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準備召開全國第一屆將領大會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執筆見春秋字數:4459更新時間:24/06/27 06:13:20
    蒸汽鐵甲船的航行成功,意味着蒸汽機的成功使用。

    這是朱英強行拔高的科技樹,實際上在蒸汽機運用到蒸汽鐵甲船上外,還沒有人意識到這同樣可以運用到其他領域。

    實際上等到蒸汽機開始越發普及開來的時候,即便是朱英不說出來,別人也會想到。

    只是朱英完全可以讓這個時間縮短。

    在上海縣這裏住了一晚後,爺孫倆就再次乘坐定海艦返回了京師。

    回到京師後,朱英並沒有急着去進行石炭開採,而是把劉三吾召了過來。

    “拜見太孫殿下。”

    劉三吾的臉上帶着幾分憔悴。

    朱英關心問道:“最近可是在籌辦大學上太過於勞累了,不必這般着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劉三吾作揖回道:“謝太孫殿下關心,臣最近一直在與其他學士一起編纂關於課本之事,因此多損耗了些精力。”

    朱英點點頭,這編纂課本確實要麻煩。

    畢竟朱英要求的,可不是之前的那些四書五經,還有許多關於其他學科上面的課本。

    劉三吾作爲大學校長,所有學科都要稍微有些熟悉,這般大的年紀了,自然會有些勞累。

    “這次叫劉尚書過來,是關乎到蒸汽機的事情,想來劉尚書已然是知曉了吧。”

    朱英開口問道。

    劉三吾現在也屬於尚書行列,因此從曾經的劉翰林改爲了劉尚書。

    劉三吾點頭回道:“臣聽聞昨日陛下及太孫去了上海縣,今日又回了京師,這蒸汽鐵甲船的速度,當真是可見一斑。”

    “往後我大明有這蒸汽鐵甲船,運輸速度更爲快捷,國力升騰,此爲盛世之兆也。”

    蒸汽鐵甲船在整個京師沸沸揚揚,朝廷裏的官員雖然沒有參與,但哪家不曾聽說。

    尤其是京師邸報,更是所有官員必讀的刊物。

    現在不管是朱元璋還是朱英,對朝會開始逐漸的放權開來,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很多事情都擺在朝會之上討論。

    比如關於到軍隊的事情,現在已經不是其他官員可以隨便議論了,也且只有兵部這邊對陛下或太孫單獨進行彙報。

    而民生之類的事情也差不多,基本上各部自行消化,若是像從前那樣拿到朝會上,不僅要遭受到其他官員的嘲笑,也會被陛下訓斥辦事不力。

    在這樣的轉化下,皇帝對於臣子顯得越發神祕起來。

    威嚴反而是在不斷的加深。

    同時也少了很多聆聽聖恩的機會。

    揣摩聖意,這是能夠上奉天殿所有大臣都要做的事情,而京師邸報上的風向,無疑是代表了最新的政策方向。

    朱英講述道:“蒸汽機之作用,不僅僅只是體現在船艦之上,你可以把他當做一個不知疲累的僕從,只要有合適的方式,他就能一直幫着去做事。”

    “比如採礦,織布,紡紗,甚至於在農業之事上,也可有着極大的作用。”

    “現在的蒸汽機,在很多方面依舊是有着不小的缺陷,比如耗費的石炭過多,散發的熱量太大等等,所以我需要更多的人才,來實現對蒸汽機的改良。”

    “蒸汽機,這不僅是影響到當今的時代,更是在未來數百年,都有着極大的作用與提高。”

    “因此我決定在大學之中,開設關於蒸汽機的學科,這是目前大學的重中之重。”

    “此番叫劉尚書過來,就是要督辦此事。”

    劉三吾年紀大了,對於新鮮的事物接受能力變差,但他知道,這是太孫殿下極爲重視的事情,必不可疏忽。

    當即回道:“請太孫殿下放心,臣必然全力督辦此事。”

    朱英點點頭,而後道:“也不用你太過於操心,什麼事情都抓在手裏,是辦不好事情的,這就跟曾經的朝會一樣。”

    “劉尚書可成立一個工作小組,專門來解決有關於蒸汽機學科之事,劉尚書主要負責把握方向跟進度即可。”

    朱英稍微提點了兩句,他也擔憂劉三吾這般年紀,耗費過大一不小心就給猝死了。

    劉三吾自然也聽懂了,當下回道:“謝太孫關心,臣自明白。”

