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節 簡單伙食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吹牛者字數:2963更新時間:24/06/27 06:17:27
正文]第一百一十節 簡單伙食
------------
民以食爲天,招攬難民來說就得有足夠的糧食。【最新章節閱讀】** **爲二十萬人口的長途旅行供應伙食更是沉重的負擔――即使從上海或者乍浦起航,到臨高的海路也長達900海里。帆船要走10天。
即使是身體健康的人,在擁擠顛簸的帆船上走完這段海路也不是件輕鬆的事情,更不要說這是一羣飢腸轆轆,長期陷入營養不良中的難民。如果不供應有一定營養成分,熱量充足的口糧,他們就很難活着看到旅途的終點了。
根據他們幾年來收容難民的經驗,供應加入蔬菜的稀粥是一種對難民虛弱的腸胃比較有益的食品。在他們的腸胃逐漸適應之後再在稀粥中添加蛋白質食品:主要是海產品,就能夠起到增強體質的作用。
在檢疫營地,簡單的使用糙米紅薯熬粥或者其他食品很容易,但普通的糧食既不符合臨高的管理和營養要求,在運輸和使用上也頗多不便。在狹小的船上廚房裏爲幾百人煮稀粥相當困難。必須有簡單易食的食品供。
洪璜楠的供應計劃是參照過去登陸三亞的“支柱行動”――向每艘船供應足夠的草地速食口糧。這一系列速食口糧已經發展的很成熟了:已經有了三大系列十二個品種。如果算上不同的口味和配料,亞種還要更多一些。這一系列不但在營養和熱量上完全符合標準,口味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這個計劃被鄔德否決了:大量發放草地口糧對過於昂貴了。而且草地口糧的存貨也不足,包括軍隊倉庫裏儲存的部分。只有1.5個戰役存量。在營養結構上也不甚合理。草地口糧是高熱量的口糧,用來補充jī烈的作戰行軍中消耗的大量體能,因而成分中包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和脂肪。
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是難民虛弱的腸胃難以承擔的,不僅如此,人體消化代謝蛋白質需要額外消耗大量的淡水,很容易引起口渴,這對擠滿了難民,儲水量有限的難民船來說又增加了供水壓力。
鄔德便把此事jiāo給了農業口和食品廠。讓他們開發一種專mén用於救濟流民難民的救濟口糧。
救濟口糧與草地系列口糧最大的區別在成本上――與種類繁多內容齊全的草地系列相比,救濟口糧考慮的更多的是在保證能量和基本營養的條件下,大批量低成本的生產。
這件事落在勳素濟的頭上――作爲食品廠的廠長,此事當然責無旁貸。勳素濟結婚成家,回家大小老婆伺候周到,更重要的是劉美蘭和金喜善之間沒有發生什麼“家鬥”的把戲。家庭關係比較和諧,家和萬事興,勳廠長不但享盡了齊人之福,工作上也幹勁十足。
接到任務之後,他馬上就和原先開發草地口糧的一干人聚會,討論如何製造救濟口糧。
救濟口糧會議在南海農莊的蓮藕亭召開。和咖啡館不同,這裏是特意營造出來的“農村風光”。與過去相比,蓮藕亭周邊的環境經過了刻意的整治,在長滿荷葉的池塘旁,原先竹子和稻草搭得大涼亭已經被翻建爲三間臨水帶木製lù臺的水榭建築,四周遍植果樹和柳樹。竹籬笆上攀滿了綠sè的南瓜藤。
身處其間,很像舊時空的某些非常雕琢的“農家樂”勝地了。
與會者除了當初農業口的開發人員和“熱心人士”之外,白多祿也來摻和了一腳。他對救濟口糧如此熱心完全是因爲到黎區傳教的需要。黎區的農業生產比漢區更爲落後,特別是生黎區,完全是刀耕火種,村寨口糧不足是普遍現象。教會常常以分發救濟糧作爲一種傳教手段。因而臨高修院亟需一種廉價的救濟口糧。
當初開發草地口糧的人,基本是一羣“軍用口糧控”,元老中坐在家裏穿着睡衣吃出高價買回來的軍用速食口糧的大有人在,對什麼mre、英軍24小時口糧、法國單兵加熱口糧、06單兵自熱食品一個個如數家珍。
現在要開發一種救濟口糧,等於是撓到了大夥的g點上,蓮藕亭裏來了許多人,其中有些人原本不在與會名單裏,都忙中chōu閒的過來了。
