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學堂之爭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執筆見春秋字數:4341更新時間:24/06/27 06:13:20
其實在義務教育這塊,朱英可不算是最早提出的。
第一個提出的,正是朱元璋,早在大明建國初,洪武二年的時候,朱元璋就召集了中書省各官員,表達了要普及教育,興辦學堂的意見。
而在那個時候,整個大明也是迅速的行動起來,開始建立具備大明特色的教育體系。
這等事情,對於整個古往今來,都算是頭一遭。
也是不得已而爲之,因爲朱元璋建國後發現,自己大明如此遼闊疆域,人口,竟有一種無人可用的情況。
受到蒙元的衝擊和清洗,最爲主要的還是蒙學對漢學的打壓。
很多人認爲蒙元,也是屬於中原王朝之正統,他們所用的,所學習的,所提倡的,皆是漢學。
其實這是錯的。
或者說,這是朱元璋在編纂蒙元歷史的時候,對其進行了改變,甚至是改變了整個華夏族羣的潛意識。
真實的蒙元,作爲第一個自外族進犯中原,且成立王朝的國家。
實際上在整個蒙元時期,都在極大力度的打擊漢學,打壓漢人。
首先是忽必烈,他只會簡單的漢語,建立蒙元後,也不存在去推行漢學,而是推行蒙學。
最簡單的一條,就是想要當官,首先你要會蒙語,懂蒙文。
朝堂議事,文書卷宗,皆是蒙語蒙文。
甚至於後來的蒙元歷代皇帝,聽不懂漢語,也不存在看得懂漢文。
漢家文學,受到了有歷以來最爲強力的打擊。
百年,數代傳承。
私塾教授的,盡皆是蒙文,蒙語。
若不是蒙元對於漢人極爲打壓,尤其是南人,很難爲官,這才使得一些基層的南人百姓,得以保留漢語漢字。
南北的差異矛盾,也是在這個時候,最大化。
所以朱元璋只能開辦教育,把讀書人變得多起來。
他親自審定各級學堂的學生定額,每年招入府、州、縣的學生達三萬多人,他們一律稱“廩膳生”(廩lin),所謂廩膳,即官府供應伙食。
到了洪武八年的時候,辦學規模再次擴大,又令天下建立社學,延伸到縣城之下。
如此,加上朱元璋稱帝之前就在南京設立的國子監,整個大明王朝的官辦教育,從京師一直延伸到鄉村。
大明戶部這邊也全力支撐,除了建校舍、請老師外,學生的待遇也很好,官府除按月供給他們每人“食米六鬥”外,還免費供給魚肉,此外這些學生還享有免役特權。
京城的監生那就更不得了,校服全套包了,結了婚的可以帶家眷入學,未婚的發錢作將來的婚聘金;外地的學生每年還有帶薪探親假,重要節假日發節日補助。
朱元璋以驚人的行政效率和與他本人秉性極其不符的慷慨,建立了覆蓋整個大明的義務教育體系,幾乎是從幼兒園到大學。、
現在問題來了。
爲什麼朱元璋能辦,朱英現在於京師去辦,就變成了開民智了呢?
爲何現在文武大臣都在強烈的反對,甚至覺得掘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根基?
