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來自嘉靖皇帝的親自提拔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煌煌華夏字數:2992更新時間:24/06/27 06:16:13
要說東廠和錦衣衛的效率那真是第一等,接了嘉靖命令的陳洪帶着人手去浙江,來回不過半個月的光景就把所有事都查的一清二楚,並且還帶着張經的奏本回到北京,面呈嘉靖。
消失的三百萬兩銀子找出來了。
張經在奏本中詳細的向嘉靖彙報了這三百萬兩銀子都花在什麼地方,甚至是小到總督衙門給看門的兵丁置辦一百套棉甲的錢都寫了上去。
既然錢都是花在正道上,那嘉靖再多的脾氣也沒法衝張經使,可是有火不發也不是嘉靖的性格。
“去,把嚴嵩和張治叫來。”
溫祥領了命離開,派小太監袁亨去文淵閣傳二人,自己則守在精舍的門口等待,趕等見了嚴嵩便趕忙上前。
“閣老。”
藉着攙扶的機會,溫祥就在嚴嵩的身邊唸叨起來。
“這張經太不是個東西了,主子對他如此信任,將江南半壁江山都託付給他,結果卻給主子出了那麼大一個難題。”
這話罵的是張經,點的可就是嚴嵩了。
嘉靖給張經的還只是半壁江山,給你嚴嵩的那是整個天下,你這個內閣首輔就當成這樣?江南出了那麼大的虧空你不知道?現在把黑鍋甩給我嘉靖?
嚴嵩慢悠悠的拾級而上,嘴裏跟着嘆氣。
“千錯萬錯都是老夫這個首輔做的不好,張經有難處,老夫卻幫不上什麼忙。”
“閣老這說的哪裏話,主子知道閣老也有閣老的難處,並沒有責怪閣老的意思。”
兩人跟這掰扯着責任,就跟在嚴嵩後面的張治插了一句嘴。
“是啊閣老,張經有難處,您也有難處,皇上聖明灼照,都看在心裏呢。”
嚴嵩停下腳步看了張治一眼,點點頭沒說什麼,繼續向前走。
三人後面也沒再說什麼,進了精舍,嚴張二人便欲跪地行禮,被嘉靖免去還賜了座。
“坐吧,那些個虛禮對我大明朝無用。”
嘉靖一開口,語氣聽着似乎是波瀾不驚,但措辭卻是滿滿的責備:“都說禮爲國之本,可朕今天怎麼看,禮法也幫不到朕、幫不到我大明朝,變不出銀子來。”
兼着禮部尚書的張治只能開口:“是臣的罪過,臣在南京的時候疏於治理,導致江南軍備鬆弛,日積月累竟然鬧出了這麼大的虧空。”
“你當然有錯。”嘉靖也不客氣,直接就把鍋甩給了張治:“你在南京做了那麼多年的吏部尚書,各省官員的拔擢都握在你手上,伱看看用的都是些什麼人。”
張治於是跪到地上垂首:“臣萬死難辭其咎。”
這種話術就是典型的耍無賴,也是文官們難爲皇帝最喜歡的一句話。
嘉靖皇帝氣的窩心,好在嚴嵩跟着開口把這場面圓了過去。
“皇上,張閣老固然有着失察的責任,不過誰也想不到江南那些官員竟然如此膽大包天,短短十幾年時間竟然將朝廷用於軍備的錢款大數侵吞,臣和張閣老來之前已經命三法司派人去了南京,旨在徹查此案,該殺的殺、該罷的罷,將那些侵吞的銀子抄出來,也就替張經那解了燃眉之急。
浙江的事也能跟着擺平,不至於再因爲強徵耽誤國計民生、耽誤皇上的萬世英名。”
嘉靖這才滿意:“有了解決的辦法就行,張治。”
“臣在。”
“閣老說的沒錯,你是有失察的責任在的,起來吧。”
張治倒是不含糊,一邊起身,一邊就開口領了下來:“是,臣失察,選了那麼多禽獸爲官。”
“當然,也不全是。”嘉靖拿過張經的奏疏交給溫祥,後者明悟將其轉交給嚴嵩。
後者翻看的同時,嘉靖的聲音繼續響起。
“就比如說浙江的那個按察副使陸遠,這個官就沒選錯,張經奏本裏羅列了這三百萬兩銀子的去處,唯獨浙江沒花總督衙門一兩銀子,浙江幾十個營七萬多人愣是沒有絲毫缺數,實實在在。
朕也讓錦衣衛去看了,這是實話,沒有瞞朕,如此實心國事的官員,可是不多見了。”
嚴嵩聽在耳裏美在心裏,臉上倒是不動聲色,還謙虛了幾句。