    朱英心中一動,微微皺眉,隨即對郭忠吩咐道:“去將錦妃叫來。”

    錦妃就是徐妙錦。

    郭忠當即領命去往後殿叫人。

    劉三吾有些迷茫,不知道在這個時候太孫突然叫來錦妃作甚。

    他當然是不知道,朱英的毛筆字寫得並不好,在往前下達令旨,基本上都是以口諭爲主,方纔突然發現,這樣並不是很好。

    口諭的傳達,很容易出現錯誤,而且也很容易被人所改用。

    白紙黑字,蓋上印章,才應該是正確的流程。

    然而在宮廷裏的這些宮女宦官,包括是郭忠在內,基本上都是不識字的,即便有些稍微懂一些的,寫出來的字估計連朱英都不如。

    這可是太孫令旨,怎麼能如此隨便。

    所以朱英就想到讓徐妙錦代筆。

    在書畫這塊,即便是葉月清,也沒有徐妙錦寫得好看。

    沒多久,徐妙錦就過來了。

    “殿下。”

    徐妙錦見有外人在場,便盈盈施禮道。

    “過來,幫我寫一道令旨。郭忠,筆墨伺候。”

    郭忠連忙去拿來絲帛。

    絲帛上有特殊的暗紋,這是當今這個時代的特殊防僞標記,大明寶鈔上也有這樣的防僞標記。

    “授教育部尚書劉三吾,全權督辦大學內蒸汽機學科相關事宜。”

    “洪武三十二年,六月十七。”

    朱英口述,徐妙錦當即書寫上去,用的是楷書。

    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而徐妙錦書寫之下,又多了幾分秀美。

    “寫得不錯。”朱英誇獎道。

    “謝殿下讚美。”徐妙錦笑嘻嘻的回道。

    劉三吾看了一眼,沉默不語。

    他是真正的書法宗師,這字體在他的眼中,當然還是有許多的瑕疵。

    不過他不會蠢到在這個時候搞什麼教書育人。

    那就不是教學了,是找死。

    即便頭頂都要入土了,可劉三吾還想着多活兩年呢。

    劉三吾領着令旨走了。

    朱英笑着對徐妙錦說道;“以後你就在我身邊,給我寫令旨吧。”

    徐妙錦聞言很是開心:“好啊。”

    突然又想到:“可是這樣會不會讓其他姐妹覺得我佔據了殿下的時間啊。”

    朱英笑道:“這有什麼關係,伱就是給我寫個令旨,又不是天天守着,再說了,這是白天的事,不是晚上的事情。”

    隨後對郭忠吩咐道:“你們都出去吧。”

    郭忠躬身遵令,而後帶着宮女宦官出門。

    看到人都走了,徐妙錦也不藏着,直接就貼到了朱英的身上。

    “好舒服。”

    徐妙錦不由輕聲道。

    大家都知道,太孫的身上冬暖夏涼,最是舒適了。

    摟着徐妙錦朱英問道:“最近後宮這塊,可是有什麼八卦啊,說與我聽聽。”

    徐妙錦想了想:“多數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過最近大家有說,陛下太孫都不怎麼管理朝政,也不知會不會影響到皇家威嚴。”

    朱英搖頭道:“她們不懂,皇帝手中,兵權才是關鍵,現在實行軍政分離,文官們再也沒有干涉兵權的能力,這可跟以前不同了。”

    “不過這麼說起來,最近倒是確實要加強一下對兵權的把控了。”

    朱英一邊說一邊想着。

    他先前就準備籌辦大明各衛所都指揮使大會。

    這主要是對現有的將領進行一個教育培訓,也是思想建設的關鍵。

    大明的軍隊,主要爲京軍跟地方軍兩大塊。

    京師這邊的士兵,在這數年的改革之下,已經基本上演變成了職業軍的概念,他們的軍餉由國庫負責,平時只需要不斷進行操練,無須去進行屯田。

    這也是大明最爲精銳的軍隊。

    尤其是在實行退役制度後,讓許多京軍中的年邁士兵去到了各地區治安司,治安所。

    像是京軍這邊退役的,基本上九成多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即便是有些因個人情況無法安置的,津貼上也是相當豐富。

