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大孫從未讓咱失望過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執筆見春秋字數:4390更新時間:24/06/27 06:13:20
大明京師。
馮勝等人這次出征倭國有功,京師這邊自然是準備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正陽門外,朱英親自迎接。
整齊的儀仗隊,展露出玄甲衛的氣勢。
玄甲衛現在扮演的身份很多,包括親衛隊,儀仗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就相當於錦衣衛的職責了,不過只對朱英負責。
「宋國公,此番辛苦了。」
「三皇叔,四皇叔,七皇叔。」
朱英雖爲太孫,在這個時候也放開身份,向朱棣三人作揖行禮。
三人自然不敢託大,這顯示天家親暱的時刻,連忙回禮。
圍觀的百姓密密麻麻,關於條約的事情,自然在馮勝等人回京前就已經於京師邸報上刊登了出來。
各處都是高呼‘大明萬歲,的聲音。
國家興盛,自然百姓也是與有榮焉。
現在的大明京師,百姓的幸福感很高,對於大明也有着極爲強烈的歸屬感。
相對於朱英來說,一路跟隨走過來的馮勝,朱棣,朱棡,朱榑等人,更是被京師的變化給震撼了。
在去倭國征伐前,京師這邊許多改造才開始,現在已經落地了。
「這真是京師嘛,要不是看到這正陽大道,我都有點不敢認,簡直..簡直是...」
朱榑看着這面前的變化,神情上滿是震撼的感覺,雖然是行走在正陽大道上,但是周邊的巷子看得清楚。
每一條巷子都能看到整齊的規劃,商鋪林立,門口的招牌看上去幾近一致,每條巷子有近兩丈寬,左右兩邊的人流似乎按照某種規律行走。
「果然不愧是大侄子,這點本事,將來大明必定越發興盛。」
朱棡的眼中都冒着綠光了,他已經決定在今日之後,多多看看這城池中的建造,要把京師這邊的情況,搬運到倭國自己的藩地去。
朱棣的神情有些複雜。
他很敏銳的注意到,圍觀的密密麻麻的百姓,看似是在爲這次的大明得勝,倭國投降所歡呼,實際上所有百姓的目光,幾乎全部都集中在朱英的身上。
不難猜測,在去倭國之後,大明這邊必然發生了很多的改變,這才導致民心如此的聚集。
在歡迎的儀式中,是不需要跪拜的,可朱棣卻看到許多百姓,自發對朱英磕首起來,並且演變的人也越發多。
朱棣打定主意,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瞭解今年京師的發展具體情況。
.....
朝堂之上。
朱元章高坐龍椅,朱英站在其旁。
金鑾殿下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劉和,開始高聲朗讀關於馮勝,朱棡,朱棣,朱榑的賞賜。
其中的賞賜自然以馮勝爲主,加官進爵就沒必要了,多是一些錢財之類的。
到了三王這邊,便就不同了。
「陛下諭旨,敕封海外倭國肥前城爲晉王朱棡藩地,改名爲晉城,由晉王總攬境內一切事務。」….
