水源而無出水口的爲望天塘,有出水口卻沒有設閘竇的爲野塘。野塘只可種芡、菇、菱、藕這些作物,其泥最瘦。若是魚塘,以頭筒塘爲利便,租錢更貴,二筒塘之前先有塘阻擋出水,必須等頭筒塘先行幹底捉魚上泥後,才可借其塘出水,租價必減。”
陳五仁這才想起一路上所見魚塘,並非像冰格子一樣一個挨一個,而是在魚塘之間存在着許多小河涌與大河涌相接,原來是這個作用。
“只是這排灌水用什麼驅動?莫非是水車?”陳五仁還有不明白的地方,若要依靠人力車水,這養魚的成本就高了。自然,他是見識過元老院抽水的大風車的,若是首長們的脾氣上來了,架上幾座蒸汽機來抽水也不是不可能,只是那樣豆腐就盤成肉價錢了,未免不上算。
關有德道卻道:“對,也不對。”
“哦?”考察小組都是一臉疑惑。
“我就不賣關子了。說對,是因爲每年冬令或是交下年春間,必幹塘一次。其法先跟水節,開底竇放去塘水,餘水約一尺或數寸不等,底竇只在放水時開,平日用桑枝、老草塞固。再於塘內近竇處,掘坑車水,車水之法,車頭向上,車尾斜拖在水面,用三四人上架踏車。說不對,是因爲幹塘車水費時費力,還干擾魚的生長,平日裏則依靠潮漲潮落。潮以朔日長,至初四而消,以望日長,至十八日而消,這就是所謂水頭;以初四消,至十四以十八消,至廿九三十謂之水尾。春夏水頭大、白天盛,秋冬水頭小,夜晚勝。塘腰上竇有閘,如塘水太肥而鹹,水面必起綠皮,即當開上竇,放去鹹水數寸,換入生水爲妥。或是塘水淺亦宜照法添放生水入內,以放足爲度。若塘水太滿,又宜放出,總以深淺得中爲度。”關有德一口氣把換水之法大致說了一遍。
天地會的幹部心中也暗暗稱奇,沒想到九江鄉民竟然摸索出了這般藉助自然條件維持魚塘水質的方法,果真是得了天時地利。
仔細想來,這和他們在天地會培訓的時候關於魚塘水質的內容很是相似,只是比起書本上的知識,這種實踐積累出來的經驗更接地氣,可操作性更強。
衆人這才想明白九江縱橫交錯的河網是怎麼來的,當地人按照水面寬廣度將河流分成不同等級,西江幹流及其支流成爲“海”,九江村心至磨熨基汛稱裏海,自鐵窖以下或稱東海。第二級稱“涌”(音衝)和“滘”,這些都是通潮的河港。
桑園圍內又有許多小圍,如玉帶圍,內護桑地魚塘四十六頃,居民四千三百餘戶。這些小圍的堤圍外即河涌,堤圍內是成片的基塘。小圍的堤上一般設有閘,以滿足一個基塘片區的排灌需要,閘與圍堤的主要作用是春夏季節防洪。九江田少塘多,塘外掘有塹,塹外開涌,各埠涌口均設閘,根據時機啓閉,平時塘水淺則引水以入塘,塘水滿則導水以出涌,一交春夏潦發,則下閘板以防之,外貼竹梗使之牢密,不致淹浸魚塘。
“塹”是基塘區內的小水道,這種小水道是在基塘不斷加挖的過程中,爲滿足基塘平時排灌需要而挖成的。基塘區大量的人工小河道“塹”是九江河網的末端水系,塹與河涌水流相通,通過基塘的小水竇可以引河涌水進行自動排灌。
九江一帶桑基魚塘不斷增多的同時,圍內原有的寬廣水域面積被池塘分割,一些主幹河道的水面積也被基塘逐漸侵佔而萎縮,明代寬二十八丈的九江涌“裏海”就是這樣被“佔海成塘”,清末已經無法考證出曾經流經的具體位置了。
魚花市並不大,市上的人多是前來預定魚花的販子,面熟的、面生的都有,陳五仁一行人自然被人當成了新來的魚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