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人人都愛陸太師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煌煌華夏字數:3337更新時間:24/06/27 06:16:13
    確定下參謀部長這個大都督府體系核心位置人選後,其他各部司局軍事主官的位置也就很快定下。

    徐鵬舉等人還是很懂事的,將作訓部長的位置給人還在泉州的俞大猷留了下來,只等陸遠手令一封去泉州,俞大猷就能來走馬上任了。

    人事矛盾解決掉之後,大家總算是可以心平氣和坐在一起來討論接下來的軍隊結構改革和軍銜制匹配事項了。

    這一下五軍府的武勳們基本上就沒有發言的機會了,因爲他們確實很少帶兵,基本都是各地的總兵在發言。

    殷正茂則是其中最具份量的一位。

    “諸位都知道,衆所周知,在洪武年時,太祖定軍制,地方都司軍戶制度下,軍隊的規制是十人一小旗,五十人爲一總旗,往上是百戶、千戶、衛,一個衛五個千戶所,大概在五千五到五千六百人,一個省大概有十幾個衛組成都司,時全國共有三百二十九個衛、守禦千戶所六十五個,合計兵源近兩百萬之巨。

    至今都司制不在,改用總兵制,又復設伍長、什長、隊長、把總、遊擊等軍官體系,但這是在作戰之時,非戰時這個軍官體系和之前的都司舊有體系並存,搞的十分混亂,既然咱們現在要重設,那就要全部合併重整。

    按照太師的指示,原都司軍戶體系全面廢除,軍隊改爲募兵制,那麼無論是戰時的伍長、什長這種軍官體系和非戰時的小旗、總旗體系就都不合適了,我們應該重定一套更完善、更簡明的指揮體系。”

    “殷將軍有什麼想法。”

    “殷某覺得,如果五人就設一個軍官的做法會導致軍官數量巨大臃腫,從這方面來考慮,十人到十五人這個數量設基礎一個軍官最合適。”

    “那不就還是小旗官嗎。”

    李廷竹言道:“讓本侯說,咱們沒必要搞得那麼複雜,既然是重設都司和大都督府,那就還按照太祖那時候定下來的軍制來搞,小旗、總旗、百戶、千戶、衛最合適,衛以上就是都司,都司上面就是大都督府,這一套制度用了一百多年,大家也都習慣了,再搞新的又要重頭摸索沒意義。”

    “對,臨淮侯說的有道理,現有的不用再搞新的,完全沒必要那麼麻煩。”

    殷正茂言道:“可是這種體系已經在實戰中證明不再適合了,咱們在抵禦海盜、倭寇的十幾年作戰中已經檢證過,現行狀態下的戰爭是以小規模爲主,而不再是太祖當年和蒙古人打仗那般,敵我雙方幾十萬大軍擺明車馬來戰。

    百戶以上就是千戶再而便是衛指揮使,從一百人直接變成五千六百人,五十五倍的倍差,指揮複雜不適用於如今,所以才有了營、哨官和隊官等,戰時以營爲主,多爲三五百人之間的小規模戰鬥。”

    這時候戚繼光開了口:“殷將軍,戚某說一句。”

    “您說。”

    “咱們搞軍制改革的目的是什麼?”

    “當然是強軍衛國、應對戰爭。”

    “那麼,你剛纔說到的海盜、倭寇還存在嗎?”

    “不復存在了。”

    “那咱們未來的敵人是誰?”

    戚繼光言道:“軍人是爲了打仗存在的,我們現在沒有敵人不代表永遠沒有敵人,軍隊是主動出擊的不應該是被動捱揍的,太師要軍制改革,要廢除軍戶制改募兵制,軍費一瞬間就翻了十幾倍,如此巨大的開支爲的不就是練出一支強軍嗎。

    如果只是爲了自保,爲了防備倭寇和海盜,那麼完全沒必要,這多出來的軍費拿來多造幾千門大炮和幾千艘戰船就足夠了,沿着浙江、福建、廣東沿海撒開,什麼海盜、倭寇也打不進我大明的國門,更別說幾千門火炮去守長江了,江南永遠都是固若金湯。

    所以戚某覺得,太師這麼做,是要準備主動出擊的,現在有誰是我大明朝最大的外敵。”

    徐鵬舉嘴脣動了動忍住沒說話。

    誰是大明朝最大的敵人不好說,但嘉靖一定是陸遠最大的敵人。

    換言之,內戰北伐唄。

    “戚某覺得,應該是蒙古和各部女真以及陝甘面臨的葉爾羌汗國的威脅,而無論是西北、蒙古、東北三個方向的敵人,都是一馬平川之地,是大規模用兵的戰爭,咱們套用這些年打倭寇和海盜的經驗是不合適的。

    所以戚某覺得臨淮侯的建議很是妥當,沿用太祖時期的軍制面北備戰更恰當。”

    殷正茂沉思許久後點頭:“戚侍郎說的有道理,是末將考慮欠周了。”

    “雖然說是革新,但也沒必要什麼都非得弄個新的出來。”戚繼光言道:“換個新名頭、新架構,然後咱們大家夥跟着重頭熟悉就一定要比舊有的更具作戰力嗎,戚某覺得不對吧,咱們現在的軍事體系就是新的,但是我大明朝現在的實力比得上太祖時期嗎,很明顯比不上,哪怕咱們江南這些年富裕了不少,可比太祖時期軍隊實力來看,差的也不是一點半點。

