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執筆見春秋字數:4515更新時間:24/06/27 06:13:20
上海縣。
這裏早就做好了迎接聖駕的準備。
大大小小的官員一排排恭敬站在碼頭上等候,即便是已經過了半日,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這可是陛下,太孫親臨。
別說是半日了,便是站上一整天,那也要等。
“諸位打起來精神來,前方傳話,陛下太孫馬上就要到了。”
在這數十名官員最前頭說話的是松江府知府。
前兩日聽到消息後,他就連忙趕過來面聖。
並且組織了大量的官員。
雖說這裏是上海縣,可知縣在這些官員裏,只能算是末流。
基本上就近稍微大點品級的官員都來了。
大概又過了兩炷香的時間。
只看到遠方一艘閃爍着金屬光芒,冒着濃濃黑煙的船艦,以遠超正常船隻的速度行駛過來。
“鐵船,是陛下太孫。”
“果真是鐵船,此生難得一見啊!”
“如此之船速,天下無船可比擬。”
“渾身鎧甲,這在海面上,哪還有船敢與之交鋒。”
松江府水多。
因此在這裏的官員,都是懂船的。
本身很大部分的稅收,也是來自於這裏的漕運,造船廠之類,基本上都跟水運關聯。
因此都很清楚這鐵船的意義。
江面上,待看得清楚的時候,定海艦的速度漸漸的慢了下來。
很多水手開始扯動風帆。
這是關閉了蒸汽機,以風帆的動力來進行轉向,停靠。
“臣等參見陛下,太孫殿下。”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太孫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朱元璋跟朱英下船後,衆多官員立即跪拜起來。
“免禮,平身。”朱元璋朗聲道。
“謝陛下。”
流程走完後,其他官員自然沒資格上前搭話,只有松江府知府小步上前,等候陛下諭令。
“有些乏了,先去歇息會吧。”
朱元璋吩咐道。
最開始上船的時候,朱元璋還是感覺到很新奇的。
不過隨着將近三個時辰過去,再新鮮也沒力氣了。
定海艦是快,可和其他船一樣的顛簸。
朱元璋如今年紀大了,下了船後還感覺身體有些飄。
朱英看得細緻,連忙兩步過去攙扶着。
“陛下,前邊準備了馬車。”松江府知府恭敬的說道。
朱元璋擺了擺手:“暫且先走幾步。”
本來就被船顛簸了一路,現在又上馬車繼續顛,朱元璋感覺骨頭架子都要散了。
畢竟他今年已經七十二了,身子骨硬朗是硬朗,可恢復力差了許多。
就這麼在朱英的攙扶下,算是散步走着。
官員的外側,就是大量的士兵。
附近的松江左衛,右衛,早已經是提前等候,隨行護送陛下,太孫安危。
從京師過來,只有一艘定海艦,因此不可能說大量的宮廷禁衛跟着一起。
一來是坐不下這麼多人,二來即便是乘船,也趕不上。
松江左衛,右衛的都指揮使過來見禮。
朱元璋只是擺擺手。
朱英開口道:“陛下有些勞累,你們隨行護着就是。”
“遵令。”
兩名都指揮使在松江府內是一等一的大官,但在陛下跟太孫這裏,也就是個小嘍囉了。
走了一段,朱元璋基本上也恢復了。
其實像皇帝出行,基本上不存在看到什麼民情。
朱元璋走的這條路,都已經被官兵封鎖,普通百姓也只能是遠遠的看着。
至於什麼微服私訪,基本上是極其少見的事情。
後世的康熙微服私訪完全就是扯淡,歷史上滿清的皇帝根本就沒有微服私訪的可能。
畢竟從滿清建立到滅亡開始,民間的起義就從來沒有斷過。
倒是朱元璋喜歡微服私訪。
朱元璋出身農民,本身也極其容易混入到百姓羣體中,那都不是演,完全是本色出場。
不過皇帝微服私訪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朱元璋輕易也不會這樣做。
這幾年情況好轉了很多,在明初的時候,還是有很多忠心於蒙元的人。
