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節 新的教育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吹牛者字數:2855更新時間:24/06/27 06:17:27
    “不能把大人小孩一鍋燴吧?”

    “可以分兩批,日班和夜班。【全文字閱讀】”杜雯提出她的方案,“兒童是白天,晚上改成成年人。”

    “你這麼搞不行。”王洛賓連連搖頭,“你沒在農村待過――孩子在農村也是半個勞動力。白天都去上學,村民們肯定不能同意。”

    杜雯一想也對,相比之下她對成人夜校更有興趣:“那就上半天課好了,把夜校抓好……”

    “更離譜。”還沒等王洛賓言,陳海陽就大搖其頭,“我家就親戚文革的時候去農村插隊,那時候也時興辦夜校,但是農忙的時候一律停辦――農民勞動強度大,幹了一天活都要休息,誰來上你的夜校?”

    “沒錯。”王洛賓連連點頭,“而且在沒認識到有文化的好處之前,你要吸引他們來學習很難。”

    杜雯看到他們都反對,有點急了:“那難道就不辦了?”

    “辦,先辦個培訓班,我們也來個精英教育。”席亞洲半開玩笑得說。

    席亞洲說的所謂精英教育,其實就是幹部培訓班。這種臨時性質的短訓班在過去的地方工作中經常使用:培養靠攏組織的積極分子――雖然他們的目的各不相同,通過培養提高他們的覺悟,增強組織性紀律性,學會工作的方法,最終成爲無數基層組織中驅動羣衆的傳動齒輪。

    當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所謂打開一個地方的局面是最難的。特別是相當封閉保守的傳統農村社會。鹽場面臨的危機給了穿越者一個打入當地社會的絕好機會,從這點來說苟大戶倒是他們的功臣了。

    那麼積極分子是哪些人呢?有譚家父子、譚村長的女兒也算一個,還有一些是和譚成晴交好的年輕人。獨身的女孩子自然不便和一羣男人一起晚上上課,所以一開始這個夜校只有男人。

    王洛賓卻不急於正兒八經的把人都召集起來,他只是先找了譚桂璜,說想給孩子們辦個學堂,教教他們認字和算盤什麼的。譚桂璜面露難色,說村裏的孩子平日都要幫忙幹些農活,要他們去上學,恐怕爹媽都不會同意。王洛賓保證說每天只上半天課,保證誤不了農活,譚桂璜才勉強答應去說說,爲了保險起見,王洛賓把張興教也派去遊說。席亞洲本來想許諾說來讀書的孩子都免費供應午飯,但是這對日益減少的糧食儲備來說太勉強了。

    最後來的孩子倒不少,多數人雖然覺得自己的孩子讀書沒什麼用,但是能識些字,算個帳對農家來說也沒壞處。再者上學不過半天,不影響田間的勞作。

    學堂的課程是每天下午上課四個小時,從12點開始到4點下課。不過鹽民們和大多數的古代的居民一樣,很少確切的時間概念。爲了建立這個概念,葛洪廟營地裏安裝了一臺電喇叭,每隔一小時就自動播放一次:現在是臨高時間x點正――席亞洲知道與其去給他們灌輸幾點幾分的概念,不如這麼潛移默化的來得有用。

    工作隊隊員對這個教育計劃投入了很大的熱情,課程在安排上突出簡易、實用現階段的主要內容就是識字、計算。

    一般漢語的閱讀至少需要掌握5oo個基本漢字,所以王洛賓的識字計劃就是以5oo個基本漢字爲基礎的。爲了這所學校,他特意返回了一次百仞城,從情報資料組的電腦數據庫裏查詢到了二本合適的教材:1959年版《農村掃盲教材》和1971年版《農村實用數學》,這兩本都是當年爲農村教育專門編輯的教材,通俗易懂,針對性強。特別是農村實用數學,不僅有簡單的加減乘除,還有計算畝產量、容積計算、簡單的幾何測量等實用性強的內容。

    不過這二本教材裏有許多濃厚時代色彩的字句,比如動輒出現的“偉大領袖**”,還有“在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王洛賓連夜謄抄改寫,找到文印室的周洞天要他印刷3o套。

    “3o套?”周洞天如今也有點吝嗇起來了――他的紙張儲備還沒補充過。而且這是二本書,不是幾頁紙的文件或是對開小報。

    “對,3o套,初級教材。越快越好!”