按照陳思根制定的難民供應標準:一個難民在“乘***通工具運輸”時的供應食品的標準每天1790千卡。大致相當於二戰期間德國戰俘營裏的供應標準,能夠保證不餓死。當然,難民在乘***通工具運輸的時候即不cào練也不從事任何工作,兒童、孕產fù和病人另有供應標準。
吳南海建議:口糧原料優先使用紅薯粉――不是紅薯澱粉,紅薯澱粉是純澱粉,而紅薯粉是將紅薯切片烘乾之後直接磨製成粉。包含紅薯的大量纖維質。
臨高的紅薯幹和紅薯粉的儲備很大,天地會在臨高大規模的推廣改良紅薯種植,不管是國有農莊還是普通農戶,都生產出了大量的紅薯。可以說原料供應非常充分的。成了臨高食品工業的重要原料。
紅薯粉之外就是少量的蛋白質。吳南海建議摻入少量的豆粉或者豆渣。豆科作物作爲固氮作物在臨高的新輪作體系中廣泛種植。除了大豆用來榨油和做豆腐供應緊張之外,糧庫裏的蠶豆、豌豆、黑豆、鷹嘴豆等等儲備還是相當可觀的。
“……加入糖和鹽分,hún上點幹蔬菜,要是覺得豆渣不夠再拌上魚粉最後烘乾成塊就成了。”吳南海說道。
葉雨茗說道:“爲什麼要做成磚?làng費勞動力。我覺得沒必要。純粹考慮低成本的話,紅薯幹就成――這東西我們儲備量大,又不容易壞,每條船裝上幾百麻袋,每頓給難民們分配一些。一天保證500克紅薯幹,保證餓不死。就是得配給點湯:難民吃不到鹽不行。”
他提議:製造濃縮脫水做成磚的調味品:用味噌、海帶、乾菜三合一的濃縮湯塊。
用這種湯塊煮出的大醬湯,在***和朝鮮都是常用的菜餚,營養豐富,儘管口味並不很好。
“如果願意可以再添加一些脫水蔬菜或者魚乾在醬湯裏補充營養。紅薯的纖維含量很大,所以纖維素這類東西就沒必要再補充了。”
洪璜楠繼續鼓吹他的土豆粉方案。他對土豆情有獨鍾,一直鼓吹要軍隊和勞工多吃土豆。
“還是我以前提過的方案:脫水土豆粉、動物油脂、香料hún合。吃得時候加水hún合煮成土豆泥就行。土豆營養豐富,完全可以替代米糧。如果能替代供應5000名士兵計算,每人每天消耗半公斤米糧。每週吃一天糧食量的土豆泥,則每週節省米糧2500公斤,每月節省米糧10000公斤。這個數字非常可觀。難民當然更可以吃了。我覺得蛋白質沒必要供給海運難民,消化蛋白質是需要水得,不如加入油脂。”
“油脂我自己還想要呢。”總參代表東mén吹雨說,“油脂這東西,連元老吃都不夠,還給難民?再說我們根本就沒大規模的種過土豆。”
“土豆種植期短,產量高,能當菜又能當主食。多餘的土豆脫水做成土豆粉可以長期儲存!我一直不懂爲什麼農業部mén不喜歡推廣土豆?”
“臨高這地方不適應種土豆,還是到了北方再推廣吧。”吳南海說。南海農莊的試驗田裏有土豆種植――純屬維持種源,沒有推廣的意思。就少量的種植來看產量也不如北方高,和種植的紅薯相比沒有優勢。
土豆的產量很高,但是土豆的水分大。實際得糧比率是要打很大的折扣的。按照舊時空的標準,五斤土豆才能抵得了一斤米。
經過討論,最後決定的救濟口糧方案被命名爲“簡單伙食”系列。第1號簡單伙食是紅薯粉“餅乾”。同一份半斤標準磚包含兩塊餅磚的口糧中,有鹹甜淡中的兩種口味hún合搭配。同時被定型投產的還有“1號速食湯塊”,也就是葉雨茗吹噓的“醬湯”。製造味噌需要使用豆類或者米麥,原料有限所以只能少量的生產。一塊1號速食湯塊可以煮出供十人享用的味噌湯。
簡單伙食系列後來發展成和草地系列一樣的綜合xìng供應口糧。不過它的種類比較少。只是簡單的按照用途進行分類。在用途上分爲“就地救濟”、“營地救濟”、“車船運輸救濟”和“徒步救濟”。每一個品種再分出冬季型和普通型。每種口糧的熱量和營養成分各有不同。
但是各批次製造出來的救濟口糧內容大有差別。根據生產乾糧的季節不同、元老院控制的地盤不斷擴大和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口糧的內容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即有糙米粉、全麥粉摻入碎ròu幹的豪華型,也有過在緊張時期只是在紅薯粉裏加上點地瓜葉和魚粉的簡裝型。總的來說每一批次的救濟口糧重量、尺寸以和含有的能量、營養成分差別並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