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統戰價值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煌煌華夏字數:2814更新時間:24/06/27 06:16:13
第227章 統戰價值
有明一朝,全國書院約一千五百家,江西一省便有兩百八十七家,數量爲全國之最,其次便是浙江、南直隸、廣東、湖廣等省地。
而在明朝之前的歷朝歷代,江西都是各個朝代書院最多的省。
《中國書院制度》一書中對書院的發展歷史做過調研研究,其中提到“書院制度起於唐末五代,書院以白鹿洞書院爲最早。”,白鹿洞書院便是在江西九江廬山,因唐代李勃在此馴養一白鹿而得名白鹿洞,後於南唐升元四年改名廬山國學。
後王安石變法,大刀闊斧提出要‘改科舉,興書院’,後變法失敗,蔡京執政時期則是‘固國本,廢書院’,書院的政治發展遭受到削弱。
陸遠先對書院的一些歷史發展情況做足了功課,隨後便開始自己巡視書院的行程。
而他的第一站就是號稱書院之首的白鹿洞。
院師賀向元領着書院內十幾名講師迎候,並充爲嚮導,爲陸遠介紹起這白鹿洞書院。
“我們白鹿洞書院推崇生擇師,以此振奮學生好學求知的興趣。”
賀向元六十餘歲,不過精神頭好的很,可比壯年,說起話來聲音也洪亮清晰。
“而今我白鹿洞書院有各科藏書一千七百餘本,涵括經史、天文、禮樂、典章、陰陽、術數、地理、水利、邊塞、兵法、戰陣、縱橫、醫藥等,擁有座師二十七人,學生六百四十餘名。”
跟在賀向元旁邊的老頭適時搭了一句話。
“自我大明開國以來,僅從我白鹿洞書院走出的進士便有一百一十四人,冠絕全省。”
一個書院,出了一百多名進士,相當於後世一所民間大學出了一百多個正處級以上幹部。
畢竟進士最差也是知縣。
陸遠一邊參觀一邊讚許:“爲國朝培育如此多的棟樑之才,此堪稱國學之聖地了。”
“不敢不敢。”賀向元嘴上說着不敢,臉上的笑容卻是燦爛之極。
“貴書院有師生近七百人,這日常所耗也非少數,衣食補給之物可有困難之處,若有賀公可同陸某說,陸某自當爲賀公處置。”
陸遠關心道:“畢竟陸某也身爲江西士林一員,若是能有略盡綿薄的地方自不會推脫。”
“勞少傅掛心了。”賀向元連道:“不過書院略有些許薄田,加上每年藩司和廬江府也會給些資助,因此只是果腹穿衣並無困難。”
“那就好。”陸遠點點頭:“有困難就給陸某寫信,陸某一定竭力相助。”
“多謝少傅了。”
一羣人陪着陸遠繞着白鹿洞書院轉了一圈,最後在陸遠的強烈要求下,陸遠還在這陪着幾十名讀書人一同上了一節課。
講課結束之後,陸遠留下幾句勉勵的話便動身離開,啓程趕赴下一家。
“明臺。”
在陸遠的馬車裏,趙貞吉問道:“這一個江西二百多家書院呢,咱們真就這麼一家家看下去?不算路程,就算一天走一家也得小一年了。”
“全看遍是不可能了。”陸遠搖搖頭:“挑十幾家最出名的、師生最多的看看吧。”
雖說只轉了十幾家,但加上路程,陸遠還是用了接近兩個月的時間才結束這次書院的調研行動。
這時代的交通實在是太不方便了。
不過爲期兩個月的調研下來,也讓陸遠切身發現了這所謂的書院派之間存在的矛盾。
那就是基於對自家書院影響力的追求。
誰不希望自家的書院能夠有更多的名師加盟,招收更多的學生,誕生更多的進士。
這才符合現實嘛,就算再是同一階級,也不可能真有那種爲了羣體利益而漠視自身利益的聖人。
只能說他們這些人在面對對他們這一羣體不利的政策時會無比的團結對外罷了。
堡壘,永遠都是從內部先瓦解掉的。
有了調研的內容作爲支持,陸遠就踏實了許多,回到南昌後再次找來吳鵬。
“這次本官用了兩個月的時間看了江西一省十幾家書院,所見大爲震撼,並覺得應該大力推崇。”
大力推崇?
