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節 鑄炮(一)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吹牛者字數:2911更新時間:24/06/27 06:17:27
“火炮生產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現在開始!”
在機械廠簡陋,但是足夠寬敞的辦公室,豎起了一塊黑板,以機械組長展無涯爲的兵器愛好者們齊聚一堂。【無彈窗小說網】氣氛極端的熱烈,每個人都在熱烈的討論該上哪一種火炮。
“現在,我先介紹下與會者。”展無涯把參與會議的人都介紹了一遍,機械組的主要骨幹力量,諸如王洛賓、姜野、蕭白朗之類自不必說,還來了一些並不太懂機械,但是屬於武器愛好者的人物,這裏包括把“炮,更多的炮”掛在嘴邊,屢次自封“炮兵上將”的張柏林,有喜歡揮舞斧頭王瑞相,還有擔任過機械弩結構設計和現場施工指導的李運興,兵器設計與工程設計相關專業、裝甲兵指揮專業的白羽……最後是林深河同學,他擁有大量實踐經驗。
這次碰頭會的目的不是佈置生產,而是確定技術路線,所以應該叫做“技術路線研討會”。
“大家先不要考慮造什麼12磅山地榴好還是造92步兵炮好,從實用角度和製造水平入手來討論。”展無涯定下了討論的基調。
從穿越者擁有的機械加工能力來說,加工水平凌駕於這個世界的每一種文明之上。現在又煉出了鋼,製造簡單的鋼製線膛後裝炮已經不存在太大的技術難題。當然做管退炮有個彈簧的瓶頸不好解決,但是架退炮毫無問題。
即使是19世紀中期的工業水平也足以製造出15英寸口徑的大炮,甚至連鋼都不需要,許多級口徑的海岸大炮都是鑄鐵炮。穿越者沒有鐵甲巡洋艦對抗自然不需要造這麼變態的怪物。
穿越者的需求是什麼呢?根據參謀組的建議,主要是爲海軍的艦船和炮臺裝備火炮。
“自然是線膛後裝炮了!它的優點可太多了。”李運興第一個言。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火炮的射程自然是越遠越好,這裏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現代火炮的射程越來越遠,是建築在現代觀瞄、火控系統基礎之上的。穿越者的不過19世紀晚期的工業水準上是無法實現的。即使靠從21世紀時空拉來的器材實現了也是暫時的。
一門24磅的前膛重炮,有效射程不會過9oo米,這樣的炮裝到了戰艦上,因爲穩定性的關係,有效射程至少減少一半。英國皇家海軍在18~19世紀的射擊教範明確規定24磅長炮的最大射擊距離是4oo碼。相對於戰艦上更多的32磅大口徑短炮,它的有效射程已經夠大了。實戰中雙方戰艦彼此對轟的距離往往都在1oo米之內。
17世紀的火炮,肯定不會越這個水平。穿越者的海軍後裝線膛炮,目的不在於大威力與長射程,而是着重於射與減重。就算射程因爲線膛有所增加,也應該控制在2ooo米內。過這個射程,在6地上或許還有些價值,但是打擊海面上移動的點狀目標,以穿越者的火控水平來說就變得毫無意義了,過大的射程完全成了一種浪費。
既然在射程上要求不高,就可以把火炮的身管減短,以節約其重量和製造成本。
使用了後裝線膛炮的另外一個好處是,線膛炮使用的尖型彈而不是圓彈。尖型彈不僅在空中飛行比圓形彈要穩定,而且它的形狀關係――它是長形的,可以向後展,同口徑下可以調整重量。同重量的尖彈與圓彈,前者的口徑只有後者的7o%左右。如果就橫截面機而言,只有49%。這也就是說,假如兩者同樣炮口初的話,那麼尖彈的撞擊動能集中在一半的截面積上,單位能量密度是圓彈的2倍。再考慮尖錐彈體的低阻力,同重量的炮彈,尖彈的穿甲威力達到圓彈的3倍以上。
這也就意味着後裝線膛炮一門12磅的尖彈(口徑約7omm),在採用相同的推進藥與裝藥量的前提下,其有效射程將遠高於12磅圓彈,同時穿甲威力相當於24磅的圓彈重炮!