    畢竟能夠作爲京軍,大部分都是從前開國有過功勳,亦或是父輩有功勳門蔭者。

    明初的時候,京軍這邊共有四十八衛,這些年隨着國庫豐盈,則不斷進行擴兵,已然有七十二衛。

    一衛五千六百編制,京師有四十萬士兵拱衛。

    不過實際上已經沒有四十萬了。

    海外藩王那裏去了四萬,吐蕃去了五萬,安南去了將近三萬,遠洋艦隊去了一萬餘。

    京師缺人自然就會募兵,加上正在招募訓練的,如今京師大約在三十萬兵。

    每逢戰事,一般是京軍出小部分精銳,地方軍的大頭。

    像是徐輝祖去的時候,京師這邊安排五萬精銳先行,他自己帶了數千親衛,軍官,然後地方軍湊二十多萬兵,這般進行組合。

    朱棣等四藩王也差不多,京軍配一萬人,然後地方軍配數萬人。

    地方軍主要分爲三大塊:衛兵,邊兵,民兵。

    衛軍主要是在大明內陸各重要軍事重地,大部分就是屯田兵,戰時參戰,農時忙農。

    一般出現戰事,主要調動的就是衛兵。

    邊兵則是指大明各邊關駐紮的士兵,他們可以說是衛所軍中的精銳所在。

    防禦北方蒙古騎兵的戍守部隊,配置於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的9個軍鎮,史稱“九邊”的邊兵便是。

    這是比較出名的,也是大明最主要的邊兵。

    其他像是烏斯藏,廣西,雲南,在邊關地帶同樣有邊兵。

    剩下的就是民兵了。

    這些大多數是地方勢力合法建立的非常規兵種。

    後世叫民兵團,現在稱呼爲義勇軍。

    西北地區有土兵,雲南地區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還有比如少林寺的僧兵,採礦的礦兵,鹽司的鹽兵。

    他們不在軍戶體系中,但有戰事也可徵召,平時操練由各自出錢糧,沒有軍餉,但立下軍功也能得到封賞。

    還有水師。

    這一塊跟衛所差不多,先前朝廷不重視,現在隨着海貿發展逐漸擴大,已然有超越地方軍的聲勢。

    水師目前總兵力在二十萬左右,朱英準備擴軍到五十萬。

    也就是比現在翻個倍還要多。

    之所以需要如此多人,自然是關乎到大明對海上的掌控。

    水軍跟陸軍不同,很多陸軍並不能直接當成水師,否則就會出現當初蒙古人征討倭國的情況。

    蒙古人那個時候,直接就是將不懂水性,暈船的士兵硬塞上船,強行征伐。

    這樣士兵在抵達目的地時候,戰鬥力嚴重下滑。

    所以朱英要召集的水師,首先就是要懂得水性,並且培養一定的海上應急知識,比如遇到風暴時的緊急應對演練,接舷戰的操練等等。

    朱英對軍隊的改制,主要還是集中在京軍這塊。

    地方軍目前雖有很多改革下去,但屯田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糧食的問題,也是目前大明需要考慮的問題。

    直接取消衛所制那是傻子才會幹的事,要知道在衛所中,除開士兵外,還有大量的軍戶。

    目前大明外衛總計有三五百出頭外衛,千戶所兩千五百餘。

    當然,不是所有衛所都是滿員編制五千六百人,但這也有將近兩百萬的數目了,加上軍戶一起,超七百萬人。

    他們的生活都依賴於衛所制上,貿然進行大的改革,極大可能會讓大明全國動盪。

    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至少目前在朱英的不斷干預下,衛所裏已經不再像是從前那樣貪腐橫行,軍戶的生活好了許多。

    “殿下爲何皺眉,可是有什麼煩惱之事。”陪在朱英旁邊的徐妙錦柔聲問道。

    他看到朱英有些出神,而後眉頭微皺。

    朱英有些鬱悶的說道:“我準備召集大明所有千戶開一次軍中大會,可是這其中至少有千人參與。”

    “屆時開會,我豈不是要扯着嗓子大喊,讓人傳話也太過於麻煩了些,很耽誤事。”

    這就是沒有喇叭的痛苦了。

    徐妙錦聞言開口說道:“我這裏倒是有些想法,先前未入宮時,我經常去戲園子裏聽戲,因女眷的關係,只能是在樓上的包間,離得比較遠。”

    “大的戲園子裏頭一場也有數百人,多時過千,那些戲子也不是扯着嗓子大喊,我卻能聽得清楚。”

    “或許可以參照一番。”

    朱英聞言眼睛一亮道:“好想法,明日我便去瞧瞧,如若可行,則將東宮改造一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