這個中原因,主要在於對象階層。
朱元璋在辦理學堂的時候,由官府督辦,最後這些招生人員,包括招生目標,全部落在了勳貴,鄉紳,地主,大戶們的手上。
那些連飯都吃不起的百姓學子,根本就不可能有機會到這學堂裏去。
這便相當於,衆多家族,拿着官府發放的補助,給自家孩子進行教育培養。
哪怕是庶出,都能享受名額去官府求學。
待學成後,這些學子感謝的不會是大明,而是宗族。
他們得學的機會,不是大明官府給的,也不是朱元璋給的,而是宗族裏得來的。
大明中後期,大明全國各地黨派,朝堂朋黨,幾乎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官官相護,官商勾結,也是從這裏開始。
因爲每一個學子,在求學之初,他的身上就已經有了標記,包括政治傾向,也是非常明顯。
而現在朱英的動作,就是徹底的打破了這個束縛。
他所給予的條件,幾乎是非常針對性的,就是那些流民,吃不起飯的百姓。
這些人一旦學成,他們的出身是乾乾淨淨的,沒有任何地方的標籤,自身也不會形成朋黨,對於整個官員體系,都會形成巨大的衝擊。
尤其是這些朋黨人士,哪怕朱元璋已經刻意打壓,但在暗中,依舊相互抱團在一起。
反觀朱英這邊,再過幾年學成開來後,他們也會抱團,但他們的抱團,沒有地方,而是真正屬於朱英,亦或者說,屬於整個大明。
這其中的概念,就已經是完全不同了。
早朝散去後,朱英跟隨朱元璋來到華蓋殿中。
“咱是沒想到,這些傢伙的反應如此激烈,看來咱曾經所辦學堂之事,依舊沒有打破門閥束縛,直到大孫這裏,才讓他們開始感到害怕。”
朱元璋接過劉和從火盆裏夾出來,依舊冷卻好的烤紅薯,吃了一口後對着大孫說道。
朱英聞言點點頭,道:“孫兒想來,他們應該不會就這麼放棄,定然會有後手準備着。”
目前朱英清楚,現在最大的爭議,就是屬於官辦還是民辦的點上。
三十六學堂目前基本上已經建設完畢,畢竟不是需要過於豪華的地方,基本上能夠遮風避雨,便就可以了。
這個過程大概也有半個月左右,一直在籌辦。
像是羣英商會的舉動,一直都被許多有心人特別關注,這可是隸屬於太孫的商會,在很多方面,可以側面猜測一下太孫殿下的動作。
在這個籌辦的過程中,也沒人見人阻止,這是因爲,別人都以爲這是民辦。
所謂民辦,就是不以官府的形式去辦學堂,跟後世捐贈的概念一樣,類似於大明現在自家辦私塾的性質差不多。
但今日,太孫殿下在奉天殿的話,非常的肯定了,這就是官辦,或者說一種新的官辦方式。
這下等於是捅了馬蜂窩了。
“咱倒想看看,誰人膽敢打學堂的主意,待會就讓蔣瓛給咱好好盯着,但凡是打學堂主意的人,咱就看是他的脖子硬,還是咱的刀更快。”
朱元璋冷哼一聲,滿不在乎的說道。
對於朝堂上的文臣,他從來沒有過任何的忌憚,尤其是在胡惟庸案後,整個朝堂敢玩心眼作對的,幾乎見不到了。
面前一套,後面一套的,在錦衣衛的覈查下,也基本上都砍了頭,抄了家。
朱英聽着,這次卻是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爺爺,還是見招拆招吧,孫兒在京師置辦學堂,只是一個開始和試探,僅僅靠京師這裏,自然是不行的,終歸還是要到地方上去。”
“就在這京師的舞臺上好好練練,看看他們有什麼法子,這般再到地方上去便就容易解決了。”
朱元璋皺眉道:“京師都能宰了,地方上還不能宰了?”
“管他是哪裏,若有不從者,盡皆宰了便是,看看有多少腦袋送上門來。”
面對老爺子的霸氣,朱英微微停頓了下,這才解釋道:
“學堂的置辦在地方上,很大程度還是要用到當地的一些鄉紳,他們或許不會明面上反對,但肯定會出許多陰謀詭計,阻擾此事。”
“有些地方太過於偏遠了,等傳到京師來,都已經成了定局,且孫兒準備將學堂之事開辦全國各地。”
“如此自然要相出一套好的法子去應對,也算是給後面去辦理此事的人員,有個借鑑。”
聽到這話,朱元璋滿意的點點頭。
作爲皇帝,不僅僅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也應該能聽取別人的意見。
當然對於朱元璋來說,只要不是涉及到大明根基,很多方面還是能夠聽取諫言的。
“行,那咱們就等等,看看他們有什麼辦法。”
......