7omm的後裝線膛炮,倍徑在16~18,無論在過去還是現代都是很小的火炮,重量只有4oo~5oo公斤左右,完全可以裝在3oo噸級的帆船上,如果上了管退裝置,還可以裝在15o噸級的小船上。這就表示,這裝了7omm後裝炮的中型帆船,完全和風帆戰艦鼎盛時期的英國海軍一級戰列艦相對抗。
考慮到它的射擊度遠大於24磅前裝加農炮,再加上在有效射程上的優勢,結果就是大型風帆戰列艦不但對其無可奈何,還很可能強姦不成反被日。
也就是說,在17世紀早期,只要展生產出這樣的小型後裝炮就完全就足夠了。在面對當時的任何海軍海盜都已經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那我們直接仿製92步兵炮不就得了?”聽了這番線膛後裝炮的好處的闡述,有人說,“92步兵炮75mm口徑,最大射程28oo米,正好符合上面說的性能。而且92炮的重量才21o公斤,比預估的5oo公斤都小。”
“92步兵炮的問題是倍徑太小了,才6,造成它的初過小。作爲海軍炮來說,彈道越平直越好。92步兵炮給6軍用很不錯。”
王洛賓提議,這種海軍炮可以採用armstrong炮的結構,它是一種比較成熟可靠,工藝卻又相對簡單的後膛火炮。與之前的多種後膛炮、前裝線膛炮相比,特色在於爲後膛炮導入了螺紋炮閂和閉塞具。取下炮閂以後的armstronggun和一門打通了炮尾的前膛炮非常接近。身管的鑄造加工工藝也類似。
armstrong的缺點是採用早期型的閉鎖設計,結構非常復雜,穩定性低,故障率高。穿越者自然不會一味的模仿,可以採取螺紋炮栓,技術水準也沒有太高要求,基本上做的出螺絲就應該做的出來。
“說得簡單,”蕭白朗潑了一盆冷水下來,“誰知道怎麼造炮的?我看大家也就看過幾本書吧?92步兵炮就不用說了,都是現成的無縫管做得,現在上哪去找這麼粗的無縫管?”
“自然以鑄炮爲主了。畢竟沒有大型鍛機,如果要採用深鑽法的話還要製造專用的設備。”林深河說,“我倒是在美國鑄過炮,不過都是滑膛炮。”
白羽說:“其實我擔心的不是大炮能不能造出了,而是彈藥問題。前面的後膛炮好處的種種說明,這些我都同意。但是有一點似乎沒說清楚――後膛炮的炮彈,這個比後膛炮本身要難造多了。只是實心穿甲彈還好說,如果是榴彈、榴霰彈該怎麼造?尖型炮彈彈體製造要用到金屬延伸工藝怎麼解決?還有炮彈的引信,都是問題。”
姜野說:“炮彈彈體製造沒什麼問題,我們的設備是造得出來的。”
“那只是造得出來,不等於能夠批量製造。一條子彈的生產線都有3o多臺專用設備,炮彈需要得更多,工業能力顯然還上不了這樣的生產線。”
“沒錯,”展無涯承認,“而且材料也不見得能過關。”彈體不管是採用冷拔還是熱拔,都得有專門的圓棒料,還需要製造專用設備。倒不是說工業部門做不到,而是這需要一整套工業體系才能支持,否則成本高得難以想象。
“不,老式的尖形彈沒這麼複雜的,”林深河說,“早期後膛炮彈彈體是鑄鐵的,外麪包鉛,用簡易式碰炸引信,彈內裝黑炸藥,用黑火藥包作射藥,不帶藥筒,也沒有底火,射的時候也是用點火具點火。189o年前生產的炮彈大多屬於這一類。這種炮彈用在92步兵炮是不行的,用在armstrong炮上絕無問題。”
線膛炮炮彈之所以要包鉛,是爲了將炮彈彈體嵌入膛線內,鑄鐵或者鋼太硬,會嚴重磨損膛線。所以即使現代的炮彈也是鋼製彈體(直徑小於膛線內徑和銅製彈帶(直徑略大,可以嵌入膛線。
王洛賓說:“但是包鉛是有些問題的,我記得當年armstrong炮在短暫裝備以後被除役,大英帝國走回前裝線膛炮路線的原因之一就是armstrong炮開火時,由於熱鍍鉛與鐵之間附着力不好,撕脫的鉛碎片會散佈在炮口前短距離上對己方士兵造成傷害。”
“這個我覺得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林深河說,“我想機械部門的人是能夠想出辦法來解決的。”
“另外,我個人覺得,滑膛炮也可以造。”林深河說。
滑膛炮工藝簡單,對材料也無太大要求,如果鋼材不夠用,可以直接使用鑄鐵。armstrong炮這類的早期後裝線膛炮和滑膛炮在鑄造工藝上相差無幾。除了林深河之外誰都沒有鑄炮的經驗,用比較簡單的滑膛炮來練手,熟悉鑄炮工藝是個好的選擇。
“我建議商業部門把滑膛炮列入外銷商品目錄。葡萄牙人現在已經成了大明的軍火商,這個銀子不能讓他們賺去了!”
注:本章內關於在17世紀鑄造線膛炮的評論情節,全部來自sb論壇的sanjysan,關於armstrong炮的說明由王洛賓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