縱觀古往今來所有朝代,在亡國之際,文人自殺殉國的,唯獨於蒙元人數最多。
在蒙元時期,漢人進士裏,爲蒙元殉國守節者高達六成。
還有一撮人選擇歸隱田園,終身不爲大明工作。
要知道在明初建立的時候,各級官員重定,朱元璋手裏的人才並不多,急需讀書人,或者有管理經驗的元朝官員協助。
他們可以搖身一變,從蒙元變成大明的官員。
但很多人拒絕了,甚至爲此退出仕途。
譬如元末戶部尚書張昶,朱元璋當時見他是個人才,想要留在身邊。
但張昶雖受到朱元璋的重視,重用,還給了許多賞賜,可心裏並不快樂。
他本來是來招降朱元璋的,現在卻在給他辦事。
後來朱元璋攻破杭州,抓捕了一批蒙古人官員。
朱元璋爲了表示自己的氣度,就吩咐給了些錢糧讓他們去找北元。
張昶一是委託這些官員調查自己在大漠的兒子是否還活着,二來寫了封奏章,請他們幫忙傳給北元皇帝。
朱元璋從未放鬆過對這些蒙元臣子的監視,那個時候雖還未有錦衣衛,但已然有了原班人馬的雛形。
奏章也自然被截獲。
在奏章上,有一句是真正的傷了朱元璋的心。
那便是寫着: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這是張昶自詡爲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向北元表達自己的忠誠。
不過張昶並非關羽,朱元璋也不是曹操。
在截獲了這奏章後,朱元璋當即就下令將其碎屍萬段,而後擲於水中餵魚。
除了張昶,還有很多這樣的人才,在中原易主,大明建立後,紛紛自殺以全忠義。
這似乎有些奇怪。
說好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呢?
其實並不奇怪,因爲人與人之間的悲歡並不相同。
對於很多文人,世家來說,他們並沒有什麼漢族的概念,而是只在乎自己的階級。
在他們看來,忠君就是忠於給自己階級的君主。
如果君主無了,自然就是國破家亡。
蒙元是少數蒙古人統治大多數漢人,本身蒙古人就是個遊牧民族,佔據了偌大的中原後,也沒有形成很完善的制度,因此管理鬆散。
這就讓下屬階級的地主,豪紳,有極大的自主權力。
對於很多知縣,地主來說,他們就是當地的土皇帝,不管怎麼去魚肉百姓,上邊也不會說來查他們貪腐的問題。
蒙元近百年,許多捆綁的利益集團出現,從上到下,他們已經習慣了沒有任何約束的自由。
這是所有世家,地主,豪紳,在歷史上任何朝代都沒有得到過的優越感,還有那令人貪戀的權力。
真正的做到了生殺予奪,底層百姓完全不可能有伸冤的去處。
只要完成了最基礎的蒙元朝廷安排的賦稅,那麼你在當地想怎麼搞,就怎麼搞,蒙元朝廷根本不會管。
這是地主們當家做主的時代。
可以想象,原本大家都跟着蒙古貴族們欺行霸市,魚肉百姓,作威作福,無所顧忌。
這個時候突然冒出來了個叫朱元璋的,還是個乞兒出身。
帶着一幫子流民搞起義,要推翻蒙古朝廷,打破這難得的歲月靜好。
這哪裏會有地主願意,這必須要鎮壓,狠狠的鎮壓。
元末的時候,其實對各路起義軍打擊最激烈,最血腥的,並非是蒙古朝廷,反而是各地的地主豪紳,漢人官員。
這些人自發組織錢糧,兵力,對抗起義軍,比之那些蒙古老爺,可要上心多了。
這種行爲,就跟後世滿清入關後差不多。
擁護遊牧民族一統中原的,不管是蒙元時期,亦或是滿清時期,都是那些所謂的讀書人,地主豪紳階級。
其實這也跟儒家思想有很大的關係。
因爲在儒家思想裏,只有小忠,而無大義。
什麼民族大義,哪有自己的利益香。
任何朝代的士大夫,從來不在乎君主對百姓怎麼樣,好或不好,他們在乎的,只有君主對自己多大的權力。
宋濂爲朱元璋起草的《諭中原檄》。
文中言到:“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然而歷史上,明朝跟清朝的國祚,基本上都是二百七十六年,即便是有些計算相差,也不過是十年左右的偏差。