    作戰體系的新舊和實際戰爭中的戰力不能聯繫上,剛纔殷將軍說這些年咱們爲了打海盜、打倭寇所以搞了一套新的指揮體系,搞了伍長、什長等,剿倭這場仗戚某也參與了,戚某覺得咱們剿倭不利和體系沒關係,就是兵沒帶好,所謂上下同心者勝,但是咱們前些年做不到上下同心。

    另外有很多兵還是從舊有軍戶中抽的丁,領不到軍餉,他們不願意英勇奮戰,不敢戰,因爲死了不值。

    加上早些年間貪腐橫行,連備倭的軍械物資都能被地方軍官夥同地方官府貪墨倒賣,這種情況下,怎麼能打贏汪直呢。

    是而戚某練兵首重一點,那就是軍餉,足餉!

    只要發足餉,就能招到精壯入伍,就能練出強兵,倭寇便也就不足爲慮了,我大明朝不缺猛卒,因此沿用當年的軍制也無不可。”

    嶽長林看了眼戚繼光,言道:“戚侍郎,您說的確有道理,不過革新軍制的事畢竟是太師交代,只一味沿用舊制.”

    言下之意,陸遠都說了革新革新,沿用舊制能叫革新嗎。

    戚繼光便擺手道。

    “來之前太師已經明告戚某,軍制的事情他不多過問,咱們確定好報呈太師批閱便是,若那時太師另有指示咱們再做更正便是。”

    “既然如此,那末將就沒有意見了。”嶽長林見戚繼光已經請示過陸遠也就放心下來,點頭支持。

    殷正茂也不復多言:“那便按戚侍郎的意思來辦吧。”

    這話把李廷竹憋得厲害。

    明明是自己提出來的沿用舊制,咋一轉眼成了戚繼光的意思?

    你們合夥欺負人是吧。

    但一想到殷正茂手中的廣州十萬軍只能忍下來。

    惹不起。

    “軍制的事確定下來,再聊聊軍銜吧。”

    徐鵬舉見此事敲定便向下言道:“太師的意思以後咱們軍方不再像文官那般搞什麼九品分級了,咱們有咱們自己的軍銜,參照海關的關銜制來定,老夫覺得完全可以照搬。

    將官軍銜、校官軍銜、隊官軍銜,正好對應文官的一至九品。

    小旗、總旗、百戶分別對應三至一級隊官銜。

    千戶(衛副指揮使)、衛指揮使、都司都指揮副使對應三至一級校官銜。

    都司指揮使、大都督府各部司局副長、部長對應三至一級將官銜。”

    “國公爺,那,大都督呢?”

    徐鵬舉啞然,對啊,自己說了一圈,咋把陸遠給忘了。

    剛欲找補,還是戚繼光開的口。

    “可以加設一個元帥銜,大都督爲元帥軍銜,就像隋唐時的天策上將,超品。”

    這麼一說衆人頓覺合適,隨後紛紛出言支持。

    這個軍銜制度好啊,因爲這樣一來大家相當於全都瞬間官升數級。

    像嶽長林、殷正茂這種,本來只是四品、五品加銜的地方總兵,要是按照這個軍銜制度,他們可就不得了了。

    殷正茂鐵定是廣東都司第一任都指揮使,那就是三級將官,對應文官正三品。

    嶽長林是南直隸都司都指揮使,一樣會是三級將官。

    而如郭成這種七品總兵改制後起碼是衛指揮使,那就是二級校官,對應正五品,瞬間升了四級。

    至於戚繼光、俞大猷這種,一個參謀部長一個作訓部長,好傢伙一級將官,正一品!

    沒有這個新的軍銜制,他們這輩子到死都不可能正一品,哪怕他們天神下凡一己之力幹翻蒙古和女真各部也不可能。

    因爲他們不是徐鵬舉這種武勳,生來躺着都能靠襲爵混到五軍都督府都督職。

    張經打了一輩子仗,從北打到南,從西打到東,不也就是個兵部尚書加銜的浙直總督正二品。

    徐鵬舉見所有人都喜笑顏開的支持,便道:“至於說軍餉的標準。”

    “國公爺,這個咱們就不要討論了,太師自有決斷。”

    戚繼光攔了一句:“軍餉如何定數,如何給付分發,無需我等操心。”

    徐鵬舉訕訕一笑點頭:“戚侍郎說的有道理,那咱們這今天就定下來?”

    “對對對,定下來,報呈太師。”

    雖然軍餉的事輪不到他們置喙插嘴,但是陸遠素來大方的爲人大家那是有口皆碑的,想來一定會比北方的邊軍好。

    這樣好啊。

    大家夥人人都能在新軍制下獲利匪淺。

    如此,爲什麼不擁戴陸太師?

    尤其是像郭成這種以前混的不如意的小小七品總兵那更是喜笑顏開。

    他現在算是明白爲什麼過往那麼多達官顯貴都自願謙居陸太師門下了。

    跟着陸太師,升官又發財。

    真是人人都愛陸太師!(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