    周洞天翻看了一下稿樣,看到裏面還有許多插圖,不由得躊躇起來,光這個製圖的工作量就相當大。不過他還是答應儘快拿出成品來。

    不過在教材裏王洛賓又加入了小學語文裏的漢語拼音的教學內容――王洛賓一直認爲:簡化字和漢語拼音是新中國能夠普及基本教育的兩**寶。

    他把這套教材給張興教看,不出所料的遭到了這個中年童生的反對,在張童生看來,這些“俗體字”倒沒什麼驚世駭俗的,但是作爲教育他反對把“俗體字”列入教材――“誤人子弟啊。”他評論道。

    王洛賓說這個主要是爲了簡化教育,方便兒童的讀寫,再說他們教育這些孩子的目的又不是爲了考科舉,吟詩作對,只要會寫名字、會寫信、看一些簡單的書籍就可以了。

    不過張興教還是覺得挺彆扭,其實這些簡化字他差不多全都認識,在他看來簡體字只能爲用,不能爲體:“你這樣教出來的學生是要讓人笑死的,寫出來的文章通篇都是俗體字,別人就算不笑話,我們也愧爲人師。”說着他的情緒激動起來,有點要誓死捍衛繁體字的意思。

    那掃盲課本,張興教也很不以爲然,在他看來,童蒙教育用千字文、百家姓就足夠了,新編的書是多此一舉。看到那印刷精美的掃盲課本,他大呼可惜――而且把課本裏的許多詞組和句式都批成“不通”。

    王洛賓忍受了張興教一個多小時的挑剔之後,向他提出一次公平競賽:兩人各帶一個班,看誰先學會認字寫字。把個張興教唬得一愣。他又仔細的看了一遍識字課本,半響才說:“你們這套簡化字認、寫都省事,自然是你們佔先了……”

    “沒錯,我們這套簡化字有易學易記得好處,民衆不需要太高深的學問,識字只是爲了便利生活。”王洛賓耐心的解釋了一番。張興教是他們深入接觸的第一個知識分子,他的態度大致可以看出明代的知識分子對穿越者的文化到底護有什麼樣的看法。

    王洛賓經過一番說服,又退了一步:提出簡化字和繁體字同時教授,張興教還是不太願意,不過這些海外之人能爲窮苦孩子辦學,已經是其心可嘉了。再說自己也是人家手下混飯吃,不能鬧得太僵。想到這裏,他總算是答應協助王洛賓的教學。古代的讀書人多少還有一點的教化蒼生的責任感,不象現代的都是衝着旱澇保收的待遇和寒暑假去當教師的。

    但是對王洛賓來說,他是不滿意的。他沒能真正說服一個明代的小知識分子接受他的論點。

    爲了避免干擾,在初始階段,他先從拼音字母開始教學,教孩子們學習拼音字母的音――學會了拼音,也就掌握了普通話的正確音。畢竟穿越者是要用普通話來進行教育的。兒童的語言學習能力遠勝成人,教育起來事半功倍。

    在張興教看來,王洛賓的教學法完全是匪夷所思。象張興教這樣的儒生,自古以來所受的啓蒙教育法都是灌輸式的,學生入學,先從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詩開始讀,學寫字則是用筆描紅,老師基本不講,只是每天帶孩子讀一段,讓兒童反覆朗讀背誦。這樣的教學一般直到上完《四書》才結束。一般的學生都能把四書念得倒背如流,字也差不多都認識了。

    但是王洛賓上課,卻是從他完全不懂的彎彎曲曲的鬼畫符一樣的東西開始教,什麼啊哦鵝一的,還做了許多漂亮的卡片:e字就是一頭鵝,非常直觀的把音教了出來,學生們把這些東西如同唱歌一般的都記住了,這才用這寫字符來標讀每個字。看到這個用途,張興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王長一天到晚掛在嘴邊的拼音字母是用來注音的,類似文人們所學習的正切反切。(注:古人標註字音的方法有多種,最常見的就是用正切反切,中文系學古漢語是必修的內容

    不過張興教也承認,學會了這套“拼音字母”之後,認生字就快了許多。甚至有些聰慧些的孩子,直接根據課本上的標註拼音就能自己認字了。這套快捷的辦法讓他大感興趣,連着追問王洛賓這是哪位大儒想出來的。王洛賓說這套拼音和簡體字都是海外的“文慨偉”這位大儒窮畢生心血才研究出來的――目的是爲了讓普天之下的華夏之民都能識字作文。這麼偉大的理想讓張興教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