事實上,清朝入主中原,從來不認爲自己是跟蒙元一樣的入侵者。
他們也從不認爲是自己覆滅了明朝。
因爲明朝是被李自成推翻的,他們到中原,是順從民意,撥亂反正。
這話是有些扯淡了,不過能夠統治中原這般久,也是因爲清朝的制度,幾乎完全在承襲明朝的制度。
乾隆也好,康熙也罷,他們作爲君主的所作所爲,跟遊牧民族的特性完全相反,而是積極融入到漢文化之中來,學着跟歷朝歷代的漢人皇帝一樣去愛惜子民。
譬如攤丁入畝,懲治貪腐,修建河道等等。
蒙古人入主中原後,把百姓作牛羊,自己爲主人。
滿清入主後,那是把自己當漢人。
實際上就封建王朝的角度上來看,清朝皇帝跟其他朝代的皇帝幹的事情,基本上都差不多。
尤其是制度上,更是可以看作明朝的延續。
滿清末期的腐敗與明朝末期的腐敗,大概就是半斤對八兩。
當然,從朱英這裏開始,明朝就要發生極大的變化了。
遊牧民族的事情,會在朱英的手裏,徹底的終結。
路上,基本上恢復了的朱元璋對朱英說道:“這定海艦是快,也好,就是限制太大了。”
“若是沒有了石炭,那蒸汽機就動不了,跟其他的船艦亦無太大的區別。”
“船艙裏也就僅僅只能放個數日所用之石炭,哪能遠洋。”
想起之前所說擴充疆域的話,朱元璋頗有些感嘆。
他所感嘆的,並非是蒸汽鐵甲船以後不能達到這樣的程度,而是在他的有生之年裏,估計是很難看到了。
畢竟蒸汽機改革這樣的事情,並非是三年五載就能提升的。
他問過大孫,即便是遠征軍歸來帶來了那會流淚的樹,也不能短時間就能讓蒸汽機發生大的變化。
朱英聞言,感受到了老爺子語氣裏的感嘆。
微微思索一番後,朱英回道:“其實也是有補充的辦法。”
“首先是在大明水路上,可以像是驛站那樣,設立多數的中轉站,儲備大量的石炭,蒸汽鐵甲船內的石炭差不多用完的時候,就可以在這些中轉站內進行補充。”
聽到這話,朱元璋目光一閃,補充說道:“不僅僅是國內的水路,哪怕是在海外,只要蒸汽鐵甲船所裝載的石炭能夠抵達的地方,都可以先行讓水師去設置中轉站。”
“此番一路設置過去,同樣是能夠讓蒸汽鐵甲船,達到更快速遠洋的可能。”
“秒,秒啊!”
朱英微微一笑。
他只需要稍微的引導,老爺子自然就會知曉。
這樣從老爺子的口中說出來,老爺子自然心裏面要暢快得多。
其實說起來,這也就是跟後世的加油站差不多。
這樣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蒸汽鐵甲船的缺陷。
“現在想要完成這中轉站,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於石炭的收集,從今往後,咱們要大力開採石炭礦藏了。”
“這蒸汽機,並不可僅僅作用於船艦之上,其他地方有更多的用處。”
“足可預見,往後石炭,鋼鐵,將會是我們大明急需之物。”
朱英分析着說道。
這是工業改革的必然,鋼鐵,石炭的需求,將會遠遠的超出想象。
像是石炭這塊,如果只是依靠官方,則必然採集力度變小。
而鋼鐵,在如今更是要舉大明全國之力來製造。
朱元璋點點頭:“既事關咱大明之國祚,不管是付出多大的代價都值得。”
“待回去之後,此事咱爺孫倆好生琢磨一番,如何才能讓石炭跟鋼鐵更多。”
朱英應聲附和。
從現在開始,大明是真正的邁入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來。
前面幾年打下的基礎,如今都會助力於大明攀向更高的層次。
這遠遠領先歐洲三百年多年。
將會真正的確定大明領導世界的格局變化。
除開工業改革之外,意識形態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畢竟,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