“在其位謀其政,本本分分幹好自己的事本就應該,皇上恩澤似海,賞了兩句肯定便是這陸遠莫大的殊榮了。”
張治也知道投桃報李,跟着說上一句:“這陸遠還是當初通政使趙文華向臣舉薦的,當初這陸遠還在淳安縣做知縣,當時臣在南京吏部,浙江發汛災,獨有淳安幾個縣安然無恙,臣也是因此功擢升陸遠做了浙江按察使司的僉事。”
“當初在台州平了倭亂的也是這陸遠吧。”
“是。”
嘉靖於是很滿意:“允文允武,是個人才,他是什麼功名啊。”
“回皇上,這陸遠是嘉靖二十三年的二甲進士,入翰林院。”
嘉靖當時便有些詫異:“二甲入翰林,庶吉士的出身怎麼會去淳安做知縣。”
明朝自明英宗,也就是大明戰神朱祁鎮後有個慣例,非進士不可入翰林,非翰林不可入內閣,一甲進士授予翰林修撰、編修職,二甲進士入翰林授庶吉士,也叫選館,做了庶吉士將來就有機會優先任命爲中樞官員,甚至進入內閣爲相,因此庶吉士也被稱爲儲相。
而外放做知縣的都是三甲進士,比如之前的胡宗憲。
這種到了地方的官員也叫濁官,翰林院裏的官叫清流。
非清流不可爲相便是政治規矩。
濁官是沒資格進內閣的,一生最高的政治巔峯也就是胡宗憲那種浙直總督了。
當然了,這種政治規矩不可能寫在明面上,只是大家都遵守的一種的政治默契,一種潛規則罷了。
嘉靖皇帝是懂的,懂所以會詫異。
放着好好的庶吉士不做,跑出去到了淳安當知縣,這算哪門子操作。
嚴嵩對答道:“皇上有所不知,這陸遠在二甲排名靠後,而翰林院裏的庶吉士歷經四朝已有數百人至今未有官缺安置,陸遠在翰林院中蹉跎三年無有一事可用,再及後也無非是空耗歲月。
另外這陸遠的出身也非清正,其父爲江西豪商,既爲豪紳,翰林院內便更難有其爲朝效力的機會了。”
前面說清流濁官的規矩是一種政治上的潛規則,這裏嚴嵩說的也是一種潛規則。
陸遠這個出身要是放在洪武、永樂年,還當官,不給你當成萬惡的資本家打倒砍頭就算是福氣了。
朱元璋可是制定過在全國捕殺商人這種離譜法律。
後面這種奇葩律法當然被廢止,不過商人賤籍的身份卻從沒有被免除掉,大明朝商人的身份太低,政治上別說幫助,不拖後腿就算好事。
因此就算陸遠以庶吉士的身份留在翰林院,前面有幾百名還沒有工作崗位的前輩排隊等着,沒有任何出政績的機會,後面又不存在政治資源、政治靠山的支持,那麼陸遠唯一的結果就是在翰林院裏熬到退休,然後帶着一個六品或者五品的翰林院虛銜回老家。
那這本書太好寫了,十二個字便可以總結陸遠同志的一生。
生的默默無聞,死的輕如鴻毛。
橫批,第一章就是大結局。
大明朝類似陸遠這種的庶吉士雖然不多但也不能說沒有,因此這些人的選擇都是和陸遠一樣,三年考滿後直接選擇外放,好一點的做一府同知,差一點的就和陸遠一樣從知縣開始做起。
這就相當於和三甲同進士出身一樣的政治起點了。
有的外派到雲貴川的山溝裏,有的在吏部找找關係去江南,像陸遠這種就屬於通過找關係,選調到的浙江。
嘉靖皇帝沉吟了好一陣。
“是個有才華的人,外放之後也一直兢兢業業的幹事,這種官員朕知道了就不能薄待,你們內閣既然派了三法司去江南查案,爲的是給張經籌措軍費,那就把這個陸遠調去南京戶部做個右侍郎,讓他專心給張經籌錢去。”
南京戶部右侍郎,正三品。
嚴嵩眼底閃過喜色,而張治則是有些錯愕。
那陸遠今年好像才二十九歲,虛三十吧。
而立之年沒到,戶部右侍郎?
這個升遷速度放在全大明朝來說。
好吧,確實不算快,沒必要大驚小怪。
正錯愕着又聽嘉靖說道。
“若是幹的出色,將來也可以調回翰林院再沉澱幾年,洗洗身上的濁氣,還是可堪大用的。”
嘉靖這句話算是給陸遠尋了個出路。
濁官確實不可入閣,但濁官進了翰林院深造後那就不叫濁官,而是正兒八經的清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