「陛下諭旨,敕封海外倭國築後城爲燕王朱棣藩地,改名爲燕城,由燕王總攬境內一切事務。」
「陛下諭旨,敕封海外倭國肥後城爲齊王朱榑藩地,改名爲齊城,由齊王總攬境內一切事務。」
並沒有太多額外的條件,包括稅收基本上也是自己負責,不需要向大明進行繳納賦稅。
領地內的一切,基本上都是由藩王自行負責。
唯一除開的便就是立法權了,按照海外藩國的規定,大明的律法當在藩王的優先級上。
也就是說,藩王也有立法權,但是藩王設定的律法在和大明律法相矛
盾的時候,便是以大明律法爲主。
其他的就是你自個隨便玩了,從前藩王麾下的兵員是有着嚴格的人數限制,但是目前就取消了。
從前是三萬的標準,現在你愛多少便多少,便是藩國內全民皆兵,那也是你自己的自由。
相當於徹底的放開。
這多少讓三王心中有些驚喜,之前只是一個說法,而現在是真正的確定了下來。
在這之後,三位藩王應該忙碌的就是在京師安排自己的文官過去了。
其實目前來說,在倭國的三城並不算小,地方不算大的情況下,人口足夠多。
三人在此之前,就已經從各處遷徙了倭國百姓,即便是人數最少的齊王朱榑這邊,也只有統治着三十萬倭國百姓。
在這個基礎上,還有關於駐軍的問題。
每個藩王可有三萬駐軍,其他的將士將會在之後回到本來的衛所。
這個駐軍雖是歸屬於藩王統領,但是每過三年,就會回大明進行一個輪換,並非是一直屬於藩王。
倭國立下的海外藩國,從歷史的意義上來說,這是首次把藩王封地直接封到大明的疆域之外。
這也代表着往後大明的路子,將會進行一定程度的變化。
海外藩國成立的消息,朱英也在次日直接安排到了京師邸報之上。
這也算是給海外藩國打了一波廣告,進行引流。
而關於遷徙海外的優惠政策,也在百姓之中升起波瀾。
「去晉城路費由晉王負責,到了就給地,每人五畝起,這聽上去,好像很不錯誒。」
「什麼呀,還不如去燕城,這邸報上面可是說了,凡十八歲至三十五歲未有妻則,分配倭國女子一名,這多好呀,都不用媒婆了,直接就給送。」
「齊城那邊也不錯呀,每人五畝地不說,還給免除賦稅三年,這多好啊。」
朱棡,朱棣,朱榑,在這個時候自然是拋出大量的優惠條件開始從大明召集百姓過去。
誰都知道,人員才是關鍵。
尤其是讀書人,但凡是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哪怕只是個童生,去了就包分配,給地,送老婆。
豐厚的條件,確實是讓許多人開始心動了。
大明燕王府。….
徐儀華正在跟朱棣商議搬遷的問題,不過朱棣在思索一番後說道:「你們便就在暫且先在京師吧。」
「如今倭國那邊的條件並不怎麼好,沒必要跟着去受苦,等那邊經營好了,再過去也不遲。」
倭國的情況目前並不明朗,雖說倭國已經頭像,但條約這個東西,本來就是用來撕毀的。
如若那天突然爆發戰事,就極爲危險了。
顯然徐儀華還是想跟着去的,不過朱棣的態度也很是明確,想要等那邊都起步之後再說。
只是對於建設,其實朱棣並不是很感興趣。
「父王,不若讓我也跟着過去吧。」朱高熾在這個時候突然開口說道。
這讓朱棣有些意外。
「你可知道現在倭國那邊,可跟大明完全不能比。」朱棣開口道。
朱高熾回道:「兒臣自然是明白,不過現在的倭國戰爭剛過,短時間內肯定是和平的狀態,主要在於內政上的管理。」
「兒臣不才,自幼跟諸位老師學習,在於內政上面雖有所差,但亦可慢慢踐行。」
聽到這話,朱棣原本想要訓斥的心思,逐漸的收回。
這個時候他才突然發現一個問題,在燕王府中,若說學問這一塊,好像還真就是自己平時看不慣的這個長子最爲出色。
老二老三什麼情況,也就不用說了,基本上是跟自己一個德行。
在倭國那邊,朱棣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去晉王朱棡的城池時,他彷若是看到了在京師這裏的震撼感。
而自己想做,卻又不知道從何下手。
從軍事行動上來說,主導高麗,朱棡,朱榑一起攻打倭國三城的他,無疑是最爲成功的。
可是在這之後呢。
戰爭不再是主旋律,發展才是。
總不可能天天帶兵去對倭國那邊進行一個劫掠吧。
額,這麼一想,好像也不是不行。
倭寇都能侵犯大明沿海,怎麼自己就不能幹呢。
不過目前還是在於內政之上。
遲疑了片刻後,最終朱棣還是點頭道:「行,這番去倭國,你便隨我一起去。」
話是這麼說,其實朱棣已經打定主意把城池的管理交給自己的兒子了。
而自己就主要去負責軍隊的訓練。
就讓長子給自己來幹後勤。
....
