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節 長盈倉的米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吹牛者字數:2997更新時間:24/06/27 06:17:27
    要能在南直地面上弄出五萬石米來,不是一般的商人可以辦到的。【無彈窗小說網】沈廷揚說自己也來想辦法――長江上的蕪湖是個很大的糧食集散地,去那裏或許能籌措到相當數量的糧食。爭取在一個月裏籌集到位。趙引弓回到起威上海分號裏,就把毛三生找來商議此事。

    毛三生自從到了上海,雖然起威主要經營的是物流業務,但是經手的貨物多了,耳渲目染的見識也積攢了不少。

    “最近想大盤買米恐怕辦不到。”毛三生說,“我們和幾處米市的商人都有生意來往,最近大盤的價格漲得厲害,又都惜售:大盤放出來都是幾十石、一二百石的數目,想一口氣買一二千石都難。”

    起威棧主營倉儲物流,和米行這樣的大宗貨物商人打交道最多,毛三生的話自然是可靠的。

    “我現在要籌五萬石米,一個月內就得要。”

    毛三生倒吸一口冷氣:“老爺,這有點難了。”

    “用些心思下去買,能買到多少?”

    “各家各戶都去跑到,憑着往日的人情面子,大約能湊個一萬多石。只是價錢不好說。”毛三生表示,搞不好最後的均價要超過三兩銀子。

    “這麼貴!”趙引弓有點不甘心。

    “要是能按照這個價錢把米買到,小人已經覺得是燒高香了。”

    “好吧,你先去派人辦,能買多少買多少。買到的米全部運到上海。”

    一萬石米距離目標還很遠。趙引弓雖然覺得困難很多,也只能強打精神在上海坐鎮,調度買米事宜。

    雖然南直地區自然災害不斷。但是是當時大明治下少有的還稱得上“安穩”的地方,社會秩序大體正常,因而糧食供應,尚稱充分。雖然糙米的行情上漲,米商又惜售,但是只要肯出錢,還是能買到米的。

    原本這個時候的米價就在不斷的上漲中。沈廷揚和趙引弓的大規模收購行爲,使得米價開始不斷的上揚,原本南直、安徽等地的米價較低。尚能流向今年嚴重缺糧的浙江補充不足,但是雖然收購數量的不斷增加,大量的糧米開始涌向運輸條件更爲便利的上海。

    去年遭受了水旱的杭嘉湖地區的米價,原本受益於賑荒局的發放賑濟糧和平糶。一度稍有下降。此時米價卻開始上漲。悄然的突破了鬥米三錢,連續上漲十五天,到六月中旬的時候,杭州的米價已經上漲到了三錢六分,接近四錢這個鬧糧荒的價格了。

    遠在上海的趙引弓對這一變化渾然未覺。雖然每週都有各地的社會財經情報送到他的案頭,但是他正忙於收購糧食和協調與遼海行的商業合同,根本無心顧及。

    儘管趙引弓和沈廷揚都花了很大的力氣,用了半個月時間也只買到二萬石多米。按照這個進度。到七月的最晚出發時間恐怕也湊不滿五萬石了。

    趙引弓每天都在爲此發愁,一直考慮着要不要向臨高發出求救電報。雖然以目前的狀況。臨高給他調運二萬石糙米還是辦得到的,但是這嚴重影響他的形象。

    就在這進退維谷的時候,事情卻有了轉機。吳芝香忽然來拜訪他了。

    吳芝香來到江南之後,靠着鑽營杭州張岱等幾大復社骨幹成員,順利的加入了復社,憑藉着對社務的活躍熱情,很快成了杭州府比較知名的復社成員。因爲知道自己通過科舉進身極難――便是復社也不願意安排象他這樣不學無術的紈絝中舉的。便花錢捐了一個國子監監生的功名,眼下正等着機會得到復社的舉薦,通過東林大佬的關係弄個官做做。

    吳芝香很早就通過張岱等人和趙引弓搭上了關係。憑藉當年他在廣州和郭大官人交往的經驗,他對趙引弓也是一個“髡賊”的身份確信不疑。只不過並不揭穿這一層。趙引弓知道他的底細,也有意籠絡他,雙方就在心照不宣中互相交往起來。

    沈廷揚承運遼東糧餉的事情復社內部早就知曉――這件事的確是得到復社和東林的支持才得以成功的。因而招商局也加入其內也不是什麼祕密。在復社看來,趙引弓雖然不是復社成員,還有着可疑的“髡賊”背景,但是在廢漕改海上卻是復社的同路人,因爲奉教的關係和徐光啓等人的關係不淺,這對迫切需要內閣大佬支持的東林復社集團來說也是個重要的盟友。