吳鵬有些納悶,不加以限制反而大力推崇,這算是什麼反向操作。
雖不明白但也不會質疑,只安靜等着陸遠繼續向下說。
“本官有一個想法,吳撫臺可替本官參詳一下。”
“恭聆少傅示下。”
“本官看這些書院都有講會制度,即有宗旨、有主題、有組織、有約定的日期和場地進行各個書院之間的學術交流,幾百名名儒大士在一起講學辯經,自是聞達於全省。
這種制度本官就覺得非常好,官府應該出面予以支持甚至是應該親自出面組織和協調這種活動。
依本官看,你們江西藩司可以考慮從今年開始有計劃的組織一堂書院之間的學術交流會,本官也會從翰林院選些良才來參加,也會邀請吏部、禮部堂官和一些已經賦閒的翰林學士來充作交流會的評審員。
交流會可以參考科舉,設列名次,第一名奏請朝廷贈一個儒學博士的雅銜,品軼對標翰林院修撰,領俸祿穿官袍,二名、三名贈一個儒學學士雅銜,對標翰林院編修,同樣可以領朝廷俸祿穿官袍。
除此之外,你江西也要開辦官學,場地和日常用度由藩司財政出,如果眼下拿不出錢來就打條子給戶部,本官會讓戶部批款的。
官學開辦之後,凡所在書院學術交流會中取得前三名的,特聘爲官學名譽講師,每個月同樣可以從官學這裏領取一份月錢,同時在江西享受等同藩司參議的待遇,有權列席參加藩司在施政、治政時的會議,有評政、議政之權。”
聽完陸遠的想法之後,吳鵬先是瞳孔地震,隨後便瞬間明悟陸遠這番操作的可怕之處。
這個新興的學術交流會的評審是由吏部、禮部以及翰林學士來擔任的,含金量直接拉滿,但卻又是人爲可以控制的。
就像科舉。
誰當第一名還不是陸遠在背後說了算。
但成爲第一名或者說前三名的好處也同樣是令人心動的。
對標翰林院散館庶吉士的政治待遇,地方上的議政、參政權,同時擁有朝廷俸祿和地方官府的月錢,權、名、利通通都有。
能同時視這三樣皆如糞土的,中國歷史上還沒出現過這種人,傻子和白癡除外。
就連佛都還知道爭一口香呢。
只要這些人動了心、想去爭,那麼其本身牢不可摧的立場及底線就會因勢利導的動搖,同時也就給了朝廷逐一拉攏、分化、打壓的機會。
“讓這些人削着腦袋來主動向朝廷靠攏,遠比咱們自己費盡心思團結他們要容易許多。”
陸遠微微一笑。
“這些人都是讀書人,都是大儒,在各自當地士林有極高的號召力、動員力,都是具有統戰價值的對象,等他們向官府靠攏之後,你們江西巡撫衙門、藩司衙門以後的工作就會好開展許多。”
吳鵬深吸一口氣,起身由衷的作揖施禮。
“多謝少傅。”
“好好幹吧。”
陸遠沒有再多勉勵:“本官也在江西待了三個月,也該是時候回南京了。”
“是。”
離開江西,陸遠如釋重負的對趙貞吉說道。
“等吳鵬將這件事落實下去做出成績,咱們就又總結了一份經驗,廣東的經驗是在於處理當地的鄉紳,江西的經驗是處理士林學子,南直隸和浙江在於應付地主,福建則是要以開闢海疆、發展商貿爲發展方向。
這些經驗將來要總結好、合爲一體,我們就在推動考成法的過程中得到了妥善處置士農工商各羣體的辦法,並爲將來考成法推向全國夯實基礎,這將極大有益於朝廷穩定國家,有益於朝廷統籌協調各方面力量,實現共同建設和發展我們國家的主要目標。”
趙貞吉幾次張嘴都不知道該說什麼,最後拱手。
“隨駕明臺左右數月,已勝貞吉十幾年寒窗苦讀。”
此時此刻,趙貞吉確實服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