次日。
朱英把朱棡,朱棣,朱棡都召到了自己的坤寧宮。
「三皇叔,四皇叔,七皇叔。」
朱英擡手作揖。
三人也是趕忙回禮:「拜見太孫殿下。」
朱英也是乾脆,直接便就開門見山:「這次請三位皇叔過來,主要是商談一下關於倭國三城的情況。」
聽到這麼一個開頭,首先皺眉的就是朱棣了。
難道昨天說的話就不算數了?
今天把我們召集起來想要改掉昨天的說法?
朱英說到這裏,略微停頓了一下後接着說道:「目前倭國三城對於大明極爲重要,若是三城穩固,則大明之沿海,再也無憂倭寇之憂患。」….
「因此三位皇叔實在是身肩重任。」
「是以在昨夜我左思右想過後,便想能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三位皇叔能夠迅速的發展。」
聽到這話,三人頓時放下心來。
畢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邊往後就是自己的藩國了,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說了算,可謂是無比的自由。
現在太孫這個意思,還是要給予扶持。
朱英接着道;「首先是糧食的問題,這邊在跟倭國的海貿上,糧食是禁止出口海外的商品,但是城池的發展離不開百姓,最開始便是要解決溫飽的問題,才能快速的在倭國收復倭國百姓的民心。」
「在海貿之上,將會根據情況的不同,每個季度都會運送一定的糧食至三位皇叔的城池內。」
「不過先說話,這些糧食自然不能是贈予,而是以大明這邊的平等價格售賣。」
「當然,若是在錢財不夠的情況下,諸位皇叔也是可先行購糧,下季度歸還。」
這個提議一下子就得到了三人的認可,朱榑更是高興的說道:「太孫的這個方案,我看行。」
即便是朱棣也很是滿意,倭國的水稻產量大概是不夠的,尤其自己還想要擴軍的情況下。
現在有了大明的支持,頓時心裏就踏實多了。
朱英也不含湖,接下來繼續講述關於一些對海外藩國的扶持。
比如通商。
羣英商會將會成立海上貿易的穩定航線,固定的向三城輸送貨物,並且保證除開相應的運費外,由藩王這邊出資購買的價格,不會高於大明的市場行情。
但是在貨物的數量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限制。
其次便是工匠上的幫扶。
現在羣英商會的工匠團體很多,以商行
的形式爲主,可以爲三城修建水泥道路,包括一些重要的建築。
包括在取得三位皇叔的同意下,於倭國三城開設各種工廠,以相應的價格僱傭工人開辦工廠。
朱英一邊講述着,一邊讓旁邊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郭忠,拿出早就已經準備好的相關文冊,讓三位藩王詳細查看。
上面記載的情況各種情況,包括之前朱英所說的都在上面,極爲詳細清晰。
其總體來說的目的非常的簡單,就是大明會給三位藩王最大的扶持,速度把三座城池進行一個高速的發展。
朱棣看完之後,心中有些感慨。
太孫真有這麼好心嗎,難道他就不怕藩國發展起來,從而對大明的統治形成危險?
但不管怎麼說,現在文冊上的東西,幾乎每一項都是他們目前最爲需要的。
「皇侄心中清楚,諸位皇叔可能會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只是皇侄想要告訴諸位皇叔,現在皇叔們在外做的是涉及到大明千百年基業之大事。」
「皇叔們的藩國和大明之間,不應該有任何的敵對,應該是互幫互助。」
「不僅是現在,更是在遙遠的未來,不僅是皇侄這裏,便是往後的老朱家子孫,都應當是如此。」
這一番話,語氣並不重,但卻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受。
此時的朱棣,更是目光炯炯的看向朱英。
在其身上,他沒有看到父皇的影子,卻看到了母后的曾經。
母后還在的時候,便就是希望老朱家的子孫們,可以更加的團結起來。
一直到接近黃昏的時候,將近兩個時辰,三位藩王才離開坤寧宮。
而朱元章也從後邊走了出來,拍着大孫的肩膀說道:「好,好,好。」
「大孫從未讓咱失望過。」.
執筆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