    吳芝香帶來得,正是沈廷揚和趙引弓夢寐以求的東西:米――充足的米。不但補上三萬石的缺額綽綽有餘,即使再多要也不成問題

    米不在江南,但是距離亦不遠,關鍵是的運到上海來也不難,只要雙方談妥條件,很快就能交割。

    至於價格,也不算貴,運到上海不過每石二兩銀子――哪怕不運到遼東,就地發售都能賺到錢。

    趙引弓雖然心中歡喜,心裏也起了很大的疑慮:天上不會掉餡餅,他實在想不出這大明的天下哪裏能輕輕鬆鬆的拿出幾萬石的廉價的米來。

    要不是他對吳芝香這個人的身世背景和他當初在廣州的“表現”知道的一清二楚,恐怕要直接視他爲招搖撞騙了。

    “米在何處?”趙引弓追問道。

    “清江浦。”

    趙引弓暗叫慚愧,自己居然把這個地方給忘了!

    清江浦隸屬淮安府山陽縣,雖然本身不過是個鎮,但是自從明初陳瑄開埠,漕運廢海改河之後此地已經成爲南北水陸運輸的交通樞紐地帶。

    明初陳瑄主持漕政時,創行了漕糧“支運”制度,即在淮安、徐州、臨清等運河沿線重鎮,分別建築中轉糧倉,各自接納指定地區的民船送來的漕糧。常盈倉就設在清江浦,來自江西、湖廣、浙江一百五十萬石糧食就是這裏進行轉運儲存的,常年存糧都在百萬石以上。

    既有大糧倉,少不了就有無數大大小小的碩鼠。圍繞這座大倉庫,漕運的、管倉的,上到總理倉庫事務的戶部主事,下到搬運糧米的庫丁,船上的漕丁……形形色色吃漕的人不計其數。每年運往京師的四百萬石漕糧,路上運費和損耗竟然高達八百萬石。清江浦就是這沿途的吸血管道中最大的一處。此地沉澱下了大量的倉米可供銷售就不足爲奇了。

    吳芝香當然算不上“碩鼠”,不過他父親如今正在戶部供職。清江浦常盈倉上的好處就有他的一份。

    囤積在清江浦的“好處”,得變成銀子才能拿去花。戶部上到尚書,下到司員,只要能在常盈倉撈到好處的都有這個變現的問題。

    在往日這點好處不算什麼,專門有人接洽。不過這次要變現的糧食數量很大,不僅僅有吳芝香父親的好處,還有戶部裏好些人積攢下來的存儲。一般的商人沒這個實力,吳芝香就想到了這位髡賊背景的趙老爺。他在廣州的時候就知道髡賊對糧食的需求十分旺盛,基本上是只進不出,趙老爺不可能對此不感興趣。

    雙方很快就達成了相關協議:吳芝香至少應在七月中旬前運到上海三萬石糙米,多出勿論。招商局按照每石二兩銀子到岸價格收購。

    “按期運到三萬石米,有無問題?”趙引弓有些不放心。在交通通訊都很落後的時代,長途運輸大宗貨物都是按月計算時間的,從清江浦運送這麼多米到上海,縱然有一個月的時間也不件容易事。

    “趙老爺儘可放心,這會正是在北過冬的漕船南返的時候,清江浦有得是放空的漕船,那些運丁們都願意回程帶貨多賺幾個。”

    “好,那我就靜候佳音了。”趙引弓點頭,“我們一言爲定”

    “一言爲定。”吳芝香興奮的臉都紅了,這還是他頭一回做成這麼大的買賣!一想到自己的父兄會怎麼看待自己,他不由得飄飄然起來。這些年來他一直是個紈絝的身份,雖說家裏人對他沒什麼管束,任由他在廣州混日子,但是畢竟被家裏人小瞧。自己也覺得低人一頭。

    趙引弓又囑咐他,萬一運輸上有什麼紕漏,一定要儘快通知他,他會安排起威棧來接力。

    “無礙,此事我一定能辦得下來。”吳芝香一力應承。

    “好,那就全靠兄弟你了。”趙引弓雖然覺得不大放心,但是他的承諾是貨到付款,縱然這紈絝的運糧過程出了什麼意外,和他也沒什麼大關係――最後無非是廉價的糧食運不到,他少賺錢賺罷了。運去的米按照六兩每石的到岸價交易的話十二萬兩的收益也足夠交割關寧的軍餉和支付沿路的一應雜費了。朝廷爲此支付的運費就是招商局的純利了。

    這位吳少爺,當初就和廣州站走得很近,屬於深受“澳洲腐朽文化毒害”的青年,而且他家又是廣西的土著,一直被列爲元老院可以利用的合作對象。現在正好借這個機會看看吳少爺有多大的本事,夠不夠資格做元老院未來的“合作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