次日下午,很快在羣英商會那邊,就有了來信。
葉月清過來稟告的時候,朱英也是和老爺子在一起。
在這個寒冷的冬季,沒有太多的事情可做,朱英便就一直都陪在老爺子的身邊。
“月清拜見陛下,殿下。”
“直說吧,現在是個什麼情況。”
葉月清得到允許後,便就開始講述目前學堂的問題。
原來在今日上午,也就是朱英和朱元璋一同早朝的時候,羣英商會這邊,大量已經招聘好的老師,紛紛以各種理由,提出辭職。
什麼身體不舒服的,老家有事情的,最近想乾點別的事的。
更有甚者,說是準備婚事,怕耽誤了。
反正就是以各種理由,不做這個事情了。
三十六所學堂,每一個學堂,大致有十五名老師,這些是在學堂開辦前,都已經找好的。
能夠擔任老師的,自然不只是能識字,自然要對經義方面,有能達到閱讀理解的程度。
這也是最爲簡單的需求。
就這樣的需求,就得需要五百多老師,且這還是因爲在京師,讀書人比較多,招聘起來,相對要容易許多。
很多甚至有着童生,秀才的功名。
但是現在,基本上目前已經有八成往上的,全部都選擇了辭職。
“這背後是個什麼情況,大致查出來了嗎。”
朱英沒有意外,文人能夠動用的手段,無非就是這些了。
葉月清道:“回稟殿下,經過調查後發現,這些自行辭退的人,大多都在前夜,或是跟好友,或是跟其老師有過接觸。”
朱英點點頭,話到了這份上,算是已經特別清楚了。
“好大的膽子,真敢這般做,看來這些文人,心裏頭的壞主意可真是不少。”
朱元璋冷哼一聲,語氣不善的說道。
倒也沒再說直接抓人的事情,他想看看大孫這邊,該是要如何處置。
“現在還有多少老師選擇留下。”朱英問道。
“不到百人,約莫九十餘人。”葉月清回道。
聽到這話,朱英在心裏頭算了一下道:“那些已經離開的,就不用管了,回頭好好算一下,按照每所學堂三名老師的標準,進行安排。”
“同時,留下來的老師,給他們的工錢翻倍,那些已經離開的,再不錄用。”
說完後,朱英稍稍停頓了一下,繼續道:“把那些離開之人的戶籍,送到吏部去,吏部那邊,應當是知道怎麼安排。”
這番話一出,相當於是直接將那些離開之人的後路全部斷了。
或者對於那些人來說,求學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
相當於進了大明官府的黑名單。
而有了朱英這番話,這些人連後續參加科舉的資格,大致也是沒有了。
朱英冷笑一聲。
老虎不發威,真當是病貓了不成。
他自入宮以來,很少對人有什麼脾氣之類, 可這並不代表朱英本身,是個良善之輩。
真要是良善之輩,他也不可能活到現在這個時候。
跟其他人的猜測差不多,現在的朱英收斂了之前的野性,包括一些後世的節操,再次返回到了身上。
是因爲他是太孫,是儲君,在名聲上,多少需要講究一點。
可現在,別人都已經直接強壓過來了,一點動作都沒有,那還叫啥。
這個太孫之位,越當越慫了?
話音落下,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好大孫,便就該當如此。”
“這些傢伙,還以爲暗地裏做事好,人不知鬼不覺,大孫這般做,往後看誰還敢輕易行事。”
朱英這個做法,相當於蛇打七寸。
讀書人讀書,求學。
說得好聽一點,那就一展心中抱負。
直白一點嘛,就是當官。
現在官路斷了,誰還會去寒窗苦讀?
甚至於那些背後慫恿之人,也不敢站出來包庇,這豈不是不打自招,找死了。
對於這些人的後果,朱英沒有半分憐憫。
現在整個京師,誰不知道這羣英商會,是他朱英所開,是這大明太孫所開。
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在最初招聘的時候,可謂是人羣洶涌,現在稍微有點問題,第一想法就是跑路?
這樣的文人,要來何用。
若是國難當頭,第一批投降的,可不就是他們了。
對於這種有着很強漢奸潛力的,朱英覺得,還是回鄉去,面朝黃土背朝天吧。
省得往後還要禍害百姓。
()
1秒記住愛尚:。